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

症状:流口水(脾虚型),口水清稀、无臭味,食欲不佳,形体消瘦,大便稀溏等。

偏方:按揉百会、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各5分钟,运内八卦、推三关各3分钟,摩腹(补法)5分钟,按揉足三里、揉龟尾各3分钟。捏脊:自长强穴向上至大椎穴3~5遍。

口角流涎,即流口水。初生儿一般在3个月以内口水比较少,3~4个月唾液腺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所以开始流口水,尤其在给婴幼儿添加米粉等淀粉类食物时,会刺激唾液腺反射性分泌,但此时宝宝吞咽功能不健全,这样就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5~6个月时唾液腺已发育成熟,唾液分泌明显增多,但婴幼儿口腔比较浅,且宝宝还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唾液,因此会出现口水外流现象。一般来说口水流得最多的时期,出现在婴幼儿的出牙期。乳牙萌出时顶出牙龈,刺激牙龈上的神经,也可刺激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多数宝宝能在2岁之前逐渐有效控制吞咽动作,停止流口水。

如果宝宝到了两三岁还在流口水,家长就要多注意了。这有可能是宝宝口腔内有炎症导致的,如鹅口疮、牙周炎、咽炎等都有可能刺激口腔腺体分泌。另外,还有一些重大疾病,如脑瘫、面瘫等神经性疾病可导致流口水,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家长如果排除这两大类原因,那么宝宝流涎多与脾虚有关。

中医认为,涎与脾相关。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所以,脾的运化水液,也可称运化水湿。人体所摄入的水液需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作用,转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如果脾脏受冷,不能正常运化与固摄津液,口角就会流清涎。如果流涎清稀没有臭味的是脾胃虚寒。

figure_0024_0007
按揉百会穴能补脾益气。

治疗脾虚,补脾益气是根本,而最简单安全的方法就是推拿法。按摩前,妈妈要洗净双手,并尽量让手部保持温热。①先按揉百会(头顶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5分钟。②补脾经:用一手拇指自宝宝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即沿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直推5分钟。③补肺经:以拇指螺纹面自小儿无名指指尖向第二指间关节横纹推其末节掌面螺纹面5分钟。④补肾经:一手拇指指端,自小儿小指指根向小指指尖方向推小指末节掌面之螺纹面5分钟。⑤运内八卦:以小儿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半径作圆周,以一手拇指做顺时针运动3分钟。⑥推三关:一手握住小儿的手,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沿小儿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即推阳池至曲池3分钟。⑦摩腹:用四指或全掌摩于婴幼儿整个腹部5分钟。⑧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按揉宝宝足三里穴(膝盖外侧陷凹下3寸)3分钟。⑨让小儿俯卧,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揉小儿尾椎骨末端3分钟,以产生温热感为度。⑩捏脊:以拇指指面与其余四指指面相对用力,由尾部向颈部大椎,沿小儿背部正中线以及两旁的肌肉向上轻轻提捏3~5遍。妈妈可以每天给小儿按摩1次,每次40分钟,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休息2日后进行下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就会痊愈。

figure_0025_0008
阳池穴和足三里穴。

中医认为: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百会穴具有安神镇静、升阳通窍止痛的作用。补脾经和按揉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的作用,主治乳食内伤、腹泻、消化不良等症。补肺经可补益肺气;补肾经,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推三关,具有温阳散寒、补气行气、发汗解表的作用,主治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逆时针摩腹,能健脾止泻,用于脾虚、寒湿性腹泻;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揉龟尾,具有通调督脉之气、提升阳气、调理大肠的作用,既能止泻,也能通便。

和其他治疗手段一样,婴幼儿按摩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或一次治疗就手到病除,需要家长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脾虚还与饮食不节制有关,宝宝三餐无规律、暴饮暴食、过量吃甜食及生冷油腻的食物,都会导致脾虚。这里也给家长推荐四味药膳,以配合按摩法。

1.益智仁茯苓粥

材料:益智仁30克,白茯苓30克。

做法:两味药材烘干后一并研为细末。大米(或糯米)50克淘净后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调入上述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每次趁热服食,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3~5日。

2.红枣竹叶陈皮汤

材料:红枣5枚,陈皮、竹叶各5克。

做法:红枣、陈皮、竹叶洗净后入锅中,加水适量,煎20分钟后即可。每日1次,分2次饮服,连服3~5剂。

3.灯芯石膏栀子粥

材料:灯芯草6克,石膏10克,栀子3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锅中煎煮,30分钟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30克,共煮成粥,每日2次服食。

4.菱角汤

材料:菱角70克,生姜30克。

做法:菱角和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后再煮片刻即成。饮汤吃菱角,每日1剂,分早晚食用,连用7~10日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