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影响人一生的成功习惯

习惯1 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

自制是一种能力,一种可贵的自我限制行为。快乐源于自制,只有做到自制,才会心安理得,才会快乐。

高尔基说:“任何一点对自己的控制,都呈现着伟大的力量。”自制,能让自我从他人的怒火中取得温暖;自制,会使内心中的潮汐由狂涨趋于平静;自制,能让人产生充满理性的约束力;自制,还能让人生发出不怒自威的震慑力量。

在某国的特种部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有经验的间谍被敌军捉住以后,立刻装聋作哑,任凭对方用怎样的方法诱问他,他都绝不为威胁、诱骗的话语所动。等到最后,审问的人故意和气地对他说:“好吧,看起来我从你这里问不出任何东西,你可以走了。”

你以为这个有经验的间谍是怎样做的?

他会立刻带着微笑,转身走开吗?

不会的!

没有经验的间谍才会那样做。要是他真这样做,他的自制力是不够的,这样的人谈不上有经验。有经验的间谍会依旧毫无知觉地呆立着不动,仿佛他对于那个审问者的话完全不曾听见,这样他就胜利了。

审问者原想以释放他使他产生麻痹,来观察他的聋哑是否是真实的。一个人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常常会精神放松。但那个间谍听了依然毫无动静,仿佛审问还在进行,就不得不使审问者也相信他确实是个聋哑人了,只好说:“这个人如果不是聋哑的残废者,那一定是个疯子了!放他出去吧!”

就这样,间谍的生命以他特有的经验和自制力,保存下来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一个人的自制力便是力量!有时,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有意识地克制自己。

很早的时候,我国古代圣贤就说过“克己”,也就是自制的意思。

南京大学有一个美国留学生叫唐·娜。寒假里,唐·娜随她的女同学张菁到其老家河南农村过年。大年初一,张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唐·娜。席上,张父特意以当地名酒款待嘉宾。张父给唐·娜斟了满满一杯酒,可是唐·娜只是礼貌地举杯,却滴酒不沾。

张家问其故。唐·娜说,她的家乡在美国西雅图州。当地的法律规定,公民年满21岁才能饮酒,她今年才19岁,还未到饮酒的年龄。

张家人劝她,这里是中国,不是美国,入乡随俗是可以的。再说,没有一个美国人会知道你在中国饮过酒。唐·娜却说,虽然自己身在国外,也应该遵守美国法律。名酒的味道很香,但她会克制自己,不到法定年龄,决不饮酒。

唐·娜始终没有饮酒,张家人对这个19岁的美国姑娘十分敬佩。

寒假结束,唐·娜要回南京的时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特意设宴款待唐·娜,唐·娜却婉言谢绝了。问其故,唐·娜说,美国的法律规定,凡属官方的宴请,只有政府官员才能出席。她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不是政府官员,因此不能接受官方的宴请。当地政府一再做工作,唐·娜还是没有出席。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美国商人,他经常到中国做生意。有一次,一笔生意成交以后,中方宴请他。中方听说这个美国商人十分喜欢吃虹鳟鱼,席上,主人特意请著名厨师做了一道名菜:清炖虹鳟鱼。

这道菜上来以后,美国商人眼睛一亮,看得出,商人真的很喜爱这道菜。奇怪的是,商人夹了一块鱼肉以后,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又送了回去,放下筷子不吃了。

主人忙问其故,美国商人说,这是一条有籽的虹鳟鱼,美国法律规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吃有籽的母鱼。主人连忙说,这是在中国,不是美国。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法律,美国商人说,我是美国人,走到哪儿,都要遵守美国的法律。

主人很尴尬,再次劝美国商人说,即使是这样,这条虹鳟鱼已经烧熟了,不吃浪费了岂不可惜!美国商人却说,即使浪费了,他也不能吃,美国商人自始至终都没有碰这条虹鳟鱼。

美酒的味道很香,唐·娜却不为之心动;虹鳟鱼的味道很美,美国商人却不为之下箸。他们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下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是在自觉地履行道德上的某种义务。有较强自制能力的人,一定能够战胜自我,远离祸害,做到快快乐乐。如果不幸遇到祸害,他一定能够泰然处之,化祸为福,让自己快乐。可见,自制对快乐的人生是极其重要的。

习惯2 永不抱怨

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就懂得永不抱怨的价值,那实在是一个良好而明智的开端。倘若你还没修炼到此种境界,就最好记住下面的话: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就宁可什么话也不说。

“烦死了,烦死了!”一大早就听王宁不停地抱怨,一位同事皱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烦了。”

王宁现在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事务繁杂,是有些烦,可谁叫她是公司的管家呢,事无巨细,不找她找谁?

其实,王宁性格开朗,工作起来认真负责,虽说牢骚满腹,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曾拖延。设备维护,办公用品购买,交通讯费,买机票,订客房……王宁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恨不得长出8只手来。再加上为人热情,中午懒得下楼吃饭的人还请她帮忙叫外卖。

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李来领胶水,王宁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来过吗?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抽屉开得噼里啪啦,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说:“以后东西一起领!”小李有些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忙赔笑脸:“你看你,每次找人家报销都叫亲爱的,一有点事求你,脸马上就长了。”

大家正笑着呢,销售部的王娜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王宁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单。”单子一甩,“填一下,我去看看。”王宁边往外走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么事情都找我!”对桌的小张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我招你惹你了?”

态度虽然不好,可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真是离不开王宁。虽然有时候被她抢白得下不来台,也没有人说什么。怎么说呢?她不是应该做的都尽心尽力做好了吗?可是,那些“讨厌”,“烦死了”,“不是说过了吗”……实在是让人不舒服。特别是同办公室的人,王宁一叫,他们头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么叫情绪污染吗。”这是大家的一致反应。

年末的时候公司民主选举先进工作者,大家虽然觉得这种活动老套可笑,暗地里却都希望自己能榜上有名。奖金倒是小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领导们认为先进非王宁莫属,可一看投票结果,50多份选票,王宁只得12张。

有人私下说:“王宁是不错,就是嘴巴太厉害了。”

王宁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却没有人体谅……”

抱怨的人不见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欢迎。抱怨就像用烟头烫破一个气球一样,让别人和自己泄气。谁都不愿靠近牢骚满腹的人,怕自己也受到传染。抱怨除了让你丧失勇气和朋友之处,于事无补。

习惯3 将嫉妒转化为动力

嫉贤妒能是一种不良心态。嫉妒可能导致采取不法手段对付别人,既害人又害己,但最终受害者还是自己。

嘴与鼻子各有其位,但却不安分守己。

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事,竟然凌驾于我的上方?”

鼻子说:“我能辨别香臭,然后你才可以去吃,所以我的位置该在你之上。”

鼻子又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敢在我之上?”

眼睛说:“我能观察四面八方,功劳特大,当然应该在你上方。”

鼻子又说:“如果是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能力,也处在咱们的上方?”

眉毛说:“我也不清楚自己怎么有了这么个位置,如果没有我,不知你们这张脸皮该是什么样子!”

嫉妒的影子总是阻挡在你目光的前面。

我们都爱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出色,我们就会眼红,并希望自己很快超越他。

嫉妒进入人的内心,就变成一个煽阴风、点鬼火的魔头,引发你的私欲,引你走进狭隘的深谷。

嫉妒是扼杀圣贤的刽子手,它会变得不择手段,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人类不好的一面。

但嫉妒也能产生积极进取的效果。用正当的手段,超越对手,这是良性的嫉妒。嫉妒产生竞争。

正常的嫉妒是常见的,但我们不能将嫉妒转变为嫉恨,那样,我们会显得异常卑劣。

学会熔炼嫉妒,那就是把本能的嫉妒化解为进取的动能,把不平静的心态归于平静,把蔑视他人长处的目光折回到自己的短处上来,这样的嫉妒便是全新的、催人奋发上进的。

茫茫人海中,由于各人的机遇与境遇不同,人难免有差别,或飞黄腾达、意气风发,或穷困潦倒、默默无闻。但芸芸众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虽技不如人,对别人的成绩却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从而上演了一场场丑陋的嫉妒闹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别人评上了比自己高的职称而指桑骂槐、为了某人得到领导的厚爱而愤愤不平、为了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而郁郁寡欢的也大有人在,给本已不大平静的生活平添了几多烦恼和些许纷扰。

嫉妒当拒。嫉妒的危害力和破坏力也可从中略见一斑。嫉妒其实是一些人心态不平衡的表现。有嫉妒之心者,也往往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从而看不起别人,置别人的成绩于不顾,贬他人的才干如草芥。而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他的心理便会失去平衡,总会千方百计给对那些优于自己者制造出种种麻烦和障碍:或打小报告,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或作扩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嫉妒者还终日郁郁寡欢,唉声叹气。

只有被嫉妒者降到了与他一样的或向下的位置,他们才认为这样可以理所当然地消除妒气了,从而偃旗息鼓。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嫉妒他人的人心中永远无法清净明朗,他们会每天心事重重、郁郁寡欢,因为嫉妒者也当属小人之列。

其实,嫉妒者应该注意了,你大可不必嫉妒那些有才能的人。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为何非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硬比,自添一份抑郁?嫉妒他人者还可以化“嫉妒”为动力,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去消除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过他,或许别人也会对你羡慕不已。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时代里,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没有容人海量,没有爱才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健康向上心理,就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甚至往往因生嫉妒心而患上心理疾病。

人总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有一种想超过别人的冲动,这正是社会所希望的。但是,有些青年在成功不了和超过不了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说得俗一些,就是得了“红眼病”。嫉妒的产生则是令人担忧的。嫉妒一经产生,它便成了纷扰的源泉:看到别人成功了,就生气、难过、闹别扭;听说别人强于自己,就四处散布谣言,诋毁别人的成绩;发现几个人亲如家人,就想方设法去施“离间计”,等等。这样的嫉妒不仅妨碍了他人的生活,而且自食其果,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

本来,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它源于人类的竞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或起积极作用,或起消极作用,这视其指向和表现方式是否有益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转移。例如,有些人嫉妒是出于不服与自惭而不甘居下,奋发努力,力争上游,这就是积极的心理与行为。这种情形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更有其积极的意义。再比如,莎士比亚就曾经把嫉妒视作爱情的“卫道士”。爱情当中的嫉妒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自己的恋人如果反对你同别的异性接触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对你的爱的程度。相反,如果从不“吃醋”,毫无嫉妒心,那么也许你们之间的关系还只是喜欢水平的友谊,而不是爱情。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严重的嫉妒心理在大多数人那里找不到生长的温床,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有半点的超越,他们像武大郎开店那样,比自己高的人都不能来做跑堂;他们也像三国时的周瑜那样,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在交往中,心胸狭隘的特点更是暴露无遗。他们总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一旦满足不了这个愿望时,他们就会发脾气。他们还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产生嫉妒心理,别人在外貌、财富、学识、地位、爱情等方面的优越都可以成为滋生嫉妒的基础,例如,他们会因为别人容貌端正可爱、受人欢迎而嫉妒得暴跳如雷,会因为别人凭借能力拿到比自己高的薪水而愤愤不平,这些心胸狭隘的人往往还缺乏修养,他们在本不该产生嫉妒心理时却产生嫉妒的怨恨之后,总是不能控制情绪的转变,更不能将其转化到积极的方面,而是立即将嫉妒心理转变成嫉妒行动,一直到发泄了怨恨、平衡了心理之后,方才罢休。

但是,不管嫉妒心理出现在什么样的人身上,既然它是一种有害的心理,我们就应当克服它、摆脱它。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嫉妒者在别人成功时,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是对自己利益的侵占。实际上,别人的成功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他有权获得这份荣誉。嫉妒者不应当把别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败,而应当学会比较的方法,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而不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用来克服嫉妒心理的方法主要是文饰,即为缓解由失败带来的内心不安,从而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而在别人看来是不合理的理由。例如,别人成功时,我们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一句“那是他奋斗的结果,如果我努力,也会做到的”,以此缓解心中的不满,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这种方法确实可以平衡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但过分的使用,就会妨碍一个人的上进心。

当受到他人嫉妒的时候,也有一些消极的情绪,当有人嫉妒你时,一定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不动声色地继续与其交往。乐观的人在受到他人嫉妒时,往往心里比较高兴,因为别人的嫉妒证明了自己是超过他人的,没有人去嫉妒一个无能之辈,所以他们对嫉妒者笑脸相待。而悲观者在受到他人嫉妒时,不是忍声吞气和收敛自己的努力,就是争辩赌气,结果正中嫉妒者的下怀,所以正确的态度是不亢不卑,坦坦荡荡。嫉妒,滋生了人间的纷扰,带来了世态的不安,诽谤、诬陷、报复和发泄成了那些嫉妒者的主要行为,而嫉妒者自己也被嫉妒折磨得“遍体鳞伤”。嫉妒者在正视了这些现实以后,也为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怕,更主要的是,他们勇敢地执起了神棒,赶走了这个“四处游荡的魔鬼”。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思想纯正的人,一个能积极进取的人,当他发现有人比自己做得好,比自己有能力时,从不去考虑别人是否超过了自己,或对别人心生不满,而是从别人的成绩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从而振作精神,向人家学习。这样,便有可能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下,迸发出创造性,赶上或超过曾经比自己强的人。这就是古人说的见贤思齐。

总之,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但如果你想改变它,不是不可能,只要你努力。有见贤思齐的精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开阔自己的心胸,那些可能会不期而至的嫉妒心理便会烟消云散。你如果能不断地克服这种不良的心态,你的人格就会不断地健全,你便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习惯4 不要为小事抓狂

为小事而抓狂,是很多人都有的情绪,也正是因为这样,往往会因小而失大。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你才能成为胜利者。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的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在攻击野马时,它常附在野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迅速、敏捷地刺入野马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食血液。无论野马怎么狂奔、暴跳,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才满意而去。野马往往是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奈地死去。

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小小的吸血蝙蝠怎么会让庞大的野马毙命呢?于是,他们进行了一次实验,观察野马死亡的整个过程。结果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远不会使野马毙命。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野马的死亡是它暴躁的习性和狂奔所致,而不是因为蝙蝠吸血致死。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住自己所有的情绪与行为,不会像野马那样为一点小事抓狂。当你在镜子前仔细地审思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既是你的最好朋友,也是你的最大敌人。特别是你要控制别人之前,一定要先控制住自己。如果你不能征服自己,就会被别人所征服。

在一场举世瞩目的赛事中,某人很可能卫冕台球世界冠军。他只要把最后那个8号黑球打进球门,凯歌就奏响了。就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苍蝇。苍蝇第一次落在握杆的手臂上。有些痒,他停下来。苍蝇飞走了,这回竟飞落在了他锁着的眉头上。他只好不情愿地停下来,烦躁地去打那只苍蝇。苍蝇又轻捷地脱逃了。他做了一番深呼吸再次准备击球。天啊!他发现那只苍蝇又回来了,像个幽灵似的落在了8号黑球上。他怒不可遏,拿起球杆对着苍蝇捅去。苍蝇受到惊吓飞走了,可球杆触动了黑球,黑球当然也没有进洞。按照比赛规则,该轮到对手击球了。对手抓住机会死里逃生,一口气把自己该打的球全打进了。

他失败了,恨死了那只苍蝇。在大众的喧哗中,他不堪重负,不久就自己结束了生命。临终时他对那只苍蝇还耿耿于怀。一只苍蝇和一个冠军的命运胶着在一起,也许是偶然的。倘若他能制怒并静待那只苍蝇飞走的话,故事的结局也许应该重写了。

不要让一只苍蝇飞进灵魂里,不要因小事怄着一口气久久不散去,从而输掉青春、爱情、可能的辉煌和一伸手就能摘到的幸福。

习惯5 和他人双赢

中国人喜欢用筷子作餐具,用过筷子的人都知道,只有将两支独立的筷子放在一起才能夹起你想要吃的东西。如果你分开它们,用其中的任一支来用餐,那么恐怕你就会饿肚子了。这两支筷子也蕴含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和他人双赢会赢得更多。

曾经有一名商人在一团漆黑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懊悔自己出门时为什么不带上照明的工具。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点光亮,并渐渐地靠近。灯光照亮了附近的路,商人走起路来也顺畅了一些。待到他走近灯光时,才发现那个提着灯笼走路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

商人十分奇怪地问那位盲人说:“你本人双目失明,灯笼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要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

盲人听了他的问话后,慢条斯理地回答道:“我打灯笼并不是为给自己照路,而是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便很容易被人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不能帮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

这位盲人用灯火为他人照亮了本是漆黑的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因此保护了自己。正如印度谚语所说:“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适应他人固然要心胸宽广和虚心学习,但如果仅仅是单方面地适应,则可能仍然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具备施与心,还要具备帮助他人适应你的能力和习惯。

战胜对手、实现成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多的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他人,更多的是与他人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争斗。我们所说的竞争是合作前提下的竞争,是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试想,纵然你获取了万贯财产,可是由于品行问题搞得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哪里有一点幸福感可言?

成功与幸福始终是相伴而行的。缺乏情感的冷冰式的成功实际上是暂时的,伴随这样的成功而来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喜悦。

所以,我们应将事业上的竞争定位为具体的工作,而不应是个别的某个人。朋友之间在事业上可以竞争,但在生活中还是好朋友;甚至一家人之间也存在竞争,但更重视合作。可以说,人来到世上,离开合作,谁也无法生存。因此,我们一方面提倡自助,另一方面主张接受帮助和给予帮助。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小范围的个人利益而相互争斗,我们应该为了大范围内的共同利益而合作。多帮助他人,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其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帮助别人的人更有益处。玛格丽特·泰勒·耶茨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那么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动,每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还得倚着女佣的扶持才能走动。

耶茨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卧床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她永远都不能真正生活了。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了混乱。一颗炸弹掉在耶茨家附近,将她震得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耶茨床旁有个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帮忙做联络中心。于是耶茨记录下了那些海军、陆军的妻小现在留在哪里,这样红十字会的人才能叫那些先生们打电话到耶茨这里找自己的眷属。

耶茨很快发现她的先生是安全的。于是,她努力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太太们打气,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计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开始的时候,耶茨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她坐在了床上。最后,她越来越忙,又很亢奋,居然忘了自己的毛病,她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她状况还惨的人,她完全忘我了,她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的8个小时。耶茨发现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她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此前,躺在床上的她总是在消极地等待,潜意识里已失去了复原的意志。

珍珠港遭袭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耶茨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好事。这个危机给了耶茨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使她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了。它让耶茨找到了一种力量,迫使她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

心理医师的病人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1/3可以痊愈。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遭受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君子不乘人之危”是说正义的人不会在危急时刻再给他人伤口上撒一把盐,把别人置于死地。我们主张“君子好拯人之危”,是指在别人处于危难之时,君子能够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电影或小说中经常有一些这样的片段:两个本是对手的人,其中一方落难后得到另一方的救助,而后两人成了亲密的朋友。敌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大多数人是我们的朋友,因此,保持一颗同情心至关重要。

帮助他人有时只需要时间上的耗费和一些关怀的语言,有时则需要物质上的帮助。当然,如果从长远利益来看,牺牲这点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

比如,当年微软和苹果争雄时,因为微软公司的“兼容”,允许各大电脑厂商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使自己迅速发展为世界软件业巨头,相反,苹果的“不兼容”则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今天你帮助他人,他可能不会马上报答,但他会记住你的好处,也许会在你不如意时给你以回报。退一万步来说,你帮助别人,他即使不会报答你的厚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日后至少不会做出对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于你的事情,这不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吗?

习惯6 全力以赴才有更多机会

“没有机会”,往往是弱者的推托之词,往往是挫败者或不图进取者的推托之词。要知道,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机会只会青睐那些生活中的强者。如果你自己不去主动寻找和创造机会,那么命运之神绝不会主动把胜利的花环戴在你的头上。

在动物王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猴王马克打了一次大胜仗。有个大臣问它:假如有机会,你想不想再去攻占下一个山头?而其他的大臣则纷纷进言,说凭猴王现在的运气,完全能打赢另一个大仗,攻下更多的山头。

猴王马克大怒,说:“难道你们以为我是靠运气才打了胜仗吗?难道你们以为我总是在等待什么机会吗?我不靠什么运气!我也从不等待机会!我所要做的是,为自己制造出打胜仗的机会。”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人士并不注意机会在哪一刻来临,而是抓紧所有时间,让生命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从而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牢牢地立直身子。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色彩斑斓的机会,一个个就会来到你的面前。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教导自己的员工:“只要你善于观察,你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着机会;只要你善于倾听,你总会听到那些渴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弱的呼声;只要你有一颗仁爱之心,你就不会仅仅为了私人利益而工作;只要你肯伸出自己的手,永远都会有高尚的事业等待你去开创。”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开创辉煌的事业,是因为他总是能够全力以赴并以他独特的眼光捉住身边转瞬即逝的机会。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会舍近求远,到远处去寻找自己身边就有的东西。

而机遇往往就在你的脚下,准确地讲,是在你的眼里、手里。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船长讲述道:“天正渐渐地黑下来。海上风很大,海浪滔天,一浪比一浪高。有一天晚上我们碰到了不幸的‘中美洲’号,我给那艘破旧的汽船发了个信号打招呼,问他们需不需要帮忙。‘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中美洲’的亨顿船长朝着我喊道。‘那你要不要把所有的乘客先转移到我船上来呢?’我大声地问他。‘现在不要紧,你明天早上再来帮我好不好?’他回答道。‘好吧,我尽力而为,试一试吧。可是你现在先把乘客转到我船上不更好吗?’我问他。‘你还是明天早上再来帮我吧。’他依旧坚持道。我曾经试图向他靠近,但是,你知道,那时是在晚上,夜又黑,浪又大,我怎么也无法固定自己的位置。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中美洲’号。就在他与我对话后的一个半小时,他的船连同船上那些鲜活的生命就永远地沉入了海底。船长和他的船员以及大部分的乘客在海洋的深处为自己找到了最安静的坟墓。”亨顿船长曾经忽略了离他咫尺的机遇,然而,在他面对死神的最后时刻,他那深深的自责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盲目乐观与优柔寡断使得许多乘客成了牺牲品!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又有多少像亨顿船长这样的人,只有在失去之后,才幡然悔悟,认同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这时一切已经太迟了。所罗门王在几千年前说“你见过工作勤奋的人吗?他应该与国王平起平坐。”孜孜不倦的富兰克林用他的一生对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他曾经有机会与五位国王平起平坐,与两位国王共进晚餐。那些善于利用机会的人在发现机会与把握机会的时候如同撒下了种子,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结果,这样给他们自己或是别人带来更多的机会。每一位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其实正在离机会与幸福越来越近,可以选择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其实这些道路向所有的人都是敞开的,无论是头脑清晰、生活节俭、年富力强的科学家,还是温文尔雅的学者;无论是谨慎细致的公务员,还是兢兢业业的公司职员。机会的存在形式都是一样的,当然成功的机会是无限的。在每一个行业中,都有无数的机会足以去发明产品、改善制造和管理的过程,甚至去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服务。但是,每个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除非有人抓住它,并善加利用。每当面对困难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个困难之下,可能藏有什么机会呢?”

当你发现了机会,你就超越你的对手了。常常有人终其一生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机会自动送上门,这样他们便可以拥有光荣的时刻。直到他们了解,每一个机会都属于那些主动找寻的人,才后悔不该坐等机会的到来!如果你对你的未来有具体的计划,那么,别再犹豫了!别蹉跎空候,也别期望成功会自然到来,当你确定自己所要的是什么,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才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没有时间;而那些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努力着的人能够从琐碎的小事中找到机会,并紧紧抓住细小的机会去利用它们完成自己的计划。

每个人的体内都包含了诚实的品质、热切的愿望和坚韧的品格,这些都让人们有成就自己的可能;人们的前方还有无数伟人的足迹在引导着、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而且,每一个新的时刻都给人们带来许多未知的机遇。一个聪明的人,只要把握住这些“未知的机遇”,就能够为人生目标进行拼搏,赢得人生。

那些成功者不会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换句话说,任何机会都可以是他们手中的“金钥匙”。

习惯7 凡事留有余地

给他人留条退路,给缺憾留点空间,实际上都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一家百货公司的一位顾客,要求退回一件外衣。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只是她丈夫不喜欢。她解释说“绝没穿过”,并要求退换。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是绝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她没穿过,而且精心地伪装过。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们家的某位成员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那件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遇到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已经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故事中的售货员之所以能顺利解决这起小事件,避免起纷争,关键之处就在于她事先替那名顾客找好了借口,留足了余地。给他人留有余地,给缺憾留有余地,实际上都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此话道出了人性的一大特点:爱面子。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忘记了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人退路,不让他人走下台阶,他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自卫。

因此,当我们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给别人留点余地。

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一点,这些部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全他的面子,给他留点余地。

多年以前,通用电气公司面临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工作:免除查尔斯·史坦恩梅兹某一部门的主管之职。史坦恩梅兹在电器方面是第一等的天才,但担任计算部门主管却彻底失败。然而公司不敢冒犯他。公司绝对解雇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于是他们让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头衔——并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史坦恩梅兹十分高兴。通用公司的高级职员也很高兴。他们已平稳地调动了他们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而且他们这样做并没有引起一场大风暴——因为他们让他保全了面子。

让他人保全面子,这是十分重要的,而我们却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我们残酷地抹杀了他人的感情,又自以为是。我们在其他人面前批评一位小孩或员工,找差错,发出威胁,甚至不去考虑是否伤害到别人的自尊。然而,一两分钟的思考、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的态度表示宽容的谅解,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

解雇员工或惩戒他人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一点。

宾州的佛雷德·克拉克谈到了发生在他们公司的一段插曲:

“有一次开生产会议的时候,副总裁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有关生产过程的管理问题。由于他气势汹汹,矛头指向生产部总监,一副准备挑错的样子。为了不在同事中出丑,生产部总监对问题避而不答。这使副总裁更为恼火,直骂生产部总监是个骗子。”

“再好的工作关系,都会因这样的火爆场面而毁坏。凭良心说,那位总监是个很好的雇员。”

“但从那天开始,他再也不能留在公司里了。几个月后,他转到了另一家公司,据说表现很不错。”

安娜·玛桑也谈到相同的情形,但因处理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玛桑小姐在一家食品包装公司当市场调查员,她刚接下第一份差事——为一项新产品做市场调查。她说道:“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几乎崩溃,由于计划工作的一系列错误,整个结果当然完全错误,必须从头再来。更糟的是,报告会议即将开始,我已经没有时间同老板商量这件事了。”

“当他们要求我做报告的时候,我尽量使自己不致哭出来,免得又让大家嘲笑,我吓得发抖。因为过于情绪化了,我简短地说明了一下情形,并表示要改正过来,以便在下次会议时提出。坐下后,我等待老板大发雷霆。”

“出人意料的是,他先感谢我工作勤奋,并表示新计划难免都会有错。他相信新的调查一定正确无误,会对公司有很大助益。他在众人面前肯定我,相信我已尽了力,并说我缺少的是经验,而非能力。”

“我挺直胸膛离开会场,并下定决心不会有第二次这种情形发生。”

假如我们是对的,别人绝对是错的,我们也会因为让别人丢脸而毁了他的自尊。传奇性的法国飞行先锋和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

在一个人已经做出一定的许诺——宣布一种坚定的立场或观点后,由于自尊的缘故,便很难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观点。此时你必须顾全他的自尊,为对方铺台阶,如说一些有利对方的话。

“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想不到。”

“当然,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当时你并不清楚事情的经过。”

“最初,我也这样想的,但后来我了解到全部情况,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每个人都要懂得给别人留点余地。

即使对方犯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没有给别人留点余地,就会毁了一个人。因此,你要帮助别人认识并改正错误,务必保全他们的自尊,给别人留点余地。

习惯8 想到不如做到

想象只能是空想;未来怎样要看你现在的行动;今天、现在、马上,开始行动。

如果只是空想,什么也不会得到。要想自己的想象成为现实,就得拿出一些真正的行动来,改善你的人生,改善你的生活质量。

席第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进入美国邮政局的海关工作。他很喜欢他的工作,但5年之后,他对于工作上的种种限制、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时间、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资升迁的死板人事制度(这使他升迁的机会很小),愈来愈不满。

他突然灵机一动。他已经学到许多贸易商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在海关工作耳濡目染的结果。为什么不早一点跳出来,自己做礼品玩具的生意呢?他认识许多贸易商,他们对这一行许多细节的了解不见得比他多。

自从他想创业以来,已过了10年,直到今天他依然规规矩矩地在海关上班,依然对现实不满意,依然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玩具生意,但是,只是想着,10年以来,他没有为自己的理想做过一件事,所以他仍在“想”,也仅是在“想”。

你的人生中有多少个10年,就在一眨眼中就不见了,你这辈子就在平平淡淡中浪费了你的生命,千万不要幻想,千万要下定决心,因为你的人生取决于你所做的决定。

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事业,有的时候你会心情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好,总感觉没有信心。出现这些情绪和想法是正常的,因为你有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紧张和担心正是伴随着这个愿望出现的,这个愿望越强烈,你的紧张和担心就会越明显。如果将精力花费在消除紧张或为紧张和担心而苦恼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与愿望背道而驰。然而行动却由我们支配,况且唯有行动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当你紧张时,担心没有希望时,只要将它看成仅仅是另外的一种情绪和想法而已,而后将精力投入到扎实的学习中,利用好每一分钟,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一道习题、一个单词。想实现你的目标,紧张担心没有用,只有投入到每天的学习工作中,才有可能实现你的愿望。

青春追逐理想,信念是永恒的支撑,坎坷孕育美好的向往,磨难造就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对明天怀有一片赤诚,也会为美好洒下努力和幸福的泪水,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去做吧,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用平凡而坚定的脚步去打造对行动的忠诚!

你可曾听过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原本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西红柿,当初并不是用来做食物的,它原产南美洲,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可怕的名字——狼桃。长期以来,人们谈“狼桃”而色变,望之而生畏,到了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里去美洲旅游,回国时勇敢地摘了一颗“狼桃”作为礼品,带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狼桃被欧洲人冠以“爱情的苹果”之称。18世纪,法国有位画家在为西红柿写生时,见它芙蓉秀色,浆果艳丽,逗人喜爱,动了品尝西红柿的欲念,冒险吃了一颗,食后不但没有任何不适,反觉酸甜可口。从此,开创了西红柿食用之途。那么好吃的西红柿,现在家家户户都爱吃的蔬菜,真不能想象当初竟然被人们那么畏惧。如果不是当初有这位公爵与画家先生的勇敢,也许如今我们还不知道这么美味的一种食品呢!他们的勇敢,使人类的饭桌上多了一道好菜。

其实生活中好多东西都是需要尝试的,拓荒者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因为某些勇敢者的努力才获得的。

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勇敢向未知挑战的人,我们才拥有了现在的文明!

任何一位伟人都是和我们一样普通和平凡的,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敢于探索的勇气。

要积极尝试新事物,就必须摈弃安于现状的观念,改变必将带来许多风险。你也许认为自己脆弱得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一个陌生领域,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当你身处逆境时,你就知道你可以依靠自己战胜困难,这时你会发现消除生活中的一些单调的常规,倒会减少你精神崩溃、厌倦生活的可能。然而,如果你不断给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些未知的因素,你的生活就增添了许多调味剂,你也会变得更加充实、上进,而不会选择精神崩溃,上进需要勇敢。

你足够勇敢吗?那就吃第一只西红柿吧。

成功的路不是别人给你预备好的,而是自己走出来的。

自己走出来的成功路会与别人的“不一样”,世界因为“不一样”而精彩。因为有这些努力“不一样”的人而更精彩。

如果一个人没有趁着热情高昂的时候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实现这些愿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会消磨,都会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忙碌中,或者会在懒散消沉中流逝。

习惯9 永远保持虚心

骄傲自负的人常常认为,世界上如果没有了他,人们就不知该怎么办了。但实际上,这样的人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因为一骄傲,他们就会失去为人处事的准绳,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你有没有洋洋得意的时候?什么事使你骄傲?你见过自己骄傲时的样子没有?骄傲最后给了你什么,荣耀,还是痛苦?你研究过其中的原因吗?

生活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每一个人的能耐总是十分有限,没有一个人样样精通,所以,人人都可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老师。当自以为拥有一些才艺时,你要记住,你还十分欠缺,而且会永远欠缺。不然,失败就离你不远了。

从前,有一位博士搭船过江。

在船上,他和船夫闲谈。

他问船夫说:“你懂文学么?”船夫回答说:“不懂。”

博士又问:“那么历史学、动物学、植物学呢?”

船夫仍然摇摇头。博士嘲讽地说:“你样样都不懂,十足是个饭桶。”

不久,天色忽变,风浪大作,船即将翻覆,博士吓得面如土色。

船夫就问他:“你会游泳么?”博士回答说:“不会,我样样都懂,就是不懂游泳。”

说着船就翻了,博士大呼救命。船夫一把将他抓住,救上岸,笑着对他说:“你所懂的,我都不懂,你说我是饭桶;但你样样都懂,就不懂游泳;要不是我这个饭桶,恐怕你早已变成水桶了。”

据一位心理学家观察,骄傲的态度起源于“不知自己从哪里来”。人哪,飞,飞不过鸟;游,游不过鱼;跑,跑不赢豹;力,争不过熊……就一个“万物之灵”,以及莫名的“优越感”,骄傲的心态于是诞生。

看看我们的周围,骄傲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有些是凭“外貌身材”,有些是靠“才华”,有些是比“思想”,有些是比“物质”、比“财产”、比“势力”,总之,言行举止,就是己长人短。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的缺点,说人家这做得不合适,那也做得不够,似乎他什么都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一个大道理来。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满的表现,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怕被别人藐视,用这种习惯来显耀自己,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人敬而远之,甚至遭人厌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有一天,一位学者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学者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倒了。”“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南隐意味深长地说。

南隐禅师教导的“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如果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就必然导致什么都装不下,什么都学不进去,就像茶水溢出来一样,再也不可能学习到更新更多的知识了。

每个人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实上,少了他,事情往往可以做得一样好。所以,自大历来的后果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要切记这样一个道理:自大是失败的前兆。

有一只刚做好的风筝,它的主人把它带到郊外,让它冉冉上升,升到极高的天空。

看着一望无际的天空,风筝心里十分兴奋。可是突然它发觉不能再往上升了,低头一看,原来是主人不再放手里的线。

风筝很生气,心里想:“为什么要这样抓住我?如果你再放松些,我可以飞得更高!”

于是,它挣扎着想往上再飞,当它在空中激烈地抖动时,由于用力过度,突然线断了,风筝在高空中摇摇摆摆,翻了一个大筋斗后就往地面坠落。这时,吹来一阵强风,风筝被吹到一棵大树上,此时已破得不成形了。

自大往往不是空穴来风,自大的人总有一些突出的地方作为资本。这些突出的特长,使他们较之别人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到达一定程度,便使人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

一只乌龟常常羡慕老鹰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于是,它要求老鹰带它一起飞上天。老鹰答应了它。

于是,老鹰要乌龟用嘴紧紧地咬住它的脚,而且不可开口说话,当它们飞到天空时,引起地上许多动物啧啧称奇,不但有羡慕的眼光,更有赞美的声音,乌龟听了很得意。

此时,它听见有人问:“是谁这么聪明,想出这个好方法?”

此时,乌龟心花怒放,完全忘了老鹰的交代,迫不及待要告诉别人这是它想到的方法,刚要开口,便从空中摔了下来。

骄傲易招致败坏,得意就容易忘形。骄傲让人常栽跟头。

《圣经》上说:骄傲在败坏之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历史人物当中,骄傲自大的为数不少,看着他们的事迹,对你一定有所启发。

关羽的忠勇刚强,在当时天下闻名。他屡建奇功,当世罕有能敌者。但是,“颇自负,好凌人”却是他致命的弱点。

刘备在益州时,马超从关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才能。诸葛亮回信道:“马孟起文武双全,雄烈过人,一代俊杰,是黥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可以和益德并驾齐驱,然而不及美髯公的超群绝伦。”关羽得到书信后很高兴,并把此信给宾客将吏们观看。

刘备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时费涛受命将任命送往樊城前线,但关羽看不起黄忠,勃然大怒说:“大丈夫决不与老兵同列。”再三不肯接受印绶。后来,因费涛极力劝说,关羽才接了前将军的印绶。

关羽之骄在襄樊之战初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年,樊城地区一连下了十几天雨,汉水暴溢,将樊城团团围住,驻扎城外的曹军营屯尽被淹没。关羽乘战船猛攻曹军,将曹操派来助守樊城的大将于禁俘获,又擒杀曹军大将庞德。关羽除了猛烈围攻樊城之外,接着派兵围困襄阳。曹操所置荆州刺史、南厂太守,都投降了关羽;许都以南也纷纷响应,遂造成关羽“威震华夏”的声势,以致曹操也曾想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以避关羽之兵锋。

关羽在这时本应加倍警觉,保持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但他由于骄傲自负,不能很好地团结部众,而麻痹轻敌。而东吴大将吕蒙就针对他的这一弱点,设下了一套袭取荆州的计策。关羽先是被曹操大将徐晃战败;继而吕蒙渡江袭取江陵、公安,他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兵不血刃便投降了,以免受关羽所曾扬言的回师后的严惩。之后,由于蜀军刘封、孟达都拒绝救援他,关羽最终败走麦城,被吴军活捉杀身。

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虚空。这是形容谦虚的一种很恰当的说法。只有空,你才能容得下东西,而自满,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东西。

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更能时刻前进。

习惯10 用坚韧来对待逆境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有天赋的才能,并且要有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的毅力。

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但他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当电影明星。

好莱坞当时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仔细计划好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剧本前去拜访。但第一遍拜访下来,所有的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无情的拒绝,他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不久,他就又从第一家开始了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第二轮拜访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

但这位年轻人没有放弃,不久后又咬牙开始了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第350家电影公司时,这里的老板竟破天荒地答应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他欣喜若狂。

几天后,他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他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不久这部电影问世了,名叫《洛奇》。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史泰龙。后来他成了红遍全世界的演员。

我们的生活里,逆境多于顺境,这是一种人生规律。就像航行的帆船,需要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有波折的生活才富有创造的魅力。

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要在那些歧视的目光里找回你做人的尊严。受到压抑才知道奋战,这样的抗争才有力量。

身处逆境中是痛苦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逆境的口袋里藏有非常丰富的财富,在你熬过最艰难的关口时,你会意外地得到这笔丰厚的财富。

逆境和攀登高山是一样的道理。逆境向上是艰难的,但你的位置始终在向高处移动;而下山是顺势朝下的,是不用花费什么力气的,但你是在走下坡路,领略不到高处美妙的风光。

在逆境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是我们身陷逆境的原因之一。

逆境也可以说是一种挫折,面对挫折时我们不能退缩,更不能埋怨挫折对你无休止的磨难,要学会用心灵打磨挫折,用热情去迎接挫折,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战胜挫折。

挫折是爱情的试金石。

性格坚毅的人,对挫折的反应是冷静的;性格暴躁的人,对挫折的反应是强烈的;而性格懦弱的人,对挫折的反应是听从于命的。

玫瑰用藏着刺的花检验爱情的忠诚,挫折用带着刺的玫瑰拥抱它勇敢的恋人。

打磨挫折应该像执著打磨金子的金匠那样,每一次金属的撞击声都是那么精细、掷地有声!

挫折给人生上的最生动一课就是把你从悬崖绝壁推下去,然后,再让你头破血流地爬上来。

习惯11 独立自主

美国石油家族的老洛克菲勒,有一次带他的小孙子爬梯子玩,可当小孙子爬到不高不矮(不至于摔伤的高度)时,他原本扶着孙子的双手立即松开了,于是小孙子就滚了下来。这不是洛克菲勒的失手,更不是他在搞恶作剧,他是要小孙子的幼小心灵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就连亲爷爷的帮助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因为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能谈发展成功吗?即使你的家庭环境所提供的“先赋地位”是处于天堂之乡,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尘大地,从头爬起,以平生之力练就自立自行的能力。因为不管怎样,你终将独自步入社会,参与竞争,你会遭遇到比学习生活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随时都可能出现或面对你无法预料的难题与处境。你不可能随时动用你的“生存支援系统”,而是必须得靠顽强的自立精神克服困难,坚持前进!

待在家里、总是得到父母帮助的孩子一般都没有太大的出息,就是这个道理。而一旦当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不得不动手去做,或是在蒙受了失败之辱时,他们通常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惊人的能力来。

抛开拐杖,自立自强,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做法。其实,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而结果,他会发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沉浮!

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绝没有任何外部援助的处境是最有意义的,它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让人全力以赴。就像十万火急的关头,一场火灾或别的什么灾难会激发出当事人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一股力量。危急关头,不知从哪儿来的力量为他解了围。他觉得自己成了个巨人,他完成了危机出现之前根本无力做成的事情。当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当他被困在出了事故、随时都会着火的车子里,当他乘坐的船即将沉没时,他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措施,渡过难关,脱离险境。

一旦人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他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人抛弃所有外来的帮助,他就会发挥出过去从未意识到的力量。如果我们决定依靠自己,独立自主,就会变得日益坚强,距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习惯12 自信点亮人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但我们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及自己的价值。这也许是一种传统教育下过度谦虚的表现。

因为要严于律己,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与批评就很多,期望也就过高,常常造成否定自己的心态,认为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够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感,失去了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没什么价值,因而活得非常消沉,甚至厌世。

美国的赫里丝女士,发起了一种叫作蓝色缎带的运动,希望能在2000年的时候每一个美国人都能拿到一条漂亮的蓝色缎带,上面写的话语就是: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价值。她到处散发这样的缎带,鼓励大家把缎带送给家人和朋友,感谢这些在我们四周的人。她也四处演讲,强调每个人的价值。结果因为这些缎带的传送,引发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其中有一个故事十分发人深省:有一次,这位女士给了一个朋友三条缎带,希望她能送给别人。这位朋友送了一条给她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她觉得由于她的严厉使自己多学到许多东西;另外,她还多给了一条缎带,希望自己的上司能拿去送给另外一个影响她生命的人。

她的上司非常惊讶,因为所有的员工一向对她家长式的作风敬而远之。她知道自己的人缘很差,没想到还有人会感念她严苛的态度,把这当作是正面的影响,而向她致谢,这使她的心顿时柔软起来。

这个上司一个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办公室里,而后她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条缎带给了她正值青少年期的儿子。她们母子关系一向不好,平时她忙着公务,不太顾家,对儿子也只有责备,很少赞赏。那天,她怀着一颗歉疚的心,把缎带给了儿子,同时为自己以往的态度道歉。

她告诉儿子,其实他的存在带给她无限的喜悦与骄傲,尽管她平时疏忽了对他的称赞,也少有时间与他相处,但是她是十分爱他的,也以他为荣。

当她说完了这些话,儿子竟然号啕大哭。他对母亲说:他以为母亲一点也不在乎他,他觉得人生一点价值都没有,他不喜欢自己,恨自己不能讨母亲的欢心,正准备以自杀来结束痛苦的一生,没想到他母亲的一番言语,打开了心结,也救了他一条性命。这位母亲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点失去了独生的儿子而不自知。从此,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调整了生活的重心,也重建了亲子关系,加强了儿子对自己的信心。就这样,整个家庭因为一条小小的缎带而彻底改观。

.蓝色的缎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因为它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提醒我们要接受自己、关爱自己。我们是可以创造奇迹、创造不同的人,不论我们是谁,都有这样的能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这世界的好美、光明的一面,也才能生活得愉快,真正地去爱,去创造生命。

习惯13 珍惜每一分钟

在美国近代企业界里,与人接洽生意能以最少时间产生最大效率的人,非金融大王摩根莫属。为了珍惜时间他招致了许多怨恨。

摩根每天上午9点30分准时进入办公室,下午5点回家。有人对摩根的资本进行了计算后说,他每分钟的收入是20美元,但摩根说好像不止这些。所以,除了与生意上有特别关系的人商谈外,他与人谈话绝不超过5分钟。

通常,摩根总是在一间很大的办公室里,与许多员工一起工作,他不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工作。摩根会随时指挥他手下的员工按照他的计划去行事。如果你走进他那间大办公室,是很容易见到他的,但如果你没有重要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欢迎你的。

摩根能够轻易地判断出一个人来接洽的到底是什么事。当你对他说话时,一切转弯抹角的方法都会失去效力,他能够立刻判断出你的真实意图。这种卓越的判断力使摩根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些人本来就没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接洽,只是想找个人来聊天,而耗费了工作繁忙的人许多重要的时间。摩根对这种人简直是恨之入骨。

每一个成功者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族,一个做事有计划的人总是能判断自己面对的顾客在生意上的价值,如果有很多不必要的废话,他们都会想出一个收场的办法。同时,他们也绝对不会在别人的上班时间,去海阔天空地谈些与工作无关的话,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妨碍别人的工作,浪费别人的生命。

一位作家在谈到“浪费生命”时说:“如果一个人不争分夺秒、惜时如金,那么他就没有奉行节俭的生活原则,也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任何伟大的人都争分夺秒、惜时如金。”

“浪费时间是生命中最大的错误,也最具毁灭性的力量。大量的机遇就蕴含在点点滴滴的时间之中。浪费时间是多么能毁灭一个人的希望和雄心啊!它往往是绝望的开始,也是幸福生活的扼杀者。年轻生命最伟大的发现就在于时间的价值……明天的财富就寄寓在今天的时间之中。”

人人都须懂得时间的宝贵,“光阴一去不复返”。当你踏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是浑身充满干劲的。你应该把这干劲全部用在事业上,无论你做什么职业,你都要努力工作、刻苦经营。如果能一直坚持这样做,那么这种习惯一定会给你带来丰硕的成果。

歌德这样说:“你最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在哪里。”这句话算是对那些三心二意者的最好忠告。

明智而节俭的人不会浪费时间,他们把点点滴滴的时间都看成是浪费不起的珍贵财富,把人的精力和体力看成是上苍赐予的珍贵礼物,它们如此神圣,绝不能胡乱地浪费掉。

无论是谁,如果不趁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去培养自己善于集中精力的好性格,那么他以后一定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把一个人宝贵的精力无谓地分散到许多不同的事情上。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想要样样都精、门门都通,绝不可能办到,如果你想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就一定要牢记这条法则。

习惯14 笑对失败

爱迪生在67岁时,由于10年来专心研究铁镍电池,耗费很大,经济相当拮据,实验费用全靠工厂的收入来维持。有一天晚上,突然工厂失火,附近的几个消防队赶来救火也无法扑灭大火。爱迪生的儿子查里斯很为父亲担心,他想:全部财产烧光了,父亲受得住这个打击吗?他已经老了,不能再从头做起了。可是当查里斯在院子里碰到父亲时,爱迪生却兴奋地向他喊道:“你妈妈在哪里?快去把她找来看看这大火。叫她把朋友们也都找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哩!”爱迪生的这种轻松态度使他的儿子很诧异。火势控制住以后,爱迪生立即召集全体职工宣布:“我们要重建工厂!”

错误和失败是迈向成功的阶梯。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次失败是通向成功不可跨越的台阶。钱学森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

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并不是因他们掌握了什么走向成功的秘诀,而恰恰在于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唉声叹气、不悲观失望。成功与失败并没有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是成功的黎明。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会亦越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开辟一条路;二是某处故障作怪,应该想办法解决;三是还差一两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这三种可能都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失败有什么可怕呢?成功与失败,相隔只有一步。即使你认为失败了,只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态度、自信意识,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有人说,过分自信也会导致失败,但所否定的只是“过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丢面子,怕别人说三道四,那么失败传递给你的信息只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失败也是对人的意志的严峻考验。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会骄傲自满;清醒的人,在失败面前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在逆境中的表现是我们成熟与否和气质优劣的最好检验。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闪闪发光,失败就是锤炼人意志的燧石。那些献身于人类伟大事业的创造者,在接连不断的挫伤和失败面前,不但没有被压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表现出了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英勇气概。

失败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所进取、求变创新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只要你进取,就必然会有失误;只要你还活着,就绝不是彻底失败!失败有什么可怕呢?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这个天平上,失败总是倒向害怕失败的人。强者与弱者,如果是从实力上对照比较,那么弱者还有可能扬长避短、巧用心计战胜强者;如果是从心理态度上区别较量,就是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的弱者必然失败,有时甚至会被某种假象和错觉所吓倒。

成功者不一定具有超常的智能,也大都没有特殊的机遇和优越的条件,更不是没有经历过挫折、艰难与失败的人。相反,成功者大都是历经坎坷、命运多磨,是能在不幸的境遇中奋起前行的人。而且也不可否认,对成功者来说,处境的艰险、失败的打击和对于新事物没有经验、把握的特点,也会相应地给他们带来困扰、忧虑、苦恼和烦躁不安的情绪。但成功者不怕这些艰难,不会被困苦的处境压垮。成功者最可贵的信念和本事是变压力为动力,从荆棘中开辟新的成功之路。

习惯15 不轻言放弃

希拉斯·菲尔德先生退休的时候已经积攒了一大笔钱,然而他忽发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铺设一条连接欧洲和美国的电缆。随后,他就开始全身心地推动这项事业。前期基础性的工作包括建造一条1000英里长、从纽约到纽芬兰圣约翰的电报线路。纽芬兰400英里长的电报线路要从人迹罕至的森林中穿过,所以,要完成这项工作不仅包括建一条电报线路,还包括建同样长的一条公路。此外,还包括穿越布雷顿角全岛共440英里长的线路,再加上铺设跨越圣劳伦斯海峡的电缆,整个工程十分浩大。

菲尔德使尽浑身解数,总算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了资助。然而,他的方案在议会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上院仅以一票的优势获得多数通过。随后,菲尔德的铺设工作就开始了。电缆一头搁在停泊于塞巴斯托波尔港的英国旗舰“阿伽门农”号上,另一头放在美国海军新造的豪华护卫舰“尼亚加拉”号上,不过,就在电缆铺设到5英里的时候,它突然被卷到了机器里面,被弄断了。

菲尔德不甘心,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在这次试验中,在铺到200英里长的时候,电流突然中断了,船上的人们在甲板上焦急地踱来踱去。就在菲尔德先生即将命令割断电缆、放弃这次试验时,电流突然又神奇地出现了,一如它神奇地消失一样。夜间,船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缓缓航行,电缆的铺设也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进行。这时,轮船突然发生了一次严重倾斜,制动器紧急制动,不巧又割断了电缆。

但菲尔德并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他又订购了700英里的电缆,而且还聘请了一个专家,请他设计一台更好的机器,以完成这么长的铺设任务。后来,英美两国的科学家联手把机器赶制出来。最终,两艘军舰在大西洋上会合了,电缆也接上了头;随后,两艘船继续航行,一艘驶向爱尔兰,另一艘驶向纽芬兰,结果它们都把电线用完了。两船分开不到3英里,电缆又断开了;再次接上后,两船继续航行,到了相隔8英里的时候,电流又没有了。电缆第三次接上后,铺了200英里,在距离“阿伽门农”号20英尺处又断开了,两艘船最后不得不返回到爱尔兰海岸。

参与此事的很多人都泄了气,公众舆论也对此流露出怀疑的态度,投资者也对这一项目没有了信心,不愿再投资。这时候,如果不是菲尔德先生,如果不是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是他天才的说服力,这一项目很可能就此放弃了。菲尔德继续为此日夜操劳,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绝不甘心失败。

于是,第三次尝试又开始了,这次总算一切顺利,全部电缆铺设完毕,而没有任何中断,几条消息也通过这条漫长的海底电缆发送了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电流又中断了。

这时候,除了菲尔德和他的一两个朋友外,几乎没有人不感到绝望。但菲尔德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他最终又找到了投资人,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们买来了质量更好的电缆,这次执行铺设任务的是“大东方”号,它缓缓驶向大洋,一路把电缆铺设下去。一切都很顺利,但最后在铺设横跨纽芬兰600英里电缆线路时,电缆突然又折断了,掉入了海底。他们打捞了几次,但都没有成功。于是,这项工作就耽搁了下来,而且一搁就是一年。

所有这一切困难都没有吓倒菲尔德。他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公司,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而且制造出了一种性能远优于普通电缆的新型电缆。1866年7月13日,新的试验又开始了,并顺利接通、发出了第一份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报内容是:“7月27日。我们晚上9点到达目的地,一切顺利。感谢上帝!电缆都铺好了,运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尔德。”不久以后,原先那条落入海底的电缆被打捞上来了,重新接上,一直连到纽芬兰。

菲尔德的成功证明了只要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习惯16 不浪费每一分钱

如果你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正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创造能力。换句话说,就意味着你有了追求,你将会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洛克菲勒垄断资本集团的创始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生活并不宽绰,艰难的生活使他养成了一种勤俭的习惯和奋发的精神。他在16岁时决心自己创业。虽然他时常研究如何致富,但始终不得要领。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是宣传一本发财秘诀的书。洛克菲勒看后喜出望外,急忙沿着广告注明的地址到书店购买这本“秘书”。该书不能随便翻阅,只有买者付了钱后才可以打开。洛克菲勒求知心切,买后匆匆回家打开阅读,岂知翻开一看,全书仅印有“勤俭”二字,他又气又失望。洛克菲勒当晚辗转不能成眠,由咒骂“发财秘书”的作者坑人骗钱,渐渐细想作者为什么全书只写两个字,越想越觉得该书言之有理,感到要致富确实必须靠勤俭。他大彻大悟后,从此不知疲倦地勤奋创业,并十分注重节约储蓄。就这样,他坚持了5年多的打工生涯,以节衣缩食的节俭精神,积存了800美元。经过多年的观察,洛克菲勒看清了自己的创业目标:经营石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终于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

19世纪的石油商人成千上万,最后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骚,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创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公司中,特别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每加仑原油的成本计算到第三位小数点。他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积累,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他写信给一个炼油厂的经理质问:“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要9厘1毫?”就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他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信:“上个月你厂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万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他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洞察入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点马虎眼。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洛克菲勒是统计分析、成本会计和单位计价的一名先驱,是今天大企业的“一块拱顶石”。

节俭不仅适用于金钱问题,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到养成勤俭的生活习惯。节俭意味着科学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意味着最明智地利用我们一生所拥有的资源。

节俭不仅是积累财富的一块基石,也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所在。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性,厉行节俭对人的其他能力也有很好的助益。节俭在许多方面都是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节俭的习惯表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证明一个人不是其欲望和弱点的不可救药的牺牲品,他能够支配自己的金钱,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们知道一个节俭的人是不会懒散的,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他精力充沛,勤奋刻苦,而且比起那些奢侈浪费的人更加诚实。

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一个节俭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订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果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换而言之,就表明了你有追求,你将会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习惯17 每天学一点东西

许多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想在顷刻之间成就丰功伟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是渐变的,只有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每天学一点东西,才能有助于一个人最后达到成功。

李嘉诚虽然年岁渐老,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从来不曾有半点懈怠。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每天都要学一点东西。这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他回忆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得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是捧着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

李嘉诚能有今日成就,绝非偶然。李嘉诚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终成其霸业,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使他始终没有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抛到后面,也使他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商场中的各种风险。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他们的资质很好,却一生平庸,原因是他们不求进步,在工作中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薪水。

无论薪水多么微薄,你如果能时时注意去读一些书籍,去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这必将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一些商店里的学徒和公司里的小职员,尽管薪水微薄,但他们工作很刻苦,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能趁着每天空闲的时候,如晚上和周末时间,到补习学校里去读书,或是自己买了书来自修,以增进他们的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越多,才能越丰富,生活越充实。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出门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有时乘火车,有时坐轮船,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本书籍,以供随时阅读。一般人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能用来自修、阅读。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以及其他各国的重要学问,都有相当的见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从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但是,大多数人却在浪费自己的宝贵零碎时间,甚至在那些时间里去做对身心有害的事情。

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

从一个人怎样利用他每天的零碎时间,怎样消磨他冬夜黄昏的时间上,就可以预言他的前途。一个人,只要能利用有限的零碎时间去读书,总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可恰恰相反,很多人却浪费了这些空闲时间,到头来等待他的肯定不会是成功。

人类历史上教育的价值之高,莫过于今天。今天的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生活更显艰难。这就更要求人们善于利用时间,来增进自己的知识。

大部分人无意多读书、多思考,无意在报纸、杂志、书本当中尽量汲取各种宝贵的知识,而是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实在是一件最可惜、最痛心的事。他们不明白,知识是无价之宝,能使人们获得无限的财富。

习惯18 不要忽视细节

日本东京贸易公司有一位专门负责为客商订票的小姐,她给德国一家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往来于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了一件趣事:每次去大阪时,他的座位总是在列车右边的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是靠左边的窗口。经理问小姐其中缘故,小姐笑答:“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你右边,返回东京时,山又出现在你的左边。我想,外国人都喜欢日本富士山的景色,所以我替你买了不同位置的车票。”就这么一桩不起眼的小事使这位德国经理深受感动,促使他把与这家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员工更是成千上万,其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能够从事大事决策的高层主管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员工从事的是简单烦琐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正是这一份份平凡的工作和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才构成了公司卓著的成绩。立大志,干大事,精神固然可嘉,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心思细致,注意抓住细节,才能养成做大事所需要的那种严密周到的作风。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相类似的,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也是只说了一句话:“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无论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宏大气,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可见对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古已有之,中外共见。也就是所谓“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在今天,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的管理和生活时代已经到来。

当零售业巨子沃尔玛的年营业总额荣登2002年美国乃至世界企业的第一把交椅时,《财富》杂志记者不无惊叹地写道:“一个卖廉价衬衫和鱼竿的摊贩怎么会成为美国最有实力的公司呢?”其实,沃尔玛成功没有秘密,仅仅是因为注重了细节。沃尔玛曾经以天天平价著称,但今天人们发现其实它的东西也并没便宜多少,但它的服务却是一流的。例如对于职员的微笑,沃尔玛规定,员工要对三米以内的顾客微笑,甚至还有个量化的标准:“请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为提高服务,沃尔玛规定员工认真回答顾客的提问,永远不要说“不知道”。哪怕再忙,都要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带领顾客来到他们要找的商品前面,而不是指个大致方向就了事。正是注重了这些入微的小事、细节,才缔造了强大的沃尔玛帝国。

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其实,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而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中国有句名言,“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微小而细致,在市场竞争中它从来不会叱咤风云,也不像疯狂的促销策略,立竿见影地使销量飙升;但细节的竞争,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今天,大刀阔斧的竞争往往并不能做大市场,而细节上的竞争却将永无止境。一点一滴的关爱、一丝一毫的服务,都将铸就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这就是细节的美,细节的魅力。

习惯19 不被回忆所控制

靠怀念过去来逃避现实,确是一种无益的习惯,其结果往往是使人逃避成熟的思考,而进入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境界。

一个夏天的下午,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厅里,奥里森·科尔在等待着,他感到沮丧而消沉。由于他在工作中有几个地方出现错误,使他没有做成一项相当重要的项目。即使在等待见他一位最珍视的朋友时,也不能像平时一样感到快乐。

他的朋友终于从街那边走过来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病医生。医生的诊所就在附近,科尔知道那天他刚刚和最后一名病人谈完了话。

“怎么样,年轻人,”医生不加寒暄就说,“什么事让你不痛快?”对他这种洞察心事的本领,科尔早就不意外了,因此他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使自己烦恼的事情。然后,医生说:“来吧,到我的诊所去。我要看看你的反应。”

医生从一个硬纸盒里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在这卷录音带上,”他说,“一共有3个来看我的人所说的话。当然没有必要说出来他们的名字。我要你注意听他们的话,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这个三个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4个字。”他微笑了一下。

在科尔听起来,录音带上这3个声音共有的特点是不快活。第一个是男人的声音,显示他遭到了某种生意上的损失或失败。第二个是女人的声音,说她因为照顾寡母的责任感,以至于一直没能结婚,她心酸地述说她错过了很多结婚的机会。第三个是一位母亲,因为她十几岁的儿子和警察有了冲突,而她一直在责备自己。

在3个声音中,科尔听到他们一共6次用到4个文字:“如果,只要”。

“你一定大感惊奇。”医生说,“你知道我坐在这张椅子里,听到成千上万用这几个字作开头的内疚的话。他们不停地说,直到我要他们停下来。有的时候我会要他们听刚才你听的录音带,我对他们说:‘如果,只要你不再说如果、只要,我们或许就能把问题解决掉!’”医生伸伸他的腿。“用‘如果,只要’这4个字的问题,”他说,“是因为这几个字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却使我们面朝着错误的方面,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并且只是浪费时间。最后,如果你用这几个字成了习惯,那这几个字就很可能变成阻碍你成功的真正的障碍,成为你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现在就拿你自己的例子来说吧。你的计划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犯了一些错误。那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犯错误,错误能让我们学到教训。但是在你告诉我你犯了错误,而为这个遗憾、为那个懊悔的时候,你并没有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什么。”

“你怎么知道?”科尔带着一点辩护地说。

“因为,”医生说,“你没有脱离过去式,你没有一句话提到未来。从某些方面来说,你十分诚实,你内心里还以此为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不太好的毛病,喜欢一再讨论过去的错误。因为不论怎么说,在叙述过去的灾难或挫折的时候,你还是主要角色,你还是整个事情的中心人……”

在医生的开导下,科尔终于意识到,自己沉浸在过去错误的阴影中,还没有真正走出自我,并用积极上进的态度去改变现在的处境。医生告诉科尔,他患上了严重的“怀旧病”,而采用“如果,只要”这类字眼是“怀旧”病的重要特征。

应该说,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沉湎于过去而否认现在和将来,就会陷入病态。

每个人都应当谨记:昨天就像使用过的支票,明天则像还没有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是现金,可以马上使用。今天是我们轻易就可以拥有的财富,无度的挥霍和无端的错过,都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

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今天更真实了。

不要回避今天的真实与琐碎,走脚下的路,唱心底的歌,把头顶的阳光编织成五彩的云裳,遮挡风霜雨雪。每一个日子都向人们敞开,让花朵与微笑回归你疲惫的心灵,让欢乐成为今天的中心。如果有荆棘刺破你匆匆的脚步,那也是今天最真实的痛苦。

只有把持今天,才能让生命感知生活的无边快乐。

习惯20 不陷入忧虑的沼泽地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忧虑在所难免。但人们切不可沉溺于忧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应尽快调整心态和情绪,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已遭到改变的生活。

老约翰·洛克菲勒在他33岁那年赚到了他的第一个100万。到了43岁,他建立了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垄断企业——美国标准石油公司。

那么,53岁时他又成就了什么呢?

不幸的是,53岁时,他却成了忧虑的俘虏。充满忧虑及压力的生活早已摧毁了他的健康,他的传记作者温格勒说,他在53岁时,看起来就像个僵硬的木乃伊。

洛克菲勒53岁时因为莫名的消化系统疾病,头发不断脱落,甚至连睫毛也无法幸免,最后只剩几根稀疏的眉毛。

温格勒说:“他的情况极为恶劣,有一阵子他只得依赖酸奶为生。”医生们诊断他患了一种神经性脱毛病,后来,他不得不戴一顶扁帽。不久以后,他定做了一个500美元的假发,从此,一生都没有脱下来过。

洛克菲勒原来体魄强健,他是在农庄长大的,有宽阔的肩膀,迈着有力的步伐。

可是,在多数人的巅峰岁月——53岁时,他却肩膀下垂、步履蹒跚。

另一位传记作者说:“当照镜子时,他看到的是一位老人。无休止地工作、操劳、体力透支、整晚失眠、运动和休息的缺乏,终于让他付出惨重的代价。”

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只能靠简单饮食为生。他每周收入高达几万美元——可是他一个星期能吃得下的食物却花不了多少钱。医生只允许他喝酸奶,吃几片苏打饼干。他的皮肤毫无血色,那只是包在骨头上的一层皮。他只能用钱买最好的医疗,使他不至于53岁就去世。

后来,医生告诉他一个惊人的事实,他或者选择财富与忧虑,或者他的生命。他们警告他:再不退休,“就死路一条”。

他终于退休了,可惜退休前,忧虑、贪婪与恐惧已经摧毁了他的身体。

当全美著名的女作家艾达·塔贝尔见到他时,大吃一惊,她写道:“他的脸上饱经忧患,他是我见过的最老的人。”

老?怎么会呢?

他的身体状况极差,以致艾达·塔贝尔感到他太可怜了,当时她正着手写一篇讨伐标准石油公司的文章,她没有任何理由同情这位一手建立起这个超级“八爪鱼”的首脑,然而,当她看见洛克菲勒在教堂主日,急切地渴求他人同情的目光时——她说:“我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而且那个感觉十分强烈,那就是我为他难过,我了解孤独恐惧的滋味。”

医生竭尽全力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他们要他遵守三项原则——这三项原则,终其一生,他都牢牢记住。这三项原则是:

(1)避免忧虑,绝不要在任何情况下为任何事烦恼。

(2)放轻松,多在户外从事转缓的运动。

(3)注意饮食,每顿只吃七分饱。

洛克菲勒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因此他捡回一条命。

他退休了,他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从事园艺,与邻居聊天、玩牌,甚至唱歌。

他开始想到别人。

这一生他终于不再只想着如何赚钱,而开始思考如何用钱去为人类造福。总而言之,洛克菲勒开始把他的亿万财富散播出去。后来他更前进一步,他成立了世界性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旨在消灭世界的疾病与无知。后来他活到98岁。

习惯21 每天自省5分钟

那个名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为“反省”的爸爸。

有一个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小店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是王公馆吗?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电话的接线生说:“先生,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

青年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跟着便挂了电话。小店的老板听了青年人的话,便说:“青年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

青年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王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而已。”

在生活中,不断作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自省是拯救我们的第一步

自省就是反省自己,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办到的事。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作“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培养自省意识,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根性。当面对问题时,人们总是说: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错误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其次,培养自省意识,就得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镜子;这个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检查,只不过是一种对外表的自我检查。相比之下,对本身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要比对外表的自我检查重要得多。可是,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这样的自我检查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没有照镜子,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也许,脸上的污点没有洗掉;也许,衣服的领子出了毛病……总之,问题都没有发现就出了门。可是,我们如果不对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出言不逊也不知道,举止不雅也不知道,心术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夜里刚躺到床上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己这个角度做一下检查,看看有什么不对;而且,还要经常地对自己做深层次、远距离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养自省意识,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但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