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肩腰腿痛中医实效方药
- 赵勇
- 27932字
- 2020-08-28 15:05:57
各论
第一章 颈椎病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外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发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本病属于中医“项强”“颈肩痛”“痹证”“痉证”“痿证”“痰饮”“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机
颈椎病多与风寒湿侵袭、慢性劳损、颈部外伤等有关。
1.风寒湿侵袭 风寒湿外邪往往侵犯颈部太阳经,导致太阳经输不利,卫外不固,营卫失和并可影响督脉,使颈背挛急,头项转动受限。按所累及体表部位可分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及骨痹等。颈椎病的症状不仅见于项背、四肢,也可涉及内脏,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2.慢性劳损 颈部长期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或局部各种超限活动可引起气血失和而损伤。如枕头过高、不良睡眠体位、长期连续低头屈颈工作等,使颈部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加速颈部软组织劳损和颈椎间盘退变。
3.颈部外伤 急性暴力可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项韧带、关节囊等断裂,颈椎失稳。颈部挥鞭样损伤可出现一过性颈椎脱位,软组织损伤、关节失稳而出现急性发病,或诱发退变间盘突出与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组织出现症状。
疾病分型
颈椎病在临床上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6种。
1.颈型 常见于颈椎退变的早期。症状和体征都局限于颈部,表现为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头颈部活动受限,多在早晨起床时发病,有落枕史。临床检查颈项及上背肌紧张,棘突旁及关节囊有压痛点,头部活动受限。X线检查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
2.神经根型 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出现颈部单侧局限性疼痛,或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可有麻木感,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也多有压痛点,受压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斜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线摄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或反角,轻度滑脱,项韧带钙化和椎间孔变小等改变。
3.脊髓型 此型症状较严重,下肢症状早于上肢症状。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发紧、发麻、疼痛、酸楚沉重无力,易跌倒。步态笨拙,有踩棉垫或沙滩感。继而单侧或双侧上肢发麻、疼痛、手部肌力减弱,发抖、不灵活,持物易落地,肌肉萎缩,严重者四肢瘫痪。初期常见尿急、排出不畅,便秘,逐渐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临床检查:感觉减退,最早出现于下肢,逐渐向上,感觉平面不规则,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霍夫曼(Hoffman)征及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病变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唇样骨赘,椎间孔变小。CT检查见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脊髓受压等改变。MRI检查显示受压节段脊髓有信号改变,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部分病例伴有后纵韧带或黄韧带钙化或骨化。
4.椎动脉型 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引起眩晕,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可有猝倒发作。头颈旋转时可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椎动脉血流检测或椎动脉造影可协助诊断,辨别椎动脉是否正常,有无痉挛压迫、迂曲、变细或阻滞。影像学检查:X线、CT及MRI检查均会发现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不稳,椎体变形(如梯形变)等。
5.交感型 患者诉颈痛、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眼目干涩、心悸、失眠、胸痛、肢体畏寒、麻木、自汗、盗汗、听力下降、便秘或便溏、胃脘不适等症状。检查常发现颈椎压痛,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心跳或快或慢,血压波动。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均可见颈椎有异常,如颈椎失稳、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
6.混合型 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型者称为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患者早期为颈型,以后发展成为神经根型或其他型颈椎病。混合型的患者病程一般较长,年龄较大。
治法治则
关于颈椎病的治疗目前除脊髓型外,其余多主张进行一定的保守治疗。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一致认为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非手术治疗应视为颈椎病的首选和基本疗法。现代医学的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颈托固定、对症的药物及理疗。主要作用是在急性期脱水、消除炎症和改善血液循环,效果有限。对缓解期的病程进展和防止复发,治疗方法较为欠缺。中医则主要通过中药内服、外敷,推拿手法、牵引、针刀、功能锻炼(导引)等手段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效果较为明显,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和接受。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有效性、多样性、互补性、无创性、持续性五大优势。颈椎病手术仅适应极少数经过严格的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有明显的颈脊髓受压或有严重的神经根受压者。手术的原则如下:①为减压,包括对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减压;②为稳定局部,如有节段不稳,在减压的同时予以植骨融合等。
第一节 颈型颈椎病
1.丹葛舒颈汤
【组成】丹参12g,葛根12g,桂枝12g,白芍12g,生姜3片,大枣4枚。
【功效】祛风散寒,和血通络。
【主治】颈型颈椎病(风寒阻络型)。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肢体酸冷,得温则舒,颈项强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或肌肉萎弱,指趾麻木,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取煎煮头3次的汤药,混合均分3份,每日早、中、晚3次服。
【处方总结】丹参入血分,化瘀生新,葛根入气分,升发轻扬,能解肌,濡润筋脉,二药合用,气血同治,舒经通脉。配以桂枝、白芍,桂枝辛甘温,辛散温通,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白芍味苦酸,性微寒,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两者合用;一散一收,一开一合,恰到好处,使营卫和,气血调,阴阳平。生姜味辛,助桂枝辛散表邪,大枣甘平,滋脾生津,姜枣相配,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通。年龄大伴腰膝酸软,可加黄芪12g,当归12g,以补气养血,强筋壮骨;疼痛明显则加延胡索12g,白芷12g,增强行气止痛之功,失眠多梦加琥珀12g(研末冲服)。本组共48例,经治疗临床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8%。
【注意事项】忌酸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每个疗程10日,连服1~2个疗程。
【来源】沈骏,杨玉涛.丹葛舒颈汤治疗颈型颈椎病(风寒阻络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21.
2.加味芍药甘草汤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芍药30g,炙甘草10g,川芎12g,柴胡10g,葛根15g,天麻10g。
【功效】缓急止痛。
【主治】颈型颈椎病。头、颈、肩、背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均正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连服3周。
【处方总结】芍药甘草汤为张仲景所创缓急止痛之良方。由芍药、炙甘草组成,酸甘化阴,舒缓挛急,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后世将其作为缓急止痛之基础方。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上加川芎、葛根、天麻、柴胡,更加强了解肌舒筋、理气活血、柔肝缓急之功。本组治疗组62例,治愈39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6%。
【来源】吴惠明.加味芍药甘草汤与羌活胜湿汤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1):23-24.
3.颈痛消汤
【出处】洛阳平乐正骨经验方
【组成】羌活15g,独活15g,延胡索10g,桂枝10g,丹参20g,秦艽15g,葛根15g,姜黄10g,桑枝30g,细辛3g,忍冬藤30g,木瓜15g,甘草6g。
【功效】散寒湿,止痹痛,活血络,利关节。
【主治】颈型颈椎病。表现颈项强直,疼痛,肩背疼痛发僵,出现放射性肩臂手疼痛、麻胀,颈椎活动受限伴压痛;X线检查显示颈椎正常或退行性改变。
【用法】每日1剂,2次分服,每次250ml,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君药羌活、独活二药皆性辛、苦而温,入膀胱、肾经,均可散风寒而胜湿邪。臣药姜黄辛苦而温,辛温相合,能外散风寒,内行气血;苦温相合,能外胜寒湿,内破瘀血。桂枝性温,解肌以和营,温经散寒通血脉;葛根性微寒,发表解肌升阳;桂枝、葛根、细辛合用共奏发表解肌、通经散寒之功,并有引药上行之效。佐以木瓜酸收止痛,兼入肝以养筋,舒筋活络;延胡索其性温,活血利气,通经止痛;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经。丹参苦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祛瘀通经之效。忍冬藤与其他联合,利关节,除痹证。甘草性和而缓,调和诸药,缓急止痛。本组共150例,治愈95例,好转5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67%。
【来源】周民强,陈利国.颈痛消汤治疗颈型颈椎病1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7):20-21.
4.复方葛根桂枝汤
【组成】葛根3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5g,羌活15g,川芎10g,白芷10g,防风10g,威灵仙15g,炙甘草10g。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主治】风寒湿阻络证的颈型颈椎病。感受风寒湿邪气而发病,肩颈、肢体酸冷疼痛,得温痛减。颈肩项背强痛,后伸、前曲、旋转活动受限,四肢拘急,或有肌肉萎缩,肢体远端麻木疼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迟或沉弦。
【用法】每剂煎煮取汁200ml,1剂/日。
【处方总结】方中葛根为君药,发张仲景葛根汤善治“项背强几几”之意,葛根升阳解肌,疏利太阳经气,可明显改善头痛眩晕、项强、肢体酸胀麻木等症状,桂枝温通经脉,配伍芍药,可调和营卫,活血通脉,共为臣药。川芎性味辛散、温通,为血中气药,功善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威灵仙、羌活、细辛、白芷、防风辛温散寒,祛风止痛,皆为佐药;炙甘草缓和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本组观察102例,临床控制36例,显效39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1%。
【来源】杨雄健,王伟群,吴惠妃,等.复方葛根桂枝汤治疗风寒湿阻络证颈型颈椎病20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7):76-78.
第二节 神经根型颈椎病
内治方
5.活血化瘀汤
【组成】葛根30g,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怀牛膝15g,鸡血藤30g,白芍15g,红花9g,丹参30g,桂枝9g,地龙15g,蜈蚣2条,桑寄生18g,甘草10g。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枕部或颈肩部隐痛、剧痛或麻木,并沿着神经根的走行方向伴有向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用法】加水500ml泡2小时,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取汁150ml再加水300ml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取汁100ml两次相兑。剂量:每日1付,服法:分早晚2次,饭后1小时服。疗程:连续给药30日为1个疗程,停药1周复查。
【处方总结】方中以葛根、黄芪为君药。葛根解肌活血止痛,善治项背强痛,且能生津液,濡养筋脉,而舒其拘挛,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之要药;黄芪补气养血、益卫固表。川芎、当归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有通达气血之功,与当归配伍,可增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两味臣药合用,除助君药补血活血止痛之外,还能通经络,祛风湿。怀牛膝、鸡血藤、蜈蚣、全蝎、白芍为佐药。牛膝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而利关节;丹参、红花、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全蝎,辛,平,通络止痛;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为使药。本组治疗87例,治愈61例,好转21例,未愈5例,有效率为94.25%。
【来源】陈君生,张继东,葛孚章,等.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5):548-550.
6.固本舒筋汤
【组成】骨碎补30g,狗脊10g,桑寄生15g,葛根20g,当归10g,鸡血藤20g,生地黄12g,白芍12g,川芎6g,僵蚕10g,防风10g,桂枝10g,甘草6g。
【功效】滋肝补肾,祛风养血,舒筋通络。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用法】上方加水500ml,煎两次,取汁300ml,早晚分2次口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本方骨碎补、狗脊、桑寄生、生地黄滋补肝肾,强筋骨,壮阳补阴;葛根解肌升清;白芍入肝,破阴结,敛阴养血,配甘草缓急止痛,加辛香温润、养血而行血中之气的当归、川芎组成四物汤,以柔肝养筋;僵蚕除肝经风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加桂枝,温通经脉,振奋阳气,疏利太阳经脉,并与白芍相伍调和营卫。防风祛风解痉,当归、鸡血藤养血通脉。风寒湿型加羌活10g,细辛3g散寒通络;痰湿阻络型加天麻10g,石菖蒲10g祛湿化痰;气滞血瘀型加延胡索10g,红花10g行气活血;肝肾不足型加枸杞子10g,续断10g补益肝肾。本组治疗122例,治愈77例,好转32例,未愈13例,有效率为89.3%。
【来源】宋琪,姜淑洁.固本舒筋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2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26(9):595-596.
7.白芍木瓜灵仙汤
【出处】洛阳正骨医院经验方
【组成】白芍18g,木瓜18g,威灵仙12g,葛根12g,鸡血藤12g,川芎9g,丹参12g,熟地黄10g,甘草6g。
【功效】补肝益肾,强健筋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驱除外邪。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2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白芍补肝益肾,解痉止痛,此品专补血益肝,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可去水气,可消除神经根周围组织的水肿、充血等病变,主治筋脉失养诸症,养肝柔肝,使筋有所生,肝有所养,通络缓急止痛。木瓜,酸入肝,温以通络、舒筋活络,为治风湿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威灵仙味咸,性辛温善走,祛风湿、通经络、健筋骨、止痹痛作用强,通十二经络。葛根生津舒筋、解肌祛风,可缓解由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肿胀,痹痛及瘫痪、麻木等症,二药合用效宏而力专。葛根、威灵仙合用可促使椎间孔周围关节囊滑膜充血水肿消退,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肌肉痉挛,改善颈部血液供应,效果显著。鸡血藤苦、微甘性温,行血补血、舒筋活络;川芎性温辛散,为血中气药,善治筋脉紧缩之疾。本组共162例,痊愈92例,好转6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3%。
【来源】杨洸,杨耀洲,赵玛丽,等.白芍木瓜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J].中医正骨,2008,20(2):9-10.
8.补肾壮骨活血汤
【组成】葛根30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鳖甲15g,龟甲15g,枸杞子15g,肉苁蓉15g,穿山甲12g,地龙12g,土鳖虫12g,桃仁18g,红花18g,当归18g,三七18g,鸡血藤18g,骨碎补18g,制乳香18g,制没药18g,黄芪20g,紫河车20g,苏木10g,桂枝9g。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舒筋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胃、脾经,轻扬升发,既能发表解肌,又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杜仲、桑寄生、续断、龟甲、枸杞子、肉苁蓉补肝肾,软坚散结;土鳖虫、桃仁、红花、三七、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骨碎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黄芪、当归、紫河车补益气血;穿山甲、地龙理气通络舒筋。头痛加川芎15g;湿重加薏苡仁20g;麻木较重加木瓜20g。本组270例中,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250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痊愈率为92.6%,总有效率为98.9%。
【来源】崔书国,赵建,杨柳,等.补肾壮骨活血汤配合牵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10):1033-1034.
9.独活寄生汤
【出处】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5g,细辛3g,秦艽12g,茯苓10g,肉桂心6g,防风12g,川芎15g,党参15g,甘草6g,当归12g,芍药15g,地黄15g。
【功效】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部疼痛,麻木,颈部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疼痛向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多为酸痛,钝痛或刺痛,严重者患肢酸痛无力,握力减弱,肌肉萎缩为其临床表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处方总结】方中独活为君,取其善祛下焦之风寒湿邪;伍以细辛发散阴经风寒,防风祛风邪以胜湿;秦艽除风湿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兼活血;党参、茯苓补气健脾;桂枝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若偏寒湿者酌加制苍术、海风藤、草乌,湿热者酌情加忍冬藤。本组120例中治愈57例(47.5%),显效47例(39.2%),有效13例(10.8%),无效3例(2.5%)。
【注意事项】急性者给予脱水3日加颈托外固定2周。
【来源】吴志君,余爱玉.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社区医师,2010,26(12):123.
10.滋阴柔筋息风汤
【出处】河南省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
【组成】何首乌15g,木瓜15g,钩藤(后下)15g,络石藤15g,豨莶草30g,桑枝30g,桂枝10g,麦芽30g,海螵蛸15g,甘草10g。
【功效】滋阴柔筋,平肝息风。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酸胀、疼痛、僵硬,伴椎棘间及两侧压痛,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或有头痛昏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或细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
【处方总结】方中以舒筋活络的药物为主,如络石藤、桑枝、桂枝、麦芽等;何首乌、木瓜补肝肾;豨莶草、钩藤祛风;海螵蛸本为固涩药,有收敛过亢肝气的作用;甘草和中,可缓解风动之势。本组共治疗34例,临床控制14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来源】周荣峰.滋阴柔筋息风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5):29.
11.筋痹方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经验方
【组成】生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柴胡、桃仁、乳香、五灵脂、红花、秦艽、羌活、地龙、制香附、川牛膝、炙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枕部或颈肩部隐痛、剧痛或麻木,并沿着神经根的走行方向伴有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4日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黄芪、党参益气补血行血;柴胡性味苦平,气质轻清,能升能降,疏解郁滞、化瘀散结,可达上中下三部;乳香、五灵脂、香附行气血、止痹痛;秦艽、羌活祛风除湿;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疼痛甚者,加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日2次;肢体麻木者,加蜈蚣3g;伴咽喉肿痛者,加玄参12g,板蓝根18g。本组150例病例中,痊愈58例,好转80例,无效12例;治愈率为38.67%;总有效率为92.00%。
【来源】叶秀兰,李晓峰,李军.筋痹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5):58-60.
12.芪蛭通络方
【组成】黄芪20g,水蛭9g,僵蚕10g,葛根10g,威灵仙10g,白芍12g,熟地黄15g,桑寄生15g。
【功效】补气活血,化痰通络。
【主治】①具有较典型的根型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1000ml,浸泡30分钟后,煎煮取汁400ml,去渣,再浓缩至200ml,每袋100ml,早晚各服一袋。
【处方总结】方中以黄芪补气升阳,水蛭活血化瘀,僵蚕化痰通络为君药。辅以葛根、威灵仙生津舒筋、祛风除湿,二药合用效宏而力专,可促使椎间孔周围关节囊滑膜充血水肿消退,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肌肉痉挛,改善颈部血液供应。白芍养血滋阴、濡养筋脉。熟地黄、桑寄生补肝肾、祛风湿、强腰脊、壮筋骨。本组观察80例,治愈40例,好转3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5%。
【来源】侯利军,韩淑凯,马会军,等.芪蛭通络方配合经筋排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4,32(5):121-122.
13.通阳利湿方
【组成】桂枝9g,黄芪30g,葛根15g,白芍25g,白术12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0g,苦杏仁6g,香薷9g,葶苈子10g,车前子15g,薏苡仁30g,延胡索10g,川芎9g,酒大黄3g,羌活9g,姜黄10g,威灵仙9g。
【功效】通阳利湿。
【主治】颈肩重着疼痛、发凉,遇寒加重,得热则舒,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或腻,苔色白或黄,脉濡或弦。
【用法】1剂/日,水煎2次,每次取药液150ml,将2次药液混合后平均分为2份,每日早晚饭后40分钟,各口服1份。
【处方总结】方中黄芪、桂枝为君,补气通阳;桂枝、葛根、白芍取《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之意,舒项部太阳经气,融雪于阡陌,且桂枝与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合用暗应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扶脾阳以运水,温肾阳助气化。苦杏仁、香薷宣肺气启上源,葶苈子泄肺气之壅闭,与车前子相须为用通利水道,薏苡仁渗中土之湿,舒筋脉,缓拘挛。延胡索、川芎,畅气解郁,使肝健于疏泄,阳气顺以升腾,津液输布有序,酒军为佐,制约黄芪、羌活燥热之性。羌活善入膀胱经上部,姜黄长于行肢臂,威灵仙通行十二经,三药为使,引兵帅直捣黄龙。本组观察58例,无效5例,好转15例,显效25例,临床控制13例,总有效率为91.4%。
【来源】王鹏,乔钢,陈爱民,等.通阳利湿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1):175-177.
14.活血通络汤
【组成】桂枝6g,葛根20g,姜黄10g,蜈蚣1条,僵蚕6g,当归10g,川芎10g,地龙10g,三七粉10g,延胡索15g,秦艽10g,鸡血藤15g,白芍15g,薏苡仁15g,甘草6g。
【功效】活血通络。
【主治】颈项强痛,夜间尤甚,动则加剧,其痛多为刺痛,痛点固定不移;次症:常伴肢体麻木,舌质淡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用法】每日1剂,取上诸药加水500ml,浸泡1小时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取出药液约200ml,再加水300ml煮沸后文火再煎40分钟,取汁约100ml,两次相兑,早晚饭后1小时分服。
【处方总结】方中以延胡索为君,以活血行气止痛;三七粉、当归、川芎、姜黄增加活血化瘀止痛之效,蜈蚣、僵蚕、地龙合用祛风、通络、止痛之功倍,秦艽既祛风湿又通络止痛,鸡血藤既行血补血又舒筋活络,诸药共为臣药,对改善颈肩的疼痛及手的麻痛作用显著;白芍养血敛阴,活血行血而不伤血,又制诸药之辛燥;薏苡仁利水健脾而除痹,脾气健运,诸气自行,气行而血自运,两药共为佐药。葛根引药上行入颈项,桂枝引药入手而又通脉,再加甘草补脾益气而调和诸药共为使药。本组观察42例,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
【来源】胡宏志,周长征,刘梦竹,等.活血通络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42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70-71.
15.颈椎鹿灵汤
【组成】鹿衔草、葛根各20g,威灵仙、天麻、白芍各15g,丹参18g,桃仁、川芎、红花各12g,桂枝、蕲蛇、菊花各10g,水蛭粉4g(冲),珍珠母40g(先下)。
【功效】发汗解肌,舒肝和筋,祛风湿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具有较典型的根型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用法】每剂煎煮取汁200ml,1剂/日。
【处方总结】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可致太阳经脉不利,则颈椎强痛,故本方用葛根汤发汗兼解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主要和五脏中的肝脏关系密切,因为“肝主筋”,《诸病源候论》论述本病为:“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急也”。因此,本病多由于寒凝气滞,筋失所养,则可见肌肉挛缩。故选用天麻、珍珠母、菊花舒肝和筋。寒邪伤人则阳气受损,气脉不通,不通则痛。湿邪重浊黏腻,伤人则肢体沉重,病程缠绵。本方选用蕲蛇、鹿衔草、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川芎、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水蛭粉,破血逐瘀。本组观察35例,治愈13例,好转2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4.29%。
【来源】张艳平,诸云龙,刘光锋,等.颈椎鹿灵汤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J].陕西中医,2016,37(11):1530-1532.
外治方
16.海桐皮汤
【出处】《医宗金鉴·卷八十八》
【组成】海桐皮20g,透骨草20g,乳香、没药各20g,当归20g,花椒20g,红花、川芎15g,防风、白芷、威灵仙、甘草各15g。
【功效】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颈肩臂部疼痛,疼痛自颈部放射至肩、上臂、前臂、手指及前胸,握力减退。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阳性,神经根分布区感觉麻木或酸胀不适,肌肉压痛,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用法】将以上药物装入网织袋中放入光明控温仪器(98~100℃)中20分钟,取出后透气毛巾包裹,热敷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一般30分钟左右。每日2次。
【处方总结】方中海桐皮、透骨草通痹止痛、舒筋活络;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桂枝、花椒祛寒通痹、温经通络;乳香、没药、当归、红花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本组观察64例,临床痊愈4例,好转5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
【来源】张殿银,刘菲菲.海桐皮汤热敷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8):2192-2193.
第三节 椎动脉型颈椎病
内治方
17.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指迷茯苓丸
【出处】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各15g,白术、橘红、附子(先煎)、枳实、胆南星、甘草各10g,茯苓20g。
【功效】化痰息风,健脾补肾,祛湿通络。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头痛,昏沉不清,记忆力减退,或失眠健忘,甚者恶心、呕吐,可伴有颈肩部疼痛,转动头部或突然变换体位时可致症状发作或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息风止眩晕,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除生痰之源;胆南星、枳实燥湿豁痰,以助半夏之力;附子补脾肾阳气,以补虚固本,共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颈肩部疼痛者加葛根30g,姜黄10g;上肢疼痛麻木者加全蝎10g,桑枝15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赭石30g。本组共82例,治愈43例,好转29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为87.80%。
【来源】李现林.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指迷茯苓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四川中医,2004,22(7):82.
18.补阳还五汤
【出处】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40g,白芍20g,川芎15g,当归15g,半夏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葛根30g,鹿衔草30g。
【功效】益气活血,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部活动有关的发作性眩晕或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耳鸣、颈枕痛等。旋颈试验阳性。颈椎X线、CT等检查显示多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伴有钩椎关节增生。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共450ml,分3次口服。剩下药渣盛入布袋内,加入酒糟蒸热后敷于颈后部,早晚2次,连续15日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处方总结】本方重用黄芪以补气、升举阳气,白芍柔肝止痛,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之功效;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循环。地龙息风、通络,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障碍。葛根轻扬升散,解肌止痛,能增强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使毛细血管网开放明显、血流加速,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鹿衔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半夏燥湿化痰,具有中枢镇静作用。血瘀明显加三七(冲粉)5g;头昏明显加天麻15g。本组治疗36例,治愈23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5%。
【来源】孙波,陈云志,杨新勇.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50-1051.
19.通络饮
【出处】江苏省中医院许建安教授经验方
【组成】桂枝6g,防风8g,川芎12g,当归10g,白术10g,白芍10g,天麻10g,鸡血藤12g,桑枝12g,蜈蚣2条,丹参10g,葛根10g,菊花8g,淫羊藿10g,生甘草5g。
【功效】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查有异常,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处方总结】通络饮方中桂枝为上肢引经药且温经通络,葛根发表解肌止痛且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天麻化痰平肝息风而止眩,菊花平抑肝阳,丹参、川芎、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防风胜湿止痛,蜈蚣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淫羊藿补肾强心、壮阳通痹,甘草调和诸药。本组20例,临床控制4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来源】吉海飞,许建安.通络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5):299-300.
20.清眩舒颈汤
【出处】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柏龄教授经验方
【组成】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5g,半夏15g,茯苓20g,葛根20g,陈皮15g,旋覆花(包煎)15g,竹茹15g,黄芩15g,丹参15g,白僵蚕15g,泽兰15g,全蝎5g,白芍20g,甘草10g。
【功效】平肝息风,活血化痰。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或猝倒,头痛,颈项强痛,恶心欲吐,手指麻木,胸闷胸痛,舌质红,脉弦滑弦涩。辨证为肝风内动,痰凝血瘀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定眩;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的组成健脾燥湿化痰;旋覆花取其“诸化皆升,旋覆独降”之意,降逆止呕;竹茹化痰;葛根舒经通络;丹参活血化瘀;僵蚕、全蝎祛风化痰;黄芩清热,泽兰活血行气,共奏平肝息风、活血化痰之功,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应用刘柏龄教授经验方“清眩舒筋汤”治疗本病,通过采用多普勒B超测量证实对椎动脉的血流速度、管径、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均有改善,为清眩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来源】黄丹奇.清眩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7):51-52.
21.芎麻汤合十味温胆汤
【出处】清·吴谦《医宗金鉴》;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组成】川芎、天麻、法半夏、茯苓、五味子各10g,熟地黄、党参、酸枣仁各15g,炙甘草、远志、陈皮、枳壳各6g,生姜3片,大枣7枚。
【功效】平肝息风,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祛瘀化痰。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可有卒倒史;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有异常表现;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连续服用3~10日。
【处方总结】方中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之功。天麻以平肝息风止痉。芎麻汤主治头痛眩晕,泛恶欲吐,头重欲倒。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半夏、竹茹、茯苓、陈皮、枳壳、甘草)减去清胆化痰之竹茹,加入益气养血、补心安神之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方中人参以党参替代)。芎麻汤与十味温胆汤合用,共奏平肝息风、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祛瘀化痰之功效。本组治疗120例,其中痊愈52例,好转45例,未愈23例,总有效率为80.8%。
【来源】陈冠儒,张鸿振.芎麻汤合十味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0):56.
22.活血平肝汤
【组成】葛根20g,丹参15g,川芎15g,鸡血藤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羌活15g,白芍10g,天麻10g,白蒺藜10g,木瓜10g。
【功效】活血止痛,平肝止眩。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退行性病变。头晕昏蒙,重者如坐舟船,甚则晕倒,多伴颈僵,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恶心,呕吐,失眠等,常由头颈转动诱发。
【用法】每日1剂,水煎煮2~3次,每次沸后25~30分钟取汁,煎液合并,每日3次,温服,15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葛根用量独重为君药,功能升阳解肌、舒筋活络,其秉性轻清,赋体厚重,轻而去实,重而镇动,引诸药直达颈项,为治疗颈椎病的良药。配桂枝辛散温通,解肌祛风,温通经脉,通脉络而解项背拘急。丹参、川芎、鸡血藤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缓解颈肌痉挛。威灵仙入膀胱经,辛散走窜,可消一切积湿停痰、血凝气滞。伸筋草疏风活络,通痹止痉,伸筋解挛。羌活祛风除湿,可畅通督脉膀胱之气。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养血,解痉挛。天麻平肝息风通络,平眩祛晕。白蒺藜疏散肝郁。木瓜味酸入肝,强筋益血,善疗项强筋急。活血平肝汤方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平肝通络之功。本组共48例,治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
【来源】刘洪涛.活血平肝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1,28(3):202-204.
23.定眩汤
【组成】熟地黄15g,杜仲18g,白术12g,半夏12g,茯苓12g,天麻18g,钩藤15g,僵蚕9g,生龙骨9g,首乌藤12g。
【功效】补益肝肾,添精生髓,健脾祛湿,重镇息风。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为主,或旋转型,或摇摆型,或活动性眩晕;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诱发,可伴有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内脏性障碍(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感、出汗等)重者有短暂视物不清、猝倒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本方中熟地黄、杜仲补肝肾、添精生髓;白术健脾;半夏、茯苓化痰祛湿;天麻、钩藤、僵蚕息风;生龙骨、首乌藤重镇安神,潜阳入阴,体现标本兼治之法。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目赤肿痛者加菊花12g,桑叶12g,决明子12g,颈背部疼痛背紧者加姜黄12g,葛根30g,桑枝12g,伴夜寐不安者加远志12g,生牡蛎9g。本组治疗62例,优39例,良17例,好转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来源】孙正科.定眩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62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9):53.
24.定坤汤
【组成】半夏10g,白术10g,陈皮5g,茯苓20g,钩藤15g,泽泻20g,天麻10g,石决明30g,全蝎10g,甘草5g。
【功效】健脾化痰,疏肝息风。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颈项僵硬、疼痛,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
【用法】每日1剂,煎2次,每次加水500ml,煎至300ml,早晚分服。
【处方总结】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天麻为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化痰,陈皮健脾燥湿化痰,钩藤平肝息风,泽泻配白术利水渗湿,祛痰饮;决明平肝潜阳,全蝎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化痰、肝柔息风之功,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消除眩晕之目的。本组治疗53例,痊愈31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57%。
【来源】魏国健.定坤汤联合敏使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68-70.
25.葛根汤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葛根2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发汗解肌,舒筋通络。
【主治】发作性眩晕,或同时伴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耳鸣、心悸等症状,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张,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
【用法】首煎加水500ml,取汁200ml;二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本方以葛根为君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辅以桂枝以温阳通脉,白芍、僵蚕敛阴合营,化痰通络,故三位共为臣药,姜枣配合,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对椎动脉血流改善有显著效果。本组16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6例,显效39例,有效9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9.38%。
【来源】曾庆强,王创明,陈海波.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0例[J].光明中医,2012,27(3):493-495.
26.镇眩汤
【出处】北京刘寿山老先生经验方
【组成】葛根30g,川芎10g,当归15g,丹参15g,全蝎3g,地龙10g,白芍15g,甘草10g,陈皮10g,枳壳10g,桂枝10g,防风10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疏风。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可有卒倒史;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CT检查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MRI检查有多间盘突出,但其中1个间盘病变较重,诱发神经根性疼痛、麻木伴转头眩晕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处方总结】其中葛根是颈椎的专用药物,重用擅长启阴气、生津液、散邪解肌;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丹参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全蝎、地龙可加强通络止痛的作用;白芍合甘草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陈皮、枳壳行气,气行则血行;桂枝温阳通络;防风祛风通络。本组共治疗58例,痊愈2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来源】周波,王亚非.镇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3):59-61.
27.仙鹤决明汤
【组成】仙鹤草20g,石决明50g,草决明15g,红蒺藜、白蒺藜各15g,地龙12g,薄荷10g,桑叶10g,甘草10g。
【功效】平抑肝风,镇肝潜阳。
【主治】颈性眩晕,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查显示有异常,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处方总结】方中仙鹤草味苦、涩,性平,归肺、肝、脾经,为收敛止血药,有补虚强壮作用,故又名脱力草,可治疗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大剂量使用可清除内耳水肿,改善颅内淋巴液回流,故选为君药。石决明味咸,性寒,归肝经,能够清肝明目,疏肝潜阳;草决明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日华子本草》认为可“助肝气,益精水”,“治头风,明目”,故石决明、草决明共为臣药。《本草再新》中记载,红蒺藜可“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经,可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二药共用可活血利水,消除脑及内耳水肿,故为佐使。地龙味咸,性寒,清热,镇痉,利尿,解毒,其富含蚓激酶,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既能搜风剔络,又能预防中风的发生,亦为方中佐治之药。薄荷、桑叶能解表疏外风,减轻淋巴管炎性改变,防止外风引动内风,亦为佐药。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脾虚者加苓桂术甘汤,疼痛者加血竭2g冲服,上肢麻木者加天麻15g,不寐者加酸枣仁30g,五味子15g。
【来源】姜劲挺,张伦广,安文博,等.手法配合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南中医,2013,33(5):776-778.
28.益气化痰活血汤
【组成】黄芪、泽泻、仙鹤草各30g,党参、白术、酸枣仁、丹参、葛根各20g,茯苓、当归、半夏、天麻、藿香各10g,升麻6g。
【功效】益气活血,消痰止眩。
【主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眩晕(前庭症状)、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健忘、视力障碍、发音障碍,上述症状的发生常因头颈部的突然旋转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多伴有交感症状;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处方总结】方中重用黄芪、党参大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丹参、葛根活血养血,改善血液循环;茯苓、法半夏、白术、天麻、泽泻、藿香健脾化痰、祛风止眩;升麻升阳举陷;因患者常伴有焦虑症状,故用酸枣仁镇静安神;近年来常有报道仙鹤草治疗本病效果甚佳,故辨病用之。本组观察48例,痊愈38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
【来源】林宝华,黄源鹏,邱丽斌.益气化痰活血汤配合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9):67-68.
29.颈眩灵汤
【组成】半夏9g,白术12g,天麻9g,茯苓9g,桃仁12g,红花9g,川芎9g,丹参12g,姜黄6g,葛根12g,甘草6g。
【功效】化痰止呕,息风通络,祛瘀止痛。
【主治】曾有摔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用法】以水煎服,1剂/日,煎取400ml,早晚各服1次。
【处方总结】方中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意在治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引动痰浊上扰清窍,则眩晕更易发作。天麻性味甘平,入厥阴肝经,既能平肝息风,又可祛风通络止痛,旨在治风。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共为君药。明·杨仁斋提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痰湿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致经脉瘀阻。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同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以助半夏、天麻;川芎、丹参、姜黄助桃仁、红花祛瘀生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葛根引药上行于头面,亦为使药。本组观察50例,治愈16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来源】海渊,毛书歌,毛天东,等.颈眩灵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3):71-73.
30.平眩汤
【组成】葛根30g,黄芪30g,茯苓15g,川芎30g,僵蚕15g,天麻10g,半夏15g,白术10g,莪术15g,白芍20g,甘草10g。
【功效】燥湿化痰解痉,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曾有摔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用法】以水煎服,1剂/日,煎取400ml,早晚各服1次。
【处方总结】方中葛根甘辛性凉且轻扬升散,可缓解经气不利及筋脉失养而导致的项背头痛;黄芪甘温,为补气要药,能升阳举陷,不仅能补气生血,且能补气行滞,故能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风湿痹痛。川芎可上行头目及下行血海,还可中开郁结,具有活血通脉和祛风止痛等功效;白芍具有补血养血、解痉止痛等功效;方中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半夏祛湿化痰及止眩;僵蚕化痰解痉,祛风散结;莪术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天麻则具有化痰息风的功效;甘草可调药和中。本组观察30例,治愈1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7%。
【来源】刘玉兰,暴宏伶,李莉,等.平眩汤配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80-81.
31.化痰通络方
【组成】半夏15g,白术10g,天麻6g,茯苓10g,桂枝15g,陈皮15g,枳壳15g,石菖蒲10g,当归10g,丹参15g,葛根20g,升麻10g,大枣10g,生姜10g,甘草6g。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颈性眩晕,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查有异常,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等。
【用法】每剂煎煮取汁200ml,1剂/日。
【处方总结】方中半夏归肺、脾、胃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善治脏腑之湿;半夏辛、温、燥,对胃寒呕吐尤宜。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主要应用于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脾虚盗汗等证。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功效为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癫痫抽搐等。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半夏与天麻,为治风寒、眩晕、头痛之要药”。故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运脾燥湿,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而茯苓健脾利湿,桂枝为温里药,有补元阳、通血脉之功效,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镇痛效果明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安胃,止风痛;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当归补血、活血;丹参活血通经,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葛根生津液,补中焦,濡润筋脉;升麻升阳、发表,解毒;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调合诸药为使。本组观察44例,治愈1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36%。
【来源】岳耀显,战争尧,黄峰.化痰通络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4例[J].河南中医,2016,36(7):1232-1233.
32.葛根二藤汤
【组成】葛根18g,钩藤12g(后下),鸡血藤12g,黄芪15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泽泻12g,丹参12g,鹿角胶12g(烊化),姜黄9g,天麻9g,地龙3g,全蝎3g,蜈蚣2条,木香9g,首乌藤6g,甘草6g。
【功效】舒筋活络,补气养血,活血祛瘀,祛风通络。
【主治】气血不足证。主证:颈项胀痛沉重,眩晕,头痛,膝软,畏寒肢冷。次证: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头痛,目赤,舌淡苔白,急躁易怒。次证:面红,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用法】每剂煎煮取汁200ml,1剂/日。
【处方总结】方中葛根解肌升阳,平肝降压,既能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疼痛,又能升脾胃清阳之气;钩藤、天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风息则眩晕自止,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鸡血藤、当归、黄芪补养气血,气血足则肾精化生有源,鸡血藤还能舒筋活络,去瘀血,流利经脉;丹参、赤芍、姜黄活血祛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上行头目,引药上行,为“血中之气药”,加强丹参、赤芍祛瘀之功,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不生;泽泻善泄浊阴,与葛根同用,一升一降,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以充养脑髓;地龙、全蝎、蜈蚣平肝息风,又善入络搜风散邪,通络止痛;首乌藤祛风通络,又能交通心肾;木香畅通全身气机,甘草调和诸药。本组观察30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来源】陈云刚,任维龙,郝延科.葛根二藤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6):172-176.
33.益气聪明汤
【出处】王肯堂·《证治准绳》
【组成】黄芪25g,葛根25g,蔓荆子15g,白芍15g,黄柏15g,升麻5g,天麻15g,炙甘草10g。
【功效】益气升阳。
【主治】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用法】1剂/日,水煎早晚各服1次。
【处方总结】方中黄芪、炙甘草甘温健中焦,补中气,葛根、升麻入肝走胃,升清阳,使阳气上升,配以蔓荆子加强升散之力,使中土旺盛之气上达头目,减轻眩晕症状;方中更以白芍、黄柏养血柔肝、滋阴降火,共固下焦,以防止其生发太过。诸药合用使中气得补,清阳得升,清窍得养,精血上注于脑,濡养脑窍,因此精明之府功能恢复,而眩晕自止。
【来源】张晓宇,王平,王志红,等.益气聪明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8例短期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2):228-230.
外治方
34.颈痛散
【组成】白芷10g,川芎10g,红花6g,赤芍10g,羌活10g,黑故纸10g,生南星10g,制川乌10g。
【功效】祛寒湿痰瘀,疏通脉络。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头痛,颈项僵硬,肩背酸胀疼痛,耳鸣耳聋,颈后肌肉压痛等。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加热酒调成糨糊状,装入纱布缝在(150cm×90cm)的布袋里,趁热敷于患处。然后用装有60~70℃的热水袋或盐水瓶覆盖加温,最后外用绷带固定。每日2次,每次2小时,药末敷干后,可再加热酒调拌重敷,每剂药可连续使用5日,15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骨痹、头痛、眩晕等范畴。本病系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肾精骨髓亏损于内,标为风、寒、湿、瘀、痰等邪气阻滞经络,从而导致颈椎之系列病变。故临床上以填肾精、壮筋骨、祛寒湿痰瘀、舒通脉络为主要治疗法则。颈痛散就是基于此原则而立方的,故奏效迅速而平稳。本组共治疗85例,治愈36例,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严禁内服。
【来源】王德余.颈痛散外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89-99.
第四节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柴胡12~20g,龙骨30g,黄芩6~10g,生姜6g,磁石15~20g,党参10g,桂枝6~10g,茯苓12g,半夏6~10g,大黄6~10g,牡蛎30g,大枣6枚。
【功效】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主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头晕,头痛或偏头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焦虑或抑郁;眼胀或干涩流泪,视物不清,咽干或口干,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或消化不良,心悸胸闷或心率血压变化;面部或肢体出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时觉疼痛麻木又不按神经节段走形分布,上述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可在颈部转动时诱发或加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7日调方1次,连服2周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凡辨证为肝胆气郁,兼有阳明腑热,痰火内发而上扰心神,心肝神魂不得潜,敛者可用之。其方证:柴胡体质主要是胸胁苦满;精神神经症状;舌质红苔厚黄腻。郁热加夏枯草、龙胆草或加白芍、龟甲以柔肝缓急;瘀血重,大黄醋制或加桃仁、五灵脂等;顽痰蓄结,选加郁金、白芥子、全蝎等;心烦不宁,加朱砂、首乌藤、枣仁;随病情加减。本组30例,治愈7例,好转21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93.3%。
【来源】王志红,王春海,白志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配合手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0例[J].天津中医药,2011,19(12):50.
第五节 脊髓型颈椎病
36.复元活血汤合圣愈汤
【出处】金·李杲《医学发明》;清·吴谦《医宗金鉴》
【组成】柴胡9g,天花粉12g,党参12g,当归9g,红花9g,生甘草6g,穿山甲9g,制大黄9g,桃仁9g,熟地黄12g,白芍12g,川芎9g,黄芪15g。
【功效】活血祛瘀通腑,补益气血。
【主治】脊髓型颈椎病。下肢筋脉拘急,行走不利,易跌仆;伴有震颤,兼(或)上肢麻木、疼痛,活动不利;颈部僵硬,转侧不利;舌质紫,脉弦涩。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处方总结】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使气行血活,且兼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穿山甲破瘀通络,天花粉既能入血分消瘀而续绝伤,又能清热散结消肿,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然而,复元活血汤以祛瘀之药为主,缺少补益之品,不能改善脊髓型颈椎病脏腑亏虚之本虚证。圣愈汤乃四物汤加人参、黄芪健脾益气,使脾气充足,运化有力,既能气血双补,又有补气摄血之功。配合使用的麝香保心丸由人工麝香、人参、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蜍、冰片等组成,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之功效。圣愈汤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基本方,体现上海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和“益气养血,行气活血”的治则。本组共治疗30例,治愈21例,好转6例,未愈3例,治愈率70%,有效率为90%。
【注意事项】每次服用时加麝香保心丸2粒,随汤药服下。30日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
【来源】叶秀兰,唐占英,莫文.复元活血汤合圣愈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例[J].江苏中医药,2008,40(6):39-40.
37.益气化瘀补肾方
【出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经验方
【组成】炙黄芪15g,党参12g,紫丹参9g,川芎9g,补骨脂15g,肉苁蓉15g。
【功效】益气养血,补肾化瘀。
【主治】脊髓型颈椎病。肢体发紧、步态不稳为主,后期以瘫痪为主要表现。
【用法】每日1剂,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用;同时配合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日2次。
【处方总结】方中以黄芪、川芎为君,黄芪一味能大补肺脾之气,又能宣痹活血通络,还能治疗痿痹。川芎辛散温通,归肝胆经,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络脉,为血中之气药,长于活血行气。两者共同达到益气化瘀之目的。党参助黄芪补气,丹参助川芎补血行血,共为臣药,以助君药。丹参化瘀兼补血,补血活血之力较强。丹参为气中血药,川芎为血中气药,丹参配川芎既补血活血又能通行血脉。补骨脂、肉苁蓉补肾壮骨为佐药,治疗肾虚精亏。麝香一味为使,活血化瘀,开通经络,又引主药行于脊督。全方共奏益气化瘀补肾之功。四肢肿胀者,加葶苈子、汉防己、炒白术等利水药物;下肢痿软、步态不稳者,加软柴胡、炒白芍等疏肝药物;四肢麻木明显者,加全蝎、蜈蚣、鸡血藤等通络药物。本组共治疗30例,优良率为53.33%,有效率为86.67%,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来源】莫文,施杞,王拥军,等.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7):41-42.
38.舒根汤
【组成】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30g,桃仁6g,红花6g,地龙10g,甘草20g,羌活10g,牛膝20g,桂枝15g,秦艽10g。
【功效】活血化瘀,补气荣筋止痛。
【主治】脊髓型颈椎病。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7日为1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黄芪乃补气要药,重用黄芪补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桃仁、红花、当归活血祛瘀以治标;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以通达气血,通则不痛。秦艽祛风活血荣筋,地龙通行经络止痛,羌活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配以牛膝补益肝肾、畅行气血。在此基础上加入桂枝、白芍,桂枝温通经脉而散寒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止痛,桂枝配白芍,一温阳而扶卫,一走阴而益营,散敛兼并,营卫并调,共奏祛邪荣筋之效。当归配白芍补血活血,标本兼顾;甘草调和诸药。本组共治疗122例,显效11例,有效77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72.13%。
【来源】董晓光,殷军,李华道.舒根汤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12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1):31-32.
第六节 各型颈椎病
内治方
39.麝香颈康汤
【出处】上海市名中医施杞教授经验方
【组成】黄芪、川芎、防己、补骨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
【功效】益气化瘀,消肿止痛,化痰利水,补益肝肾。
【主治】各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总结】人工麝香活血散结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水退肿,《日华子本草》曰“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本经》曰“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防己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止痛;补骨脂补肾,益筋壮骨;人工牛黄清热化痰,利咽。本组治疗172例,治愈54例,好转105例,未愈13例,总有效率为92.4%。
【来源】王拥军,陈治立,施杞,等.麝香颈康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37-39.
40.脊痛汤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邓福树教授经验方
【组成】葛根30g,黄芪60g,猪苓、泽泻、鸡血藤、延胡索各20g,当归、川芎、杜仲、三棱、莪术各15g,白芍25g,车前子10g。
【功效】活血化瘀,益气利水。
【主治】各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口服2~3次,10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邓福树教授认为颈椎病尤其是对神经根性、脊髓性颈椎病,其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瘀,痰湿阻滞,神经根和或脊髓水肿,无菌性炎症。提出了“益气活血利水”的治疗原则,本方具有为益气活血利水方药(黄芪、川芎、三棱、莪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葛根等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脊髓、神经根水肿和炎性反应,提高脊髓的柔度,降低血管通透性和硬度,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及脊髓功能的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力。伴有头晕、头痛者加天麻10g、钩藤50g;伴有高血压者加夏枯草、决明子各15g。本组共治疗289例,其中治愈193例,有效85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96.2%。
【来源】张景祥,曹秋茹.脊痛汤治疗颈椎病289例[J].中医药学报,2000,(3):43-45.
41.葛桂通督汤
【组成】葛根30g,桂枝15g,羌活12g,黄芪30g,白芍20g,川芎10g,天麻6g,鸡血藤30g,僵蚕10g,威灵仙10g。
【功效】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主治】颈部疼痛,转侧不利,甚则头晕、目眩,上肢麻木酸痛、下肢痿软无力,劳累后加剧为主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后将药液混合,早晚各服用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
【处方总结】葛根发表解肌、升津舒筋,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二者共为君药;黄芪补气,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微循环;天麻平肝息风止痉,有抗炎作用;白僵蚕祛风解痉;羌活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通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风寒湿痹者加防风、苍术各10g,细辛3g;气滞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当归尾15g,三七3g;痰湿阻络者加陈皮、茯苓、法半夏、竹茹各10g;肝肾不足者加独活、桑寄生、杜仲、山茱萸各10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当归各15g,熟地黄20g。本组90例结果临床痊愈65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4%。
【来源】熊越海,熊暑霖.葛根通督汤治疗颈椎病9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11):21-22.
42.缓急舒痹汤
【出处】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房定亚老中医经验方
【组成】生白芍30g,威灵仙12g,生薏仁30g,羌活10g,苏木10g,蜈蚣2条,僵虫10g,生甘草10g。
【功效】舒筋活血,散风除湿,缓急止痛。
【主治】颈椎病。颈肩臂及手指疼痛麻木、头晕、上肢无力等表现。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15日为1个疗程,同时指导患者做颈部功能锻炼。
【处方总结】方中芍药甘草汤具有养肝柔肝镇痛,解除中枢性及末梢肌肉痉挛;生薏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且可制约白芍量大引起腹泻的不良反应;苏木行血破瘀、消肿、止痛;羌活能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关节不利;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治风湿痹痛,以及肌强筋缩的掣痛;蜈蚣、僵虫为虫类搜逐之品,以助通络止痛作用。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者加桑寄生30g,怀牛膝15g,狗脊12g;头项强痛者加川芎10g,鸡血藤30g,丹参20g,葛根30g;眩晕恶心者加姜半夏12g,菊花30g,胆南星10g;肢凉无汗者加桑枝15g,姜黄10g;颈部活动受限者加木瓜10g,天麻15g,仙鹤草25g。本组共68例,治愈32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来源】高玉玮.缓急舒痹汤治疗颈椎病68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12-13.
43.葛根舒颈汤
【组成】葛根45g,黄芪、威灵仙、鸡血藤各30g,乌梢蛇、当归、赤芍各15g,红花、桂枝、全蝎各10g。
【功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颈部强痛不舒,酸楚无力。常伴枕部头痛,眩晕耳鸣;肩臂酸痛,手指麻木及上肢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有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体关节骨质增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用法】先将中药冷水浸泡30分钟,煎沸15分钟即可。每日1剂,煎熬3次取药汁约600ml,每日3次,每次200ml,饭后服用。
【处方总结】方中葛根、桂枝、威灵仙、鸡血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舒筋通络,祛邪除痹,扩张血管,调畅血行,解除筋肉痉挛,改善营养代谢。而葛根善治头颈强痛,桂枝长于横通肢节,引诸药上至头颈、肩臂、手指,直达病所。黄芪、当归、赤芍、红花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祛除血脉瘀滞。黄芪大补元气,可扶正以祛邪,又固表而避邪,使气旺以促血行,助诸药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全蝎、乌梢蛇虫类之品,透骨通络,搜风剔邪。寒凝加细辛6g,制川乌(先煎30分钟)10g,血瘀加桃仁15g,三七10g,气虚加党参30g,白术15g,眩晕加钩藤30g,天麻10g,久病加蜈蚣、穿山甲各10g。本组治疗138例,痊愈96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2%。
【来源】杨国荣,陈宏伟,唐永春.葛根舒颈汤治疗颈椎病138例[J].陕西中医,2007,28(12):1623-1624.
44.葛根二藤汤
【出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曹贻训教授经验方
【组成】葛根15g,钩藤15g,鸡血藤15g,当归15g,川芎9g,黄芪15g,桑寄生15g,姜黄9g,白芍12g,白芥子9g,地龙9g,牛膝9g,桂枝9g,丹参15g,全竭9g,蜈蚣2条,土鳖虫9g,木香9g,甘草6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颈肩部疼痛、头痛、头晕、欲呕或呕吐、颈部僵板,颈部活动功能受限,伴或不伴上肢麻木无力、下肢无力或步履困难、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
【用法】每日1剂,煎取药液约400ml,分2次于饭后1~1.5小时温服,7剂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方中葛根、钩藤、鸡血藤共奏解肌止痉、舒筋通络止痛之功效。葛根气质轻扬,升散,发表解肌,升津舒筋;钩藤甘凉,透散,息风解痉,止痛;鸡血藤苦甘,舒筋、活血通络。地龙、蜈蚣、土鳖虫、全蝎等虫类药透骨逐瘀通络,息风镇痉。当归、丹参补血活血化瘀,当归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有推陈出新之功;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木香辛温,调节服药后的胃肠气滞、消化不良;姜黄辛散温通,苦泄,入气血分,活血行气而止痛,能行肢臂而除臂痛,川芎、木香、姜黄三药巧用增强活血行气之功。黄芪大补元气,扶正以祛邪,固表而避邪,助诸药活血通络而不伤正。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止痛,助阳化气,调和营卫之功,散肌腠风寒,温通经脉,牛膝善引诸药下行,药力直达病所;白芥子以祛经络之痰,通络止痛,化痰散结。桑寄生、牛膝合用补肝肾、强筋骨,增强补虚功效。芍药、甘草酸甘化阴,舒缓挛急,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椎动脉型与交感型加天麻9g,菊花9g;脊髓型加鹿角胶15g,骨碎补9g;有气虚症状者黄芪改为30g;平素脾胃不好者加半夏9g,陈皮9g。本组172例,临床痊愈81例,显效66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8%。
【来源】郝延科,黄向业,王晓英,等.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例[J].中医正骨,2009,21(9):26-28.
外治方
45.威灵化刺膏
【组成】威灵仙300g,北细辛、番木鳖、生草乌、骨碎补、穿山甲、血竭各100g,白芥子150g,樟脑60g。
【功效】辛温散寒,窜透开滞,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各型颈椎病。表现为颈项酸胀僵硬,头部俯仰不便,肩、背间歇性酸胀、疼痛、颈项、肩臂、肩胛上背等处酸胀疼痛,或手臂呈放射状触电样麻木,发作时不能握物,上肢肌力减退;或颈部酸胀疼痛,头脑昏沉,阵发性昏晕,甚则站立不稳,听力减退。或游走性头痛、耳鸣,一侧或双侧颞部胀痛,常伴有失眠、焦虑、烦躁、记忆力下降;或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失灵,行路无力,有踩棉花感或踏空感,渐发展为下肢痉挛性瘫痪及二便失禁。
【用法】药碾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医用纱布裁剪折叠成6层宽70mm、长90mm长方形膏药布块,底层加一同形状塑料薄膜,穿上系带,缝扎成口罩状;每次取药粉30g,用蜂蜜汁调成稀膏状,均匀涂于纱布块上即成每晚睡前将药膏敷于颈椎段,将系带于颈前打结,次晨取下清洗颈部即可。
【处方总结】方中威灵仙祛风湿,其性善走,无处不到,可以宣通五脏、十二经络。细辛,气味辛温,能穿透开滞,宣通寒凝。番木鳖,能通络止痛,解毒散结,治疗顽痹麻痛,肌软无力。生草乌大辛大热,主治寒湿痹痛。骨碎补,散瘀血,接骨续筋。穿山甲通经络,活瘀血,性善走窜,能直达病所。白芥子消肿散结,祛皮里膜外之寒痰结滞。血竭,活血散瘀,除血痛,凡一切血瘀、血聚引致的疼痛,瘀肿均可应用。樟脑辛香走窜,可穿透皮肤,行滞散结,化瘀止痛。本组共治疗120例,治愈63例,好转4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
【注意事项】注意纱布块四周边缘需各留出15mm空白,以免挤压渗漏污染衣被。
【来源】贾必奉.威灵化刺膏外敷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20例[J].陕西中医,2006,27(8):958-960.
小结
颈椎病的分型较多,临床症状复杂,相互影响、兼合,以致中医辨证分型需结合疾病特点与临床症状,将辨病、辨型、辨证相结合。辨病明确颈椎病的诊断;辨型确定临床分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辨证以气血、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确定不同患者的证型;进而进行辨证施治。结合临床实际及文献报道的资料完整性等,本次入选方剂45方,颈型颈椎病4例,神经根型12例(内服11例,外用1例),椎动脉型18例(内服17例,外用1例),脊髓型3例,交感神经型1例,其余7例可用于各项颈椎病(内服6例,外用1例)。
颈型颈椎病以颈肩部僵痛为主要症状,辨证上以风寒湿邪阻络证、气血瘀滞证最为多见。《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中“项背强几几”指颈项、背部牵强不舒,俯仰不能自如,正好与颈型颈椎病症状相似,因此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多在《伤寒论》中桂枝加葛根汤基础上进行加减。根据文献报道及我们所收集的数个方剂,以葛根、桂枝、白芍、丹参、川芎为使用率最多。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症状为主,为临床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也是保守治疗治愈率较高的疾病。中医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不同证型,分别予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滋肝补肾,祛风养血,疏筋通络,滋阴柔筋等治法,疗效显著;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葛根、白芍、川芎、桂枝、鸡血藤、当归、桑寄生、地龙、丹参、威灵仙等,对疼痛明显者多加用蜈蚣、僵蚕、姜黄等。临床实践中,编者多采用手法联合中药的方法,尤其对颈椎的旋扳手法(定点或不定点)能够矫正颈椎节段位置,改善神经根被压迫刺激程度,疗效更为有效。
颈椎只是能够引起眩晕症状的少数疾病,对于眩晕更倾向于采用“后循环缺血”的概念。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曾经认为的机械压迫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病机,一直存在着争议,诊断此病时更多的是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中医正是依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包括气血不足证、肝风内动证、痰湿阻络证、瘀血阻滞证等,治法以平肝息风,行气疏风,活血化瘀,健脾祛湿化痰,益气养血为主,方药中以天麻、葛根、半夏、茯苓、白术、川芎、白芍、丹参、陈皮、黄芪使用率最高。
临床报道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较少,因为诊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对较少,而脊髓型颈椎病确诊后一般均建议患者考虑手术治疗。基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特征,多辨证为气血亏虚之证,因此治疗多以补气养血、补肾活血等治法为主。
常用中药药理
小结
【性味】甘,辛,凉。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发表解肌,透发麻疹,解热生津,升阳止泻。
【主治】骨伤科患者外感发热,头痛项强,麻疹透发不畅,热病烦渴,消渴病,湿热泻痢,脾虚久泻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0~20g。
【使用注意】
1.止泻宜煨用。
2.胃寒及夏日表虚多汗者慎服。
【药理作用】
1.局部麻醉作用 家兔角膜和豚鼠皮肤反射实验证明,葛根素有轻微的局部麻醉作用。
2.活血作用 葛根素不仅能明显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羟色胺的释故,还可以抑制ADP诱导的人、大鼠、家免和绵羊血小板的聚集,显示出一定的“通痹”作用。
3.雌激素样作用 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宫的重量,有雌激素样作用,此作用之成分为大豆黄酮。
4.其他作用 实验观察到,葛根有舒张平滑肌,解热,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强心,降血压,改善脑循环及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
2.《名医别录》:“疗金疮,止痛”。
3.陶弘景:“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
4.《本草拾遗》:“生者破血”。
5.《本草经疏》:“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
6.《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
小结
【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主治】骨伤科病患者的风寒湿痹证,风寒表虚证,风寒表实证,痰饮证,水肿,小便不利,胸痹心悸,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癥瘕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5~10g;亦可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用。
2.桂枝辛散,通子宮而破血,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理作用】
1.活血化瘀作用 桂枝能解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黏度,有助于血细胞表面电荷的充分暴露和变形活动,从而使全血黏度降低,并能解除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集聚,改善组织体液循环,消除水肿,使病变组织逆转修复。
2.抗炎作用 桂枝对角叉菜胶性肿胀第二期有效,对初始期亦有一定作用,可能对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有作用,芍药与桂枝同用有协同作用。桂枝挥发油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
3.抗过敏作用 桂枝浸膏在肾炎研究中,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认为其有较强的抗过敏反应作用。
4.镇痛作用 桂皮醛对鼠尾加压性疼痛无明显影响,但对醋酸性疼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桂枝的乙醇浸出液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异型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肠炎沙门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桂枝煎剂尚有抗病毒作用。
6.其他作用 桂枝有镇静,解热,抗惊厥,止咳,促进胃肠蠕动,利胆,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肿瘤等作用。
【各家论述】
1.《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2.《王好古》:“宣导百药,通血脉”。
3.《本草汇言》:“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
4.《长沙药解》:“极止痛楚”。
5.《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
小结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血虚阴亏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自汗、盗汗、四肢拘挛疼痛,血虚肝旺引起的胁肋、脘腹疼痛,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视物昏花、耳鸣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5~10g,大量可用至15~30g。
【使用注意】
1.阳虚证不宜单用。
2.反藜芦,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白芍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的特点,对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菌及某些真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白芍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蛋清性急性炎症、肉芽肿增生均有防治作用,其机制与免疫调节有关。
3.镇痛作用 白芍对醋酸扭体、热板刺激等方法所造成的疼痛模型均有显著的防治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镇痛作用不能被纳洛酮所阻断,故其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高级中枢的整合而完成的。
4.解痉作用 芍药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能缓解胃肠平滑肌和子宫平滑肌的痉挛。研究表明,白芍的解痉作用是其直接作用于肠管平滑肌、子宫平滑肌的结果,同时与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游离也有关。
5.活血作用 白芍有养血作用,也可治疗与血虚有关的瘀血证。体外实验发现,白芍提取物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可对抗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6.免疫调节作用 白芍对动物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可使免疫功能亢进或低下者恢复正常。
7.降温作用 白芍能降低大鼠和小鼠的正常体温,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其降温机制与脑内H1受体有关。
8.其他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白芍还有保肝、抗溃疡、耐缺氧等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2.《名医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
3.《药性论》:“消瘀血,能蚀脓”。
4.《广利方》:“治金创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熬令黄,杵令细为散。酒或末饮下二钱,并得。初三服,渐加”。
5.《经验后方》:“治风毒骨髓疼痛。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灸)。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