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术后伤口处理技术

第一节 常规换药技术

一、敷料的解除

绷带缠绕固定敷料时,可用剪刀一次性横断剪除,揭除胶布时应由外向里,以免牵动伤口引起疼痛。

①如胶布粘及毛发,可用剪刀将毛发及胶布一起剪除,然后揭去敷料。

②如为感染伤口,一般可先用手取下覆盖伤口的外层敷料,再用换药镊取下紧贴伤口的内层敷料和伤口内引流物。

③如为缝合伤口,应用镊子夹住内层敷料的一端,顺伤口方向反折拉向另一端,以近乎平行的方向逐渐揭除纱布敷料,不可向上拉,也不可从伤口的一侧拉向另一侧。

④如敷料被血液或脓液浸透与伤口紧密粘着时,可用生理盐水或0.1%氯己定浸湿后再揭去。

二、伤口周围皮肤清洁消毒

伤口内层敷料解除后,进行伤口周围皮肤清洁消毒。

①皮肤缝合无感染伤口清洁消毒时,一般用0.1%氯己定棉球或70%乙醇棉球自伤口中心部开始擦拭,然后逐渐向外,消毒范围一般应达伤口外10cm以上。

②感染性伤口可用0.1%氯己定或70%乙醇棉球清洁消毒伤口周围皮肤,顺序为自伤口周围10cm处开始向心性擦拭,逐渐移向伤口边缘,如此进行2~3遍,或直至伤口周围皮肤擦拭清洁为止,注意消毒皮肤的棉球不得进入伤口内。

三、伤口的处理

(1)清洁缝合伤口的处理 无菌手术缝合后伤口或外伤清创缝合术后伤口,一般可于术后3天检视伤口,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异常,如伤口仅轻度水肿和压痛,无明显红肿,无渗出物,属于正常现象,仅用消毒液棉球洗净血迹,清洁局部,然后直接覆盖干纱布敷料,用胶布或绷带妥善包扎固定即可。

(2)感染伤口的处理 感染性伤口换药的目的主要为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创面愈合。

①清除脓液:一般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净伤口内脓液,脓液较多时也可用干棉球或干纱布吸附并擦净。

②判断是否有坏死组织

a.皮肤坏死时最初为苍白色或皮革样变,逐渐变为暗紫色或黑色。

b.肌肉坏死时呈紫红色或紫黑色,无出血,无收缩,无弹性。

c.肌腱坏死时呈微黄色或灰白色,无光泽,无韧性或呈糜烂状。

d.骨坏死时呈暗褐色,骨质脆,骨断端不出血。

③清除坏死组织:当发现有坏死组织时,应将各种坏死组织清除,直至断端新鲜或出血,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填塞凡士林纱布引流。

④如果伤口肉芽水肿或渗出物较多,也可用干纱布填塞,以便增加吸附作用,注意使创腔填塞略松些,创口略紧些,以免创口过早闭合。

⑤最后覆盖无菌敷料,妥善包扎固定。

四、伤口分泌物的识别

(1)血液 来源于损伤的血管,一般为渗血。

(2)血浆 为淡黄色清晰液体。

(3)脓液

①葡萄球菌:脓液呈黄色、黏稠、无臭。多见于软组织和骨的感染。

②链球菌:脓液呈淡黄色、稀薄、量多、腥臭。多见于软组织感染。

③大肠杆菌:脓液呈灰白色如面汤样,无臭。常为混合感染,多见于消化道、胆道和泌尿系感染。

④肺炎球菌:脓液呈黄色或浅黄带绿,稠厚呈乳酪样或黏液状,其中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凝块,引流困难。多见于呼吸系感染。

⑤肺炎杆菌:脓液呈灰白色,非常黏稠。多见于脓胸、阑尾脓肿及泌尿系感染。

⑥变形杆菌:脓液具有特殊臭味,见于肠道和泌尿系感染。

⑦铜绿假单胞菌:脓液呈淡绿色,具有微甜腐霉气味。常见于烧伤感染。

⑧结核杆菌:脓液呈淡黄色或淡茶色,内有干酪样物。

⑨厌氧菌:脓液有腐败性臭味或甜昧,组织坏死,有气体存在。

⑩淋球菌:脓液淡黄,稠厚如奶油。

其他:放线菌的脓液中有硫黄样颗粒,阿米巴性肝脓肿的脓液呈棕褐色(巧克力色)。

(4)空腔脏器漏出液

①胆漏:排出液为胆汁,呈黄色,化验胆红素定性阳性。

②胰漏:排出液为无色清晰液体,化验胰淀粉酶含量很高。

③胃肠漏:排出液含食物残渣。

④尿漏:排出液有尿臭,化验为尿。

⑤甲状舌管漏、腮裂漏:排出液与分泌液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