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极富哲理和寓意的聚落布局

中华建筑文化理想环境景观理念在创造优美的环境景观和建筑造型艺术中,不仅十分注意与居住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同样重视与视觉艺术感受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在这种环境景观的创作中,景观的功能与审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中华建筑文化的理想环境景观与建筑空间组织中,鲜明地体现了受儒家、道教等哲学理想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聚落选址、规划和建设中的具体指导和展现。至今能保护完好的一些传统聚落便是最好的例证。

中华建筑文化的理念,不仅要求聚落通过相地构形为寻找外部环境的独特景观,而且在聚落内部布局中更是企求努力营造耐人寻味的景象。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惊叹地称赞:“再也没有别的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当然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是散布在田园中的宅舍,也都经常显现出一种‘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那么,能被当做科学技术历史现象的“宇宙图案”,显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街或是十字正交的道路,这些横平竖直的图形在自然界中是难以找到的。宇宙中最容易见到的是日月星辰山峰水流,这就是中华建筑文化所强调的“法天象地”,也就是李约瑟先生所称的“宇宙图案”。

2.4.1 八卦太极的图式布局

(1)浙江兰溪诸葛村

诸葛亮后裔营造的聚落,人称八卦村的浙江兰溪诸葛村是一个用九宫八卦阵图式布局的村庄(图2-14)。从高处看,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的环抱中,小山似连非连,形成了八卦方位的外八卦;村落房屋呈放射状分布,向外延伸的八条巷道,将全村分为八块,从而形成了内八卦;圆形钟池位于村落中心,一半水体为阴,一半旱地为阳,恰似太极阴阳鱼图形。整个村落的布局曲折变幻,奥妙无穷。

图2-14 浙江兰溪诸葛村

(2)新疆特克斯县八卦城

新疆特克斯县的八卦城,是座体现易经文化内涵和八卦奇特奥妙思想呈放射状图形的城镇(图2-15)。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般,路路相通、街街相连,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但交通秩序井然。同时,八卦城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

图2-15 新疆特克斯县的八卦城

(3)浙江武义县俞源太极星象村

位于浙江武义县境内西南部的俞源太极星象村,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练布局营造的(图2-16)。村中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

图2-16 浙江俞源太极星象村

(4)福建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

福建平和县秀峰乡的福塘村,一泓名为仙溪的溪水自东向西,左转右旋成S形状流经村中,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的界限,将村庄南北分割成“太极两仪”,溪南为“阳鱼”、溪北为“阴鱼”,鱼眼处各建有一座圆形土楼:南阳楼和聚魁楼(图2-17)。从高处俯瞰,全村宛如一个阴阳的太极图,为村落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福塘村是一座大致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由南宋理学家朱熹的18代孙朱宜伯(名方毅,字宜伯,生活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根据当地上大峰的自然条件、山川地形,以“聚山通泽气,山泽通处是乾坤”的理念,精心策划,建成的著名“太极村”。朱宜伯谙知天文地理,广施仁德,秉承朱子学说,穷追理学本源,又在其号称永定下坑钟半仙的舅父指点之下,“依太极图形,取不败之意”,定点土楼、筑码头、建城池、学馆、祠堂及大批民宅,为“福塘太极村”奠定基本格局。“福塘太极村”四面环山,南面五凤山(又称南山),高俊挺拔、郁郁葱葱,其状为“火”,号称“南天一柱”,被当地堪舆家誉为“南龙起火顶”;北面谓之秀峰山,连绵起伏,其貌似“水”,缠绵而锦簇;故云靠南为“阳”,居北为“阴”。而太极双仪定位之点的南太极鱼目“南阳楼”位于南山,始建于乾隆年间,由朱宜伯首创,楼高三层,状如蘑菇,装修别致,气势恢宏。北太极之鱼目的“聚奎楼”位于塘背科。据称,聚奎楼圆楼的所在地,原来只是一口稍大的古井,井水清澈甘甜,源源不断,被当地堪舆家视为北太极之鱼目,“聚魁楼”楼高三层,呈八卦形式,楼内三间一单元,是目前已发现的土楼中最具独特的平面布局。

图2-17 福建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

福塘村被称为“太极村”,不仅是从高处俯瞰该村颇像阴阳太极图,其在很多民居建筑中也留存着很多对太极文化崇拜的遗迹。留秀楼里客厅的天花板至今尚留存着建于明清时期的太极八卦图形。客厅上的天花板依照太极八卦图形修建,其巨型八卦图案更让人耳目一新;同是建于明清时期的茂桂园楼阴阳井,中间以一墙把井一分为二,两户人家共用这样一口井,土墙把两户人家隔开,水井又把两家人的心连在一起,这样的立意,除了可以节省建筑成本,还显示了古人和谐共处的良苦用心。而从福塘村数十栋古民居建筑上发现的镶嵌着太极八卦图形的屋脊和多个太极图形装饰,又可以清晰地发现,村民们对太极文化的崇拜,已由原先的敬佩变成自觉的认同。

2.4.2 隐涵“牛形”的村落布局

安徽黟县的宏村是个“牛形”结构的村落[图2-18(a)]。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岗山为牛头,苍郁青翠的村口古树为牛角,以村内鳞次栉比、整齐有序的屋舍为牛身,以泉眼扩建成形如半月的月塘为牛胃,以碧波荡漾的南湖为牛肚,以穿堂绕户、九曲十弯、终年清澈见底的人工水圳为牛肠,加上村边四座木桥组成牛腿,远远望去,一头惟妙惟肖的卧牛在青山环绕、碧水涟涟的山谷之间跃然而生,整个村落在群山映衬下展示出勃勃生机,真不愧是牛形图腾的“世界第一村”,理所当然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宏村祖辈们“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尊重自然环境的文化修养,以牛的精神、以牛形结构来规划聚落布局,展现聚落的精神追求。专家们赞誉道:“人们赋予环境以意义和象征性,又从它的意义和象征中得到精神的支持与满足。”宏村人将聚落周边突出的山、树、桥、塘、湖等景物以牛形组织起来,一方面让村民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牛的吃苦耐劳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以牛头、牛角、牛腿、牛胃、牛肚标定山、树、桥、塘、湖,容易形成简明空间标识,换句话说,在牛形关联位置的控制下,村民出行交往、农耕活动更能方便地判别村落各个角落的方位距离,人地配合之默契必然巩固人际的和谐关系,因此,卧牛图腾成为宏村人的集体记忆而代代传承。

图2-18 安徽黟县宏村

2.4.3 巧夺天工的聚落布局

浙江秀丽的楠溪江风景区,江流清澈、山林优美、田园宁静。这里聚落处处阡陌相连,特别是保存尚好的古老传统民居聚落,更具诱惑力。

“芙蓉”、“苍坡”两个聚落位居雁荡山脉与括苍山脉之间永嘉县岩头镇南、北两侧。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是历代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两个聚落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末,经宋、元、明、清历代经营得以发展。始祖均为在京城做官之后,在此择地隐居而建。在宋代提倡“耕读”,入仕为官、不仕则民的历史背景和以农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两个聚落由耕读世家逐渐形成封闭的家族结构,世代繁衍生息。经世代创造、建设,使得聚落的整体环境、建筑模式、空间组合及风情民俗等,都体现了先民对顺应自然的追求。两个聚落富有哲理和寓意的聚落布局、精致多彩的礼制建筑、质朴多姿的民居、古朴的传统文明、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清新,优美的乡土环境,独具风采,令人叹为观止。

“芙蓉”聚落是以“七星八斗”立意构思(图2-19),结合自然地形规划布局而建。星即是在道路交汇点处,构筑高出地面约10cm、面积约2.2m2的方形平台。斗即是散布于聚落中心及聚落中的大小水池。它象征吉祥,寓意聚落中可容纳天上星宿,魁星立斗、人才辈出、光宗耀祖。聚落布局以七颗“星”控制和联系东、西、南、北道路,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以寨门入口处的一颗大“星”(4m×4m的平台)作为控制东西走向主干道的起点,同时此“星”也作为出仕人回聚落时在此接见族人的宝地。聚落中的宅院组团结合道路结构自然布置。整个聚落又以“八斗”为中心分别布置公共活动中心和宅院,并将八个水池进行有机地组织,使其形成聚落内外紧密联系的流动水系,这不仅保证了生产、生活、防卫、防火、调节气候等的用水,而且还创造了优美奇妙的水景,丰富了聚落的景观。经过精心规划建造的“芙蓉”聚落,不仅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层次分明有序,而且“七星八斗”的象征和寓意更激发乡人的心理追求,创造了一个亲切而富有美好联想的聚落自然环境。

图2-19 浙江永嘉芙蓉古村落

“苍坡”聚落的布局以“文房四宝”立意构思进行建设(图2-20)。在村落的前面开池蓄水以象征“砚”;池边摆设长石象征“墨”;设平行水池的主街象征“笔”(称笔街);借形似笔架的远山(称笔架山)。象征“笔架”有意欠纸,意在万物不宜过于周全,这一构思寓意村内“文房四宝”皆有,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此立意精心进行布置的“苍坡”村形成了笔街商业交往空间,并与村落的民居组群相连;以砚池为公共活动中心,巧借自然远山景色融于人工造景之中,构成了极富自然的村落景观。这种富含寓意的村落布局,给乡人居住、生活的环境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创造了蕴含想象力和激发力的乡土气息。陶冶着人们的心灵。

图2-20 浙江永嘉苍坡古村落

古村落位居山野,与大自然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的乡土环境和古村落风貌具有独特的魅力。造村者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奇峰、群山的优美形态,丰富村落的空间轮廓线,衬托出古村落完美的形象。借自然山水之美,巧造村景。“芙蓉”村的美名正是由造村者因借村外状似三朵待放的芙蓉奇峰之美,映入村内中心水池,每当晚霞印池有如芙蓉盛开的美景而得名;引山泉入村、沿村落寨墙、道路和宅边的水渠潺潺而流,沟通村内水池形成流动水系,使古村落充满无穷的活力。古村落的美景,令人陶醉。

2.4.4 融于环境的山村布局

爨底下古村是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京西古驿道深山峡谷的一座小村(图2-21),相传该村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随山西向北京移民之举,由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为韩氏聚族而居的山村,因村址住居险隘谷下而取名爨底下村。

图2-21 深山峡谷中的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爨底下古村是在中国内陆环境和小农经济、宗法社会、“伦礼”“礼乐”文化等社会条件支撑下发展的。它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环境,以家族血缘为主体的人与人的社会群体聚落特征和以“伦礼”“礼乐”为信心的精神文化风尚。

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中国人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爨底下古村环境的创造正是尊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传统观念,按天、地、生、人保持“循环”与“和谐”的自然规律,以村民的智慧把自然创建了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山村环境。

(1)运用中华建筑文化理论择吉地建村

爨底下古村运用中华建筑文化地理五诀“寻龙”“观砂”“察水”“点穴”和“面屏”勘察山、水、气和朝向等生态条件,科学地选址于京西古驿道上这一处山势起伏蜿蜒、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独特的向阳坡上。山村地理环境格局封闭回合,气势壮观,“中华建筑文化”选址要素俱全(图2-22)。村后有圆润的龙头山“玄武”为依托,前有形如玉带的泉源和青翠挺拔的锦屏山“朱雀”相照,左有形如龟虎、蝙蝠的群山“青龙”相护,右有低垂的青山“白虎”环抱。形成“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紫气东来”的背山挡风、向阳纳气的封闭回合格局,使爨底下古村不仅获得能避北部寒风,善纳南向阳光的良好气候,更有青山绿水、林木葱郁、四时光色、景象变幻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动人的山水田园画卷,实为营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山村环境之典范。

图2-22 砂山格局示意

(注:带“*”者为当地地名)

(2)“因地制宜”巧建自然造化的环境空间

充分发挥地利和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村民生产、生活之所需,引水修塘,随坡开田,依山就势,筑宅造院。爨底下古村落“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村落布局,以龙头山和锦屏山相连构成南北的“中华建筑文化轴”,将70余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随山势高低变化,大小不同地分上下两层,呈放射状灵活布置于有限的山坡上。俯瞰村落的整体布局宛如“葫芦”,又似“元宝”。巧妙地将山村空间布局与环境意趣融于自然,赋予古山村“福禄”“富贵”的吉利寓意。

在山地四合院的群体布置中,巧用院落布置的高低错落和以院落为单元依坡而建所形成的高差,使得每个四合院和组合院落的每幢建筑都能获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通风和开阔的景观视野;采用密集型的山地立体式布置,以获取高密度的空间效益,充分体现古人珍惜和节约有限的土地,保持耕地能持续利用发展的追求和实践。

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和村址两侧山谷地势,建涵洞、排水沟等完备有效的防洪排水设施;利用高山地势建山顶观察哨、应急天梯、太平通道及暗道等防卫系统;村内道路街巷顺应自然,随山势高低弯曲的变化延伸,构成生动多变的山村街巷道路空间,依坡而建的山地建筑构成了丰富多变的山村立体轮廓。采用青、紫、灰色彩斑斓的山石和原木建房铺路,塑造出朴实无华、宛若天开的山村建筑独特风貌,充满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质朴的山村环境精神文化

爨底下古村落不仅环境清新优美,充满自然活力。还以它那由富有人性情感品质的精神环境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氛所形成的亲和性,令人叹为观止。

古村落巧借似虎、龟、蝙蝠的形象特征,构建“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金蟾坐月”等富有寓意的村景,以自然景象唤起人们美好的遐想。村中道路和院落多与蝙蝠山景相呼应,用蝙蝠图像装饰影壁,石墩以寓示“福”到的心灵感受。巧借笔峰、笔架山寓为“天赐文宝、神笔有人”之意象,激励村民读书明理、求知向上等喻示手法来营造山村环境的精神文化。

在兴造家族同居的四合院、立家谱族谱、祭祖坟等营造村落宗族崇拜、血缘凝聚的家园精神文化的同时,建造公用石碾、水井等道路节点空间、幽深的巷道台阶和槐树林荫等富有人文精神的公共交往空间,成为大人小孩谈笑交流家事、村事、天下事,情系邻里的精神文化空间,使古村落和谐的社会群众关系更加密切。修建“关帝庙”,“私塾学堂”等伦理教化,读书求知的活动中心,弘扬关帝“仁、义、忠、孝”的精神,以施“伦礼”教化和敦示,规范村民的道德行为,构建和谐环境的精神基础。

2.4.5 以水融情的水乡布局

小洲水乡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树保护区内,保护区由珠江和海潮共同冲积形成,区内水道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并随潮起潮落而枯盈。“岭南水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水乡聚落类型,岭南水乡民居风情融于其中,富蕴岭南水乡和广府民俗风情。

(1)果林掩映的外部环境

在广阔的珠江三角洲,果木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花卉、果林水乡区东北起自珠江前航道,西南止于潭州水道、东平水道(图2-23)。位于海珠区果林水乡的沥村,至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集镇。这里河涌密布,四面环水,大艇昼夜穿梭,出门过桥渡河。海珠区水乡龙潭村的中央是一处开阔的深潭,处于村中“Y”字形水道交汇处,那是旧时渔船停靠之地,也是全村的形胜之地,由于四周河水汇集此潭,有如巨龙盘踞,故称“龙潭”。除了村口的迎龙桥外,在“龙潭”北面布置有利溥、汇源、康济三座建于清末的平板石桥;南岸有“乐善好施”古牌坊;东北岸有兴仁书院;东岸不远处有白公祠。古村四周古榕参天,河道驳岸、古桥、书院、古民居、古牌坊、祠堂等古建筑群和参天古榕围合成多层次、疏密有序的岭南水乡空间格局。

图2-23 登瀛码头和登瀛码头外的万亩果林

(2)潮道密布的水网系统

珠江水系进入三角洲地区后,越向下游分汊越多,河道迂回曲折,时离时合,纵横交错。密布交错的河网为这一带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水乡聚落孕育形成了天然的水网环境基础。

小洲就是以“洲”命名的明清下番禺水乡村落之一。小洲位于海珠区东南部的赤沙滘-石溪涌河网区,村落中心区的水网由西江涌、大涌及其分汊支流大冈、细涌等组成,区内河道迂环曲折,潮涨水满,潮退水浅。西江涌是流经小洲的最大河涌,从村西边自南向北绕村而过,到村北约一公里处拐了个大弯,自北而东南,又自东南而东北,这一段至河口称为“大涌”,在村的东北角汇入牌坊河;村西的西江涌分别在西北角和西南角处各分支成两条小河汊,西北分汊一支南流经村中心汇合西江涌从南面过来的另一支小涌后迂回东折,最后汇入细涌,这一“Y”字形水系当地通称“大冈”;西江涌另一分支东流在天后庙,泗海公祠的“水口”位置汇入细涌,西江涌在西南角的另两支河汊,一支北流在村中心汇入大冈,一支绕过村落南缘汇入村东的细涌。绕村东而过的细涌,是流经小洲的第二大河涌,它接纳村中的三支小涌后,呈S形自南向北在村东北角流入大涌,整个小洲水乡聚落的河网,呈明显的网状结构。而在这个水网外围,还存在着与之相通的果园中细长的小河沟,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系统,这个河网水位随潮汐而涨落,就像人的血管一样,成为小洲水乡村落和居民疏通生活污水,完成新陈代谢的生命网络。

(3)村落水巷景观

小洲的水巷景观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外围单边水巷。小洲外围的河涌水巷一般在靠村的一侧砌筑红砂岩或麻石(花岗岩)驳(堤)岸,在巷口对出的地方设置埠头,岸上铺上与河道平行的麻石条三至五条,在民居围合的街巷,临街处往往会修筑闸门楼,直对并垂直条石街和河涌。西江涌的另一侧河岸是连片的果林、水塘和泥筑果基,村西的西江涌和村北的河道水巷多数呈现村落,一侧是麻石道,村外是大片水塘、果林、泥基的单边水巷景观。

②内部双边水巷。穿过村中心的大岗是小洲村民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也是本村最典型的双边水巷,大岗北段是由西、北两组建筑围合成的水巷,民居的街巷巷门大都垂直朝向河涌,河涌两岸的民居,街巷两两相对或相错。道路双边均铺设与河道平行的麻石铺砌的石板路,在石板路与河道之间,靠水岸的地方一般种植龙眼、榕树等岭南树种,形成宽敞、树木葱茏的水道景观。

河涌对出的河堤大都砌筑凹进或凸出河面的私家小埠头,可谓家家临水,举步登舟。流经村落的河道两岸用麻石,红砂岩砌筑驳岸,驳岸每隔一段设置小埠头,有的为跌落河涌的阶梯状,有的凸出河岸两边或一边开石阶,一般正对一侧的巷门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洗衣物。小洲内河大岗的埠头区分十分严格,各房族及家族、家庭各用不同的埠头,有的埠头还特意加以说明。

大岗东折的一段由北、南两组建筑围合,北部组团的巷门正对垂直河涌,西南部组团的民居则背倚河岸而建,在后面开门窗或开小院落,一正一反的建筑围合成水巷空间。

小洲村中以麻石平板桥居多,著名的有细桥(白石)、翰墨桥(又称“大桥”)、娘妈桥(白石)、东园公桥(白石)、东池公桥(白石)、无名石桥等;竹木桥有牌坊桥、青云桥等。大岗这一段河涌铺砌了六七座简易的平板石桥,或一板或二三板,平直、别致而稳当,连通南北。细桥和翰墨桥是这段河涌中最为著名的平板古石桥(图2-24)。

图2-24 水乡风貌

③街市。小洲的水乡街市主要集中在村东的东庆大街—东道大街—登瀛大街,一直延伸到本村最大的对外交通码头——登瀛古码头一带,是村中古商铺最为集中、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方。从商铺分布的格局来看,这里初具小镇规模。

④街巷景观。走进小洲水乡内巷,古村的空间结构,以里巷为单位布局规整,整齐通畅的巷道起到交通、通风和防火作用;在村落的朝向上,把民居、祠堂等乡土建筑面向河涌,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直对小埠头。与麻石或红砂岩石板巷道平行的排水道在接纳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后顺地势而下汇入河涌。

小洲内巷中偶尔还会见到一种珠江三角洲独特的蚝壳屋(图2-25),蚝壳屋的每堵墙都挑选大蚝壳两两并排,堆积成列建成,后再用泥沙封住,使墙的厚度达80cm。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大屋,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图2-25 蚝壳砌筑的镬耳大屋民居

2.4.6 传统聚落空间布局的启迪

将聚落形态加以形象化的布局,颇富哲理和寓意,看似有点神话般的故事,但这种把直观自然现象的“宇宙图案”作为聚落布局的结构模式,对于突出聚落的空间特色和规划管理是有很多好处的,这对现代的聚落规划仍然颇有启迪的意义。

(1)识别性强

有图像形态的聚落,空间特色明显,容易让人建立简洁的心理意象,记忆牢固,回忆轻松。

(2)秩序良好

有结构模式的聚落,各个部位都要符合整体的布局,各就各位,不许跑调也不能走样,在宏观控制下形成良好的秩序。

(3)不易改变

有“宇宙图案”的聚落,居民会认为这个图案是神灵所赐,是与外部永恒的山川形胜相对应的,聚落的兴旺安危全都系在这个图案的完整上,他们不轻易改变聚落的形态,保持聚落布局的连续性,使聚落的布局管理始终处于自组织的状态中,从而有效地延续空间特色。

(4)人地融洽

有图式构形的聚落,人们容易体会到聚落是在大自然中生根,从大自然中萌芽,与大自然共同生长的,每时每刻都散发着泥土芳香和美感韵味,因而人们能以爱抚的心情来珍惜生活里的一草一木,善待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来爱护聚落中的每一项公共设施。

总之,聚落的形象化布局不仅是先哲们创立的中华建筑文化“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引申,对聚落布局的形成、环境景观的营造和持续发展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为此,在现代城乡规划设计中应加以弘扬,以确保城乡规划设计更富科学性、文化性和合理性,传承中华建筑文化为营造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发挥中华建筑文化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