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
- 茆耕茹
- 18字
- 2021-04-03 17:02:32
胥河两岸的跳五猖(调查报告·1990—1992)
前记
1983年春,为补充调查皖南花鼓戏剧种史料,我在郎溪县与老友周河清相逢,中午在他家中畅谈皖花在郎溪的情况。谈之正酣,周提出其家乡(郎溪县梅渚镇周家村),原有一“跳五猖”节目。因不知此节目的究竟,我顺便问起跳五猖情况。周只称童年时在家乡见过,仪分五猖五色,演跳时人声沸腾;但只对此节目的民间习俗,尚能说出众多。所以,对周提出的跳五猖,我只得建议他先写出一文,在县内有关资料上印发,以引起县内有关部门的注意。1985年我又去郎溪,周拿出县志办编印的《郎溪古今》(1984年4月5日第6期),方见周文《跳五猖——即将湮没的民间神舞》短文。
1990年初春,因参与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王秋桂主持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计划,为申报课题项目,于是想起了跳五猖。因我未见过此仪,其仪是否合乎课题要求,心中无底,只得又去郎溪,约周同去周村,先作一次初步调查。这样,同年3月9日我随周同至周村,初步调查后答案是肯定的。当“仪式研究”计划同意了这一课题后,1992年4月17日我便又约周,两人深入周村、北庄一带,正式调查此仪。1993年1月2日恢复演跳,我又作了一次调查采访。三次调查、采访,都得到了南、北两岸定埠有关老人和知情者的全力支持。所获资料,基本上都记录在《胥河两岸的跳五猖》一书中了。
“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计划,后经中央文化部审定,于1993年5月批准为两岸合作的“傩戏调查和研究”立项,正式由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合作展开。计划共分五个方面内容:1.调查报告。2.资料汇编。3.剧本或科仪本(集)。4.专著。5.研究论文集。《胥河两岸的跳五猖》属第一部分内容。
该计划课题的总体内容,牵涉到多种社会学科。有的与文化人类学都有牵连。仅面具一项,竟是中国面具的首次面世,使“研究世界面具文化的学者,就不可能再忽视中国的现象”。在两岸合作的进程中,“调查所及,从江西萍乡的傩舞、万载的跳魈,安徽贵池的傩戏、郎溪的跳五猖,福建邵武的跳番僧和跳八蛮,到广西柳州的师公戏、四川酉阳的阳戏、云南小屯的关索戏、昭通的端公戏、贵州德江和岑巩的傩堂戏及安顺的地戏等,各具特色的面具都是仪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引自《民俗曲艺》丛书王秋桂序)。
本调查报告中的部分内容,1991年9月题作《傩仪跳五猖中的阴阳五行说》,曾为我当年出席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之用(文载张子伟、廖如一编《中国傩》,湖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991年10月跳五猖全仪,被列入“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调查课题。1994年5月作为两岸合作调研的成果,在台北市召开的“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讨会”上,首次和国际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并得到了台湾著名学者、艺术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邱坤良教授的点评。1995年10月作为《民俗曲艺》丛书之一,在台湾公开出版。
本次再版,书中个别诠释不尽之处,已在本集《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跳五猖七十题问答》两文中有所更正。同时对书中个别注释不妥之处和个别照片,略有改动或增添。全书内容仍按原著,未作更改。
2016.11.14
“跳五猖”,又称“跳菩萨”,是对祠山神张渤祭祀的遗留。这一仪式,带有浓郁的宗教多神的神秘色彩,是巫、傩、道、释多元宗教的载体。“跳五猖”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导思想,具有先秦宫廷仪礼的重要特征。它的表现形式,是古朴、凝重的。现经调查,发现由于历史的衍变,这一仪式在胥河南北两岸,已有了显著的差异性。本报告主要是以南岸这一仪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历史渊源关系的探索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