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令对方赞同的心理策略

抓住对方的心理,把话说到点子上

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劝说,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心理,再通过对方感觉不到的小小压力渐渐地使他消除戒备心理,这是很奏效的。

与人交谈时,话题的展开如果能迎合对方的心理,就能以更加牢固的纽带来连接双方心理上的“齿轮”,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我们往往都认为,只要说得有理对方就一定能接受,但是,要使对方真正理解并能彻底接受,就应该将沟通渠道建立在这种理论对话下的心理上。

小吴大学毕业以后决心自谋职业。一次,他在一家报纸的广告里看到某公司要招聘一位具有特殊才能和经验的专业人员。小吴没有盲目地去应聘,而是花费了很多精力,广泛收集该公司经理的有关信息,详细了解这位经理的奋斗史。那天见面之后,小吴这样开口:

“我很愿意到贵公司工作,我觉得能在您手下做事,是最大的光荣。因为您是一位依靠奋斗取得事业成功的人物。我知道您28年前创办公司时,只有一张桌子、一位职员和一部电话机,经过您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事业。您这种精神令我钦佩,我正是奔着这种精神才前来接受您的挑选的。”

所有事业有成的人,差不多都乐于回忆当年奋斗的经历,这位经理也不例外。小吴一下子就抓住了经理的心,这番话引起了经理的共鸣。因此,经理乘兴谈论起他自己的成功经历,小吴始终在旁洗耳恭听,以点头来表示钦佩。最后,经理向小吴很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终于拍板:“你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人。”

要想把话说到点子上,就必须抓住对方的心理。如果不知对方心里所想所需,是无法说到点子上的。就像一个神枪手,如果蒙上他的眼睛,再让他去找一个目标,那么他只能凭感觉去打,这是难以击中目标的。所以,与人说话时,必须要洞察、迎合对方的心理,才能说到点子上。

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来说话

“请不要阅读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这是一个作家写在其著作扉页上的一句饶有趣味的话。后来,这个作家做了一个调查,不由得笑了,因为他发现绝大部分的读者都是从第七章第七节开始读他的著作的,而这就是他写那句话的真正目的。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越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越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不仅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而且可以打破对手原有的意念,让他按你的意思去办。

某建筑公司的李工程师,有一次说服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有一个工头,他常常坚持反对一切改进的计划。李工程师想换装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到那个工头必定要反对,于是李工程师去找他,腋下挟着一个新式的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他意见的文件。当大家讨论着关于这些文件中的事情的时候,李工程师把那指数表在左腋下移动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先开口了:“你拿着什么东西?”李工程师漠然地说:“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指数表。”工头说:“让我看一看。”李工程师说:“哦!你不要看了。”并假装要走的样子,接着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但是,工头又说:“我很想看一看。”当他审视的时候,李工程师就随便但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它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呢!”李工程师故意这样做,果然很巧妙地把工头说动了。

逆反心理并不是只有在那种顽固的人身上才有,其实每一个人身上都长着一根“反骨”。

某报曾连载过一篇以父子关系为主题的记事文章《我家的教育法》,叙述了某社会名人的孩子在学校挨了顿骂后便非常怨恨他的老师,甚至想“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他父亲听了也附和道:“既然如此,不妨就给他点颜色看,”但接着又说,“纵使你达到报复的目的,但你却因此而触犯了法律,还是得三思才是。”听父亲这样一说,儿子便打消了报复的念头。

如果有一个人站在高楼顶上欲跳楼自杀,而旁人也在拼命说些“不要跳”或“不要做傻事”之类的话,更是助长了他跳楼的意念;相反,若你说:“如果你真想跳的话,那就跳吧!反正你死了之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他必定会感到很泄气,没料到旁人竟不予阻止,反而鼓励他跳下去,这完全背离了他原先的期待。这种对于劝阻的期待,一旦为他人所背离,反会失去原有的意念。

可见,无论男性女性,长者幼儿,他们内心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逆反心理,只要我们善于抓住那一根“反骨”,轻轻一扭,就连“皇帝”也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办事。这的确不失为一种省心省力又奏效的说服方法。

用富有热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影响对方

你的目标如果是说服,那么请记住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的效果更大。因为,演讲者以充满感情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听众很少会产生相反的意念。

要激起情感,自己必须先热情如火。不管一个人能够编造出多么精妙的词句,不管他能搜集多少例证,不管他的声音多美妙,手势多优雅,倘若不能真诚讲述,这些都只是耀眼的装饰罢了。

要使听众印象深刻,先得自己有深刻印象。你的精神因为你的双眼而闪亮发光,因为你的声音而辐射四方,并因为你的态度而自我焕发,它便会与听众产生有效地沟通。每次演讲时,特别是在自认为目的是要说服听众时,你的一举一动总是决定着听众的态度。你如果缺乏热情,他们也会冷淡。“当听众们昏昏欲睡时,”亨利·华德·毕丘这么写道,“只有一件事可做,给招待员一根尖棒,让他去狠刺演讲者。”

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是三位被请上台去颁发“寇蒂斯奖章”的裁判之一。有六位毕业生全都经过精心准备,全都急于好好表现自己。他们绞尽脑汁只为获得奖章,而少有或根本没有说服的欲望。

他们选择题目的唯一标准,是这些题目容易在演讲中发挥。没有人对他们的演讲感兴趣,他们一连串的演讲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而已。唯一的例外是一位来自非洲的王子,他选的题目是“非洲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他所吐露的每个字里都包含着强烈的情感。他的演讲是出于信念和热情的活生生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表演。他演讲时如同他是祖国的代表,是他那片大陆的代表——充满智慧、品格高尚、满腔善意。他带给人们一种信息,就是他的人民的希望;他也同时带来一项请求,即渴望听众的了解。

虽然在演讲技巧方面他可能不比竞争者中的另外几位表现更佳,但裁判们还是把奖章颁给了他。这位非洲王子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学到了一课:仅运用理智是不能在演讲中把自己的个性投射于别人身上的,必须展现出你对于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多么深挚的信念。

顺言逆意归谬法,让强势的他也点头

实践已使许多人懂得,当我们面对强势、恶势的人,或者固执己见的人时,直接反驳其错误会有诸多的不便,而最有效、最巧妙的方法当属归谬说服方式了。

所谓归谬说服,与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大相径庭,它是先假设对方的观点言之有理,然后据此引申出一个连对方也不得不承认其荒谬的结论,从而心甘情愿地放弃原有的错误观点和主张,无条件地接受说服者输出的思想信息。

优孟是楚国的艺人,身高八尺,喜欢辩论,常常用诙谐的语言婉转地进行劝谏。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他给它穿上锦绣做的衣服,让它住在华丽的房子里,用挂着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渍的枣干喂养它。结果马得肥胖病死了,于是庄王让臣子们给马治丧,要求用棺椁殡殓,按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群臣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急了,下令说:“有谁敢因葬马的事谏诤的,立即处死。”

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宫门,仰天大哭。庄王吃了一惊,问他为何而哭。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所心爱的,堂堂的楚国,只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寒碜了,请用安葬国君的礼仪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葬法?”优孟回答说:“我建议用雕花的玉石和花纹精美的樟木分别做内、外层棺材,发动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老体弱的人背土筑坟,请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面陪祭,请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头守卫,要盖一所庙宇用牛羊猪祭供它,还要拨个万户的大县长年管祭祀之事。我想各国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现在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堆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锅当棺材,调配好姜枣,再加点木兰,用稻米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肚肠里吧!”庄王当即就派人把死马交给太官,以免天下人张扬这件事。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抓住对方观点中隐蔽的荒谬点加以推衍,或由此及彼,或由小到大,或由隐到显,最后得出一个荒谬可笑的结论,从而攻破对方错误的论点。这种说服方法用在对待某些恶人时,会达到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使其知难而退,从而达到软性说服的目的。

说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面对朋友、家人、同事,甚至陌生人时,说服都有可能发生。而当我们面对强势或恶势的时候,说服尤为困难,在这两者面前,说服最适宜采用引申归谬的方法。

必要时刻,向对方适当提出挑战

有些事情,当我们靠批评惩罚,或者表扬的手段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考虑这样一种策略——给他人提出一种挑战,然后让他们自我面对。这也许比我们手拿鞭子紧随其后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更清楚自己眼下的处境,更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史考伯曾说过:“要使工作能圆满完成,就必须激起竞争,提出挑战,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史考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次,查尔斯·史考伯到下面一家工厂去,工厂经理来反映他的员工一直无法完成他们分内的工作。

他说:“我向那些人说尽好话,我又发誓又诅咒,我也曾威胁要开除他们,但事实上一点用也没有,还是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效率。”

当时日班已经结束,夜班正要开始。史考伯要了一根粉笔,然后,他问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你们这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6部。”史考伯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就走开了。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到了那个“6”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这儿来了,”那位日班工人说,“他问我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们说6部。他就把它写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史考伯又来到工厂里。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一个大大的“7”字。

日班工人早上来上班时,看到了那个很大的“7”字。原来夜班工人认为他们比日班工人强,是吗?好吧,他们要向夜班工人还以颜色。他们努力地加紧工作,那晚他们下班时,留下一个颇具威胁性的“10”字。情况显然逐渐好转。

不久之后,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比其他工厂生产得更多了。

足见,史考伯将“向对方适当提出挑战”的策略运用得如此恰到好处。其实,这招在政治领域同样适用。如果没有人向他提出挑战,西奥多·罗斯福可能就不会成为美国总统。

当时,这位义勇骑兵队的一员刚从古巴回来,就被推举出来竞选纽约州州长。结果,反对党发现他不是该州的合法居民,罗斯福吓坏了,想退出。但这时,托马斯·科力尔·普列特向他提出挑战。他突然转身面对罗斯福,大声喊道:“圣璜山的这位英雄,难道只是一名懦夫?”罗斯福在这一激将之下继续奋斗下去,其余的事情就已成为历史了。一个挑战不只改变了他的一生,而且也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这说明了挑战是任何成功者都喜爱的一种竞技,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那是证明自身价值、争强斗胜的机会。正如卡耐基所说的那样“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还要靠工作本身的竞争”。每个成功的人都喜爱竞争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证明他自己的价值。

所以,如果你要使有精神、有勇气的人接受你的想法,就请记住这个说服的重要原则——提出挑战。

容忍对方的反感,让他不再反感

你以前可能会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直到昨天关系还一直很好的两个同学,今天早上见面后却如同陌路,原因是“迈克背地里向杰克说我的坏话”。如果你想说服他应该与你重归于好,他当然不会理你,而且会把脸扭过去,把背朝向你,以示“报复”。他会认为“我一直把你当成我的好朋友,你却……”“平时我对你那么好,你却……”而感到委屈和痛苦。因此,会对你产生反感,妨碍你的说服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小学生中,这种情况尤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时不会把对对方的反感这么直接地表示出来,但是因为他心存反感,往往会使你的说服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他心存反感,你即使求他做点儿小事,他也会说“我太忙”“我感觉不能胜任”等来拒绝你的请求。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新一届总统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楼前,在聚会上对他的支持者们即兴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贡献,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的4年重造美国,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成了一场“强有力的竞选”,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竞选的成功与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欢乐与悲哀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事实面前,他们毕竟保持了高度的理智,表现了适度的宽容和超然的风度。

事实上,不能容忍的人是愚昧的,他们只晓得向来如此,现在也应该如此,所以他们拼命反抗和破坏一切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和新的人物。对于新的事物、新的环境,我们要努力研究,以求达到能够了解的目的;若是好的、对的,我们便应该吸取、学习。这才是最正当、最科学的方法,也正是容忍的方法。

让对方觉得那是他的主意

你是否对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给你提供的想法更有信心?如果是的,那你为何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呢?因为如果你的意见确实正确,事实终会证明这一点;如果你的意见不对,你非得强加于人,别人要么不大愿意接受;要么接受后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后果,那你的意见不就成了一种罪过吗?所以我们何不采取一种更好的策略:只向他人提供自己的看法,而由他人最后得出结论!

没有人喜欢被迫购买或遵照命令行事。如果你想赢得他人的合作,就要征询他的愿望、需要及想法,让他觉得是出于自愿。

费城的亚道夫·塞兹先生,突然发现他必须给一群沮丧、散漫的汽车推销员灌输热忱。他召开了一次销售会议,要求这些推销员,把他们希望从他身上得到的个性都告诉他。在他们说出来的同时,他把他们的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他说:“我会把你们要求我的这些个性,全部给你们。现在,我要你们告诉我,我有什么权利从你们那儿得到东西?”回答来得既快又迅速:忠实、诚实、进取、乐观、团结,每天热情地工作8个小时。有一个人甚至自愿每天工作14个小时。会议之后,销售量上升得十分可观。

塞兹先生说:“只要我遵守我的条约,他们也就决定遵守他们的。向他们探询他们的希望和愿望,就等于给他们的手臂打了他们最需要的一针。”

一次,卡耐基正计划前往加拿大的纽布伦克省去钓鱼划船,便写信给观光局索取资料。一时间,大量信件和印刷品向他寄来,他不知该如何选择。

后来,加拿大有个聪明的营地主人寄来一封信,内附许多姓名和电话号码,都是曾经去过他们营地的纽约人。并希望卡耐基打电话询问这些人,便可详细明了他们营地所提供的服务。

卡耐基在名单上发现了一个朋友的名字,便打电话给那位朋友,询问种种事宜。最后,又打了个电话通知营地主人他到达的日期。

卡耐基说:“有许多人想尽办法向我推销他们的服务,但有一个却让我推销了我自己。那个营地主人赢了。”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购买或遵照命令行事。我们更愿意出于自愿购买东西,或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探询我们的愿望、我们的需要及我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