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概述

第一节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的起源和国际铁路运输组织

一、国际铁路货物运输起源和国际铁路运输组织成立

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以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运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生长为特征的。欧洲大陆上产生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高潮,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增长并向世界扩散。同时,交通物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

在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开创了近代铁路运输的第一列货运列车后,人们认识到铁路运输是陆地货物运输的最佳方式。在欧洲、北美等国家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铁路建设高潮中,都建成了联结各主要地区或重要城市的铁路干线,完成了本国的铁路网建设。欧洲铁路营业里程很快增加到34.6万km,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对外经济的联系和国际市场的发展。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交通运输革命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先行作用。

但是由于铁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铁路管理层次繁多,所属者不统一,管理者利益不同,阻碍了铁路的建设和有效营运。当时欧洲各国政府和铁路经营者认识到了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在1884年成立了国际铁路协会(中文简称“国际铁协”)。其宗旨是促进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及其技术进步,改进运输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

欧洲各国间的货物交流日益增多,国际货物铁路运输面临范围扩大、业务增加的形势。仅有一个学术协调组织是不够的。于是1890年欧洲各国铁路代表在瑞士的伯尔尼举行的会议上,制定了《国际铁路货物运送规则》,自1893年1月1日起施行。从此,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才有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规章,并正式开始了国际铁路货物联运。

《国际铁路货物运送规则》于1924年、1933年经过两次修改,在1934年伯尔尼会议上重新修订时改称为《国际铁路货物运送公约》,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Carriage of Goods by Rail,英文简称CIM,中文简称《国际货约》,自193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当时参加国铁路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主,共有24个成员。

因各国经济发展和铁路技术的进步与变化,1961年2月25日由奥地利、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伯尔尼负责对《国际货约》进行修订,1970年2月7日又一次修订《国际货约》,正本一份,交瑞士联邦档案库保管,其有效副本送交每一缔约国。修订后的《国际货约》于1975年1月1日生效,当时签字国29个,仍以欧洲国家为主,但已有部分中亚和北非国家参加。

1980年5月9日再次对该公约又进行了较大修订,修订后的公约英文全称Convention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 by Rail,英文简称COTIF,中文依旧是《国际铁路货物运送公约》。当时参加成员有39个国家。在苏欧剧变后,又有部分独联体国家陆续参加,现在《国际货约》正式成员国共有49个,分别是:

Albania(阿尔巴尼亚)、Algeria(阿尔及利亚)、Armenia(亚美尼亚)、Austria(奥地利)、Belgium(比利时)、Bosniaand Herzegovina(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Bulgaria(保加利亚)、Croatia(克罗地亚)、Czech Republic(捷克)、Denmark(丹麦)、Estonia(爱沙尼亚)、Finland(芬兰)、France(法国)、Germany(德国)、Georgia(格鲁吉亚)、Greece(希腊)、Hungary(匈牙利)、Iran(伊朗)、Iraq(伊拉克)、Ireland(爱尔兰)、Italy(意大利)、Latvia(拉脱维亚)、Lebanon(黎巴嫩)、Liechtenstein(列支敦士登)、Lithuania(立陶宛)、Luxembourg(卢森堡)、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马其顿)、Monaco(摩纳哥)、Montenegro(黑山)、Morocco(摩洛哥)、Netherlands(荷兰)、Norway(挪威)、Pakistan(巴基斯坦)、Poland(波兰)、Portugal(葡萄牙)、Romania(罗马尼亚)、Russia(俄罗斯)、Serbia(塞尔维亚)、Slovakia(斯洛伐克)、Slovenia(斯洛文尼亚)、Spain(西班牙)、Sweden(瑞典)、Switzerland(瑞士)、Syria(叙利亚)、Tunisia(突尼斯)、Turkey(土耳其)、Ukraine(乌克兰)、United Kingdom联合王国(英国)、Jordan(约旦)。

该国际铁路运输组织的正式名称是:国际铁路运输政府间组织(OTIF),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我国出版的铁路合作组织和原铁道部文件中,有时翻译成“国际铁路运输委员会”或“国际铁路运输组织”,是不太完整的译法,应该以商务部文件中的翻译名称“国际铁路运输政府间组织”为准。

二、《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的建立

1947年9月26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欧洲各国运输部长会议上,南斯拉夫针对主要以西欧国家铁路形成的《国际货约》组织,提出组建新的国际铁路运输组织。当时与会响应的国家有: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奥地利、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8个国家。同意以南斯拉夫准备的文件为蓝本制定新的国际铁路运输规定。

1948年12月在华沙举行上述各国铁路代表大会,除奥地利没有参会外,上述各国铁路代表参加了会议。同意编制新的《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以下简称《国际货协》)和《国际铁路旅客联运协定》(以下简称《国际客协》)。

1950年12月5日至18日在华沙举行了《国际货协》和《国际客协》参加者代表大会。由于当时苏联与南斯拉夫的矛盾公开化,南斯拉夫代表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民主德国和阿尔巴尼亚被接收为《国际货协》和《国际客协》新成员。这样,《国际货协》和《国际客协》的创始成员为8个: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

随后连续在华沙(1950年12月22日)、布拉格(1951年4月23日)、布达佩斯(1951年7月10日)等地举行的会议上,编制并商定了办理国际客货运送的第一批基本文件,即:《国际铁路直通联运旅客及行李运送协定(国际客运协定)及其办事细则》;《国际铁路直达联运货物运送协定(国际货运协定)及其办事细则》;《国际铁路直通联运旅客、行李、包裹运送运价规程》;《国际铁路直达联运货物运送协定参加国铁路货物运送统一过境运价规程》;《国际联运车辆互用规则(车规)》;《国际客运协定和国际货运协定清算规则》。上述协定、规则及运价规程自1951年11月1日起施行。波兰国家铁路受委托掌管国际客运协定和国际货运协定的事务。(其中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4国也同时是《国际货约》的成员国)。

1953年7月,中国、朝鲜、蒙古国家铁路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货协》和《国际客协》代表大会,并从1954年1月1日起正式参加国际铁路联运,执行《国际货协》和《国际客协》规定。1955年越南铁路加入《国际货协》和《国际客协》。至此参加《国际货协》和《国际客协》的成员国铁路共有12国铁路。

最初几年使用统一货价和车规的经验表明,由于各国利益的不同,矛盾愈来愈多,直接影响和激化了各国铁路在意见和观点上的分歧。这对采用《国际客协》和《国际货协》的铁路所在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鉴于铁路间开展科技合作的需要及国际铁路联运的发展,必须创建新的组织形式,负责铁路运输领域的合作。为此,需要建立政府级的国际联运管理机构,能够全面涵盖铁路业务各个方面。

1956年6月28日,在索非亚举行了《国际货协》各国主管部长会议,与会部长一致决定成立“铁路合作组织”(简称“铁组”),建立各国部长会议,成为《国际货协》各参加铁路的政府主管组织。这次会议被视为铁组历史上的第一届部长会议。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部长会议上,一致决定任命波兰铁路代表德伦什克维奇·汉利克担任铁组委员会主席,苏联铁路代表担任副主席,捷克斯洛伐克铁路代表担任委员会秘书。会议决定,用中文、德文和俄文出版《铁组通讯》杂志。

1966年10月7日古巴共和国正式加入铁组。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东西德合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前苏联解体,各东欧、独联体国家铁路有退出的,也有新加入的。

截止2015年铁组统计资料,铁组成员共28个,其中25国铁路参加了《国际货协》,成员如下:

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白俄罗斯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匈牙利、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拉脱维亚共和国、立陶宛共和国、摩尔多瓦共和国、蒙古国、波兰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克兰、爱沙尼亚共和国。

参加铁组观察员的铁路和企业共7个:

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德铁)、希腊铁路(希铁)、法国国有铁路(法铁)、芬兰铁路(芬铁)、塞尔维亚铁路国有企业(塞铁)、吉肖富铁路(匈牙利与奥地利合资的吉厄尔—肖普朗—埃宾富尔特铁路股份公司)、俄罗斯联邦客运股份公司。

加入铁组的企业共有40个,分别来自奥地利、德国、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波兰、俄罗斯、罗马尼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斯洛伐克、法国、捷克、瑞士、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的铁路运输企业,如下:

奥地利普拉塞和陶依尔公司、波兰AXTONE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法国国际铁路设备集团公司、捷克SLAVJANA铁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罗马尼亚运输服务投资股份公司、波兰CTL多式联运服务公司、俄罗斯铁路运输通信股份公司、哈萨克斯坦КАЗФОСФАТ有限责任公司、俄罗斯穆罗姆道岔厂股份公司、摩尔多瓦RDM科研生产企业、罗马尼亚UNIFERTRANS股份公司、德国Elektro-Thermit公司、罗马尼亚铁路运输经营公司、乌克兰刻赤道岔厂有限责任公司、波兰比得哥什佩萨铁路运输股份公司、俄罗斯CTM有限责任公司、乌克兰PLASKE股份公司、捷克铁路科学研究院股份公司、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道岔厂股份公司、斯洛伐克BETAMONT有限责任公司信号设备维修生产企业、匈牙利匈铁货运股份公司、俄罗斯МостГеоЦентр有限责任公司、德国POLZUG多式联运有限责任公司、俄罗斯第一货运股份公司、德国马克斯博格公司、乌克兰ТРЕЙН УКРЕЙН有限责任公司、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国际港股份公司、波兰Freightliner集团公司、俄罗斯联邦客运股份公司、伊朗Niroo Rail运输公司、波兰Tines股份公司、爱沙尼亚E.R.S.股份公司、拉脱维亚AED铁路服务公司、乌克兰Райдо科技运输企业、亚美尼亚南高加索铁路股份公司(南高加索铁路公司)、俄罗斯VIP服务公司、德国维藤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波兰绿山铁路承运人股份公司、摩尔多瓦基希讷乌铁路运输代理股份公司、韩国铁道公社。

在这里请注意,同时参加《国际货协》和《国际货约》两个国际铁路运输组织的国家铁路有: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匈牙利、伊朗、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乌克兰13个国家铁路。基本是以欧洲国家为主。

铁组合作共分为两个级别,即政府一级和铁路一级。铁组部长会议是铁组最高领导机关,由拥有各自政府授权的主管铁路运输的权力执行机关或铁路中央机关组成。负责建立国际铁路运输政策,制订铁路运输活动战略和铁组活动战略,完善国际运输法,掌管《国际客协》、《国际货协》及有关国际铁路运送的其他法律文件。

铁组总局长会议是铁路一级合作的领导机关,根据1992年6月在乌兰巴托举行的铁组第二十届部长会议决议成立的。总局长会议负责组织欧亚各国间的国际铁路联运方面的合作,包括多式联运、相互交换外贸运量预测信息,并据此编制共同的具有竞争力方案,制定国际联运车辆和集装箱使用规则,以及组织铁路间的相互清算等。

铁路合作组织《国际货协》成员资料见表1-1。

表1-1 铁路合作组织《国际货协》成员资料(截至2015年7月1日)

(1)另有6个铁路作为观察员参加《铁组》:德国铁路股份公司(过境铁路编码0080),希腊铁路(过境铁路编码0073),法国国有铁路公司(过境铁路编码0087),芬兰铁路(过境铁路编码0010),南斯拉夫铁路联合体(过境铁路编码0072),吉肖富铁路(吉厄尔—肖普朗—埃宾富尔特铁路股份公司、过境铁路编码0043)。

(2)各国国家铁路代码:

10—芬兰铁路

20—俄罗斯铁路

21—白俄罗斯铁路

22—乌克兰铁路

23—摩尔多瓦铁路

24—立陶宛铁路

25—拉脱维亚铁路

26—爱沙尼亚铁路

27—哈萨克斯坦铁路

28—格鲁吉亚铁路

29—乌兹别克斯坦铁路

30—朝鲜铁路

31—蒙古铁路

32—越南铁路

33—中国铁路

41—阿尔巴尼亚铁路

43—吉肖富铁路

44—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铁路

50—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穆斯林联邦)铁路

51—波兰铁路

52—保加利亚铁路

53—罗马尼亚铁路

54—捷克铁路

55—匈牙利铁路

56—斯洛伐克铁路

57—阿塞拜疆铁路

59—吉尔吉斯铁路

60—爱尔兰铁路

62—黑山铁路

65—马其顿铁路

66—塔吉克斯坦铁路

67—土库曼斯坦铁路

70—英国铁路

71—西班牙铁路

72—塞尔维亚(南斯拉夫铁路联合体)铁路

73—希腊铁路

74—瑞典铁路

75—土耳其铁路

76—挪威铁路

78—克罗地亚铁路

79—斯洛文尼亚铁路

80—德国铁路股份公司

81—奥地利铁路

82—卢森堡铁路

83—意大利铁路

84—荷兰铁路

85—瑞士铁路

86—丹麦铁路

87—法国国有铁路公司

88—比利时铁路

91—突尼斯铁路

92—阿尔及利亚铁路

93—摩洛哥铁路

94—葡萄牙铁路

96—伊朗铁路

97—叙利亚铁路

98—黎巴嫩铁路

99—伊拉克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