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蓝靛厂街巷

户力平

早年间的蓝靛厂,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为主,两侧开着大小的商铺数十家,从东向西有多条胡同和小巷,如厂胡同,东穿堂,西穿堂等。顺大街顶到西头向西就进入了老营房。向北走是厂北街。厂北街为南北向的街道,出了厂北街就进入了火器营,从火器营南门向北出北门转向西,就是厂西门,也就是现在的空军指挥学院所在的位置,向东就到了长河岸边。

蓝靛厂老街旧影

2002年随着蓝靛厂地区的整体开发,建成世纪城住宅区,老的街巷几近消失,只有在老地图上和老蓝靛厂人的记忆中,才能探寻它们的踪迹。在此根据《北京地名志》《北京胡同志》和《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等史料的记载及蓝靛厂老居民的回忆,对蓝靛厂的老街巷寻踪问源。

厂大街:全称“蓝靛厂大街”,东西走向,东起长河西岸道路,西止北街,是蓝靛厂主街,西顶娘娘庙在街北,早年间沿街店铺较多,曾热闹一时。

厂北街:全称“蓝靛厂北大街”,位于蓝靛厂大街北面东段,北起蓝靛厂路,南止厂大街,全长330米,宽4米,因地处蓝靛厂之北而得名。早年间沿街店铺和集市贸易摊点集中,素有“仙酒活鱼蓝靛厂”的美誉,是蓝靛厂的商业中心区,繁华一时。

厂胡同:全称“蓝靛厂胡同”,位于蓝靛厂大街路北东段,北起蓝靛厂路,南止厂大街,全长230米,宽2.5米,红砖路面,以蓝靛厂得名。历史上这里地势低洼,明永乐年间宫内派人在此种植蓼蓝草、山蓝等,后将其加工制作成颜料。此地初称蓝园,后称蓝靛厂,是蓝靛厂的发源地。胡同之东为立马关帝庙,始建于明代。

厂西门:即清代外火器营之西门,早年间营子里的人去往西山、门头村一带,多出西门。此门于民国年间废弃,后被拆除。此处曾有厂西门小学,据传其前身是建于清代的外火器营官学,后改称“八旗高等小学堂”,民间称为“八旗子弟学校”,校址就在西门外,解放后改称厂西门小学,为海淀区最早的学校之一,

西门外:位于缠脚湾的北面,因地处清代外火器营西门之外得名。民国时形成散居的村落,附近有大片的菜地。

北门外:位于蓝靛厂北,因在外火器营北门之外而得名。早年间从六郎庄、颐和园方向来的八旗家眷多由此门进入火器营。

横街:位于蓝靛厂大街西北,北起缠脚湾,南至老营房,长约40米,宽5米,实际上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因街巷呈横向而得地名。街中原1号曾有“悟真观”,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有正房、厢房各5间。原7号曾有“观世音小庙”,建于清嘉庆年间。原10号曾有“旧西顶娘娘庙”,建于清嘉庆年间。

宽街:位于蓝靛厂大街西北,北起缠脚湾,南止老营房一线,长约300米,宽8米,因街面相对较宽而得名。早在明代该街已成商业街,街南曾有清真寺,建于明万历年间。

翠花街:位于蓝靛厂大街东段南侧,北起蓝靛厂大街,南止红门村,全长50米,宽2米,三合土地面,早年间胡同口有一家小店铺叫翠花阁,专门出售绒花、纸花,常有逛完西顶庙的香客多到此购买,故此得名。

戏楼胡同:位于蓝靛厂大街西南,东起红门村西,西止老营房,长约72米,宽4米,方砖路面,因是西顶庙前戏台而得名。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蓝靛厂建洪慈宫,俗称西顶庙,此后多次重修,庙前中轴线上原有牌坊和戏楼。相传农历四月十八为碧霞元君诞辰,所以西顶庙每年四月初一至十八都有庙会,并在戏楼唱大戏。牌坊于清康熙年间重修,戏楼之地被民所占,形成多条小胡同。

东穿堂:位于蓝靛厂大街东段南部,北起厂大街,南止红门村,全长22米,宽3米,因是东边可直穿的街巷而得名。

西穿堂:位于蓝靛厂大街西段南部,北起厂大街,南止红门村,全长22米,宽3米,因是西边可直穿的街巷而得名。

耳朵眼胡同:位于蓝靛厂大街东段路北,东起德源成酱菜厂,西止厂胡同,全长22米,宽1.2米,因外宽内窄又弯曲而得名。德源成酱菜厂曾以酿制“八宝菜”知名。

红门村:位于蓝靛厂大街东南,东起蓝靛厂南路,西止戏楼村,长45米,宽3米,因此地官房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严,称红门。明清时期朝廷派的拈香大臣在此下榻,洗整、更衣、歇息,以备上香进表。清末形成聚落称红门村。

昔日的蓝靛厂、火器营一带的地名方位性强,具有通俗、好记,好找的特点,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文化内涵。如今的蓝靛厂、火器营已成为世纪城北区,老街巷早已消失,只有一些以蓝靛厂、火器营、老营房等命名的道路,大致能使人寻到昔日老地名的大致位置,而新建的十个住宅小区的命名与蓝靛厂、火器营的历史与文化毫不相干。其中八个小区的名称附会于著名的“燕京八景”,即“太液秋风(太液晴波)”“琼岛春荫”“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而得名“晴波园”“春荫园”“金夕园”“烟树园”“晴雪园”“垂虹园”“晨月园”和“翠叠园”,而另外两个小区,一个称“时雨园”,大概附会于“好雨知时节”的诗句,另一个为“观山园”,意为这里可远观西山。如此命名看似文雅,实为牵强附会,不伦不类,遭到许多人的质疑,由此使许多蓝靛厂、火器营、老营房的人们更加怀念那消失的老街巷、老地名、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