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研究
- 李本乾 王大可等
- 1212字
- 2021-03-30 16:00:50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向着更高层次迈进。2007年5月,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这一目标;2010年11月,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2011年11月,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力争到2015年,使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到2020年,建成文化要素聚集、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2016年12月,《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布,提出“未来五年,上海将努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传播体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八大支撑体系”,明确了九大主要任务,设立了一系列城市文化发展指数。
“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提出,是上海“十二五”及“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文化改革目标的形态化和概括化表述,意味着城市发展重点将以“文化”为核心,从经济导向转向了经济与文化并进,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四个中心”目标相辅相成。
自2007年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至今逾10年。在此期间,上海成功主办了2010年世博会,每年一届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夏季音乐节以及各类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这些颇具规模的节庆活动不仅提升了城市影响力,拓展了城市内涵,一批地标式文化场馆的建设,如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浦东)等更是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上海距离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仍存在一定差距,文化品牌项目缺乏、文化艺术创新力不足、文化活动参与度较弱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十三五”是上海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本乾教授为首席专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上海几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研究团队,以“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为主要内容,围绕“上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短板’”“上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和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繁荣发展上海互联网产业”及“保护传承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共八个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协同攻关研究,探索总结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逐一提出了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兹协助政府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大都市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