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统计学的含义
1.1.1 统计的概念
统计实践活动先于统计学的产生,统计的实践活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早在原始社会,虽然仅仅是反映社会基本情况的简单计数工作,但已有了统计活动的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17世纪以后,随着统计实践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18世纪,在德国产生了“统计”一词。可以说,统计是为适应国家管理需要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本书中提到的统计,即社会经济统计,从理论意义上讲,统计是研究数量方面的内容,因此,统计理论在应用上就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从实践意义上看,国家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个人在工作及投资活动中,统计都具有重要作用。
重要知识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根据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各种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的活动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和文字材料,常表现为各种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含义有着密切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所形成的理论对统计工作有着指导作用,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1.1.2 统计研究对象
重要知识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水平、关系和数量界限。
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研究必须与其质的方面结合起来,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本质、变动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1.1.3 统计的特点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客观性。
1.数量性
统计工作就是通过调查、整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资料,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现象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决定现象质量的数量界限。这是统计最明显、最本质的特点。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是定量认识,但必须以定性认识为基础,要和定性认识结合起来。如果想了解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是多少,首先必须认清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然后再根据这种认识去研究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本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本质不同的界限。可见,统计的数量性体现了统计工作中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2.总体性
统计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由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组成的总体数量方面。个体现象的变化难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只有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为研究对象,才能消除个体因素的影响。但总体是由个体所构成的,要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必须从调查了解个体现象开始。例如:要了解某地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情况,就必须调查该地区每个个体的性别和年龄,然后对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分析,达到对该地区性别和年龄构成的认识;2015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这个数量反映的是八大类几百种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的平均上涨幅度。从个体入手,体现了统计工作中总体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3.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的量是具体事物的量,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内容的量,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不同于数学的重要特点。统计工作研究的总体数量是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它总是和现象的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例如: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但统计工作中对具体数量的研究需要借鉴数学方法。
4.客观性
统计研究的是在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实现了的事物或现象,是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实际已达到的水平或程度,它存在于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统计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及其产物,和人的利益有关,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它既受到政府政策的支配,还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偏好的支配,在统计工作中,往往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因此,要求统计工作者在统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可靠,切实维护统计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1.1.4 统计工作的功能
统计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有力武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必须了解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正如列宁所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武器之一”。人们要改造世界,必须要认识世界。人们在实践中,运用符合社会经济现象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而统计就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工具。统计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从事实的内部联系中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刻。统计不仅能使人们掌握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特点和规律性,还能扩大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管理能力。统计是社会认识的一种有力武器,这是统计的基本功能。
其次,统计是管理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社会是一个包含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机整体,需要各方面迅速准确地提供信息,对瞬息万变的经济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社会经济统计所提供的各种情况和信息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特征与规律以及对现象发展趋势的预测,都是管理社会经济的基本依据,无论是制定目标、计划、政策,还是协调、指挥、调度,都要以统计为重要基础。
最后,统计是认识世界、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工具。统计信息在认识世界各国状况,进行国际对比和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统计还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对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将其记录下来,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方法进行不断探讨和摸索,以把握社会经济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根据以上对统计功能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统计信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三种功能。
(1)统计信息功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统计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存储和传递全面、系统的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具有数量特征的统计信息,来发挥它的服务作用。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的根本依据;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2)统计咨询功能是指统计信息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决策方案的服务功能。也就是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宏观和微观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起到参谋作用。
(3)统计监督功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也就是根据统计调查和分析,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经济监测和设置预警指标体系,以促进社会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是密切联系、融为一体的,统计信息功能是基本功能,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功能发挥作用的保证,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功能是统计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1.1.5 统计研究方法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方法是随着统计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
1.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在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要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对总体中的全部单位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大量观察法主要用于统计调查工作阶段,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部或足够多的调查单位进行观察。通过大量观察,既可以掌握认识事物必需的总体的各种总量;又可以通过个体离差的相互抵消,在一定范围内排除某些个别现象片面、偶然因素的影响,从数量上反映总体现象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本质特征。例如:早在300多年前,人口学家就从统计资料中发现男女婴儿出生的比例为105:100,这就是通过大量观察法从偶然事件中发现的必然规律。
在我国统计工作中,根据大量观察法的要求,研究现象的特点和调查工作所具备的条件,采用各种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以保证从总体上认识事物。当然也不排斥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实现点面结合,对大量观察的总体进行补充,更好地说明总体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
2.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某种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类型不同或性质不同的组而加以整理分析的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分组法贯穿于统计工作全过程,但主要用于统计整理阶段。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具有某些共同性质之外,更多地还表现出它们之间质和量的差异性。统计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分组是关键环节,通过分组,反映现象的类型特征、结构,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确定统计指标体系,这些都说明统计分组法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3.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对所占有的经过整理的大量观察资料计算各种综合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统计分析阶段。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是借助于统计指标而实现的,统计指标数值是统计的语言,统计研究过程实际上也是统计指标的设计及其数值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在统计分析中,广泛应用总量指标分析法、相对指标分析法、平均指标分析法、变异指标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回归分析法等,综合反映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和依存关系、发展速度等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分析研究方法的广泛、综合运用,才使我们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运用统计研究方法时,必须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并且要善于把多种统计方法结合运用,相互补充。
1.1.6 统计工作的过程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这种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过程,统计认识活动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的。但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主要阶段。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的任务、目的及被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对统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开始。统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统计分类目录,确定统计调查方案和整理方案,确定统计分析的内容,统计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联系,统计工作组织与安排等等。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依据。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研究目的和任务,采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实践活动的开始,是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的阶段,它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客观、完整、系统,决定着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所以,它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将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为统计分析提供能描述现象总体数量综合特征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入,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将加工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应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数量分析,认识和揭示所研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做出科学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和进行预测的活动过程。统计分析阶段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统计工作的各个阶段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无论哪个环节出了偏差,都会背离统计认识活动的规律,歪曲社会经济现象的真相。因此,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1.1.7 统计学的分类
统计学是各类统计学科的总称,在统计学发展过程及各专门领域在统计方法应用过程中,形成了服务于不同领域的各种统计学分支,概括起来有三大分支:数理统计学、自然技术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是在概率论基础上,发展了回归和相关、假设检验、x2分布和t分布等理论,是研究随机事件的数量规律与抽象的数量现象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可以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自然技术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自然技术统计学是把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自然现象,形成了自然技术统计学,如生物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把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形成了社会经济统计学,这是本书研究的范畴。
1.1.8 统计基本概念
1.总体与总体单位
为正确认识客观现象,确定总体单位和总体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重要知识
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例1-1】 研究全市的工业企业发展状况,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就是总体,这是因为每个工业企业都以工业生产活动为其经济职能,这就是构成总体的相同性质,每个工业企业就是总体单位;对全校学生进行体检,全校所有学生就构成了一个统计总体,学校每位学生即为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根据它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目是否有限,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括的总体单位数目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人口数、企业数等;总体所包括的总体单位数目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如大海里的鱼资源、宇宙中的星球个数等。这种区分方式的意义在于对不同的总体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对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无限总体只能抽取一部分总体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如抽样调查。社会经济现象一般都是有限总体。
构成总体的各个总体单位都具有某一共同性质,即同质性,这是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例如,在全市工业企业这个总体中,每个工业企业在经济职能这方面是相同的。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是总体最基本的特征。
构成总体的各个总体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具有同一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必定是有差异的,即总体具有差异性。例如:在全市所有工业企业这个总体中,各个工业企业除了在经济职能这方面相同之外,在职工人数、资金、产值、利润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如果总体中每个事物在各方面都完全相同,就没有必要对许多个别事物进行统计调查,只需随便调查其中某一个别事物就可以掌握总体的情况,而实际上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正是因为各总体单位在客观上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我们才对大量个别总体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因此说总体的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变换。
【例1-2】 当研究某一商业企业内部问题时,该商业企业就是总体,总体单位是该企业下属的若干门市部;当研究某市商业企业经营情况时,某市全部商业企业就是总体,该商业企业只是总体单位。
当研究目的和任务确定后,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就产生和固定下来。
2.标志与指标
统计是从对个体的观察、认识开始,逐步过渡到对总体的了解与认识,标志和指标是统计认识中形成的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
重要知识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一般用文字表现。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一般用数值表示。
【例1-3】 在调查某工业企业职工情况时,该工业企业的每位职工是总体单位,职工的性别、工种等都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年龄、工资额等属于数量标志。
标志不仅有名称,还有具体表现,标志在各总体单位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标志表现。
【例1-4】 在调查某工业企业职工情况时,某位职工张某,性别为男,籍贯为广西,就是品质标志表现;职工张某的年龄为28岁,工资额为2600元,就是数量标志表现。
数量标志表现,又称标志值或变量值。
在同一总体中,标志按其表现有无差异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不变标志是指总体各单位在表现上都相同,可变标志是指总体各单位在表现上不完全相同。例如,在乡镇企业总体中,企业性质是不变标志,而各个乡镇企业的职工数、产值等则为可变标志。不变标志体现了总体的同质性,可变标志体现了总体的差异性。显然,总体各单位具有某种不变标志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总体单位具有可变标志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实践应用中,统计调查所拟定的调查项目就是标志。
【例1-5】 在调查某工业企业职工情况时,调查表中姓名、工种项目,就是品质标志,年龄、工资额项目就是数量标志。填写的具体情况,如张山、汉族就是品质标志表现,28岁、5600元等就是数量标志表现,或称为标志值。
重要知识
指标(又称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例如,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即是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它包括具体时间、地点、指标名称、计算方法、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指标既规定了总体范围与性质,又反映了总体的数量特征。在统计理论研究中,往往将指标名称作为指标概念。
指标按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指标,它反映事物的广度,表现形式为绝对数,特点是不同空间的数值可以相加,并且数值大小与总体范围大小成同方向变化,如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资产总额等。质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相对水平和总体单位平均水平的指标,它反映事物的深度,特点是指标数值是通过相除求商获得,一般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如平均工资、性别比例、价格、单位成本、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等。质量指标对于统计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工作中,经常用于反映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情况,说明现象发展的规律性。
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是反映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总成果的统计指标,表现形式为绝对数,如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指标是反映经济现象间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表现形式为相对数,即比值或比率,如性别比例。平均指标是反映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表现形式为平均数,如职工年平均工资。一般把总量指标与数量指标等同看待,把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与质量指标等同看待,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有关统计指标的详细内容将在统计分析环节中阐述。
指标与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区别在于: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可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指标与标志的主要联系在于: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例如,某市工业企业总产值是由该市每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汇总而来的。指标与标志的确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总体和总体单位随着研究目的发生变化时,指标和标志也必然随之而发生相应变化。
【例1-6】 企业职工人数,既可以是统计指标,也可以是数量标志,如果是研究某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该企业是总体,该企业职工人数是统计指标;而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则该企业是总体单位,该企业的职工人数是数量标志。
3.变异与变量
可变标志又称为变异。统计研究对象中,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统计研究的前提条件,有变异才需要有统计,没有变异就不需要统计了。
【例1-7】 在调查某工业企业职工情况时,职工性别这一标志具体表现为男、女,这是属性上的变异;而职工家庭人口数这一标志可具体表现为1人、2人、3人等,这是数量上的变异。
重要知识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
【例1-8】 在调查某工业企业职工情况时,企业职工的年龄、月工资等是变量,它们对于每个职工来说其具体表现不可能都一样;某职工的年龄25岁,月工资6500元是变量值。
根据变量值计数的特点可将变量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是指在任何相邻整数变量值之间存在无限多个变量值,其变量值不能一一列举的变量。连续型变量的数值通过测量或计量取得,例如:人体测量的身高、体重、粮食亩产量等。离散型变量是指变量值只能表现为整数,相邻两个整数变量值之间不可能存在其他数值的变量。离散型变量的数值通过逐个计数取得,例如:人口数、机器设备台数等。
变量按其性质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确定性变量是由某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使其按一定方向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变动的变量。随机变量是指受多种方向和作用大小都不相同的因素影响,使其变动无确定方向的变量,即呈随机变动的变量。如我国国民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的这些经济指标就是确定性变量;产品质量检验,在所控制的质量数据范围内,与质量标准有一定误差,就是随机性变量。
4.统计指标体系
由于某一单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某一特定的数量特征,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如果要客观、全面、深入地反映总体现象各方面的特征,就必须建立指标体系。在一定的研究目的下,由若干个统计指标,通过一定的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整体称为统计指标体系,例如:工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工人人数,商品销售额=商品价格×商品销售量。
在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统计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普遍存在着客观联系,同一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着多种数量特征,利用统计指标体系可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全貌和发展的全过程,反映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依存关系、平衡关系等,揭示现象的内在矛盾,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对未知的情况进行预测等。统计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
【例1-9】 在调查某地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时,需要设立由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亏损企业亏损额、应收账款净额、产成品数量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在调查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时,需要设立由产量、产值、增加值、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工人劳动生产率、利润、资金成本、利润率等构成的指标体系。
材料阅读1-1
201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国民总收入6730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