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型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以浦城县水稻产业为例
- 蔡保松主编
- 17字
- 2021-03-31 22:34:50
第一部分 科技支撑县域乡村振兴实践
第一章 浦城县环境资源及优质水稻生产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
一、浦城县自然资源禀赋及区域发展现状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处于东经118°11′~118°49′,北纬27°32′~28°22′之间,年均气温17.1℃。县境西北为武夷山脉的延伸,东北则为仙霞山脉的延伸。处于闽江、赣江、瓯江三江源头,境内溪水分别流入闽江、长江和钱塘江。浦城县为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北部、东北部、东部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省的广丰县毗邻,东南部、南部、西部分别与省内松溪县、建阳市、武夷山市相连。全县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第三大县,其中山地面积437.4万亩,耕地面积55.47万亩,河流水域面积15万亩,是中国、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浦城县下辖2个街道,9个镇,8个乡,296个村(居委会),3166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42.1万人,常住人口33.7万人,城镇化水平37.1%。
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31亿元,比上年增长9.0%(下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9.5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37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165.85亿元,增长23.9%;财政总收入7.96亿元,增长1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83亿元,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2亿元,增长8.9%;实际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增长10.6%;外贸出口总值9699万美元,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0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0元,增长9.3%;城镇登记失业率3.01%,人口自然增长率3.75‰。正大、绿康2家企业被授予全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仙芝科技被确定为第四批省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申报专利24件,专利授权14件。
根据《南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南平市人口规模划分等级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延平区,规划人口30万~40万,定位为中心城市;第二级是建阳市、武夷山市、邵武市,规划人口15万~20万。建阳市定位为新中心城市,武夷山市定位为国际旅游目的地,邵武市定位为工业基地;第三级是建瓯市和浦城县,规划人口10万~15万。建瓯市,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农副产品中心;浦城县,定位为工业贸易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发展工业和省际商品流通业,打造闽浙赣边界工业贸易城市。浦城县的城市发展定位是推动新时代浦城绿色发展,全力建设“产城景”相融合的清新福建“北大门”。浦城县重点突破和打造七大绿色产业集群。一是现代绿色农业。通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已建立优质稻示范基地7万亩的基础上,加大科技企业设备改造,提高大米深加工及优良品种基地建设,整体上提高水稻等粮食植物绿色种植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旅游产业。优美的环境资源和农业景观资源是浦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重点景区专项规划编制,精心策划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和田园体验旅游等特色线路。重点打造匡山生态景区、浮盖山自然体验旅游区,推进丹桂河味街旅游路线,启动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在旅游线路设计上,以养生度假游和绿色省界游为主,形成大水口民宿、腾云国际养生度假区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游特色小镇。打造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农旅结合线路,形成“十里莲塘”旅游特色乡村和樟元山郊野公园建设,推进乌龙山大观园3A级景区创建和富岭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三是健康养生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健康养生品牌企业,推动包括医疗、休闲、旅游、食品等为一体的绿色健康产业。四是生物产业。集中力量推动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五是数字信息产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服务业务,围绕“互联网+”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和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建设“智慧浦城”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及智慧城市运营支撑平台谋划建设。以创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为抓手,做强电子商务孵化园和村淘项目,积极培育一批小微电商加快成长,支持丹桂农家、神农薏米合作社等电商企业做出品牌。六是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支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扩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兼并重组、改制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通过各类平台对接一批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解决一批浦城县工业行业关键技术、瓶颈技术和难题技术。七是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娱乐演艺、影视传媒、工艺美术产业,增强文化一条街聚集效应,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园、闽派古琴研学旅游基地项目,扶持壮大文化企业。
二、浦城县水稻生产现状与问题
(一)浦城县水稻生产现状
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北大门”。这里土壤肥沃,农作物生长季节日照充足,具有优越的优质稻米生产条件。由于境内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生产被誉为“闽北粮仓”的称号。浦城县充分发挥中央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惠民政策优势,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种植超级稻、中稻—再生稻等耕作模式。从2011年开始,通过项目整合、政策扶持、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示范、现场培训、观摩等农业“五新”技术推广,浦城县完善各项关键配套增产措施,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整建制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全县19个乡镇完成播种面积76万亩,产量29.6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7.54万亩,平均亩产438千克;早稻播种面积2.56万亩,平均亩产401.17千克;晚稻13.51万亩,平均亩产408千克;中稻31.47万亩,平均亩产453.97千克。全县逐步建立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0个,面积21.7万亩。其中双季稻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2万亩,平均亩产455.3千克;中稻万亩示范片13个,面积14万亩,平均亩产578.35千克;中稻—再生稻万亩示范片3个,面积3万亩,两季合计平均亩产844.57千克;烟后稻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2万亩,平均亩产515.2千克。到2017年,已经完成优质稻播种面积达40.3万亩,产量18.14万吨。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8万亩、产量0.88万吨,中稻播种面积30.4万亩、产量14.03万吨,单季晚稻播种面积5.6万亩、产量2.4万吨,双季晚稻播种面积2.0万亩、产量0.81万吨。
(二)浦城县水稻生产问题
1.优良品种的品质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通过对浦城县水稻种植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浦城县水稻生产的现状是,栽培的水稻品种很多,单一品种种植规模小,品种和品质不同一。在调查仙阳、莲塘这些乡镇发现,这些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的乡镇一般的主要种植品种超过20个以上。在农户选中的依据问题上,调查显示农户选择栽培的稻谷品种依据以下原则进行:一是自己的种植经验和种植经历;二是身边其他人的建议,特别是朋友推荐的栽培品种;三是经销商的宣传。部分乡镇水稻栽培品种种植品种推荐统计见表1。
表1 部分乡镇水稻栽培品种种植品种推荐统计
关于选择优良品种的生产种栽培的问题,我国很多年前已经建立了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为主,大学、科研机构等为辅助的一主多元的农业推广体系。在良种推广方面,县级的种子推广站和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当承担起种植户的宣传、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是水稻品种选育的专业人员,也有多年来从事水稻品种推广工作的经验,具有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基于水稻在品种选择的这一情况,政府要创新机制,发挥基层农机人员在水稻优质品种种植和绿色栽培方法上的推广作用,提高农户在品种选择方面的指导能力。
2.引导品牌化发展的能力需要提高
区域品牌建设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及领导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品牌观念,强化品牌建设思路。对浦城县稻米品牌化发展的调查显示,目前的栽培技术条件和农业机械化规模,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布局设计,选用优质水稻品种,实行科学栽培完全能够实现浦城县稻米品牌化发展。目前浦城县正在建设优质稻米品牌化发展的引导机制。一是政府加大浦城大米品牌发展计划。通过重视品牌发展,突出品牌带动效应。县委政府通过在各种公开场合推广浦城大米。科技发展局,农业局等机构,借助互联网、媒体等手段对现代农业的品牌进行宣传和推广,还设立区域农业品牌的logo申报计划,通过独有的产品标识,提高浦城大米品牌的社会形象,增加社会知名度。二是可以通过各种良种补贴、统防统治和品牌补贴等政策扶植,引导区域品牌形成;三是通过政府各级部门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区域品牌的舆论环境;四是加强农业执法,强化品牌运营道路,保护优质优价行为。
浦城县一些企业已经在探索稻米品牌的创新之路。稻米生产龙头企业和一些稻米生产加工企业已经在布局企业自主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如浦之玉米业有限公司,2017年开始,以中浙优8号品种为主打品种,自建基地1万亩,打造浦之玉品牌稻米。富岭镇富顺米业是一个家庭农场式小型稻米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摸索,逐步形成了混合稻米销售和以中浙优系列水稻收购、加工的品牌销售,其打造的“中优米”品牌已经能够比混合稻米的收益提高50%以上。富顺的主要做法是在收购稻谷的过程中将中浙优8号的稻谷单独进行加工,单独包装并在销售中使用“中优米”品牌,他们目前收购的中浙优系列稻米主要来自浙江、安徽和江西三省。浦城县企业品牌创建见图1。
图1 浦城县企业品牌创建
3.规模化生产方式需要加强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农业质量发展的基本共识。陈锡文(2013)研究认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中国农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选择。张红宇(2014)等研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粮食生产,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100~120亩,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也适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和农情。例如,安徽提出集中连片规模应在200亩左右;重庆提出适度经营规模应达到50亩(一年两熟地区)或100亩(一年一熟地区)以上;上海则提出经营规模以100~150亩为宜;而黑龙江等土地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适度经营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这一政策给出了鼓励千亩以上的规模化企业化种植要求。
调查中发现,浦城县水稻生产的农户土地规模主要在100~200亩左右,这些农户主要是以家庭为主配合机械化。千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农户目前还不多。考虑到品牌化生产的需要和全国市场化竞争的需要,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在推进水稻产业品牌化发展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搞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优质水稻集中连片种植的适度规模经营主题,培养较大规模的种植大户;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水利化、农机化水平;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制定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服务生产、流通环节,提高整个产业链劳动生产率,促进水稻产业体系向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4.品牌服务与服务支持体系尚需加强
农业产业品牌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服务。研究显示,品牌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和规则。完善农业品牌化政策体系。政策体系对农业品牌创立环节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品牌认证、推广识别、延伸与评价等。政府还应当通过政策扶持,尤其是在“三品一标”和名牌农产品的申报等环节提供支持。企业要重视品牌维护,渠道维护和市场维护等,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建设,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行业协会要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持。各级协会通过建立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良好的协同和服务平台,为农业品牌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服务,包括渠道、金融、服务等支持。各级行业协会要利用掌握的市场运行行情,了解到的社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服务水稻大农户和合作社的工作。加强对农业品牌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及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给予优质便捷的服务。
目前,浦城县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服务系统。一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包括绿色生产农产品体系和有机生产农产品体系。建设水稻生产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者和监督者根据生产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并建立相关的监管程序和监管文件,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可追溯。二是将具有一定规模、品牌和包装销售的稻米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第三要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及农资监管平台。将辖区内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纳入农资监管平台监管,实行农资产品可追溯。
浦城县也制定了2020年实现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监督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包括实现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监测合格,建立县级农资监管平台,实现农资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监管更有效”的目标。到2025年,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计量认证达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监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