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

锈病又称赤星病,俗称“羊胡子”,在我国各山楂产区均有发生,以风景绿化区周边的果园发病较重。严重时,许多叶片及果实受害,对产量及树势均影响很大(彩图4-27)。

彩图4-27 锈病严重为害状

【症状诊断】锈病主要为害山楂的叶片和幼果,有时叶柄、果柄、新梢也可受害。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病部橙黄色肿胀,表面先产生黄色小点渐变黑褐色,后期表面丛生出黄褐色毛状物。

叶片受害,初期叶面先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肿胀,表面凹陷(彩图4-28),叶背隆起(彩图4-29);随病斑扩大,叶正面逐渐散生出黄褐色小点,并逐渐变黑褐色(彩图4-30);后期,叶片背面逐渐丛生出黄褐色毛状物(彩图4-31、彩图4-32)。有时病斑也可在叶脉上产生,叶脉病斑后期易导致前端叶片干枯(彩图4-33)。严重时,叶片上散生许多病斑,并易导致病叶变红、早落(彩图4-34、彩图4-35)。

彩图4-28 早期病斑的叶片正面,表面凹陷

彩图4-29 早期病斑的叶片背面,表面隆起

彩图4-30 叶正面病斑表面产生出褐色小粒点

彩图4-31 叶背病斑表面开始产生黄褐色毛状物

彩图4-32 病斑背面后期丛生的黄褐色毛状物

彩图4-33 后期,叶脉上病斑导致前端叶片干枯

彩图4-34 严重时,叶片上散生许多病斑

彩图4-35 严重时,病叶易变红、早落

幼果受害,多在萼端附近开始发病,有时也可从果柄端开始发生(彩图4-36)。症状表现及发展过程与叶片上相似,只是后期在褐色小点周边产生出黄褐色毛状物(彩图4-37~彩图4-41)。

彩图4-36 果实上的早期病斑,呈黄褐色微隆起

彩图4-37 果实病斑中期,表面产生有黄褐色至褐色小粒点

彩图4-38 果实病斑表面开始产生黄褐色毛状物

彩图4-39 果实病斑后期,表面丛生出黄褐色毛状物

彩图4-40 严重受害病果,后期表面布满黄褐色毛状物

彩图4-41 黄褐色毛状物放大图

叶柄、果柄及新梢受害,病斑多呈梭形或椭圆形,肿胀隆起,表面产生初黄色渐变黑褐色小点及黄褐色毛状物,后期易从病斑处折断。

【病原】梨胶锈菌山楂转化型(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 f. sp. crataegicola),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病斑表面的初黄色渐变黄褐色的小点是病菌的性子器,黄褐色毛状物是锈子器,锈子器内散生出许多锈孢子。

【发病规律】锈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性病菌,其转主寄主主要为桧柏。病菌以菌丝体或冬孢子角在转主寄主桧柏上越冬。翌年春季,冬孢子角成熟,遇适量降雨后冬孢子角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山楂树上,侵染叶片、幼果等幼嫩组织,经6~13天潜育期后逐渐发病。展叶后25天以内的幼嫩叶片及小幼果最易感病。发病后期,病斑表面锈子器内产生的锈孢子再经气流传播到桧柏上侵害针叶或嫩梢,而后在桧柏上越夏、越冬。该病没有再侵染。

桧柏与山楂的相互影响距离一般为2.5~5千米,山楂园周围5千米内是否有桧柏是山楂锈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在山楂园周围有桧柏的前提下,山楂展叶至幼果期的降雨情况对病害发生影响很大,降雨早、次数多、雨量大,病害发生较重,反之病害发生较轻。

【防控技术】锈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4-7所示。

图4-7 锈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消灭越冬菌源 山楂园周围有桧柏时,最好彻底砍除桧柏,这是防控山楂锈病的最有效措施。若不能砍除桧柏,一方面在山楂发芽前对桧柏进行修剪,尽量剪除桧柏上的冬孢子角,集中销毁;另一方面就是在山楂发芽前对桧柏树喷药清园,杀死越冬病菌。桧柏清园效果较好的药剂如: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石硫合剂晶体30~5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1∶1∶160倍波尔多液等。

2.山楂生长期及时喷药 往年山楂锈病发生较重果园,在山楂展叶后、开花前及落花后各喷药1次,即可有效控制锈病的发生为害。病害特别严重果园,最好在落花后半月左右再喷药1次。效果较好的有效药剂同“白粉病”生长期喷药。

3.喷药保护桧柏 当山楂锈病的锈子器开始破裂时,开始喷药保护桧柏,10~15天1次,连喷1~2次。有效药剂同山楂上生长期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