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每个感觉器官只反映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某个属性而非全部。如眼看到光线;耳听到声音;鼻闻到气味;舌尝到滋味;皮肤感受温度和光滑的程度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感觉为开端的。

(二)感觉的分类

按照刺激的来源不同,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称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和疼痛等感觉)。

(三)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始的基础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2.感觉为适应生存提供重要的线索或依据

人类饥择食,渴择饮,身体遭遇创伤或器官、组织产生病变时以痛觉警示,可以防止机体继续受损害。

3.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功能所必需的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可见,没有感觉,人的正常心理功能将遭到破坏。

(四)感受性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称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sensitivity)。

对微弱的刺激产生感觉,则感受性强;对较强刺激才有感觉,则感受性差。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量上呈反比关系。

2.感受性的变化

人的各种感受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内外条件的影响。例如,时间的长短、刺激的多少、生活需要和训练、疾病等都能导致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一般而言,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能提高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强刺激则降低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就是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感觉的适应中最常见的是暗适应和明适应,痛觉适应很难。

(2)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先后)对比两类。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我们学习用的图书资料、医院里的标识牌与宣传板的设计都要考虑同时对比的因素。继时(先后)对比是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先后对比现象。吃了糖之后,接着就吃苹果,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口白开水觉得水有甜味。

(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sensory interaction) 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指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作用,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生活中摇动的视觉形象会引起平衡觉的破坏,产生呕吐现象。临床上牙医采用播放音乐来降低患者的痛觉感受性。

(4)联觉(synesthesia) 联觉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到刮玻璃的声音会引起冷觉等。

3.感受性的发展规律

人的各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有些感觉器官有缺陷的人,基于生存需要,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会大大增强。例如,盲人以手指识盲文;聋哑人以目代耳。另外,潜能变为现实要看感受器在实践中的运用程度。长期的职业训练可以使人的感受性得以提高。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厨师有十分发达的味觉和嗅觉;护士能辨析婴儿哭声里表达的不同诉求等,都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一般来讲,事物是多种属性的综合体,各种属性会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各感觉器官协同活动便形成知觉。

(二)知觉的分类

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味知觉、嗅知觉、皮肤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按知觉对象的特性不同,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按知觉是否具有目的性,分为无意知觉和有意知觉。

按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错觉)。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selectivity of perception)

选择性是指人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特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赖和互换的。患者寻找医院、科室、购药时都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wholeness of perception)

整体性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不完备,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仍然能够保持对刺激物的完整认识。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3.知觉的理解性(understanding of perception)

理解性是指人在感知当前事物时,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最终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理解性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的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例如,患者、实习学生、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对CT、B超等影像的识别有较大差别。

4.知觉的恒常性(constancy of perception)

恒常性是指在知觉我们熟知的对象时,尽管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我们获得的知觉映象却保持稳定不变。恒常性主要有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人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与知觉联系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二)感觉与知觉区别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