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竖横针刺法中的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系统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力学与生物学科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的边缘科学,也是注重研究人体生理的科学。

当人体运动失衡或运动产生障碍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就被打破。打破这种规律,则无秩序,产生运动障碍。一是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产生制约的病理过程,二是肌肉本身生理功能与关节生理功能的制约。

竖横针刺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指导思想就是用针刺这一古老治疗手段发挥更奇特的治疗效果,达到被打破的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得以恢复的目的,并让这古老治疗手段赋予新的生命与时代同行。

人体运动的原动力——骨骼肌,这是运动生物力学中最具有吸引力及最有挑战性的主题。竖横针刺法就是骨骼肌竖横针刺法,是通过调节、恢复骨骼肌功能达到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又一新的针刺方法。

一、竖横针刺法是通过肌肉力学原理达到人体自由机械运动

人的运动有时看起来非常简单,很自如,比如拿笔写字、吃饭、行走、起卧等一系列生理动作。这是因为没有任何运动障碍,一切都处于生理之中,自然之中,一切的运动、动作非常有秩序而又非常有规律地运行。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对肌肉的收缩研究一般是从功能方面的研究,竖横针刺法研究其生理运用到临床病理变化中,并去化解、调节使病理恢复到生理,达到人体自由机械运动。

(1)肌肉在运动时,就要进行一定的收缩。如打羽毛球动作不正确就有可能造成“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症)”,这是因为在打球时前臂与手腕在做屈伸运动。在挥球拍时肘部伸肌群要有一个强大的离心收缩力,并以拇指伸肌、食指伸肌、中指伸肌、指总伸肌离心收缩力最大,这些肌群的起始点都附着在肱骨外上髁上。从肌肉力学观点来看,当以上伸肌在强烈离心收缩时肱骨外上髁上承受拉力最大,就易受伤,就会产生疼痛。竖横针刺法中对临床治疗有个指导意义的试验,钱氏定名为“分指背伸试验”。这个试验通过肌肉力学原理明确而又精确地告诉医者是哪块伸肌放松功能失调,就可用竖横针刺法中“网球肘针法”有目的地调节恢复其功能失调的肌肉,使之从病理恢复到生理,一般只需2枚2寸针,第1枚针刺入后,肱骨外上髁部压痛立减,甚至消逝。“分指背伸试验”比“Mills试验”更能准确地反映其病理。

(2)人体四肢肌肉有伸肌与屈肌,在中医理论中伸肌为阳,阳主动,屈肌为阴,伸屈相对平衡,相互制约。竖横针刺法中的固定针法“反针法”就是用伸、屈肌的相互制约的原理,比如在膝副韧带损伤的病例中往往会出现膝后紧痛,膝关节不能伸直。“反针法”就是从股四头肌、胫前肌的收缩,从而使后部肌群达到放松,恢复其放松功能。其机理渗透着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被拉长的肌肉,其张力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特征,这一特征称为:肌肉松弛”。

临床运用渗透着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的“反针法”适应病症非常广泛,不仅下肢适应病症可用,上肢适应病症也可用。

(3)人的躯干中间是脊柱(椎),两侧的肌肉动态平衡运动是受到运动生物力学制约,当然也受到所支配的神经制约,保持椎体稳定性功能的正常。当在运动过程中损伤,或长期劳损等因素会导致两侧肌肉张力极度不平衡,以致脊椎代偿性、病理性侧弯。竖横针刺法治疗脊椎侧弯则运用竖横针刺法中固定针法之一“平衡针法”,将肌张力太过的一侧进行放松,另一侧用具有收缩功能的刺式,借助针灸治疗仪加其“载荷”,使脊柱移正。当载荷达到一定量时,病人就感到脊柱向一侧拉。“平衡针法”中融入了肌肉力学的原理。

(4)当所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时,肌肉松弛无力或瘫痪,这与运动生物力学中“肌肉松弛”的定义:“被拉长的肌肉,其张力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特征,这一特征称为肌肉松弛”完全不同,前者是病理性,后者为生理性。

竖横针刺法在治疗肌肉松弛与肌无力型病症则用增强肌肉张力的刺法,刺激松弛或无力的肌肉增加肌肉张力,并能逐步恢复其收缩功能。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逝和重症肌无力上眼睑下垂时就用“抬眉针法”这一固定针法,提高额肌张力,调节、恢复生理功能。

(5)增加肌肉收缩功能,临床上要求我们分辨增加肌肉的“向心收缩”功能,还是“离心收缩”功能。“一块肌肉采用不同收缩形式,即等长收缩、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的方向。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掌握肌肉用力做功的方向才能有效地治疗收缩功能失调的疾病,肌肉收缩的方向与用力做功的方向是不同的概念。所以在竖横针刺法临床中必须清楚肌肉用力做功的方向。只有调节恢复肌肉做功的功能,才能恢复肌肉收缩功能,这就是竖横针刺法中又一核心理论。

竖横针刺法对于运用“向心刺法”还是“离心刺法”要根据病症进行鉴别。不清楚用力方向,动针则错。

在竖横针刺法中还有许多临床行之有效的固定针法,对病人来说能迅速治愈疾病,又能减少针刺痛苦;对学习者来说,方法简易,但要动脑。

【本节主要名词】

分指背伸试验、网球肘针法、反针法、平衡针法、抬眉针法、向心收缩、离心收缩、肌肉收缩的方向、肌肉用力做功的方向、离心刺式、向心刺式、固定针法。

二、竖横针刺法是通过肌肉功能原理达到人体自由机械运动

竖横针刺法的机理是通过特殊的针刺方法调节肌肉的平衡,恢复肌肉的功能,由病理转为生理。从设计竖横针刺法科研初期的宗旨来讲,就是看到运动障碍性疾病无不牵涉肌肉功能失调,哪怕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膝关节病变等关节病,只要对僵硬的病变的有关肌肉群(束)进行调节恢复放松功能治疗,其病症也会减轻,运动功能也会提高。

(1)肌肉功能有收缩功能、放松功能与延展功能。肌肉所有生理功能受到运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在病理上,当某一运动神经(系统)受压、受损时,它所支配运动的骨骼肌运动受限,肌肉本身的功能性降低,或受内因、外因或非内外因也可造成运动受限。同时也受到关节功能的制约与关节病变的制约。在这里还要重复说明的是关节功能产生病变也会影响到周围的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也会影响关节;软组织、神经、血管、关节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任何动作的产生都是由大量肌群协同的结果,作用力是所有参与工作肌群共同激活的总和,并且肌肉的张力在牵拉滑竿产生位置变化时,关节角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人的运动产生障碍时,一个动作的主动肌或协同肌当中只要有一块肌肉束(群)“怠工”,运动则受障碍。同时在一个动作中,主动肌与协同肌必须有的主收缩、有的主放松或延展才能完成这个动作。如果全部进行收缩,那么则会产生运动不协调,肌肉共济失调本身就会产生运动障碍。比如小儿脑瘫由于全身肌肉肌张力升高,这时走路动作就不能协调,导致运动受限。我们对人运动生理功能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不能只强调产生运动的一个方面,绝不可盲从之。

竖横针刺法在刺法中规定临床治疗疾病前和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被动试验,也就是“临床被动试验”。临床被动试验实质就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肌肉功能原理进行对疾病的检查,从而对疾病的病因、病灶、病情的严重程度做明确的评估,是对有目的性地治疗与调整治疗方案的铺垫。如在肩关节上举受限的疾病中,就有许多不是肩关节本身的病变所致,这一动作牵涉斜方肌、冈上肌、三角肌、前锯肌、胸大肌等一系列肌肉,而三角肌前缘、后缘与中部的功能随着肩关节上举运动时的部位、角度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除此之外,颈部的一些肌肉也会参与协同。这样一个简单动作,里面蕴含着复杂的肌肉功能,只有在临床被动试验中从复杂中找出最简单的关键所在,找出肩部上举受限是颈部肌肉功能失调,还是背胛部肌肉功能失调,还是肩部肌肉功能失调,还是其他原因造成肩不能上举。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讲是“从数学的观点而言,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在约束条件下能达到最理想目标的优化,或称为最佳化问题”。临床被动试验的结果就存在着合理或最佳的治疗方案与效果。

(2)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有个“输出冲击量极值”概念,这个概念所讲的是人的肌肉在生理状态下,在力量的训练中,给予载荷量,当载荷量变化时,人体完成动作的肌肉的输出冲量不同,且存在极值。通俗地说,人的肌肉由外部施加适宜刺激(适宜负荷),引起人体机能改变,使之能更好地承受刺激的负荷。经过较长时间反复对肌肉做这种性质的刺激,必然使肌肉功能朝着这个方向做适应的变化。

竖横针刺法在临床治疗一些疾病时,实质上是用竖横针刺法中特殊的针刺手段对肌肉内部的刺激,这种刺激内涵运动生物力学“输出冲击量极值”概念。例如我们在运用“反针法”中,开始用连续疏波,使肌肉能更好地承受刺激的负荷,然后再用密波,使屈肌被动拉伸、延展。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使被动拉伸、延展的肌肉群能达到恢复,朝着良性、生理的方向做适应的变化。

运动障碍性疾病有本身肌肉生理功能失调所致,有神经因素所造成,还有其他种种因素产生运动障碍,但不管产生运动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运动的动力都在软组织。竖横针刺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只要较好地运用“输出冲击量极值”就能改善或治愈运动障碍。例如在治疗肺癌肿瘤细胞扩散胸、腰椎形成下肢截瘫,疼痛难忍的病人,在服用抑制肿瘤药物的同时,运用竖横针刺法就能较快地止痛和能使病人双下肢抬起,最起码能增强病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与希望,同时也能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治疗效果连治疗其疾的肿瘤专家们叹为观止。

“输出冲击量极值”在临床中的运用,不像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也不像在自身健美中的运用,因为临床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是病理性质的。为什么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些病人会产生面肌痉挛的后遗症呢?根本原因就是运用“输出冲击量极值”太过,从而使面部表情肌亢奋以致痉挛。了解“输出冲击量极值”这个现代医学概念,对临床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节主要名词】

收缩功能、放松功能、延展功能、肌肉共济失调、临床被动试验、最佳化问题、输出冲击量极值、反针法、被动拉伸。

三、竖横针刺法治病之要是从动作结构的相互联系中辨病

人体的机械运动是人体高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外在表现,人体运动看起来简单,实质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是肌肉本身功能与能量的转换,而且有中枢神经、神经传导路、关节、血管等参与、支配,这就确定了人体结构导致人体机械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产生一个运动障碍性疾病时,表现形式也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不得不去从动作结构的相互联系中去辨病。

生理到病理是从肌肉,从一个动作的生理状态去了解疾病的病理,病变的根源及原因。当不明确病者运动障碍的根源及原因,那么就自己去复制病者的动作,感受动作受限时的原因,明确运动障碍的因果关系,从生理上了解疾病的规律与性质。

人体在生理运动过程中,既受到自身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因素的制约,又受到外部力学因素和运动规则等制约,所以当人的运动形成障碍时这种生理的制约因素就增加。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将治疗疾病目标优化,治疗时有的放矢,才能将运动障碍性疾病治好,或减轻障碍的程度。比如说当腰痛的病人前弯受限时,首先要了解制约腰肌运动的性质,制约运动的腰肌在上部,还是在中部,还是在腰骶部或在整个腰部;另外是在深层肌肉劳损,还是在中层,还是浅层的肌肉,只有了解掌握才能达到正确的、有效的治疗。

人体动作结构为临床提供了了解疾病的金钥匙。竖横针刺法辨病之内涵掌握这把金钥匙。

我们还是以弯腰疼痛为例。坐姿弯腰疼痛,开始弯腰时大多疼痛部位在腰肌的上部,当弯度增大时疼痛部位也会向下移至腰骶部;如果开始弯腰痛,则在肌肉浅层;开始不痛,弯腰角度增大时痛,则在腰肌中层;弯到最大角度时疼痛,则在腰肌深层。部位与层次应综合分析,而不可单辨之。在治疗腰痛时,竖横针刺法口诀是:坐姿弯腰疼痛,先取上,后取下。

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上来讲,“人体肌肉由许多肌肉结构力学模型混联在一起构成,模型的串联构成肌肉的长度,模型的并联构成肌肉的厚度”。初始弯腰时,由浅层的肌肉纤维开始拉长,肌肉张力加大,当弯到一定角度时,中层与深层的肌肉逐步参与机械运动。人体动作结构的生理为竖横针刺法提供理论与治疗的金钥匙。

也许还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上述的理论与原理,那么我们可做个形象而直观的试验来说明。可用数十本作业本叠整齐后进行弯曲,开始弯时可以看到最上面数本的弯度大,到后来里面的逐步弯曲。从中也许完全可悟出弯腰的道理。

用竖横针刺法治疗腰痛还有一个口诀:站姿弯腰疼痛,先取下,后取上。当真正悟出坐姿弯腰的理论,那么站姿弯腰的解述就不赘述了。

总之,“坐姿弯腰疼痛,先取上,后取下;站姿弯腰疼痛,先取下,后取上”的口诀深深蕴藏着运动生物力学。

从生理到病理的了解过程,就是要求我们充分了解肌肉自然生理功能和相应的神经、关节、血管等关系。

【本文名词摘要】

转换、生理、病理、制约、目标优化、力学模型、混联、模型的串联。

四、竖横针刺法治疗韧带、肌腱疾病巧用生物力学理论

临床治疗并不能纸上谈兵,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地进行研究。理论是从临床角度,从治疗角度不断验证、总结成理论与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理论,然后再回到临床治疗中指导临床——循环复始。这就是理论与临床的关系。

临床中不管肌腱和韧带力学性能多么复杂,按模型计算出来的数据同实验室数据之间的差异相当大,以致目前仍缺少一套严格的数学力学理论,但在临床治疗肌腱和韧带相关疾病中,竖横针刺法抓住了力的传递与其生理功能,就能巧妙地解决肌腱和韧带相关疾病。

在治疗膝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其中包括半月板损伤),竖横针刺法固定针法“膝十字针法”和“反针法”就巧用了运动生物力学中“结缔组织”(肌腱和韧带皆属结缔组织)是由生物化学性质上惰性大的物质组成的;现在清楚了,这些组织里也进行着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同其他组织一样,结缔组织也有适应性,在外部作用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它的结构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肌腱、韧带有生命活动过程,也有收缩、放松功能,有弹性,有韧性,因此就有适应性。外部条件变化只是一个促使内部变化的原因,实质是肌腱、韧带本身失去了适应性的劳损与损伤,功能失调。“膝十字针法”和“反针法”就改变了这一适应性的劳损与损伤,使其较快地恢复功能。

肌腱是肌肉束的延伸,与其肌束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肌腱损伤、劳损,其肌肉束也必损伤、劳损。一般来说肌肉损伤、劳损在先,而且损伤、劳损到一定量度时就会殃及肌腱。除肌腱本身脆弱因素外,在治疗肌腱疾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其肌腱是什么肌肉群(束)的肌腱,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跟腱损伤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在治疗跟腱损伤时,竖横针刺法巧用反针法这一固定针法,以传统补阳泻阴理论与生物力学理论进行融合,就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在古代针刺法中,早就知道结缔组织里进行着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灵枢·官针》篇记载针刺法中有“九刺”“十二刺”“五刺”,其中就有专治肌腱、韧带的针刺法。这些针法能激起结缔组织生命活动,只不过不如竖横针刺法能清楚地从生理到病理上去诊断治疗。

现将《灵枢·官针》篇中“九刺”“十二刺”“五刺”相关刺法介绍如下,让大家有所了解。不加任何注释与分析。

“九刺”之“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于肌肉中取穴。如《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肉,调之分肉”。治疗肌肉的痹证、萎证,可用此法。因其刺分肉间,故称为分刺。

“十二刺”之“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其法是“刺筋肉挛急痹痛,从傍刺入,提起针(不出)改换方向,或前或后,以舒缓筋急。恢指恢廓通畅,故称恢刺”。

“五刺”之“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其法刺四肢关节附近的“尽筋”上,这是对肌腱的刺法。由于针刺接近关节,故称关刺。

“五刺”之“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其法刺四肢分肉之间,针向几方斜刺如鸡足。“肉之大会为谷”,针刺于肌肉合谷处,故称合谷刺。

【本节名词摘要】

力的传递、膝十字针法、九刺、十二刺、五刺、分刺、恢刺、关刺、合谷刺。

五、竖横针刺法渗透运动生物力学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临床上许多现代医学的临床试验如网球肘试验、端坐屈颈试验、梨状肌试验、“4”字试验、床边试验、研磨试验、旋转试验、抽屉试验等都是从生理角度来检查疾病的病因,或病灶部位。这些许许多多的临床试验又是经过许许多多的临床验证,是世界医学家们的长期临床结晶,是人类共同财富。

竖横针刺法除有中医针灸理论指导外,还渗透运动生物力学等现代医学理论,所以临床治疗疾病能制订最佳治疗方案。临床正确的诊断疾病,是制订最佳治疗方案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诊断,再好再先进的治疗方案都不是好方案,也不成为方案。我们还是以膝关节的疾病为例,膝关节是人身体最大关节,所以膝关节病变也非常多。病者不懂医,只知膝关节痛,医者则不能凡膝关节疼痛运动障碍就是“膝关节炎”,一“炎”以蔽之,或者说是“骨质增生”。产生膝关节运动障碍的疾病病因非常之多,有肌肉的各种病变原因,有膝关节里、外韧带各种病变的原因,有关节结构各种病变的原因,还有各神经节段压迫的原因等。因此必须强调临床治疗前,需做详细的问诊与临床被动试验,最后通过整理得出较明确诊断,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竖横针刺法研究与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紧紧环扣肌肉功能的调节与协调。人体每个细小到大幅度的运动,强与弱的运动,都由人体骨骼肌去执行,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动力;神经系统是指挥者,支配者;关节是运动轴。它们都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进行运动。在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中,能否制订最佳治疗方案,这好比在一堆开关中,能否迅速准确地找到打开某一个灯光的开关,开关一开,灯就亮,而不是一个个开关去试。

人体运动并不是跑步、打球、游泳等运动项目叫运动,这些运动项目肌肉都在做“功”,而日常生活的活动,肢体的动作都是局部的或某一整体性的运动,有些在做“动”功,有些在做“静止”功或叫“生理功”。不管做“动”功,还是做“静止”功,人体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形式与用力顺序是否正确是避免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重要保证。如用双手搬重物时,双臂、腰、臀、腿部各环节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毫无损伤地把重物搬起。把重物从地上平安搬起还得有个要素——用力顺序,例如首先必须把人体重心放低,重心过高,腰、臀部肌肉用力做功则大,易产生上述部位的损伤。要降低人体重心,就先屈髋、屈膝关节,再双手用力,配合腰、臀之力,借腿之力搬起重物。临床上因搬花盆、搬面盆等产生腰部损伤的大多以腰骶部疼痛为主。

人坐在非常柔软的沙发上,开始时大脑指挥中心会发出一个舒服的感觉信号,时间一长,身体就会感到不舒服,不由自主地调整坐姿。这是因为坐在非常柔软的沙发上,沙发底部没有一个向上的托力——反作用力,久坐后人体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的形式就会被打破,腰部承受的压力加大,不仅腰部,而且臀部的肌肉及上身环节也逐步出现紧张状态、收缩状态,所以久坐就会不自主地移动坐姿,以改变体位来放松紧张的部位。长期坐特别软的沙发会使腰肌劳损。临床上常见无外因腰痛病人,而疼痛部位为双侧腰肌,前俯后仰均痛,特别平卧床上腰部有空感,用手垫之腰部则舒服。了解以上的生理到病理就能制订出最佳治疗的方案,治疗时就得从腰部肌肉的中层、深层进行。

再如当侧卧时,枕头不适熟睡,或因过度疲劳、酒后等昏睡,侧卧这侧的颈部肌肉,肩、胛部各环节的肌肉的协调性就非常差,另外一侧的肌肉与侧卧侧的肌肉也会产生不协调。如果头部弯曲得太低,或枕在沙发扶手,或枕靠在椅背上那更易产生颈部肌肉放松功能失调。临床常见落枕。只要运用调节恢复肌肉放松功能的针法就可以即时解除病痛。

我们低头看书、看报、写字、看电脑等,当头维持在一个位置时间过长时颈部就会累,就会产生酸痛或酸胀感,这样的感觉大部分人都有体会。人的头部长时间维持一个位置时,颈部肌肉要维持头部6千克左右的重量,需要肌肉消耗能量而做“静止功”,做功时间长了就易疲劳甚至产生劳损。竖横针刺法的临床治疗就是从“动功”或“生理功”中找出病因,找出解决运动障碍的“开关”。

针灸临床治疗中还得考虑肌肉的牵涉痛,肌肉束与肌肉束之间的粘连,肌肉的瘢痕,神经病变的放射痛,肌肉与神经,肌肉与血管的相互关系,肌肉与神经、血管三者关系,肌肉与关节的关系等,从而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病因有更深层次的内在了解,治疗更有的放矢,疗效更为突出。

科学的、先进的治疗方法,必须有科学的、先进的理论为基础,也必定建立在临床治疗之中。

【本章节名词摘要】

临床试验、最佳治疗方案、临床被动试验、固定针法、开关、动功、生理功、各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形式、用力顺序、恢复放松治疗、恢复收缩功能的针法、反作用力、颈肌综合征之颈肌型、颈肌针法、牵涉痛、放射痛、粘连、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