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沈佺期

(约656—716),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武后时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时因附张易之,被流放州(今属越南)。工五言律诗,与宋之问同为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并称“沈宋”,所作多为应制诗,不脱梁陈宫体诗风,但他们也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的创作经验,重视对仗的严谨精密与音律的和谐,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唐诗品高序》中评道: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1],频年不解兵[2]。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3]。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4]。

谁能将旗鼓[5],一为取龙城[6]。

【注释】

[1]闻道:听说。黄龙戍:即黄龙冈,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唐时为边防要地。[2]频年:连年。不解兵:战事不断。[3]汉家营:即唐军军营。唐诗中常以汉代唐,避免直指。[4]良人:丈夫。[5]将:率领。旗鼓:用以指挥进军。《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这里用以代指军队。[6]一为:一举。龙城:汉代匈奴的名城,在今蒙古国境内。借指敌方要塞。

【译文】

听说黄龙冈的防地,连年争战,从不撤兵。那本应在闺房被人欣赏的明月,却长年挂在边地大营。少妇苦苦地思念从征的丈夫,丈夫也夜夜怀念着闺中的佳妻。谁能率领我们的军队,一举夺得黄龙城。

【赏析】

这首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写闺中怨情,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艺术上颇具特色。

首联是闺中少妇听闻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从而引发感情的导火线。

颔联借月抒怀,昔日闺中团圆之月,现在却是军营中的离别之月。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足见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颈联中,“今春意”与“昨夜情”互文对举,进一步表现出两地相思之情。

末两句是闺中少妇希望之词。攻取龙城后,良人就可回乡团聚了,照应首联。

全诗构思新颖精巧,一气开阖转折,闺中少妇层层自诉衷肠,口吻别致。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为前人所未道。末尾以问句做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详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觉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语,品之所以为美。”可谓至论。

独不见——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1],海燕双栖玳瑁梁[2]。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3]。

白狼河北音书断[4],丹凤城南秋夜长[5]。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6]!

【注释】

[1]卢家少妇: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有“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等句。这里代指长安富家少妇。郁金堂:这里指用郁金香浸酒和泥涂抹墙壁,使满室溢满芳香。[2]海燕:胸部紫色、躯体轻小的越燕。玳(dài)瑁(mào)梁:指画梁。玳瑁,一种海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很光滑,可用作装饰品。[3]辽阳:今辽宁辽阳一带。《汉书·地理志》:“辽东郡又辽阳县。”唐时为边防重地。[4]白狼河:即今辽宁大凌河,发源于白狼山,因有此名。《水经注》:“辽水又会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山,在今沈阳西北。[5]丹凤城:指京城。[6]流黄:黄紫间色的丝织品。

【译文】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上。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十年来她日夜怀想着戍守辽阳的丈夫。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有谁能够了解她,独自怀思而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格式是完整的七言律,内容主要是一位长安少妇对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的怀念。

诗以梁上海燕双栖起兴,渲染了身居华堂的思妇孤独寂寞的心境。中间两联写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更进一步勾起闺中少妇对一去十年的征夫的思念;可征人音信杳然,更让人牵挂惦念,故觉秋夜漫长。本已因愁无法成眠,而明月还前来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构思十分新巧,增强了抒情性。诗人善于通过环境气氛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以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以及明月照流黄来烘托长安少妇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全诗情景结合,笔调委婉缠绵,境界广远,意象宏阔,余韵无穷,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