国人暴动

西周传到周厉王手上时已经衰落了,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为人软弱,被人当作话柄,连王位都被人抢走过一段时间。周厉王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决心不能再软弱下去。

不过周厉王改得太厉害,他不但不软弱,反而很残暴。他是个很贪财的人,当时有个叫荣夷公的大臣很会理财,但为人不太好,周厉王却很喜欢他。大夫芮良夫感叹道:“王室快要衰落了吗?荣夷公这个人喜欢财物但不知道大难将至。财物是万物所生,天地所载,而一心想一个人拥有,那就有很多害处了。天地万物都要取的东西怎么可以一个人拥有呢?惹怒了太多人,又不防备大难,用这种东西来辅佐大王,能保持长久吗?匹夫贪心还说他是盗贼,大王这样去做会失去民心的。如果任用荣夷公的话,周必然会败落的。”周厉王哪里听得进这些话?照样重用了荣夷公。

当时周朝的平民分两种人,居住在郊外的称为野人,住在城里的是国人。国人是周朝统治的基础,历代周王对他们都很好,不敢随便得罪他们。但周厉王的暴虐让国人叫苦连天,召公虎进谏道:“百姓们都快活不下去了。”

周厉王大怒,找了个卫国的巫师,让他去监视那些诽谤朝廷的人。那个巫师吹牛说自己能听到别人的诽谤,找了一批流氓到处敲诈勒索,如果谁得罪了他们,就会诬告他诽谤朝廷,抓起来杀掉,很快民间就没什么人敢说话了。

figure_0018_0006
利簋 西周

几年后,周厉王这个政策越来越严厉,国人都不敢说话了,走在路上碰见熟人也只敢交流一下眼神。周厉王很高兴,对召公虎说:“怎么样,我制止诽谤够厉害吧?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召公虎说:“这就错大了!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洪水危害还大。洪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淹死很多人,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治水要用疏导的方法,治人也是一样。一定要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才有地方发泄。如果把嘴堵上,他们没处发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麻烦了。”周厉王听不进不同意见,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话了。

3年后,国人们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愤怒了,他们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暴动,向王宫发动了进攻,要杀周厉王。周厉王见势头不对,逃走了。

国人们好不容易攻进了王宫,到处找也找不到周厉王,愤怒的情绪无处发泄,正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到召公虎家里了。大家觉得杀不了周厉王,杀他儿子也行,于是气势汹汹地去找召公虎。国人们对召公虎说:“我们知道你是贤臣,不会找你麻烦。但是太子在你家,我们是不会放过他的。最好快点把太子交出来,不要逼我们动手!”

召公虎见事态紧急,正急得团团转,突然想起自己的儿子和太子年龄相仿,左思右想,忍痛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他说:“当初我多次劝谏大王,但大王都没有听我的,导致了这场灾难。今天如果把太子交出去的话,大王会认为我是因为私仇而迁怒于太子。服侍国君之人,遇到危险不应该有仇怨,有怨恨也不该生气,更何况侍奉的是大王!”他让儿子穿上太子的衣服,把他赶出了门。国人不认识太子,看到这个穿着华贵的少年,就以为他是太子,群情激愤,竟然把他活活打死了。而真正的太子却活了下来,一直冒充召公虎的儿子等待风声过去。

国人出了一口恶气后就回去了。召公虎等事情平息下来后和大臣们商量迎接周厉王的事。他们认为周厉王已经犯了众怒,如果他回来的话国人很可能再次暴动,所以干脆让周厉王就在外地,不要回来。国内的事情交给召公虎和周公去办,由他们俩担任相国处理政事。可怜的周厉王只能在外地躲着,一直过了14年的痛苦日子才去世。他死后,召公虎等人觉得事情已经过去,就把一直躲着的太子请出来,立之为王,这就是周宣王。召公虎和周公两人辅佐周宣王治理国家,恢复了西周的国力和威望。周宣王成为西周的中兴之主。

·周礼·

周代的社会道德规范统称为“礼”,在举行礼仪活动时,常常歌舞相伴。相传西周的礼乐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对以前的礼乐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就成为“周礼”。周礼分为五礼:吉礼,用于各种祭祀活动;凶礼,用于丧葬和哀吊各种灾祸;宾礼,用于诸侯朝见天子;军礼,用于军事和相关的领域;嘉礼,用于各种吉庆的活动,包括饮食、婚冠、宴享、贺庆等。在《仪礼》中记载的具体的礼仪,则有士冠礼、士婚礼、乡饮酒礼、燕礼、聘礼、士丧礼等,名目极为繁细。周代的礼乐主要通行于士和士以上的贵族阶层,天子用以约束贵族的行为,明确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对于下层人民而言,则以刑罚治之,礼乐是不适用的,所以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