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朗读能力训练

所谓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在朗读中要求朗读者语言清晰、明亮、富有感情色彩。作为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朗读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朗读的目的就是将平板的书面的文字烘托出视觉效果。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可以培养人们的情趣,可以给人们一种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富有韵律的朗读可以深切地撞击人的心灵。同时朗读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一篇文章,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就可以为人们描绘出文章中的场景。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所以在朗读时,根据不同的理解,区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就形成了或是铿锵有力,或是婉转缠绵,或是辗转回环,或一泻千里的语言风格。这样,朗读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听众的听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朗读还可以激发人的感情,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抒发与宣泄自己的感情,将静态的无声的文字转换成动态的有声的各种情景,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将听众和演讲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

朗读是作用于人们听觉的一种形式,它虽然不像影视作品一样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但正是因为这样,才给予了听众丰富的想象空间。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地理解作品

1.理解作品的内容

2.把握作品的结构

(二)字音正确

1.认读生字

2.纠正方音

3.按字定音

4.读出音变

(三)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绪

1.关切: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

2.烦躁:讨厌,离我远点。

3.热情:老王,干吗去了,中午一块儿吃饭吧。

(四)设身处地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利用语言表达出来

(五)准确使用内在语

1.和文字描写一致的内在语

“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有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科技城、纺织城——湖北省襄樊市。她有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古隆中、鹿门寺、米公祠,无不展示着襄阳古代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2.和文字描写不一致的内在语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六)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昂扬有力、坚定深沉、喜悦明快、悲愤凝重、愁思满怀、豪放舒展、清新细腻。

二、朗读训练法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的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透彻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读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正确、深入地理解。朗读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清除障碍,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2.深刻、细致地感受。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主要是因为朗读者没有进入作品的深层,在那里“挤”情、“造”性。

3.用普通话语音朗读。要使自己的朗读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只有普通话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朗读中常见的问题

每个人都渴望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可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因为造成语言不流畅的原因很多,比如口讷、口吃、思维逻辑混乱等,但是这些障碍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们了解清楚其现况以及根本原因,就可以消除语言流畅的阻力。

(一)口讷

人人都希望自己语言流畅,出口成章。但不少人在人前讲话却十分费力,说出话来结结巴巴,意思支离破碎。正如俗话所说:“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这种现象叫做“口讷”。

figure_0075_0022

从心理学角度看,口讷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口语的自动化程度较差;二是意识对语言活动的监控失当。言语包含着无意动作,也叫自动动作。平常说话并不需要去思考口唇、舌头、喉部如何活动,呼吸怎样调节,口腔怎样共鸣,只要想好了要说的内容,发音器官就会自动发出适宜而连贯的有声语言来。人的很多行为都是这样,琴师只看乐谱,手下便飞出悠扬婉转的曲调;打字员眼看文稿,手指自能按到正确的字键。习惯成自然,动作经多次重复达到熟练之后,不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便能自发地进行,这就是高度的自动化。

如果缺少正确而充分的训练,没有养成言语自动化的技能,口语表达就难以流畅顺妥。言语活动又是一种高度自主性的思想和情感活动,选择哪些词语和句式来表达,声音高低和语速快慢的调节等,都需要高度灵活的自觉意识和监控。高度的自动化和高度灵活的意识监控是相辅相成的,是言语活动顺利进行的两个必要条件。高度的自动化使意识得到解放。

口讷的人多属于羞怯型。他们过分注意别人的评价,过分注意自己言语活动的细节,对自己说话过程中的失误尤其敏感。这种太强的患失意识,往往干扰语言自动化的实行,造成表达的困难。你越是集中精力注意自己说话的动作,嘴就越发紧张得不听使唤。

(二)思维逻辑混乱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由于缺乏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又不注意逻辑思维的训练,导致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条理不清,逻辑混乱,因此逻辑思维不强也是语言不流畅的一大原因。这种词不达意的言语,不但使对方听着吃力,而且会阻碍交往的进程和深度,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本人也会因此感到烦恼。要纠正这个毛病,应努力做到:

1.多学习,勤实践,讲实效

除了看一些必要的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的书籍外,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也在学习之列。多看多读能培养语感,加强对语言的自发控制力;另外,平时应注意语言实践,多听、多说、多练,这样能够提高语言的敏感度、清晰度,增强语言材料的丰富性、逻辑性。

2.有准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话前,特别是在叙述一件复杂的事情或者阐述某个观点,或者驳斥某种论调前,最好先在脑子里打一遍“草稿”,先思考,后表达,分层次,讲条理,就会使言语的逻辑性大大提高。而对那些可长可短的话题,要力求短,对可有可无的铺垫话语,则尽量不说。言简意赅,反而能发人深省。

语言的逻辑性,来自于缜密的思考。这就需要把握问题的前因后果,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层次清楚,并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自己的意见,使人心悦诚服。

3.克服紧张、焦虑、恐惧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

谈话时态度沉着、仪表从容、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就会使语言自然亲切、流利透彻,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

总之,要增强自己口头表达的逻辑力量,应注重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在谈话过程中发现漏洞,可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另外,要做到语言流畅,是不允许语病现象出现的。语病现象常见的有几种:

1.表述简略

表现在其本人自认为表述完毕,而听者却还不知所云。即使是在叙事、状物、抒情时,虽然对于话题的认识有一定深度,也同样找不到话说,不得不三言两语结束。

2.口齿不清

这里指功能正常而“口齿不清”者,这种现象是与过去缺乏训练有关。在口语表述时心里一紧张,加之原本不习惯朗声说话,结果难免使人感到口齿不清了。这种情况要纠正不太困难,只要有意识地加强朗声阅读和当众表述的训练即可。

3.表述散漫

其特点是表述时把握不住中心,东拉西扯,而且越说越远,甚至到后来连自己都不知道最初的话题是什么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思维机制的主控功能不强,表述中思维运动的主方向不能紧扣话题向前延伸,在交际中很容易被非主题因素所左右和干扰。如不注意改正,就很难成为口语交际的高手。

4.语不连贯

即同一话题有时可看作几个子话题和分话题,话题的完整表述应该由各个分话题的完整表述综合而成。而“不连贯”性则表现为多个分话题表述得不完整。

5.赘语过多

由于赘语词占据了表述时间,结果干扰了信息交流。语言交际主要依靠表述内容,赘语与表述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交际时从语言表述的“外部”强加上去的。它对于信息交流反而具有某种阻隔作用,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6.节奏过慢

即通常所谓的“拉长腔”。还有则是语句之间停顿时间过长,即所谓“半天说一句”的情况。有人觉得语言表述时间长、速度慢,显得庄重稳健,能增加语言分量。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

综上所述,语言交际中的种种语病主要由于:表述时思维机制的主控功能不强,思维“运动”与发声运动表现为一种“不同步性”;表述时发声器官运动乏力,且思维速度偏慢;表述中因紧张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等。

figure_0078_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