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你在公司显得很能干的52种方法
- (美)罗斯·麦卡蒙
- 2728字
- 2021-03-28 06:54:25
前言
这本书要告诉你什么?
让我来猜猜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说得不对,我向你道歉,我误解了你,希望你无论如何也要看完这本书。如果我说对了,那么,显然我有点儿神奇。
我猜,你是个不错的人!
总之,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你聪明、有才华、心怀抱负,但却做不到尽善尽美;你认为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人脉”、资源乏善可陈;你没有“出身名门”,感觉自己就像是跑马场上的赛马;你也不是首席执行官的亲信,当事情不“乐观”时不能依靠裙带关系来解决;你并没“结识”多少“重要人物”。
你是个门外汉。
而这种门外汉的身份让你感觉不安。求职面试时你缺乏“信心”,做“陈述”或“演讲”时你不知所措,在“重要餐会”上点菜时你也犹豫不决。
你会觉得我用了这么多引号“有点傻”。
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其实这些描述也通通都可以用在我自己身上。我很聪明,算得上有才华,也有一定的理想抱负,但当我2005年意外地(在我看来,应该是奇迹般地)接到《时尚先生》杂志的电话,让我去面试编辑职位时,我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我那时任职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杂志(航空杂志界的《时尚先生》),有北得克萨斯大学(号称得克萨斯州东北部或俄克拉何马州南部地区的哈佛大学)的文凭,在某种程度上认识些重要人物,但他们都在达拉斯(而至于纽约,我几乎没有什么重要人脉)。
我以为,以我的条件我在纽约的职业生涯一定会以失败告终,因为我并不是合适的人选,也配不上那样的工作。我是个冒牌货,一个月之后他们就会发现的。(这里有一条法则:工作时间不满一个月,不足以让你看清一个人。你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他伪装的样子,而不是他真实的样子。如此便能解释你为什么会看到他在洗手间里盯着奢华的电子水龙头半天不动,直到有会操作的人走了过来。)
“冒名顶替综合征”这个词是在1978年出现的,来源于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保利娜·克兰斯和苏珊娜·艾姆斯,最初主要见于精英阶层女性,但后来也应用于男性,且应用程度不亚于女性。它会给你带来三种感觉:你不如别人想象的那般成功;你的成功得益于你的好运;就算你取得了成功,也并没什么了不起的。
从一开始,心理学家就在研究和探讨可能导致“冒名顶替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它到底是一种性格特点还是一种心理状态?到底是环境所致还是植根于我们的成长方式?还是它仅仅反映了人们心理上的焦虑感?抑或是抑郁感?那些自诩为“冒牌货”的人们是否真如有些研究者所说,实际上要比他们表现出来得更为自信?他们是否运用了“自我表现策略”,或有意或无意地,让自己显得格外谦逊,以降低别人对他们的期待?
本书不是要分析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冒牌货”的感觉,而是要告诉你这种感觉真实存在。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
索尼娅·索托马约尔(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我成为法官的第一个月深感恐惧……无法相信竟然顺利度过了!感觉自己简直就像个厚颜等待命运裁决的冒牌货。”
凯特·温斯莱特(英国女演员):“有时候,我早上醒来,出发去拍摄,然后就在想,我做不到,我是个骗子。”
查克·洛尔(《生活大爆炸》《好汉两个半》的编剧兼制片人):“当你看到你写出来的那些东西正在被排练时,你会觉得想吐。自然而然地,一种感觉就产生了:‘我是个令人厌恶的人,是个骗子。我要去躲起来。’”
亚历克西斯·奥哈尼安(美国知名社交新闻论坛网站Reddit的联合创始人):“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是太可怕了。”
蒂娜·菲(美国剧作家、喜剧演员和制片人):“那种狂妄自大才刚冒出来,你还没来得及得意一小会儿,脑海里就划过一个念头——你是冒牌货。”
梅丽尔·斯特里普(美国女演员):“我就会想,别人为什么会想在电影里再看到我?我又不会演戏。那我为什么还要干这个呢?”
我刚到纽约时,和那些同事都不一样,显得格格不入。我衣着不得体,不认识任何重要人物,不懂商务午餐规则,甚至不会在酒吧点酒水。(此时,你可能正在质疑我打扮自己和养活自己的能力,请原谅。)我不知道如何在这样的知名杂志社工作,也不知道如何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生活。
但在纽约工作了几个月后,我发现了一个真相,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冒牌货,都有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只是我认为,这种缺乏安全感并不会拖后腿,反而会成为那些有志之士取得成功的助力。根据韦恩图的原理,当困窘与雄心交叠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除此之外,一些看似奇怪的举动也会蕴藏着这样的能量。
超级重要法则:每个人都有行为怪异、精神紧张的时候。不管他多么赫赫有名,地位多么举足轻重,这都无法避免,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总是自信满满的人。
我开始明白,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你的才能和行为举止。我最尊敬的那些人,也不见得就比我聪明多少、勤奋多少(但相信我,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工作努力的人),他们只是更擅长于“显得”比别人优秀。他们举止得当,表现得体。他们的成功似乎在于他们能够更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成功之道,且看起来令人觉得他自信满满。
随着我遇到的有意思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工作关系,这些人里有同行,也有著名演员和音乐家),我逐渐认识到:其实大部分所谓的成功准则并不起作用。你不必“推销”自己,不必建立“关系网”,也不必“正确”穿衣(尽管它能给你加分)。但是你得明白,为什么人们需要这么做。你得表现得公正不阿,即使你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是在会议室、在商务餐桌上,还是在下班后的酒吧。
同时,我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不是你不懂那些职场交往规则或技巧,而是你不懂如何来掩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是本关于成功的书。我从我的视角看待成功,我不想提出某种“体系”或“哲学”。关注如何得到一份工作,不如关注如何应对面试;关注如何战胜对公共演讲的恐惧,不如关注如何走上演讲台。这本书更关注战术,而不是战略。它不是要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要告诉你“怎么做”和“谁来做”。
本书看似谈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实则不容小觑,原因有三:第一,这些小事如果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心理焦虑可造成严重后果(事实上这种焦虑完全可以避免);第二,这些小事象征着你的优秀品质以及严谨的处事态度,可以体现出你的做人准则、奉献意识和细心程度;第三,这些小事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它们会教你如何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愉快,如何快速地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以及如何弥补失误等。
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痴迷于研究这些小事——从杂志故事的措辞表达到商务午餐开始时的握手寒暄——研究它们怎样才能让人难忘,怎样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并且为我们带来利益。
“冒名顶替综合征”不需要克服,这也不是一件你“假装”它不存在就可以逃避的事情,而你也不能“把假装的成功当作真正的成功”。是的,你需要利用恐惧感来成就自己。你的门外汉身份、你的错误都值得你欣然接受。为了更接地气,你不得不认真对待职场中的这些小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