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 王江柱 王勤英 仇贵生
- 2042字
- 2020-08-28 17:54:53
黑痘病
黑痘病又称疮痂病、鸟眼病,是葡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特别在南方多雨潮湿地区或年份发病较重,常引起新梢枯死、果粒斑点、叶片破碎等,尤其是果实受害严重时失去食用价值,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症状诊断】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幼果、嫩叶、叶柄、新梢、卷须等,以果粒、新梢和叶片受害最重,果实受害损失最大。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彩图6-96),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直径1~4毫米(彩图6-97),后期病斑中央常破裂穿孔(彩图6-98)。叶脉受害,形成凹陷梭形病斑,灰褐色至暗褐色,常造成叶片扭曲皱缩(彩图6-99),甚至变褐枯焦(彩图6-100)。新梢、枝蔓、叶柄、果柄及卷须受害,初期产生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稍隆起(彩图6-101);后发展为长椭圆形或梭形凹陷病斑(彩图6-102),中部灰白色至灰黑色,边缘深褐色,中部有时发生开裂(彩图6-103、彩图6-104)。严重时,数个病斑扩展连片、甚至环绕枝梢、叶柄等部位一周,导致病斑上部枯死(彩图6-105、彩图6-106)。
彩图6-96 黑痘病在叶片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6-97 黑痘病的叶部病斑
彩图6-98 黑痘病叶部病斑穿孔状
彩图6-99 叶脉受害,导致叶片扭曲皱缩
彩图6-100 叶脉受害后期,导致病叶枯焦
彩图6-101 黑痘病在嫩梢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6-102 黑痘病在枝梢及叶柄上的凹陷病斑
彩图6-103 黑痘病为害枝梢的开裂病斑
彩图6-104 黑痘病在卷须上的为害病斑
彩图6-105 枝梢上有许多黑痘病病斑
彩图6-106 黑痘病导致新梢枯死
果实受害,多发生在幼果期至膨大期,果实转色后不再受害。发病初期,果粒上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彩图6-107),后扩大至直径2~5毫米,中部凹陷,颜色较淡、呈灰白色,外部为深褐色,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彩图6-108)。严重时,多个病斑扩展连片形成大斑。随果粒膨大,病斑逐渐停止蔓延,并硬化、龟裂。后期病斑仅存在于表皮,不深入果肉,边缘常开裂翘起(彩图6-109)。病果个小、味酸,多无食用价值。环境潮湿时,病斑表面可产生黑色小点并溢出灰白色黏质物。
彩图6-107 黑痘病在幼果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6-108 幼果粒上的鸟眼状病斑
彩图6-109 果实病斑后期边缘开裂
【病原】葡萄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de Bary)Shear],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多腔菌目;无性阶段为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即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盘,灰白色黏质物为分生孢子黏液。
【发病规律】黑痘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梢、病果等病残组织上越冬,以结果母枝上的病斑为主,特别是秋梢病斑上的病菌生活力强,在病组织内可存活3~5年。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幼嫩组织上进行侵染为害,经6~12天潜育期后导致发病。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再经风雨传播侵染新的幼嫩部位,引起再侵染。该病潜育期短,条件适宜时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另外,苗木、插条可以携带黑痘病菌进行远距离传播。
黑痘病菌主要为害葡萄的幼嫩组织,高温环境时病害发生受到抑制。所以,葡萄幼嫩组织生长时期的降雨与环境湿度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春季多雨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性差、小气候湿度高的果园发病较重。另外,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氮肥施用量多、枝蔓徒长的果园,若开花前后一段时间多雨潮湿,则病害发生较重。
【防控技术】黑痘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6-9所示。
图6-9 黑痘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 结合冬剪,彻底剪除病枝梢。冬剪后或落叶后,彻底清除修剪下来的枝蔓及落叶等病残组织,集中带到园外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清除越冬菌源。生长季节结合摘心、打杈等农事活动,尽量剪除发病枝梢,减少园内发病中心。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控制肥水,增施磷钾钙肥,避免偏施氮肥,培强树势。地势低洼果园,雨后注意排水,防止果园积水。及时进行摘心、打杈、绑蔓等农事活动,促使架面通风透光,降低园内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
3.发芽前药剂清园 南方多雨地区果园,葡萄发芽前喷施1次铲除性药剂进行清园,杀灭枝蔓上的越冬存活病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如: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石硫合剂晶体50~7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等。
4.生长期喷药防控 南方地区果园或上年病害发生较重果园,在花序分离期、开花前2天左右、落花80%时及落花后10~15天各喷药1次,即可有效控制当年黑痘病的发生为害。秋季多雨地区,若病害发生较重,则在秋季增加喷药1次,以降低枝蔓带菌越冬数量。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600~8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图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