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穿孔病

【症状诊断】褐斑穿孔病在桃、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上均可发生,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嫩梢和果实。叶片受害,初期病斑为紫红色至紫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4毫米,具有明显边缘(彩图5-78~彩图5-82)。随病斑发展,边缘逐渐清晰,外围有时产生黄色晕圈,中部淡褐色至灰褐色,边缘紫色或紫红色(彩图5-83、彩图5-84)。后期,病斑边缘产生离层,形成裂缝,逐渐穿孔(彩图5-85~彩图5-87),穿孔边缘较整齐,外围常有明显的坏死组织残余(彩图5-88)。潮湿时,病斑表面可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彩图5-89、彩图5-90)。嫩梢及果实受害,病斑与叶片上相似,嫩梢上病斑多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彩图5-91、彩图5-92),果实上病斑为近圆形,后期均可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彩图5-78 桃褐斑穿孔病初期病斑

彩图5-79 李褐斑穿孔病初期病斑

彩图5-80 杏褐斑穿孔病初期病斑

彩图5-81 樱桃叶片正面的初期病斑

彩图5-82 樱桃叶片背面的初期病斑

彩图5-83 桃褐斑穿孔病中期病斑

彩图5-84 樱桃褐斑穿孔病的中期病斑

彩图5-85 枯死斑边缘产生裂缝(桃)

彩图5-86 褐斑穿孔病穿孔状(李)

彩图5-87 病斑边缘开裂、脱落,形成穿孔(杏)

彩图5-88 桃叶上褐斑穿孔病为害状

彩图5-89 病斑表面产生有霉状物(桃)

彩图5-90 发病后期,病斑表面产生有灰褐色小霉点(樱桃)

彩图5-91 桃嫩枝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5-92 桃枝条上的后期病斑

【病原】嗜果刀孢霉[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Lew)Aderh.],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斑表面的灰褐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及枝梢病斑上越冬。第二年果树生长季节有降雨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直接侵染叶片、嫩梢及果实进行为害。低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及树势衰弱、管理粗放的果园多发病较重。

【防控技术】褐斑穿孔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4所示。

图5-4 褐斑穿孔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及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发芽前彻底清除落叶,剪除各种病枝、枯枝,集中销毁,减少病菌越冬数量,清除其越冬场所。合理修剪(冬剪、夏剪),促使果园通风透光,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园内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

2.生长期及时喷药防控 从落花后1月左右开始喷药,10~15天1次,连喷2~4次。第一次用药以选用具有内吸治疗作用的药剂较好。常用有效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7000~8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及1∶4∶240倍硫酸锌石灰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