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流概述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其实,物流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它自人类产生之初就已开始,并同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物流简单解释为“物的流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探索如何更加省力和方便地搬运物品,因此出现了抬杆、扁担、马车等工具。但是真正对物流概念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初,物流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回顾物流概念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物流的内涵。

1905年,美国少校琼斯·贝克(Chauncey B.Baker)在《军队与军需品运输》一书中提出“物流”就是“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有关的战争的艺术之一”,这是首次出现“物流”词汇的著作。

1915年,美国营销学家阿奇·萧(Arch W.Shaw)在他的著作《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物流概念,并以“Physical Distribution”来表述物流。他指出物流是与广告、促销等手段不同的问题,但是两者在市场分销中相互平衡、相互依赖,并提出“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是最早对物流概念与价值进行探索的理论,因此多数学者认为物流的概念最早是由阿奇·萧所提出的。

1922年,美国著名营销学家弗莱德·克拉克(Fred E.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进一步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范围之中,并且将物流活动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加以研究,认为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三项重要机能之一。

1933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给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的定义:“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并于1935年,修改其定义为“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与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通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关于物流概念与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来自于这样两个不同的领域:军事后勤管理与市场营销。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物流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均从一些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总结,产生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独自在各自专业领域中运用,服务于它们。这时还未有一个规范的概念与认识来统一物流,社会公众绝大多数人还基本无物流与物流业的概念。

1961年,爱德华·斯马凯伊(Edward W.Smykay)、唐纳德·鲍尔素克斯(Donald J.Bowersox)和弗兰克·莫斯曼(Frank H.Mossman)三人共同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科学的教科书,它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以及整体成本的概念。

196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成立,这是世界第一个由物流专业人员组织的专业协会,致力于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物流教育与培训。并且该协会此时将物流管理定义为:物流管理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给出的定义范围比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物流定义范围有所扩大,不仅是指制成品从生产厂的生产线起,经过批发、零售,最终到消费者手里,而且还包括原材料从生产厂到加工厂生产线的移动,而这一观点获得产业界和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

同时,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后勤学”转化而来的物流管理,已与战前的物流实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习惯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军事后勤形成的物流实践称为“现代物流”,而统一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物流活动称为“传统物流”,本书所介绍的物流活动均为“现代物流”,也简称为“物流”。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IBM提出MRP管理及推广MRP系统,学者及实业界开始将MRP、MRPII、DRP、看板制等先进管理方法引入到物流管理中,此时的物流已经不能再用Physical Distribution来描述了,由于现代物流脱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后勤学,因此人们开始以“Logistics”来替代“Physical Distribution”。80年代后,“Logistics”已经完全取代“PD”,完全为人们所接受,因为现代物流并非简单地借用“Logistics”这个词汇,而是秉承了军事后勤的核心理念,将物流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产业界全领域,并更加注重物资流动的连贯性和整体性。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CLM”,即The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同时重新定义物流为“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过程”。

1992年,CLM修订了物流定义,将1985年定义中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修改为“产品、服务”,在此将物流运作范围扩大到服务领域,也体现了物流价值取向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展,进一步扩大了物流内涵与外延。

1998年,CLM重新对物流进行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这一定义符合管理学发展的趋势,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并将“反向物流”纳入物流定义中,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在物流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美国物流业界对其贡献巨大,但同时还应注意到日本物流业界对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叶,日本经济开始复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日本产业界与经济管理部门发现,日本经济遭遇到一个“瓶颈”——流通限制,工厂在不停地生产但是市场与消费者仍出现物资短缺,大量的产成品堆积在仓储等环节中。于是,1956年,日本派出“搬运专门考察团”前往美国学习流通技术,此次考察学习对日本物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并将其解释为“物的流通”(物の流),即实物流通。同时,日本通产省(相当于中国的外经贸部)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组成”。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同样,与美国联系紧密的欧洲也较早地接触到现代物流概念,并逐步流行到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物流概念形成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一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营销理论”从欧美传入,因为当时的市场营销教科书无一例外的会介绍物流概念;二是我国主动从日本引入物流概念,1979年我国派出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在考察报告中引用和使用了“物流”概念。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批学者投入到物流理论的研究中,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也对物流赋予了不同的定义。例如:1987年,李京文教授主编的《物流学及其应用》一书中,物流被定义为“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流动和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之间的全部运动过程。”1995年,王之泰教授在《现代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按用户(商品的购买者、需求方、下一道工序、货主等)要求,将物的实体(商品、货物、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置和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活动。”1996年,吴清一教授在《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

为了促进我国物流的发展,便于统一认识与理解,我国国家标准于2001年出台了《物流术语》标准,2006年出台了修订版,统一国内物流的定义与认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及学者对物流均有不同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与时代,分别赋予了物流不同的含义,这也显示了物流概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物流概念发展时间过短,对于物流的理解还未取得共识,因此无法给出一个获得所有人认可的定义。这一点也说明物流不论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供人们去探索与开发。

二、商流与物流

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是联通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的唯一渠道。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流通的价值不太明显。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大生产”与“大消费”模式的形成,商品流通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在特殊情况下决定了生产与消费活动。

(一)商流的概念

现代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成商品与货币之间的转换,包括商品价值形态、商品所有权及商品实体位置的转换。我们将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叫做商品的价值转换,简称“商流”;而将商品实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和在流通领域内的停滞,叫做商品的实体运动,简称“物流”。因此,商品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商流与物流的统一。

商品交换过程,必然会出现商流,是包含在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所有交换过程中的。从传统的“以物易物”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到时髦的“电子商务”,商流无不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商品价值转移过程主要有两个基本环节,即商品交易活动和商流情报活动。商品交易活动包括零售、批发和代理等形式,它实现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商流情报活动包括销售计划、市场调研与预测、广告宣传、谈判、各类商流资料处理等,主要是体现了服务于商流活动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

(二)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商流与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辅助又相互分离,商流促进了物流的发展,为物流带来了活力,而物流提升了商流的品质,影响了商流的实现。

在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中,商流与物流始终相伴出现,“一手交钱”实现商流的支付过程,商品所有权开始转移;“一手交货”实现商品位置的变化,属于物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商业模式的更新,商流与物流开始逐渐分离,加之竞争激烈化导致的强化“核心竞争力”战略,许多商业活动开始发生商流与物流分离。

1.商流与物流分离的含义

商流与物流分离也可简称为商物分离,是指商流与物流因流通变革等原因,在时空、规模、渠道、流通方式等方面出现的非一致性。

最常见的商物分离就是商流与物流在时空上的分离,即商流与物流在时空上不同步,但是我们应注意到商品流通过程中,流通的规模与渠道等也会引起商物的分离,例如国际贸易中的“三角结算”引起的商物分离、电子商务引起的商物分离等。

2.常见的商物分离类型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商务活动的进化、新技术的应用,商物分离操作与类型越来越多。常见的商物分离有:

(1)商流在前、物流在后,即信用购买,或者担保购买,网络销售多采取这种模式,先支付再物流。

(2)物流在前,商流在后。例如试用性销售、赊欠销售等。

(3)商流迂回,物流直达。代理机制多为此类型,代理不掌握商品,但能进行产品所有权的转移,直接由厂家以直达模式提供产品。

(4)只有商流,没有物流。多为无法移动的商品交易,如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的交易。

3.商物分离的优势

在分工与专业化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延伸的过程中,商物分离的出现符合流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现代商业环境中,商物的分离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1)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可以将生产基地设置在地租较为低廉的地方,而销售中心设置在繁华的市区,以方便消费者。

(2)实现规模化操作。将传统模式下分散的物流集中到一个地点,扩大了作业规模来达到单位成本的降低。

(3)提高运营效率。商物分离是应分工而推出,各部门的职能单纯化,效率可获得提升。

(4)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之,商流与物流分离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它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商品流通的基本趋势,它使商品流通中实体运动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节省了流通时间与费用,但是同时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商物分离产生的投机行为、诈骗行为等。因此,对不同商品要注意从商物分离特点上去采取不同的调控和管理方法,以防止商物分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物流的功能与价值

社会经济活动由生产、消费和流通活动三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物流活动,物流自始至终都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部门,辅助于其他经济部门完成其使命、实现其价值。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越是发展,市场范围就越是扩大,物流的重要性就会越加突出。物流通过其功能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流动,实现了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下去。一般来看,物流的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和增值功能两方面。

(一)物流的基础功能

物流的基础功能也是物流的传统功能,即实现实物空间位置变化。现代物流赋予了物流新的含义,也将部分协助实现实物流动的活动融入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不是一个全新的流通活动,而是将本已存在于社会中的流通功能加以挑选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系统。在物流概念理解中,虽然各类定义描述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物流的功能应该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七项功能。

1.运输

即利用运输工具实现人或者货物的空间位移过程。运输是物流的首要功能和核心功能,以至于部分人在理解物流时,将物流与运输等同起来。

2.仓储

即利用建筑物或者某一场所进行物品的存放与保管过程,也是物流的核心功能。它是流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商品价值的保存与增加。

3.包装

即利用一定的包装材料和技术将物品包裹或捆扎起来,以起到保护商品和方便储运的作用。在社会流通过程中,包装处于生产过程的末端和物流过程的开端,它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的起点。

4.装卸搬运

即由装卸与搬运两项活动组成,包括物品的装上卸下作业与物品的水平性移动作业。物资流动过程中,所出现的装载、卸货、堆码、取货、上架等作业均属于此,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发生的频率极高,管理难度也因此而增加。

5.配送

即在经济合理区域的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过程。配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产物,属于现代物流的标志性功能,它的本质是送货,运作过程却是一个小范围的综合性物流活动。

6.流通加工

即在流通过程中完成简单加工作业,是现代物流中能实现增值作用的功能之一。流通加工形式多样,在提高生产与流通的效率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

7.信息处理

即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各项相关信息及信息的管理。它是整个物流运作的关键,现代物流的运作离不开信息,信息贯穿在物流全过程中,信息处理实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协调与控制。

物流是将上述功能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系统,为生产活动与商品流通提供有效的物流功能,消除生产与消费的中间障碍,创造价值。

(二)物流的增值功能

物流的增值功能是指物流活动在特定的客户或者环境条件下,产生了除基础功能之外的作用。物流系统在现代管理科学及技术成就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增值服务,形成了独特的增值功能,使得物流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各部门。物流的增值功能较多,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目前常见的物流增值功能如下。

1.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是指对仓库内所存储物资进行控制,包括数量、存储时间与质量控制等,由于在现代物流思想中,库存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要严格控制,于是专业的物流企业除了提供基础的物流功能服务外,还能提供库存控制,以帮助客户减少库存浪费。

2.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开发出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它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最早的物流金融主要是物资质押,现在市面上已经盛行多种物流金融产品,例如仓库证券、海运提单、动产质押、保兑仓等。

3.客户服务

物流是一项服务活动,是物流企业或者物流部门针对物流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除物流提供基础性功能服务外,物流系统还能提供大量的额外服务,例如物流代收货款业务、产品安装与测试、物流咨询与规划、库存决策支持、物流培训与教育等。

4.市场调研与信息收集

由于商物分离的影响,生产者、销售者越来越远离了消费者,物流企业成为最接近消费者的组织,物流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与态度,因此物流企业还可以承担一些产品的调研与消费者信息收集的工作。

(三)物流的价值

物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商品实体在时空上的变换,而商品在时空变换中,获得价值的转移与增加。因此,我们认为物流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两点:价值的转移与价值的创造。

1.完成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流转

一件产品在生产线上完成生产制造,在不进入流通领域之前,永远只是一件产品而非商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物流协助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商品,消费者能够购买到该种商品并且使用它,这时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完美体现出来,因此物流的实物流动完成了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流转。

2.创造空间价值

“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空间价值即由于弥补了这段空间差而产生的价值。物流能突破市场的有形界限,特别是运输实现了物品空间位置的变化,产品可从供应地流向需求地,带来价值的增加,我们把这部分增加的价值称为物流所创造的空间价值,例如商品在消费地的价格要高于其在生产地的价格。

3.创造时间价值

“物”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有一段时间差,时间价值即由于弥补了这段时间差而产生的价值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或者有意识的操作,而使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出现时间的“脱节”,通过弥补这个时间“脱节”会产生额外的价值,我们把这种额外的价值称为物流所创造的时间价值,例如通过仓储延长商品的消费时间。

4.创造加工价值

现代物流的基础功能中包含了流通加工功能,通过流通加工,提高了消费的便利性,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因此而额外增加了商品的价值,我们把这种价值称为物流创造的加工价值,例如超市出售的成品菜等。

四、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

现代物流是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广泛地采用了代表现代生产力与管理技术的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将现代物流的特征总结如下:

(一)系统化

物流是由七项物流活动组成,但绝对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形成的一个系统。在从事物流的管理工作时,必须时刻牢记物流的系统化特征,只有将物流活动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实现物流的最优化目标。

(二)总成本最小化

由于物流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其成本由七项物流活动成本构成。在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时,简单地认为每项物流活动成本最小化,即可实现物流成本最优化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物流系统中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二律背反),由于效益背反的影响,各衔接部门之间经济效益会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而导致物流总成本并未发生降低,也就不能实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现代物流是建立在物流系统化与总成本最小化的意识之上,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效益背反的影响,以总成本观念来协调与利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效益背反,以实现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

(三)市场化

现代物流是融入了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技术的管理科学,它的出现迅速获得了实业界的重视。于是,社会上出现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这些物流企业广泛地为存在物流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功能,快速提升各类企业的物流操作,这类物流企业逐渐成为物流产业中的主流砥柱。

(四)现代化

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项物流活动朝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现代技术武装的物流系统效率与效益更加突出,更加完美地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流通保障。同时,越来越多的现代管理思想与技术也被应用到物流之中,例如JIT模式、ERP管理等管理技术在物流中有着特殊的价值。

(五)信息化

信息处理是物流的基础功能之一,并且贯穿在整个物流运作过程中。物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各类信息,大量的信息导致信息处理工作变得复杂,因此现代物流管理必须积极引入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例如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传输技术等,以供及时地掌握、传输、分析和整理物流信息,提供物流效率与物流服务的可靠性。

(六)专业化

随着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逐渐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辅助性活动上升到企业战略活动层面,为企业创造利润与提升竞争力。因此,物流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企业设立独立的物流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企业的物流活动,社会上出现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物流的专业化符合社会生产关系与经济生活发展的根本需求,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务。

(七)快速反应化

物流总成本最低是物流的最终目标,而快速反应是物流的基本要求。物流的快速反应能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思想的作用下,物流系统的反应越来越迅速,通过压缩前置时间、快速配送、快速补货等手段,使客户的需求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

(八)功能集成化

现代物流是将运输等七项功能进行集成而提供服务,同时随着物流一体化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开始出现物流与其他企业管理环节的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九)标准化

为了使物流各功能要素、社会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配合,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的,实现物流的标准化是必然趋势,在物流设备、物流作业、物流术语等方面实现统一化、标准化,能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物流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

(十)柔性化

在物流标准化的同时,物流还因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而出现柔性化特征。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逐渐取代大众性需求。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物流出现小批量、多品种、高频率等特点,以使物流能快速地调整作业时间、规模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