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 王江柱 王勤英 仇贵生
- 3353字
- 2020-08-28 17:54:53
第六章 葡萄病害
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一般果园每年均需药剂防控,防控不当常造成严重损失,特别在夏季多雨地区或年份病害发生较重。通常因霜霉病造成的损失在20%~3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有的葡萄园因该病造成绝收(彩图6-1)。近些年来,随着避雨栽培技术在南方葡萄产区的推广应用,霜霉病的为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彩图6-1 霜霉病发生严重时,导致绝收
【症状诊断】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花序和幼果,也可为害新梢、卷须、叶柄、穗轴、果柄等幼嫩组织,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受害部位表面产生有白色霜霉状物。
叶片受害,幼嫩叶片最易感病。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先产生暗褐色油状病斑(彩图6-2、彩图6-3),随后叶面出现褪绿黄斑(彩图6-4、彩图6-5)、叶背逐渐长出白色霜霉状物(彩图6-6)。病斑多沿叶脉发生(彩图6-7、彩图6-8),有时造成叶脉扭曲(彩图6-9、彩图6-10)。严重时,叶背布满白色霜霉状物(彩图6-11),相应叶片正面渐变黄褐色、甚至枯死(彩图6-12、彩图6-13),并易造成叶片早期脱落或焦枯(彩图6-14)。有时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彩图6-15),后期叶面病斑发展为褐色多角形坏死斑(彩图6-16),甚至病斑穿孔;有时形成浅褐色圆形坏死斑,枯死部位易破裂穿孔(彩图6-17),相应叶背霉状物较稀疏(彩图6-18)。条件适宜时,老叶片也可受害(彩图6-19),且老叶背面霉状物浓密(彩图6-20、彩图6-21),甚至老叶的褐色枯死部位也有霉状物产生(彩图6-22)。另外,有时叶柄也可受害,表面变淡褐色,也可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彩图6-23)。采收后条件适宜时,秋梢叶片上霜霉病仍可严重发生(彩图6-24)。
彩图6-2 叶片正面的油状病斑
彩图6-3 叶片背面的油状病斑
彩图6-4 发病初期叶面的褪绿黄斑
彩图6-5 嫩叶表面的褪绿黄斑
彩图6-6 叶片背面的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7 沿叶脉发生的叶面病斑
彩图6-8 叶背沿叶脉产生的霜霉状物
彩图6-9 病斑沿叶脉发生,导致叶脉扭曲
彩图6-10 叶背沿扭曲叶脉产生的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11 叶背布满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12 较重受害时,叶片正面病斑
彩图6-13 叶片正面病斑变褐色枯死
彩图6-14 严重受害叶片,后期焦枯
彩图6-15 霜霉状物产生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
彩图6-16 多角形病斑变褐枯死,甚至穿孔
彩图6-17 圆形霜霉病病斑,后期破裂穿孔状
彩图6-18 有时叶背病斑上霉状物较稀疏
彩图6-19 老叶正面的霜霉病病斑
彩图6-20 老叶背面的浓密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21 老叶(左)背面与嫩叶背面的霜霉状物比较
彩图6-22 叶背枯死组织表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23 霜霉病在叶柄上的为害状
彩图6-24 霜霉病在秋梢上严重发生的葡萄园
果穗受害,从花蕾期至膨大期均可发生。花蕾穗受害,组织多变褐色,表面产生有白色霜霉状物(彩图6-25),后期易变褐干枯死亡(彩图6-26)。幼果穗受害,发病初期穗轴、果梗变褐(彩图6-27、彩图6-28),逐渐蔓延至果粒上,表面产生有白色霜霉状物(彩图6-29、彩图6-30);随病情发展,变褐组织皱缩、凹陷、干枯(彩图6-31),果粒脱落。膨大期果实受害,多从果柄部位开始发生(彩图6-32、彩图6-33),组织变淡褐色凹陷(彩图6-34),有时表面也可产生霜霉状物,后期果粒皱缩干枯(彩图6-35)。
彩图6-25 花蕾穗受害,表面产生霜霉状物
彩图6-26 受害花蕾穗,组织变褐坏死,表面产生霜霉状物
彩图6-27 幼果粒及果柄表面的霜霉病褐色病斑
彩图6-28 穗轴表面的淡褐色霜霉病病斑
彩图6-29 幼果粒表面的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30 穗轴病斑表面产生有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31 霜霉病导致幼穗果粒变褐干枯
彩图6-32 膨大期果粒发病初期
彩图6-33 受害果粒从果柄基部开始发病
彩图6-34 果粒变淡褐色凹陷
彩图6-35 膨大期果穗受害后期
新稍受害,组织变淡褐色(彩图6-36),表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彩图6-37),严重时新梢扭曲、变粗(彩图6-38),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变褐枯死。
彩图6-36 嫩梢受害后的淡褐色病斑
彩图6-37 受害嫩梢表面产生有白色霜霉状物
彩图6-38 受害新梢扭曲、变粗,不能正常生长
【病原】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Curtis.)Berl et de Toni],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病斑表面的白色霜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其卵孢子在叶片等寄主组织内部形成。昼暖夜凉、昼夜温差大、葡萄表面有雨露等高湿条件有利于病菌孢子囊产生。
【发病规律】霜霉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等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冬季温暖地区也可以菌丝在芽或未落的叶片上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翌年当平均气温达13℃、并有一定湿度时,越冬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再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风雨(雨露流淌或水滴飞溅)传播到葡萄幼嫩组织上,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来源。病菌从气孔侵入寄主组织,经7~12天潜育期导致发病,产生大量病菌孢子(白色霜霉状物)。在芽上越冬的病菌,随新梢组织生长,直接导致发病,并产生病菌孢子。新产生的病菌孢子经风雨或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导致再侵染发病。条件适宜时,霜霉病有多次再侵染,潜育期短,流行性强。
昼暖夜凉、昼夜温差大、葡萄组织表面有雨露等高湿环境条件,是病害严重发生、甚至流行的主要条件。另外,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对霜霉病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当钙钾比小于1时组织容易感病,钙钾比大于1时组织较抗病。其次,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修剪不及时、枝叶量多时,园内通风透光不良,小气候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氮肥使用量偏多、枝条徒长时,也有利于病害发生。此外,若遇秋季多雨潮湿,如防控不及时,亦常造成秋季霜霉病严重发生。
【防控技术】霜霉病防控,必须以预防为主。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基础上,及时喷施有效药剂,是有效防控霜霉病为害的关键(图6-1)。
图6-1 霜霉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栽培管理 冬剪后或落叶后彻底清除修剪下的枝蔓及各种落叶,集中带到园外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需要注意,葡萄的枯枝落叶绝对不能在葡萄园内掩埋。生长期及时进行掐尖、打叉,避免枝蔓徒长。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及微生物肥料,适量增施钙肥,避免偏施氮肥。有条件的果园尽量采用避雨栽培,降低园内湿度,可有效控制霜霉病发生。棚室栽培葡萄,注意通风散湿,降低环境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2.及时喷药防控 这是有效防控霜霉病的最根本措施,其关键是首次喷药时间。当昼夜平均气温达13~15℃、同时又有雨、露等高湿条件出现时,即为第一次喷药时间。一般从开花前或落花后开始喷药,10天左右1次,连续喷施,直到果实采收或雨、露不再较重发生时;若果实采收后雨、露较多,则还需喷药2次左右,甚至更多(南方葡萄产区及早熟品种采果后喷药次数较多,北方葡萄产区及晚熟品种采果后喷药次数较少)。具体喷药间隔期视降雨情况或湿度条件而定,多雨潮湿时间隔期短,少雨干旱时间隔期可适当延长。避雨栽培及棚室栽培的葡萄,一般喷药间隔期较长、且喷药次数相对较少。
具体用药时,建议预防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交替使用,且不同类型治疗性杀菌剂也要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喷药时必须喷洒均匀周到,使叶片正面、背面及果穗表面均要着药。百菌清对红提葡萄果穗敏感,不能在未套袋红提葡萄上使用;克菌丹对红提及有些薄皮葡萄果穗敏感,也不能在未套袋的果穗上喷用。另外,不套袋葡萄采收前1.5个月以内,尽量不要使用波尔多液及代森锰锌,以免药液污染果面、影响果品质量(彩图6-39~彩图6-42)。
彩图6-39 药液喷洒不周到,叶背面无药
彩图6-40 波尔多液对叶片的污染比较
彩图6-41 波尔多液在果面上的污染药斑
彩图6-42 代森锰锌在果面上的污染药斑
常用预防性杀菌剂有: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1∶(0.5~0.7)∶(160~240)倍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68.75%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等。
常用治疗性杀菌剂有: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69%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6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5%波尔·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5%波尔·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6.8%丙森·缬霉威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0~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