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寺庙
-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政协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 1485字
- 2024-11-02 08:26:23
慈寿寺(慈寿寺塔)
慈寿寺位于阜成门八里庄,始建于明代。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非常迷信,为了给她死去的丈夫穆宗皇帝的灵魂寻找安息之地,也为她的儿子万历皇帝求子求福,叫太监冯保选中这块地方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寺院,于万历四年(1576)春动工,到万历六年(1578)秋建成,取名慈寿寺,修了一座塔,取名永安万寿塔。
寺院规模较大,《日下旧闻考》引《涌幢小品》称慈寿寺“殿宇壮丽,一塔耸出云汉,四壁金刚像如生”。寺共五层,迎面是山门,山门内有金刚二,左右列钟鼓二楼;次天王殿,其后便是永安寿塔,塔前角亭二,列韦驮、龙像。塔后角亭二,观音碑一,鱼蓝碑一,俱万历年造。殿供三世佛,旁列阿难、迦叶二尊,罗汉十八尊,俱铜像。殿前东西碑二,亦万历年建,其配殿二,东为壮缪,西为达摩。殿后为毗卢阁,阁上为毗卢佛,阁下为观音阁,前配殿东亦观音,西则地藏,东西画廊百间。由中仪门入为弥陀殿,由东仪门入慈光阁,则九慈菩萨画像。由西仪门入则为铜像观音阁。后殿供奉的九莲菩萨,这位菩萨骑在一只金凤上面,凤有九头。传说在寺院修建期间,太后曾做一梦,梦见有一位骑着九头金凤的菩萨来到身边讲授九莲经,太后醒来后尚记得经文,便叫人把经文抄下来,并在慈寿寺中建了九莲阁,塑了这尊菩萨像。
在寺院建筑期间,太后的慈宁宫内,忽然开了一朵莲花,太后和皇帝都认为是吉祥的兆头,便马上命臣子们作赋歌颂,并刻碑于寺内。
整座寺院在清朝为八国联军烧毁,仅留下宝塔和几通碑刻。
这座宝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砌体砖塔,是仿照北京天宁寺10世纪辽塔修建的。台基为青砖垒砌,最下为墩台,上为双层须弥座,座壁各面共有40个小龛,龛中刻浮雕人物200余个,形式、体态各异。须弥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平座和栏杆;再上为莲台。台基之上为塔身,塔身在莲瓣中心长出,通高50米。在密檐下有4个券门和4个窗户。每个券门上都有一块匾额,正南的匾额刻着“永安万寿塔”五个大字,是清乾隆重修时由乾隆皇帝手书的。各券门两侧为泥塑金刚力士像,现已颇为残破,然而神韵犹存;其余四侧面雕券窗,窗顶有坐佛,两侧为泥塑菩萨像,极尽柔美,与金刚像之雄壮形成对比。此外,门窗券的表面及柱顶的阑额、由额上都有极细致的砖雕。塔身以上为十三重密檐,每层檐下均有砖砌的斗拱,拱眼壁都砌成佛龛,内供铜佛,每一层八面各供奉一尊小铜佛,13层加起来共有100余尊。塔刹为铜质鎏金宝瓶。塔的每层密檐上都挂有铁制的风铎,据说有3000余个。
塔的北面两侧立有石碑各一,左为阳线刻紫竹观音像,右为阴线刻鱼蓝观音像及关圣帝像并赞。远远望去,整座塔挺拔秀丽,砖雕精美,为明代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的代表作,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塔之一。它对研究古代建筑、雕塑具有极高的价值。
石碑
1990年,海淀区政府在这里修建公园,取名玲珑园。在塔的北边修建了一座长方形水池,名为鑑池。整座塔身倒映水中,成为一处绝妙的景观。
慈寿寺塔近景
池后不远叠石成溪,题名叠泉。水流弯曲转折流向后面一个更大的水池。水池后建有5间厅屋,匾上刻有草书“云天塔影”四字。”红色圆柱上刻有对联一副:“双池留塔影,一鉴照云天。”
园的西边一处建筑,名为闻铃阁。园东大门北有石亭一座,上为二层圆顶。四根圆柱上刻有两副对联:一副是:“寺废塔存遗古韵,水流鱼跃颂新风”。另一副是:“新亭夕照留伊倩影,古塔朝霞寄我诗情”。公园大门旁叠石上刻有“涤尘”两个苍劲大字,旁刻小诗:“永安遗古塔,孤拔破地出。清墟栽花树,叠石成溪壑。倒影人泉池,玲珑望秋月。”
玲珑园是一座小巧玲珑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京城佳境。
慈寿寺塔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