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孟浩然

(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求仕,无成,失意而归。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二人相得甚欢,因饮食不当引发旧疾而卒。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同时也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尤工五律。其诗清淡简朴,不事雕琢,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1],隐者自怡悦[2]。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3],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北山:指兰山。[2]隐者:作者自指。晋陶弘景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3]荠(jì):荠菜。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把欢欣来细细品味。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由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乡民,他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像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有如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谋一醉。

【赏析】

张五即张子容,襄阳人。唐人喜欢在称呼中用家族内子弟的排行次第,称为“行第”,显得更加亲切熟稔。常人初次见面之际,先问姓氏行第,问后即以行第相称。文人朝士在平居宴贺、诗酒唱酬之际最好称行第。最常见的是连姓氏或连姓名称之,本诗中的张五即是。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他和孟浩在青年时就“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交,诗篇倡答颇多”。当时张子荣隐居在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隐居在岘山附近,秋日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约他重阳节那天同来登高饮酒。

开头四句写隐者自悦山中白云,因思念而登山去远望张五,望而不见,心随着鸿雁飞远。五、六句点明秋天的节气,因为时近薄暮,心头泛起一丝淡淡的哀愁,而清秋的山色却又引发诗人的逸兴,情景交融在一起。七、八句是在山上眺望到归村之人,衬托出不见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写远望所见的农村优美景象,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是孟浩然的名句。末尾两句点出自己寄诗的意思,和开头数句相照应,显出友情的真挚。

全篇句句写登高望远,而情随景生,同时也句句述思念友人之情,景清淡而闲雅,情飘逸而真挚,自是名家风度。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1],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2]。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3]。

感此怀故人[4],中宵劳梦想[5]。

【注释】

[1]山光:山中日光。[2]轩:窗户。闲敞:幽静宽畅的地方。[3]知音:《吕氏春秋》记载,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之。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如流水。”[4]感此:有感于此。故人:老朋友。[5]中宵:整夜。劳:苦于。

【译文】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赏析】

此诗写诗人夏天夜晚在水亭乘凉时想念老朋友,在美景良宵下,本想取琴来弹奏,面前却无知音人,想念却不能见面,以致整夜情牵梦萦。

开头遇景入咏,写山光西落和池月东上,点出夏夜水亭乘凉的背景。三、四句写散发乘凉和开轩闲卧,足见诗人悠然自适的闲情。“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风送过来荷花清淡细微的幽香,竹露滴在池面上,发出清脆响声。细香可嗅,滴水可闻,是诗人真切感受和细微体察的结果,让人“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末尾四句转为抒情,正面写对友人的怀念。自然界悦耳清心的天籁使诗人心有所动,想要取过琴弹奏。琴是古雅平和的乐器,正宜在这种清幽绝俗的环境中弹奏。但弹琴却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前来观赏,不由生发出一丝淡淡的怅惘,怀念起故人了。

这首诗只是就闲情逸致作轻描淡写,随兴下笔,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细腻入微地写出了各种感觉,引人渐入佳境,于自然中见真功,诗味盎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1],群壑倏已暝[2]。松月生夜凉[3],风泉满清听[4]。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5]。之子期宿来[6],孤琴候萝径[7]。

【注释】

[1]度:形容夕阳光辉缓缓移动。[2]壑:山谷。倏(shū):忽然。暝(mínɡ):昏暗。[3]松月:松间月色。[4]风泉:风中泉声。清听:悦耳的声音。[5]烟鸟:暮霭中的归鸟。[6]之子:那个人。之是指示代词。期宿来:相约来住宿。[7]孤琴:指自己相对孤琴,暗含等待知音人前来之意。萝径:为青萝所掩映的小径。萝,女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

【译文】

【4标@】夕阳落入西边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下来。松间明月增添夜的凉意,风中泉声发出悦耳的声音。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期望你能如约来此憩宿,我独抱琴等在萝蔓路径。

【赏析】

孟浩然喜欢寻游方外,和僧人道士交游,常常住在寺庙道院。这首诗即是写他夜宿僧人山房等待友人前来的情景。眼看着夕阳从西边的山岭落下去,群山万壑蒙上烟雾而变得昏暗起来。月亮升起来,在山间打柴的人都回去了,鸟儿也在巢中栖息安定了,时间一刻刻过去,而所期待的友人还没有如约到来。而诗人却不心焦,毫无抱怨,还抱琴在松萝掩映的小路上去等候。

整首诗虽然是写等待友人前来这样极平凡的事情,但却写尽夜色逐渐降临时的景色,挥洒自如,诗中有画,富有美感。诗人之所以能把景物刻画得这么细微传神,是在于他有着平和闲适的心境,如果他是急躁地等待朋友前来,是决计不会留意到周边的景物的,更别说去加以提炼描写了。故后二句在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下,直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点明诗的主题。诗人抱琴相侯,正是因为友人是自己的知音人,是值得等待的人。

诗人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提炼出诗情画意,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中,月夜、松林、风声、泉水组成一幅清幽空灵的山林夜色图,从中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和诗人恬淡的心境。正如宋人刘辰翁在《王孟诗评》所说:“此诗愈淡愈浓,景物满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动,非寂寞者。”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1]。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2],忽到庞公栖隐处[3]。

岩扉松径长寂寥[4],惟有幽人独来去[5]。

【注释】

[1]鱼梁:《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2]烟树:指傍晚树色如烟,昏暗不清。[3]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住在岘山,为诸葛亮等所钦佩。荆州刺史刘表屡次延请他出山,他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返。[4]岩扉:山岩豁口如门状。[5]幽人:隐居之人,此指作者自己。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去鹿门。鹿门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

鹿门山位于湖北襄阳县城东南的东津镇境内,濒临汉江东岸,与同是文化名山的岘山隔江相望。孟浩然早年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求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追慕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幽居鹿门山。

这首《夜归鹿门歌》,写夜归时一路所见的情景,既有纪实之意,又歌咏了归隐的情怀志趣。首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两相对照。三、四句说行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五、六句是写乘着月色攀登鹿门山山路,到了以前庞德公的隐居处。末两句写隐居处的境况,一人在寂寥的山林里自在来回。

全诗以简淡的文字铺就,没有刻意的雕琢,呈现了一幅充满和谐清远况味的山间晚景的水墨画。前人评孟浩然诗:“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诗倒很能体现这些特点。

望洞庭湖上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1],涵虚混太清[2]。气蒸云梦泽[3],波撼岳阳城[4]。

欲济无舟楫[5],端居耻圣明[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7]。

【注释】

[1]湖水平:八月秋水至,湖水涨得与岸齐平。[2]涵虚:水气浩淼的样子。太清:天空。[3]云梦泽:云泽和梦泽,古书称二泽范围极大,包括今湖南北部、湖北南部一带的低洼水泽之地,洞庭为其一部分。[4]岳阳城: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盖(岳阳)城居(洞庭)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齿城岸,岸常倾颓。”[5]济:渡。舟楫:船只。[6]端居:闲居独处。耻圣明:有愧于此圣朝明世。[7]“坐观”两句:《淮南子·说林训》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语,此处是作者借之另翻新意,婉转表达希望张丞相援引自己的心情。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平静而浩渺,水色跟青天相接,混成一片。水汽蒸腾,弥漫云梦二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古城。想要渡水,却找不到船和桨;在家闲居,又愧对朝廷圣明。寂寞地观看那些垂钓之人,只能白白艳羡别人得鱼。

【赏析】

唐朝科考取士,采用的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录取制度。考卷的优劣只是考评的一个方面,主考官还要看名人达士的推荐。因此,应试举人为了增加及第的机会,便将自己平时所写的最得意的诗文作品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前托关系呈送给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以求他们向知贡举官推荐自己。投卷可以弥补考试选拔的不足,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是通过投卷、荐举等方式参与科举,进入仕途的。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向当时在位的贤相张九龄投献这首诗,以求引荐录用。诗的前半写八月的洞庭湖汪洋浩阔的景象,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十字写活洞庭湖雄浑的气势,可谓壮观非常。本来望洞庭湖的胜景似乎与“上赠张丞相”的干谒无关,但作者以欲渡这宽广雄阔的洞庭湖还须倚依舟楫,托出希望丞相引荐的意思,章法衔接巧妙。最后以“羡鱼情”表明自己处在圣明时代不甘心闲居无为,想要出仕的愿望。

全诗以洞庭风物起,以水边垂钓结,中间以“欲渡”承接,运用比兴的手法写自己希望张九龄援引的心情,显得雄阔高浑,得体有节。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1],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2],维扬忆旧游[3]。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

[1]暝:昏暗。[2]建德:今属浙江,在桐江上游。《唐书·地理志》中记载:睦州,隋新定郡,武德四年改为睦州。万岁登封二年,移治建德。[3]维扬:即扬州。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啼,使人哀愁;桐江在夜以继日地奔流。风吹两岸草木,沙沙作响;明月照着一叶孤舟。建德虽美,却不是我的故土,常想起扬州的好友。我禁不住泪流两行,把愁思遥寄到海西头。

【赏析】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境内。其风景十分优美,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曾在《与朱元思书》中称赞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而对奔波无定、身在旅途的孟浩然而言,却是听得深山猿啼声声哀,见得沧江奔流浪逐浪,风吹得两岸树叶飒飒响,月照得江中孤舟一影单,景象是多么的凄清萧瑟啊!原因只在于“建德非吾土”,景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异乡是如此的孤寂寥落,难免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而许多不如意横亘在心头眉间,不由两行热泪直下。而这湍急的沧江夜流,请把自己的热泪带给大海西头的友人吧。

孟浩然在四十岁去长安应举落第后,为排遣心中的苦闷而出游吴越,故这期间所写的诗难免有一层忧郁愁闷的情绪。本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诗人结合自己的感情将景物描绘得如此清寂凄怆,蕴含了自己深深的孤独感和失意后情绪的动荡不宁。景与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沉,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1],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2],遥隔楚云端[3]。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4]。迷津欲有问[5],平海夕漫漫[6]。

【注释】

[1]木落:树叶飘落。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2]襄水:指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位置在湖北襄阳城西北,北为檀溪,南为襄水。孟浩然为襄阳人,在襄水之北。[3]“遥隔”句:孟浩然当时正在吴越一带漫游,襄阳属于古楚之地,两地相隔较远。[4]天际:天边。南齐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5]迷津:找不到渡口。津,渡口。《论语·微子》记孔子使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口所在,反而说天下滔滔,没有谁能改变,而舍此适彼,实为徒劳,不如避世隐居。意思是讥讽孔子看似为知津者,实际上为迷津者。后世遂以迷津为茫然不知所之。这里是慨叹诗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6]平海:平阔的江面。唐诗中常以“海”指大江或宽阔的江面。

【译文】

树叶黄落了,大雁纷纷南飞,北风吹来,江面上分外的寒冷。我的家在襄水回肠之处,在江上遥望楚地,仿佛在云端。思乡之泪,旅途中已经流尽;远看一叶孤帆,漂流在遥远的天边。迷失在渡口,想找人问路,却见暮色沉沉,江水漫漫无边。

【赏析】

孟浩然在长安求仕未成,沮丧地离开长安,孤身一人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漫游。江上早寒,萧瑟的秋色秋声,触发了诗人客中思归的感情。当树叶摇落,鸿雁南飞,江上北风呼啸,天气寒冷,天地一派深秋景象时,自然勾起了乡愁。而家在遥远的古楚之地,两地隔绝。想着家人在盼望天际归舟的时节,诗人的思乡泪越发难禁。而前途茫茫,欲归不得,诗人内心正如眼前黄昏的江水一样迷漫,彷徨不知所措。孟浩然一生既为隐士,但始终有报国之心,渴望出仕做官;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首诗就眼前情景层递展开,并越转越深,流露出诗人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的复杂感情。

物事的移换,季节的更迭,最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人的心绪就投射在早秋的景物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寒冷、那样的迷茫,而他自己在一叶孤舟上远望天际,显得是那样的孤单。诗人捕捉了摇落的木叶、南飞的大雁、寒冷的北风这些秋天典型的景物,点出题目中的“早寒”。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引起悲伤的情绪。

诗中的颔联、颈联都是自然成对,“襄水曲”和“楚云端”就地成对,都是指襄阳的地理位置,十分自然;而“乡泪”和“归帆”相对,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以景做结。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含蓄自然,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1],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2],惜与故人违[3]。

当路谁相假[4],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5],还掩故园扉[6]。

【注释】

[1]寂寂:冷落索寞的样子。西晋左思《咏史》:“寂寂扬子居,门无卿相舆。”[2]寻芳草:指寻找隐居的去处。古人常以芳草白云喻隐居。[3]故人:老友,这里指王维。违:分离。[4]当路:当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假:提携,帮助[5]守寂寞:即守默处常,清静无为。《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6]扉:门。

【译文】

生活寂寞,我在等待什么?每天只是空手而归。想要归隐,探寻馨香花草,但珍惜友情,不愿与故友相违。当权的人,有谁能帮我?本来世上知己就很少。或许我注定该独守寂寞,还是回去吧,关上我的门扉。

【赏析】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滞留在长安无所为而打算回到襄阳,临行前给在朝中内阁任职的至交好友王维留赠了此诗。王维当时闲居长安,有《送孟六归襄阳》(孟浩然排行第六)诗。

诗人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开首两句就有一种空茫不知何去何从的况味,说自己还在京城等待什么呢,天天空自来回无功。“寂寂”两字既表现了门庭冷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茫然的心情。“朝朝”奔波,可见诗人求仕心切,一个“空”字则表明知音既少,朝廷又不能用,也就没必要在长安流连了。

想通了自身的处境之后,诗人意识到自己将要还乡归隐与芳草为伴,而这也意味着要与故人分离了,一个“惜”字,表明了他去意已决,故更见得对故人王维深深地依恋不舍之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是句,承接上文说明了自己打算归去的原因。这是诗人对世态炎凉、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的切身体会,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愤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具有一种强烈的愤懑感情。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诗人才觉得自己“只应”甘守寂寞,返回故园。“只应”表明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的道路,其中的含义耐人寻味。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画面,语言极为平实,对偶也不求工整,但却将诗人落第后欲去不忍,最后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和极复杂的情感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是个中人说给个中人的个中语,细嚼味无穷。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1],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2],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3],天寒梦泽深[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1]代谢:交替,变换。晋代名将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每年春秋之季,他都步出襄城,攀登岘山,置酒咏诗,终日不倦。他曾深有感触地对僚属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僚属邹湛答道:“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羊祜逝世之后,襄阳百姓感念他的德政,便在岘山建碑立庙,岁时祭飨。游人瞻望羊祜庙前的碑石,无不为之落泪洒涕。杜预继任,故称此碑为“堕泪碑”。[2]胜迹:名胜古迹。[3]鱼梁:鱼梁洲,在襄阳附近沔水渡口,汉末庞德公曾隐居此处。[4]梦泽:即云梦泽。

【译文】

世间的事,不停变化,时光穿梭,构成古今。江山依然保留着先圣遗迹,如今我们又登上这里。秋末水位降低,鱼梁州变浅;天气变冷,云梦泽寒意深深。羊公石碑,还在山头矗立,读完碑文,我泪沾衣襟。

【赏析】

岘山位于湖北襄阳市城区以南,背靠巍巍大荆山,东临汉江,与一水相之隔的鹿门山形成东西对峙,俨如扼守在江汉平原北部的两扇大门,雄踞一方。三千里汉水,流到这儿被岘山迎头一挡,拐出了一个大的急转弯。岘山美石不断被冲进汉水,在鱼梁州形成了汉水第一大卵石滩。

岘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到处是名胜古迹。登临岘山顶往南看去,楚皇城、宋玉故里历历在目。朝东观望,夹鱼梁州与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隔汉水相望。向北远眺,古邓国和关羽水淹七军遗迹尽收眼底。注目西去,则是孔明古隆中躬耕之地。而山上尤以羊祜的堕泪碑著名。史载羊祜镇守荆襄,常登岘山,曾叹江山永存,而人多湮没无闻。羊祜去世后,百姓感念他的德政,立碑于岘山,望其碑者无不下泪。孟浩然与友人登上这座名山,吊古伤今,感慨不已。

诗的开头即发议论,引出作者的浩茫心事。再写江山留下名胜古迹,我辈今日登临,与前两句相照应。登临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派严冬的萧条景象。最后两句扣实,见羊祜“堕泪碑”而泪下沾襟,一个“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既体现了羊公碑历经岁月而至今屹立的感慨,又包含了对自己至今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嗟伤,十分有力。

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人沈德潜评孟浩然诗是“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1],搴帷览物华[2]。忽逢青鸟使[3],邀入赤松家[4]。

金灶初开火[5],仙桃正发花[6]。童颜若可驻[7],何惜醉流霞[8]。

【注释】

[1]林卧:林中闲卧。[2]搴帷:撩起帷帐。搴(qiān),掀、揭。物华:美好的自然景物。[3]青鸟使:传说中的神鸟,西王母的使者。《汉武故事》记七月七日中午,武帝在承华殿见有青鸟西来,便问东方朔。东方朔回答说:“西王母黄昏必降临。”至时西王母果然前来,有两只如同鸾的青鸟侠侍在她身边。后遂以青鸟为仙人或道士的使者。此处喻道士遣人前来。[4]赤松家:指梅道士之家。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5]金灶:道家的炼金丹的炉灶。初开火:清明前三日为寒食,习俗禁火冷食,清明方举火。[6]仙桃:《汉武内传》记载:“王母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此处指道士山房旁的桃花。[7]驻:驻留。[8]流霞:传说中的仙酒,饮之可以长生。流霞为红色流云,流霞酒的颜色当红如霞彩。王充《论衡·道虚》:“(项)曼都曰:‘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此处代指梅道士之酒。

【译文】

高卧山林,哀愁春天将尽;掀开帷幔,观赏暮春景致。忽然见到青鸟传来书信,原来梅道士邀我去他家。金炉刚刚升起了火,园中仙桃树正盛开桃花。童颜如果可以永久驻存,又哪里在乎醉饮仙酒流霞。

【赏析】

唐代统治者将道教的始祖“老子”认作先祖,宣布道教在儒家和佛教之上,确定了有唐一代尊奉道教的国策,因而有唐一代道教大为兴盛。唐玄宗不仅自己炼药崖山,立坛宫中,亲受法箓,还通过一系列行政措施,提高道教的社会地位。他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四子所著之书皆号真经。立玄学博士,依明经例举。玄宗亲自策试道举。当时公主、妃嫔和百官妻女多入道为女真,朝臣如贺知章之流都主动弃官乞为道士。

这样,从唐初到开元、天宝年间,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植,道教空前兴盛起来,道教典籍日益增加,道教宫观遍布全国,入道人数不断增加,道士参与政事也司空见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构成了大唐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到唐代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唐代文人或自己学道炼丹,或与道士酬唱往来,写下了不少含有道教思想的诗歌。

诗人隐居山林“愁春尽”,而想要“览物华”,却忽然逢梅道士派人前来相邀。道士山房中炼丹灶升起了火,仙桃树正花开灼灼。对此良辰美景,宾主尽欢,何惜一醉呢?道士山房晚来的春景使诗人从愁中振奋,而朋友那如春意般温暖的友情更是让人沉醉,篇末的“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已经是喜气洋洋、意兴正酣了。

全诗叙宴饮于道士山房,脉络自是清畅,尤妙在巧用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道家术语和青鸟、赤松子等仙家典故,切合主人身份,字里字外颇有一股出尘脱俗的超逸之气。我们从中仿佛可见诗人和道士的飘然出尘、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1],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2],青山郭外斜[3]。

开轩面场圃[4],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5],还来就菊花[6]。

【注释】

[1]具:准备。鸡黍:农家待客的丰盛饭菜。《论语·微子》中记载子路跟随孔子落下了,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黍:黄米饭。[2]合:环绕。[3]郭:外城。[4]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圃。[5]重阳日: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6]就菊花:古俗重阳饮菊花酒。

【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乡下他的家中做客。绿树环抱村庄,青山在城外平斜。推开窗对着晒谷场和菜园,边饮酒边闲聊耕作桑麻。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这里饮酒赏菊花。

【赏析】

诗的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文字上毫无渲染,却正说明彼此间的情谊已近乎至交,无须客套。故人准备了鸡黍相邀,“我”欣然前往。鸡黍虽然为平常之物,田庄是平凡之所,但故人来相邀却别有意趣。诗人带着真诚的喜悦一路行来,未至村庄先见庄外绿树环抱,青山斜卧,远近相映,风景宜人,有清淡幽静之意,无孤僻冷傲之感。在故人家里打开轩窗,对着打谷场和菜园,呼吸田野之间的清新空气,和故人一边饮酒,一边闲话田园桑麻之事。这样恬静安乐的田园生活,这样能促膝对晤的老朋友,诗人深感沉醉,便觉欢会之短暂,于是又与主人相约,等重阳日菊花盛开之际再来开怀畅饮。一个“就”字,表明到了重阳日,不必邀约自会前来,诗人的真率洒脱于此可见。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顿寻常的农家饭,诗中对这次相聚似乎只是信口道出,没有任何雕饰,而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却正与诗中朴实的田园生活和谐一致,显得亲切有味,宛如闲话家常一般,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一种清新的田园味道。各诗句之间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不着痕迹地将清幽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1],南山归敝庐[2]。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3]。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4]。永怀愁不寐[5],松月夜窗虚。

【注释】

[1]北阙:指朝廷奏事处。[2]敝庐:破旧的居所。[3]故人疏:老朋友因之而疏远。[4]青阳:春天。[5]永怀:郁于胸怀而不去。

【译文】

何必向朝廷上书求官?还是归隐南山草庐吧。我缺少才干,遭明主遗弃,穷途多病,朋友往来渐稀。白发日增催人老,新春转眼又一年。我满怀愁绪,彻夜不眠,窗外松树、月夜一片空虚。

【赏析】

孟浩然早年用世之心较强,四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应进士举,然而落第,没被朝廷器重,于是归隐山林。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仕途失意后的失望、哀伤、自怜、自解的复杂感情。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私邀至内署,适逢唐玄宗至,孟浩然于慌乱间躲入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索其诗,孟浩然于是诵读了此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婉曲含蓄,其弦外之音还是一闻即知,结果,孟浩然被放归襄阳。

起首两句记事,叙述停止向朝廷上书求仕进,归隐南山破旧的家居处。三、四句是回述自己不得志的缘由,说之所以被明主抛弃,是因为自己不才、身体多病,所以与朋友来往也稀疏了,字字包含着悲伤、失意却又自我疏解的复杂心绪。仕途渺茫,而鬓发已白,又是新的一年到来了。“催”“逼”二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年华虚度而功名难就的忧虑焦急和无能为力。他满怀不可排解的苦闷而夜不能寐,见得窗外松树月夜,一片空虚。其中“虚”字使情景浑一,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落寞惆怅的心绪融会在一起。

全诗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睡得香甜,没察觉已经天亮,醒来到处都听到鸟叫。昨夜似有风雨之声,那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通过听觉形象“处处闻啼鸟”,写出春天生命的蓬勃,多少烂漫醉人的春光也都在不写中写了;通过意觉形象“花落知多少”,写出了大自然的更替代谢,又糅进了诗人的感觉和想象,几许惜春意也尽在其中了。诗以清浅的语言将美好的瞬间凝聚成永恒,看似一览无余却又含蓄曲折,反复吟哦又是回味无穷。正是诗到自然,无迹可寻,风流闲美,正不在言多,故能流传千百年而不衰。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1],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2],江清月近人[3]。

【注释】

[1]移舟:靠岸。泊:停船靠岸。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2]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3]近:亲近。

【译文】

将船靠在烟雾缭绕的小洲上,暮色茫茫我又新添几分乡愁。荒野平旷,天似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月与人格外亲近。

【赏析】

江上孤舟轻移,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暮色苍茫,羁旅作客之愁涌上心头。三、四句写江上晚景,云天比树木还低,是远眺空旷原野所见,秋江清水浮动着一轮孤月,与客居他乡的游子的孤影相亲近。“天低树”“月近人”是从人的主观感受着笔,将浓浓的客愁无声无迹地融入画境;而一“旷”一“清”,则在空旷中突出诗人对明日前程渺茫的思索,在清冷月色中益发显出诗人的寂寞惆怅。全诗自然流出,风韵天成,含而不露,淡而有味,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