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 王江柱 王勤英 仇贵生
- 1502字
- 2020-08-28 17:54:52
干腐病
干腐病又称真菌性流胶病,可为害桃、李、杏、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在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南方潮湿果区发生较多。轻病树树势衰弱、寿命缩短,重病树枝干枯死、甚至树体死亡。
【症状诊断】干腐病在各级枝干上均可发生,以主枝、主干受为害较重。发病初期,病斑皮层常呈现疣状突起(彩图5-6~彩图5-11),黄褐色至暗褐色,表面湿润,稍后从病部流出黄色至黑褐色胶液(彩图5-12~彩图5-15)。病部流胶后,病斑逐渐干枯凹陷;剖开皮层,即看到皮下坏死病斑(彩图5-16、彩图5-17)。病斑多限于皮层,后期表皮常破裂(彩图5-18、彩图5-19),但在衰老树上病斑可深达木质部。有时枝干上常发生多个病斑(彩图5-20),导致枝条或全树生长衰弱(彩图5-21),严重时引起枝条或全树枯死(彩图5-22)。发病后期,病斑表面可散生出许多黑色小粒点,但由于胶液影响不易看到。
彩图5-6 发病初期,病斑呈瘤状隆起(桃)
彩图5-7 李树枝干上的干腐病初期病斑
彩图5-8 有时病斑隆起不明显(桃)
彩图5-9 病斑边缘稍隆起(桃)
彩图5-10 杏树枝条受害的初期病斑
彩图5-11 杏树枝条初期病斑剖开
彩图5-12 病斑处有胶液溢出(桃)
彩图5-13 病斑处溢出的块状胶液(桃)
彩图5-14 干腐病病斑上向外流胶(樱桃)
彩图5-15 干腐病病斑边缘伤口处向外流胶(樱桃)
彩图5-16 树干表皮下的干腐病病斑(樱桃)
彩图5-17 皮下干腐病病斑与健康组织比较(樱桃)
彩图5-18 病斑连片,皮层破裂(桃)
彩图5-19 树势壮时,病斑为害浅,表皮易爆裂(桃)
彩图5-20 枝条上许多病斑(桃)
彩图5-21 受害严重枝干,伤痕累累(桃)
彩图5-22 干腐病导致樱桃树死亡
【病原】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无性阶段为大茎点菌(Macrophoma sp.)和小穴壳菌(Dothiorella sp.),均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子座组织及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子座、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斑内越冬,并可在病枝上存活多年。翌年春季逐渐溢出病菌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染为害。果园管理粗放、树龄较大、树势衰弱、发生冻害及蛀干害虫为害严重时,均有利于干腐病的发生为害。温暖多雨、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较高等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防控技术】干腐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2。
图5-2 干腐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管理,壮树防病 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合理使用速效化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通透性能;科学确定树体结果量,适当喷施优质叶面肥,促进树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排水,避免发生涝害,并尽量降低地下水位。冬前及时树干涂白,防止发生冻害;及时防控蛀干害虫,减少枝干受伤。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枯枝,减少园内病菌越冬场所。
2.及时治疗病斑 核果类果树极易受伤流胶,且伤口不易愈合,所以干腐病斑不宜进行刮治,应直接涂抹内渗性药剂。效果较好的药剂如:21%过氧乙酸水剂3~5倍液、45%代森铵水剂200倍液、2.12%腐植酸铜水剂原液、5%菌毒清水剂30~5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150倍液等。
3.适当喷药防控 发芽前全园喷施一次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200~300倍液、或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或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400~500倍液、或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树上越冬病菌,进行清园。病害严重果园,从落花后20天左右开始喷药,15天左右1次,连喷2~3次,可有效防控病菌侵染。生长期常用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