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演讲语言运用的分寸

我们在演讲及日常交往中,使用得体的语言,把握说话的分寸,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这样才能使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才能使得交往得以维持并向更为密切的方向发展。

一、开玩笑的分寸

不难发现,生活中那些会开玩笑的人特别受欢迎。他们凭借一个得体的玩笑,不仅给他人带来了欢乐,而且能迅速获得别人的好感。把握好开玩笑的分寸,才能成功地开玩笑。

(一)开玩笑有轻有重

开玩笑要做到有轻有重,而“重”的玩笑多半是开不得的,它只能在比较特殊的场合才能开。若在一般场合开比较“重”的玩笑,可能就不再可笑了,甚至会变质成悲剧。朋友聚会,为了活跃气氛,应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玩笑开,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切不可开比较“重”的玩笑。

演讲者在演讲中可以适当地列举一些例子来增强演讲现场的气氛,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过多地以其他人的过错来开玩笑,会使听众产生排斥感。

(二)不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

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品,适当地开个玩笑,不仅可以调节气氛,减轻疲劳,而且能缩短与朋友和同事之间的距离。一句玩笑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消除积怨,一句玩笑话也可以批评或拒绝某人的要求。

但是开玩笑时必须要注意尺度和分寸,尤其不要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因为每个人都有隐私,而且也不允许别人触及自己的隐私。一旦有人喜欢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那他必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调侃时说出了他人的隐私,有时是言者无意,但听者却有心。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愤怒。因此,在与人交往谈话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须“点到即止”,一般是会顾全双方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使他人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还是那种方法: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三)开玩笑要分清对象

开玩笑一定要注意区分对象,对于敏感的女性千万不能盲目开玩笑。一般来说女性是比较敏感的,不当的玩笑只会让她恼怒。

黑色玩笑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很大,同时黑色玩笑背后隐藏了一个人性的弱点——任何人都不会笑着面对被揭开的疮疤。

(四)玩笑不要用语低俗

开玩笑是要运用幽默的语言,有技巧地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艺术。这就要求在开玩笑时要注意语言必须纯洁、文雅。太庸俗、太低级下流的笑话不仅使语言环境充满丑恶的气味,也是对听者的一种侮辱,更是有损于你的形象。

所以在开玩笑时,要注意多说些健康的事、有哲理意义的言辞,摒弃那些庸俗、肉麻的话题。

一提到“肉麻”二字,人们往往联想到“性”。性是个敏感的话题,又是人们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革命导师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曾指出过这样一个事实:“性爱特别是在近800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的轴心。”

近年来,我国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涉及性的,更是不胜枚举。退一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性也是一个躲不开的话题。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都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然而由于“性”的特殊敏感性,大多数人对此讳莫如深。谈性的时候,小心为好,慎重为佳,时机、对象、分寸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然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健康、风趣的幽默自然受大家欢迎,也易让人接受。正如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同样,法国作家雷格威更断言,幽默是比握手更进步的大文明。但在幽默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不洁和不雅的内容和形式出现。

二、批评的分寸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被批评谁都不希望被别人知道。在工作中,上级经常会有给下级提意见或进行批评教育的情况,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不要让他们产生倦怠和逆反心理。

有些演讲中通常会涉及一些批评的内容,这时就要记得批评也要留几分面子给对方。不计后果的批评,经常会出现在离职演讲中,因为是离职所以觉得可以畅所欲言,很多人都会把原公司批得一无是处,这样做的后果是虽然一时心里舒畅,但是将来就再也不能和原公司合作了。

(一)批评留三分

人人都有自尊,都有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优秀的演讲者,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一定的余地,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把对方批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往往把事情推到了反面。

大多数人的本质都应该是积极的,那种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的“老油条”还是少数,多数人都会有一份神圣不可亵渎的尊严,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本着这个前提来进行。

figure_0115_0036

(二)批评要分清场合

聪明的批评者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从而创造出一个批评下级的良好时机。愚蠢的批评者则往往不分场合,不看火候,随便行使权力,大耍威风,结果,使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通常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辞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大量事实说明,恰当地选择批评的时机和场合,对于优化批评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批评的目的和内容都正确,选择的场合和时机不当,也会导致批评的失败。毕竟批评的目的只在于纠正错误,期望改正,而不在于负面打击。

(三)不翻老账

许多人总是对以前曾犯过错误、受过处分甚至惩罚的人,抱有很深的成见。这样,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眼前的事和以前的事扯到一块儿,翻老账。而这往往就触动了别人最敏感的、最不愿意让他人触及的神经,从而使人产生极大的反感。

批评应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翻老账会使下属产生逆反心理,直觉告诉他领导一直在做收集他全部缺点的工作,这一次是在和他算总账,因而会产生对立情绪,不会做出任何配合的。

驾驶员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受罚时,有的会乖乖顺从,有的却想尽办法推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这当然和警察对驾驶员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当警察看到驾照违例记载栏时的反应,会直接影响警察的态度。

驾照中有违例记载的驾驶员,都不希望别人看到。而警察因为要执行勤务,有责任查看。但看过违例内容后,应避免再追问,只处理当天的案件即可,这样的话,驾驶员大都会听从处理。如果警察表现出不屑的样子,并盘问不休,驾驶员自然会很反感。

就心理学的观点来说,驾驶员这样的反应是人之常情。弗洛伊德曾说:“人具有抹杀不愉快记忆的潜在欲求。”这意味着任何人都难以接受别人用过去来评价现在的自己。尤其是过去犯错已获得应有的惩罚,而现在再揭发,无疑是被强迫接受多余的惩罚,所以明显表示出抵制情绪也是不足为怪的。

批评人时必须认清这种心理,就算不得不提及以往的错误,也要有意避开,以便制造容易接受批评的心理状况。

(四)不要一棒把人“打死”

当有些错误必须要当面指出的时候,有一件事是你一定要做的,那就是批评之后给对方铺退路。

精明的人在说话时都懂得不撕破脸,在对方没有退路时给对方铺退路。这样对方也会自知理亏,而早早收场,不再纠缠。

1909年德皇威廉二世执政,他目空一切,发表了一篇荒诞绝伦的演说,他说德国是世界和平的主宰,只有使德国建立强大的陆海军才能稳定欧洲,并且维持英国的利益。他还声称自己是英国友人,他曾使英国不受俄法两国的压力在非洲获得胜利。

这篇演说在新闻上一刊登,举世震惊,并把整个局势搅得越发混乱。世人都对这篇骄横狂妄的演说加以攻击评论,尤其是在英国最为激烈,连德国的政客亦不胜惊惶,德皇至此也后悔不该说那么露骨的话。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德皇就把责任推到总理大臣布洛克亲王身上,叫他来声明那篇演说是出自亲王的建议。布洛克得知此事后就对德皇说:“陛下,恐怕世人不会相信它是事实。”德皇闻之大怒,便说:“你以为我是笨猪,能犯你永不犯的错误。”布洛克立即发现自己的错误,于是连忙改正说:“陛下,我说的话绝无这个意思,实际上陛下各方面的学识都远胜过我,我所懂的只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些粗浅知识,而陛下在这方面懂得比我多得多,并且精通一切自然科学。陛下每次谈及各种科学原理时,我都深感佩服,因为我完全是个外行,一点儿都不懂。”

德皇经过他这样一补充,心中的不快顿时全消,因为他相信布洛克没有鄙视之意,并且敬佩自己的才能,于是很高兴地握着布洛克的手说:“我们继续互相合作,团结一致,如果有人说布洛克不好,我将对他的鼻子猛击一拳!”

其实,事后德皇也心知肚明自己的不足,重新考虑了布洛克所说的话,只不过当时被人弄得下不了台,自然是非常恼火的。在这个时候,指责的人就要赶快给他铺条退路,好让他风风光光地退场。

三、说服与劝阻的分寸

每个人的见解、主张,都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场争论改变它。因此,当你遇到与别人意见不同的情况时,一方面不要太过心急地要求别人立刻同意你的看法,应该学会理解、同情对方,容许别人作更多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一时和自己不同,就说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跟人断绝交往,闭口不说话。如果你能很礼貌又很谦虚地听取别人不同的见解、主张,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

(一)动辄争辩只会激化矛盾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处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它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一己的观念强加于彼。

你可以阐述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处处争辩。说服别人的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胜。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若愚的话吧,修养高的人,绝不肯与人计较的。

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所以一切的争辩都是没有必要的。谈话的艺术就是提醒你怎样游出这愚蠢的旋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如果能够常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很容易得人拥护,而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辩上。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如果你想借某一问题增加你的学识,你应该虚心地请教,而不要企图借助争辩。请记得:争辩是一个无期的战争。

切记:“常有理”不是金口才,说服别人时,有输才有赢。给对方留一点空间,也就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离你的目的也就更近了。

当你觉得某些情况下不得不争论一番时,最好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次争辩的意义何在?如果是一些根本就不相干的小事情,我们还是避免争论为妙。

2.这次争辩的欲望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虚荣心或表现欲等)?如果是后者,则不必争论下去了。

3.对方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成见?如果是,自己这样岂不是雪上加霜?4.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又可以证明什么?

心理学家高伯特普曾经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

(二)劝阻听众的分寸

劝阻别人,本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美好情操,也是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然而有好多人虽是怀着一片诚意苦口婆心地对别人进行说服、劝阻,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好,不仅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会受到周围舆论的讥讽和指责。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好劝阻的分寸与技巧。

(三)给人台阶下

当说服别人的时候,对方可能会有下不来台的时候。这种时候如果能巧妙地给人台阶下,就可以缓和紧张难堪的气氛,使事情能顺利进行。同时因为我们给对方台阶下,就给对方挽回了面子。所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应该学会使用下列的技巧,给人台阶下。

如给对方寻找一个善意的动机,装作不理解对方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故意给对方找一个善意的行为动机,给对方铺一个台阶下。

(四)将尴尬的事情严肃化

当演讲者在演讲中遭遇了尴尬的情况,可以用严肃的态度来化解事件。

演讲者为了帮助自己或者听众摆脱窘境,恢复会场的气氛,采用了将可笑事件严肃化的办法,这样不但尴尬一扫而尽,还能成为在场的焦点人物。

由此可见,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给人台阶下,这样于己于人都是有利的。

(五)响鼓不用重锤敲

有的批评者明白这一道理,更是采取一种十分高明的暗示手段,效果不一般,这就是请教式批评。

1887年3月8日,美国最伟大的牧师及演说家亨利·华德·毕奇尔逝世。就在那个星期天,莱曼·阿伯特应邀向那些因毕奇尔的去世而哀伤不已的牧师们演说。他急于做最佳表现,因此把他的讲道词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并像大作家福楼拜那样谨慎地加以润饰,然后读给他妻子听。

实际上,他写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他以前写的演说一样。如果他的妻子不懂得批评的技巧,她也许就会说:“莱曼,写得真是糟糕,念起来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你会使所有听众都睡着的。你已经传道这么多年了,应该有更好的认识才是,看在上帝的分上,你为什么不像普通人那般说话?你为什么不表现得自然一点?如果你念出这样的一篇东西,只会自取其辱。”她“也许”会这么说,而且如果她真的那么说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她只是说,这篇讲稿若登在《北美评论》杂志上,将是一篇极佳的文章。换句话说,她称赞了这篇讲稿,但同时很巧妙地暗示,如果用这篇讲稿来演说,将不会有好效果。莱曼·阿伯特知道她的意思,于是把他细心准备的原稿撕碎,后来讲道时甚至不用笔记。

批评的话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我们必须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它说出来而不会让对方难堪。对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劝说的目的了,无须再把话挑明,多加一层伤害。

四、拒绝过分提问的分寸

“不”字是很难说出口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拒绝别人。这种时候要注意分寸,不要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使得关系僵化。

(一)通过暗示来说“不”

许多人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其实通过暗示来说“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这种暗示可以是语言的暗示,也可以是身体动作的暗示。

所以,一定要学会一套巧妙的暗示拒绝法,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的意思,把正事办妥,并且做到不伤和气地拒绝。

(二)要顾及对方尊严

拒绝别人时,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一旦进入社交场合,无论他的地位、职务多高,成就多大,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关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由于来自外界评价的性质、强度和方式不同,人们会相应地做出不同反应,并对交际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常的规律是:尊之则悦,不尊则哀。也就是说,当得到肯定的评价时,人们的自尊心理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欢愉乐观和兴奋激动的心情,进而“投桃报李”,对满足自己自尊欲望的人产生好感和亲近力,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交际随之向成功的方向发展。反之,当人们不受尊重,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便会产生失落感、不满和愤怒情绪,进而出现对抗姿态,使交际陷入危机。

在社交场合上,无论是举止或是言语都应尊严他人,即使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也要顾及对方的尊严。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五、化解矛盾冲突的分寸

人际交往中,总是会有一些意见不合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意气用事,要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

(一)避免语言冲突的分寸

语言上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反问、责问、嘲骂、谩骂等,有时候还会表现在一些体态语中,比如皱眉头、不屑一顾等。

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冲突是十分有害的,它很容易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甚至产生不可预想的结果,这对交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应极力避免冲突。要避免冲突首先就要提升自身的修养,避免与他人起冲突。再者,对于别人无意间的语言冲撞也要表现出应有的大度,让自己占据主动优势。即使是别人有意冲撞,你对之进行反驳时,也要严守一个“度”,把握住应有的分寸,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figure_0120_0037

谨慎用语,力避冲撞,这是人际交往及演讲中不能不加注意的重要之点,特别是那些涉世未深、年轻气盛的年轻人更要注意。

当然,如果你面前的是一位野蛮、粗俗、无理的人,你还可以采取据理力争的方法,坚持原则,绝不迁就软弱,争端自然会解决。

双方相争,必有一伤,也可能两败俱伤,所以在与别人交往及演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避免语言冲突的分寸与艺术,以免让情形不可收拾。

figure_0121_0038

(二)应对羞辱要有分寸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如朋友欢聚时那样融洽和富有情调。所以在许多场合下,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纷争与矛盾,比如有的人会被别人羞辱。

被别人羞辱着实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情。它意味着尊严受到侵犯,感情受到损伤。虽然羞辱你的人来势汹汹,张牙舞爪,咄咄逼人,但在这场羞辱与反羞辱的争斗中,何方取胜却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关键要看被羞辱的一方如何把握应付的分寸,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尽管羞辱人的言语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无聊的,但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而气愤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应付他的基本对策是保持冷静镇定,这样你才能稳操胜券。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的最严厉的迎头痛击。由此可见,保持冷静、保持沉默是应付羞辱的最好“盾牌”,即使“长矛”再锋利也无法刺穿。

如果有人故意出你的丑,让你难堪,你完全可以以牙还牙,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有时你必须打破僵局,使这种窘迫场面马上结束,可以这样说:“你显然是想存心让我下不了台,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目的吗?”或者说:“你似乎有些心烦意乱,我是否有什么地方惹你不高兴了?你能告诉我吗?”

比如当对方很生气地问:

“你以为你是什么人?”这种时候,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回答。

1.不要动怒,索性把他的话点明:“依你看我要是某某人才够资格和你说话,是吗?”如果对方说“是”,这时,你可以反击一下问:“那你自以为是什么人?”

2.谦和一点,用开玩笑的方式:“天气不好时,我自以为就是拿破仑。”或者说:“现在吗?我自以为是一个受害者。”

3.指指旁边的人:“我自以为是他,你再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人与人相处,可能产生的摩擦有好多种,更复杂琐碎的情况要在实践中认真地对待。

六、摆脱窘境讲尺度

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的话语会使我们陷入窘迫的境地。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说话呢?

总的原则是首先要保持情绪上的冷静、镇定,明辨事理,说话得体;该直言不讳的,不能含糊其辞;该巧妙回答的,就要语出惊人,语意深长;该含糊的也不能直言不讳;该沉默的就沉默……总之,从实际出发,看情况而定,对症下药。

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当有人存心刁难或羞辱你,并使你的感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只顾气愤、动怒发火,不要硬着头皮去硬顶。那样就会落入他的圈套,扩大事态,于己更为不利;你也不能张口结舌,或满脸羞红,那样会使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他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嘲弄你。唯一的办法是:头脑冷静,控制情绪,迅速开动脑筋,调整思维,运用语言的艺术特别是以急中生智的幽默的方式去对付。

figure_0123_0039

你可以运用下列方法帮助你摆脱窘境:

(一)巧妙避开话题

有些问题很难准确回答或做出结论,直言相告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碰到这类问题时,不要拘泥于正面解答,而要说一些与此相关的事物来引导对方深思,或是借取比喻、假设、移花接木等方式,含蓄作答,略加暗示。这样,既不脱离所提出的问题,使对方满意;又可巧妙地避开疑难之处,超脱自如。

(二)含糊其辞

在某些场合,尤其是社交和外交场合,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你可以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作隐晦笼统的回答,如,“可能是这样”,“我也不太了解”等。有时候也可用体态语言略有表示,以便有所回应而又避免明确表态,既摆脱了对方的纠缠,又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三)装聋作哑

在某种场合,如果处境不利而又无计可施,什么也不能表示,那就索性装聋作哑,避免落入对方设计的圈套,更加被动。

(四)直言不讳

假如朋友或同事在公开场合责备你,而情况又不属实,一定使人难堪。你可以心平气和地直言:“我们是否私下谈谈这个问题?我要求你把情况搞清楚了再说话。如果你不注意尊重事实,那我以后很难再信赖你。”倘若是你的亲友无故责怪你,你就明确地说:“你已经让我难堪了,但你总该告诉我这都是为了什么缘故吧?我什么地方把你得罪了?”当然,假若做错了什么事,哪怕不是有意的,也要诚恳道歉。

所以,每当你面临窘境时,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来迅速摆脱。

七、打破僵局有分寸

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所以交往谈话时难免会出现不和。在事情发生以后,有的人试图通过交谈重归于好,但又往往因为话不投机,致使双方越谈越僵。因此,如何能打破谈话的僵局就成为许多人急于想解决的问题。

由于人们的年龄,及所受的教育或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打破僵局的交谈就要善于抓住对方的特点,把握好说话的分寸。

(一)分清对方年龄再说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老年人最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希望得到晚辈的尊重。因此,当与己不和者是位年过半百的长辈时,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应该带有深厚的关怀之情和强烈的道歉之意。如说:“李爷爷,好久没有看望您老人家,近来身体可好?您老这么大年纪了,我还惹您生气,真是不应该,现在我给您老赔不是来了!”而中年人最重视的是自己事业上的成就。与己不和者如果是属于中年人,见面后首先说的话应该带有对其事业的支持、肯定和赞许之意。如说:“赵师傅,听说您的手艺越来越精了,今天我特意来登门求教。但能不能赐教,就看您能不能宽谅我上次对您的冒犯了。所以,求教之前,我必须向您老表示真诚的道歉!”

再者,与己不和者如果是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见面后应该从适应其好学、敢想、爱玩、求信任等特点说起。

适应对方的心理特征,满足对方某一方面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与己不和者也会友好相待,从而消除了笼罩在双方之间的紧张空气,使谈话得以深入进行。

(二)把握住对方的兴趣再说话

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总感到称心如意,伴随着愉快情感。因此,从与己不和者感兴趣的事情说起,不仅能消除他们的敌意,而且能实现感情交流,甚至会出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局面。对于这一点,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

兴趣相投,爱好一致,能融化感情上的“冰霜”,打破双方谈话的僵局。当然,我们讲的兴趣爱好,是指积极良好的兴趣爱好,而对那些不良的兴趣爱好,我们决不能去迎合。

总之,要想打破僵局,必须要认清对方的不同特点去说。如此一来,僵局才能被打破,双方的关系才能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