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商机(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明天上架,求首订)

当施奕文在卢沟河畔打造着自己的那一番小天地,试图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许多改变。

“啧啧,这可真是神了!”

盯着从井口“哗哗”流淌出来的井水,张德义的眼都已经看直了。

“能不神嘛,这可是当朝张阁老请小神制造的神井!”

“那是,能偷黄泉水的神井!”

“什么偷,那叫汲。叫什么来着,哦……“汲得黄泉水,解以天下旱”,这可是好东西啊!”

在百姓们的话语中,张德义就那么眼巴巴的瞧着铁井,目中尽是惊讶。

整整一天,张德义就这么站在路边,看着百姓轮流压水,看着他们将一桶桶的水倒在田禾间,也许是因为他看得太过专注,有小孩嚷嚷道。

“你这人干什么?怎么总盯着俺村的压水井,该不是想偷俺们的井头吧!”

“爹,爹,这人总盯着咱们井头!”

“谁,谁想偷这个了,我,我就是看看……”

张德义急急的解释道。

“过去没见过这样的井,才想多看一会。”

尽管他这么解释着,可村里的百姓却小心了起来,老汉对旁边的人说道。

“你们几个后生得看好了,这井好打,没有铁井头可就压不出水了……”

“没有井头就压不出水?”

当然,村民并没有回答张德义的问题,但张德义最终还是打听到了他想知道的消息。

作为一个东西南北奔走的商人,他几乎可以清楚的意识到这压水井的好来。

“这压水井以三丈六尺的大毛竹为引水管,一直深埋到地下三丈五尺深的地方,引出来的那水可是冰凉的黄泉水啊,就是太阳再毒、天再旱,这黄泉水可是旱不得的,听说这可是张阁老请小神仙制出来的神井,就是为了偷出这黄泉水来帮天下百姓的……”

对于村民们的言语,张德义当然不信,已经年过五十,走南闯北多年的他又岂会相信所谓的“汲得黄泉水,解以天下旱”的说辞,但是,他所看到是商机。

看到爹盯着水井,半晌不语,不过只有二十岁的张鹤龄便好奇道。

“爹,这压水井瞧着是奇怪了些,可也不至于这样瞧上一天吧。”

“龄儿,你不懂啊……”

盯着压水井,张德义长叹道。

“咱们颖州府,那也是十年九旱的地方,世宗皇帝那位,咱们那闹过一次大旱,整整半年没下过一滴雨,城外尽是的赤地一片,颗粒无收,河干井涸,人相食,你知道,可即便如此干旱,城里还是有十几口百年老井有水,那井才多深?尚还不到三丈,那可是淘固了百年的老井,才淘了那么深,井深则水足,要是家家户户口有了这压水井……”

盯着铁铸的井头,张德义长叹道。

“到那时,庄户人家就再不怕天旱的之忧,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爹,咱们颖州还没有呢。”

张鹤龄的眼前一亮,轻声说道。

“莫非爹是想在颖州卖它?”

仔细瞧了一眼,张鹤龄轻声说道。

“瞧着是用铁铸,似乎也不甚复杂,依孩儿看,这卖不如造,要不咱们就在老家开铸铁坊造它?”

儿子的话让张德义欣慰的点头说道。

“龄儿,在做生意上,你比你两个兄长要强太多,他们俩好读书,可你却喜欢经商,将来他们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你经商传家,如此爹也就放心了。”

“孩儿愚钝,让爹您费心了!”

张鹤龄连忙揖首说道。

“不要这么说,咱们家的生意,总得有人做下来,这样你两个哥哥将来读书,你也能贴补他们一些,毕竟,想取功名,并不容易啊。”

说罢,张德义又瞧了眼压水井,对儿子说道。

“龄儿,走,咱们直接去官府,去瞧瞧这水井,到底是怎么个“官督法”,就是花上再多的银子,也要把这个造压水井的法子给拿下来,然后带回颖州老家去。”

虽说颖州与河南相邻,但是因为所有的井模都会分给了更易发生旱灾的北五省,属于南直隶的颖州自然不在其列,自然的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张德义也不会知道天下还有这样能取“黄泉水”的好东西。

来到了县城的他,不过只花了几十两银子就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本手抄的《压水井法》,不过这井法里只讲了如何打井的办法,对于铸井,只是一笔带过,为此,他带着儿子来到了府城,终于在府城徐家的铸造坊里,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尽管和徐家是老熟人,可是张德义并没有和徐家提什么买井模,而是直接掏银子找来了徐家铁坊里工匠。

“员外爷,这个铸井的铁模的呢,其实说起来,倒也不费事,自己也能铸出来,不过自己量出来的,铸出来的东西,总是差了那么点,所以前阵子徐老爷特意去了趟京城,找那个什么卢沟铁厂,买了铸井用的铁模图样、图尺……”

“你是说,有人愿意卖那个铁模?”

张德义诧异的问道。

“何止愿意,人家还手把手的教你怎么用砂模铸铁模,要是用泥模,不阴干上几个月,模坯肯定成不了形,可是沙模不一样,现铸现用……”

平白落了人家五十两银子的匠头,对于张德义父子俩的问题,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毕竟这五十两银子,差不多顶得上他一年的工钱了。

商业间谍古来有之,甚至就是当事人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尽管工匠看似没有说出什么如何制造压水井井头的办法,但是对于张德义父子来说,他们却仍然从他的话中,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工匠离开之后,看着一直沉思不语的父亲,张鹤龄便说道。

“爹,要不然,孩儿去一趟京城?”

“不!”

摇摇头,张德义对儿子吩咐道。

“你还太年青,这件事还是要为父去办的,嗯,不过,你也不要闲着,你直接回颖州老家,在城外建一座铸坊,要找上好的工匠,还有筹备好铁料,切勿不要耽搁了……咱们张家,不定就看这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