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桃、李、杏、樱桃病害

腐烂病

腐烂病又称干枯病,在桃、李、杏及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上均有发生,全国各产区均有分布,为害轻时导致树势衰弱、产量降低,严重时造成枝干枯死、甚至全树死亡。

【症状诊断】腐烂病主要为害主干、主枝,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病部皮层腐烂,腐烂皮层有酒糟味,后期病组织表面产生小黑点,潮湿时小黑点上可溢出橘黄色丝状物。

病斑初期症状不明显,多表现为病部凹陷,有时外部可见米粒大的流胶,胶体初为黄白色,渐变为褐色至棕褐色、甚至黑色。胶点下病组织呈黄褐色湿润腐烂,有酒糟味;腐烂组织向周围逐渐扩大。后期病部干缩凹陷,表面产生灰褐色尖头状突起,撕开表皮,可见许多似眼球状的黑色突起(彩图5-1)。该黑色突起逐渐突破表皮外露,呈小黑点状(彩图5-2)。潮湿时,小黑点上可溢出橘黄色丝状物(彩图5-3)。当病斑扩展环绕枝干后,即造成病斑部位以上枝干枯死或全树死亡(彩图5-4)。

彩图5-1 病斑表皮下逐渐聚集形成黑色突起(桃)

彩图5-2 病斑表面散生出许多小黑点(桃)

彩图5-3 小黑点上溢出橘黄色丝状物(桃)

彩图5-4 腐烂病导致桃树死亡

腐烂病斑分为枝枯型和溃疡型两种。枝枯型病斑多发生在较细小枝条上,病斑扩展较快,易环绕枝条一周造成枝条枯死。溃疡型病斑多发生在较粗大枝干上,病斑四周常形成愈伤组织,但溃疡型病斑在春季或树势衰弱时易旧病复发,而造成枝干枯死或全株死亡。

病原】核果黑腐皮壳[Valsa leucostoma(Pers.)Fr.],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无性阶段为核果囊壳孢(Cytospora leucostom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子座组织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橘黄色丝状物为病菌的孢子(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黏液。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及子座组织(小黑点)在枝干病斑上越冬。果树生长季节病菌孢子(丝状物经雨水溶解后)通过雨水及昆虫传播,主要从伤口侵染为害,也可经皮孔侵入。冻害伤口是病菌侵染的主要途径。病菌侵染后主要在皮层内扩展为害,严重时还可侵害浅层木质部。腐烂病从早春到晚秋均可发生,但以4~6月病斑发展最快,为害也最重。

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性真菌,只能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染,特别是带有死亡或衰弱组织的伤口更利于病菌侵染。当树势衰弱、抗病力降低时,病害将会较重发生。因此,一切导致树势衰弱、造成伤口的因素,均可诱发及加重该病的发生,冻害及火烧是导致病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因素。此外,土壤黏重、有机质匮乏、偏施氮肥及枝干病虫害发生多的果园,腐烂病常发生较重;土壤干旱或发生涝害的果园病害亦常发生较重。

【防控技术】腐烂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1所示。

图5-1 腐烂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 合理施肥,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培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冬前及时树干涂白,防止发生冻害;严禁在果园内焚烧杂草、树叶等,避免灼伤树干。注意防控蛀干害虫,避免造成树干虫伤。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避免发生涝害(彩图5-5)。

彩图5-5 桃树树干涂白状

2.休眠期药剂清园 落叶后至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铲除性药剂,铲除树体带菌,减少病菌来源。常用有效药剂有:45%代森铵水剂200~3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400~5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及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

3.及时治疗病斑 桃、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枝干受伤后极易流胶,伤口很难愈合,因此这类果树上的腐烂病病斑不宜进行刮治,而应轻刮病皮后涂抹内吸性或内渗性较强的药剂进行治疗。常用有效药剂如:甲基托布津油膏[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植物油=1∶(20~25)]、45%代森铵水剂100倍液、21%过氧乙酸水剂3~5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15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100~150倍液、2.12%腐植酸铜水剂原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