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结构、功能以及时空所限,加之事物本身带有蕴含或内隐的特点,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如果单凭感官或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那么就要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信息加工来进行反映。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如果说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那么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构成了人类智慧的核心。

(二)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1.间接性

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人们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例如,护士不能直接看到患者内脏或组织的病变,却能以听诊、试体温、切脉、量血压以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等为媒介,间接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2.概括性

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性。例如,把各种炎症的共同特点“红、热、肿、痛”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炎症的概念等。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所谓“见多识广”。

(三)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辐合思维(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分为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普遍形式。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导向问题目标与结果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社会责任感、兴趣爱好等。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分析问题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只有当具体事实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且符合实际时,才能使矛盾充分暴露并找出主要矛盾。这是找出问题的关键。二是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对问题进行归类,有选择地应用原有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提出假定和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案常常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假设的提出就为问题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假设是人们在头脑中进行推测、预想和推论,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验证。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是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检验。这是检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例如,监测仪坏了,我们进行实际维修。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在头脑中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原则,利用思维对假设进行论证,如手术方案的制订。检验有两种结果:一是假设与检验的结果符合,这样的假设是正确的;二是假设与检验的结果不符合,这样的假设就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提出假设,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下面讨论几种主要因素。

(1)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 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问题表征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cm,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用A、B两种方式呈现图形(图2-2),A图中不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解决就有困难,而B图中,人们很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较易解决。

图2-2 圆的外切正方形呈现方式

(2)迁移(transfer)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例如,外科医师练习针线活,可以提高缝合伤口的技术水平。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例如,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在初学英文时往往有一些困难。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易于产生正迁移。

(3)原型启发(prototype enlightenment)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模拟蝙蝠定向作用设计出了雷达。科学家们从动物的形态、动作和某些机体结构中获得启发,推动了科学的迅猛发展。

(4)思维定势(set of thinking) 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按照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一旦发现自己惯用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应换一种思路,寻求新方法。

(5)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例如,多数人认为一次性的输液器用后就废弃了,而有的护士把软管消毒后,跟患儿一起编出各种动物和挂件。

(6)动机(motive)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当人具有某种问题解决的动机时,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但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总是呈正相关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弱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形曲线”(图2-3)。

图2-3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工作难度、作业成绩的关系示意图

(7)个性特征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进取心。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勤于钻研,富于自信,勇于创新,有胆有识,有坚持力。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二、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的意义在于:第一,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第二,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第三,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第四,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功能活动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按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现象

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如蓝天上的白云会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欣赏音乐、文学作品时都会产生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克隆技术、会飞的汽车、机器人手术等都是创造想象的成果。

(3)幻想 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分为理想和空想。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