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 王江柱 王勤英 仇贵生
- 1329字
- 2020-08-28 17:54:52
菌核病
菌核病在桃、李、杏及樱桃上均可发生,全国各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花、枝梢及叶片。
【症状诊断】果实受害,从幼果期至成果期均可发生。初期在果实表面产生淡褐至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彩图5-209、彩图5-210),后斑点迅速扩大,形成淡褐色至褐色凹陷病斑(彩图5-211、彩图5-212),呈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果肉腐烂(彩图5-213~彩图5-215),湿度大时表面可产生灰绿色菌丝层。随病情发展,病果逐渐全部腐烂,表面产生出较厚的初为白色、渐变灰绿色的菌丝层(彩图5-216),而后菌丝层上可逐渐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褐色鼠粪状菌核。后期病果干缩为僵果,脱落于地面或挂在树上(彩图5-217)。
彩图5-209 膨大期桃果实发病初期
彩图5-210 近成熟期杏果受害的初期病斑
彩图5-211 油桃小幼果受害状
彩图5-212 膨大期杏果受害,病斑明显凹陷
彩图5-213 近成熟期杏果受害,病斑呈淡褐色腐烂
彩图5-214 桃果实受害,多从尖端开始发生
彩图5-215 菌核病为害杏果实症状比较
彩图5-216 病果表面产生灰绿色菌丝层(桃)
彩图5-217 菌核病导致果实大量脱落(桃)
花受害,花器迅速变褐枯死,多残留在枝上不落(彩图5-218),有时表面可形成菌核(彩图5-219)。枝梢受害,多为病花蔓延所致,病斑褐色长圆形,有流胶现象,病斑环绕枝条后造成枯枝,当年生病枯梢多为黄褐色(彩图5-220~彩图5-222)。叶片受害,亦为病花蔓延引起,造成叶片呈淡褐色枯死(彩图5-223),有时枯叶表面也可产生白色菌丝层(彩图5-224)。
彩图5-218 桃花器受害状
彩图5-219 枯死花器表面产生有白色拟菌核(桃)
彩图5-220 桃当年生新梢受害
彩图5-221 病斑扩展至当年生梢和上年生枝上(桃)
彩图5-222 花器、当年生新梢及上年生枝相继发病(桃)
彩图5-223 桃叶片受害,多为从花器蔓延所致
彩图5-224 病叶表面产生较厚的白色菌丝层(桃)
【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病斑表面可以产生菌丝层及菌核,多不形成病菌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树上及树下的病僵果中越冬。翌年开花期,菌核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并释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为害,发病后的病残组织又可通过风雨传播进行扩散蔓延。病菌还可通过叶、果的相互接触而直接侵染。菌核病具有连年积累发病现象,管理粗放的山地及坡地果园发病较重,春季多雨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控技术】菌核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10所示。
图5-10 菌核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管理 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僵果,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及病源。及时疏花、疏果,萼片不能自然脱落的幼果及时人工辅助脱萼。合理修剪,促进果园通风透光,降低环境湿度。尽量实施果实套袋,防止果实生长中后期受害。
2.生长期喷药防控 往年菌核病发生较多的果园,首先要抓好幼果期防控,一般从落花后5天左右开始喷药,10~15天1次,连喷2次左右,并同时喷洒地面。然后再从果实采收前1个月左右开始连续喷药2次左右,防控近成熟果受害。效果较好的药剂如: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200~2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45%悬浮剂1000~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5%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