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 住宅小区规划
- 骆中钊 方朝晖 杨锦河
- 5013字
- 2020-08-28 22:28:42
2.2 华夏意匠和人天传统聚落融自然
当人类摆脱野外生存的原始状态,开始有目的地营造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居住环境,也是人类认识和调谐自然的开始。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历了顺其自然—改造自然—和谐共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使人类充分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使人类获得优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现存的很多优秀传统聚落都展现了具有优良生态特征的环境景观。只是到了近代和现代,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扩大了对人类能力的过度崇信。盲目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以及“疯狂的城市化”,孤立地解决人类衣、食、住、行问题,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严重地恶化了居住环境。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人们才感悟到古代先民营造优良生态环境景观的聪明智慧。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的青山碧水,便成为现代城市人的迫切追崇。
优美的传统聚落,有着以民居宅舍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及其以山水林木和田园风光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集山、水、田、人、文、宅为一体的和谐生态环境。
传统聚落民居之所以美,之所以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主要还在于传统的聚落民居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传统。传统聚落民居的美与传统中国画的章法与黑色所形成的美,在形式上是一致的,这种美包括无形无色虚空的空间美和疏密相间形成的造型美。
传统聚落民居之所以具有魅人的感染力,在于民房具有融于自然的环境和人文的意境所形成的意境美,这种美,由于能够引人遐思,而给人以启迪。这些都是颇为值得当代人追寻宜居环境时努力借鉴和弘扬的。
2.2.1 传统聚落美在环境
传统民居之美包括山水自然、顺应地势和调谐营造所形成的环境景观之美。
(1)山水自然
营造和谐优美的聚落环境景观就必须把民居与自然山水植被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使人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这种“山水情怀”的意境展现中国人欣赏“天在有大美”,以求心灵的解决所形成对山水环境的自然情结;并巧妙地就地取材,使民居宅舍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水自然环境景观之美。
(2)顺应地势
为了适应我国多山的地理特点,传统民居宅舍多顺应地势,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坡地,只进行少量的局部填挖,尽量保存自然形态;利用建筑本身解决地形高差,或挖填互补、或高脚吊柱、或院内台地、或室内高差等手法,将地形的坡差融合到民居宅舍的空间设计之中。使得传统民居形成了疏密相间、布局灵活、植被映衬的整体景观,展现了诗画意境的山水情趣。
在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的江南;临水而建的聚落,民居滨水形成倒影,因水生景;溪河架设拱桥与廊桥,富于变化的造型为水乡增添诱人的魅力;而水边泊岸、码头往来的船舶和休息亭廊所形成的建筑景观与植物,水体动态景观交相辉映,使得聚落民居呈现出亲水的无穷活力;再加上四季差异晨昏阴晴所形成的色彩、光线万千变幻,使得民居建筑与山水植物等自然景象所形成的亲和景观,极大地补充、丰富了视觉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3)调谐营造
传统民居,当处于水系不利的环境,先民们善于利用开塘、引渠、截水、筑坝等举措。筑坝以提高水位,引水入村、入户;开塘可人造水面以利生产、生活之所需;引渠可用于灌溉。这些所形成的滚水坝体浪花飞溅、村边池塘微波涟漪,水口园林田坎风光等人水相融、妙趣洋溢。
为了增补山形地势之不足,先民们又采用增植林木以补砂,作为改善环境的根本措施。为了补山形之不足,先民们在村后山坡广植林木,以防风。栽种树木,成为先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先选择,聚落中百年古树,时常成为聚落文化底蕴的标志。
不同农作物所形成的田园风光,也是传统聚落民居景观的重要形成因素。江南四月油茶花盛开,使大地尽染嫩黄;北方麦熟季节,田野一片金黄;西南一带山区的层层梯田和新疆吐鲁番的连绵葡萄架等,都为传统聚落增添乡村气息,也使得传统聚落民居宅舍掩映在绿树和田野的传统聚落美景之中。
2.2.2 传统聚落美在整体
传统民居之美还体现在建筑群体的整体美。首先是风格的一致性,为达到统一协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相似的风格促使形成和谐的风貌,从而产生秩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统一的前提,也就可以为局部的变化提供可能。其次是聚落的重要位置布置独特的建筑,使统一的聚落风貌有所变化,形成获取聚落景观独特性的因素之一。再者就是经营好通道的艺术变化,通过线型通道的艺术变化,使得传统聚落形成丰富多变的街巷景观,使得传统聚落能够各具特色,而绽放异彩。
(1)风格统一
建筑风格是由建筑材料、营造方式、生活模式、艺术取向和人们的哲学观念等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每一因素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聚落都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对于同一个地区或聚落,其建筑风格应该是统一的、相似的和相对稳定的,展现出聚落的和谐风貌。传统聚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得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和自然性;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传统民居宅舍都能融入传统聚落的整体之中,促成了聚落风貌的统一性,展现了平和安定之美。
传统聚落民居宅舍风格主要取决于民居宅舍融入自然的色彩和包括墙体、屋顶、门窗、主体结构和局部装饰等建筑外观的造型因素。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屋顶形式、墙体材料、建筑高度和色彩运用的统一性。
(2)重点突出
传统聚落以民居宅舍风格统一为前提,努力把聚落中的重要建筑突显出来,使得传统聚落展露出独特的景观效果。这些建筑除了在体量、规模、高度和装饰上均超出一般的民居宅舍外,还特别强调其建造地点均布置在要冲之处,如聚落的中心、路口、村口等居民常到达的场所,以展现其公共使用的性质,成为聚落的视觉中心和亮点,传统聚落还经常把重点建筑布置在聚落周边的高地或山坡上,从远处即能看见,成为聚落的地方标志,使得传统聚落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乡土景观。
(3)通道变化
通道指聚落的街、巷、河滨和蹬道等交通道路,包括平原地区的陆巷、山区的山巷、河网地区的水巷。通道是聚落的血脉,借助通道以通达全聚落、认识全聚落、记忆全聚落。通道是聚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因此通道是聚落独特性的重要载体。传统聚落通道景观的独特性表现出“步移景异”和比较产生差异的两大特点,给人以美感、令人获得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景观感受。
通道的景观取决于两侧建筑的垂直界面和道路的水平界面两大因素,两大因素之间的尺度比例关系,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而不同的建筑色彩、造型和高度变化使得通道景观极具多样性。如平原地区传统聚落陆巷大多是平直或略带弯曲,路面简单,其景观变化主要是依靠两侧沿巷住户院门和院墙的变化,不同的聚落都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气息和景观感受,山区的街巷,由于增加了地形变化的因素,蹬道、平台、栈道、挡土墙使得路面景观变化万千,而山区大量使用石材和木材的民居宅舍,吊脚楼、干栏房、挑楼、挑台等造型特色形成了独具风采的山乡景观。
水网地区的河滨通道(水巷),利用船舶作为交通工具。由于水元素的介入,因水而设的船、桥、码头、栏杆、廊道和临水民居宅舍的挑台、挑廊、吊脚等,使得水乡景观更具生活气息和诱人的魅力。水巷景观其功能上的合理性和景观上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山水园林造园技艺的借鉴题材。
(4)聚族而居
传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呈现着聚族而居的特点。多为独立民居并以聚族组群布置。另外一种是为了防御侵扰而建造的大型土楼聚族而居,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和五凤楼,一般皆高为三四层,外墙不开窗,顶层为防御而设箭窗。内部有大庭院,可设祠堂及各户辅助用房及水井等。造型变化较多,尤以五凤楼和长方楼的形式更为活泼。最具代表的福建土楼被誉为神奇的山乡民居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2.3 传统聚落美在民居
在近距离内形态是主要的景观因素,而民居宅舍外在形态因素的景观效果即取决于其结构形式、墙体构造、屋顶形式、院落空间和立面造型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所形成的各民族、各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民居宅舍。
(1)造型丰富
构成民居宅舍造型的独特之处,乃在于其空间、构架、色彩、质感等方面的不同表征。营造了各异的形体特色。其不同之处,源于各地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不同空间组织,而空间要求又决定了采用何种结构形式,民居宅舍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使得其承重及围护结构形式各富特色,造就了民居宅舍丰富多彩的造型风貌。
院落组织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独特所在,院落是由建筑和院墙围合的空间,院落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相为穿插、彼此渗透,成为中国民居宅舍的“天人合一”使用方式而有别于西方建筑。院落的大小、封透、高低、分割与串联等不同的组织方式,给人以不同的感受。院落配以花木、叠石、鱼池和台凳等,在充实院落空间内涵中展现着中国人的自然情结和诗画情趣。
立面造型是民居宅舍整体(或组合体)及其相关部位合宜的比例配置关系以及细部丰富多变和图案装饰配置的综合展现。
木结构坡屋顶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华厦意匠的聪明才智,各种坡屋顶、坡檐的组织和配置以及封火山墙形成的建筑立面造型的垂直三段中屋顶部分的变化,形成了民居宅舍富于变化的个性所在。
中国民居宅舍以其外观独特、庭院多样、形体均衡、屋顶多变的造型美,而成为世界建筑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2)院门多样
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民居宅舍是门堂分立的,全宅的数幢建筑是被建筑物和墙垣包围着,形成封闭的院落。院门是院落的入口,也是一座民居宅舍的个性表现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门第”高低的标志。因此,院门的规格、形式、色彩、装饰便成为人们极为重视的关键所在。北京合院民居的院门有王府大门、合院大门和随墙门之别,合院大门又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山西中部民居院门分为三间屋宅式大门、单间木柱式大门和砖褪子大门;苏州民居院门有将军门(三开间大的)、大门(单开间大的)、库门(亦称墙门)和板门(店铺可装卸的大板门)等。院门的形制可分为宫室式大门、屋宇式大门、门楼式门和贴墙式门。院门从实用角度分析,仅是一个可开闭的、有防卫功能的出入口,或兼有避雨、遮阳的功能要求。但人们为突出门户的标志性含义,对院门创意进行加工装饰,形成多变的形式和独特的构图,以达到美感的要求。纵观传统民居宅舍院门的艺术处理,主要集中在门扇及其周围的附件(包括槛框、门头、门枕、门饰等)、门罩(包括贴墙式、出桃式、立柱式等诸种门罩形式)和门口(包括周围的墙壁、山墙、廊心墙等)。不同地区的民居宅舍院门仅就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深入的设计加工,采用多样性和个性的手法,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造型效果,成为展现各具地方特色风貌的文脉传承。
(3)结构巧妙
在中国传统民居宅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木结构,持续应用了近两千年。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不仅坚固、稳定、合理,而且有着造型艺术美,这是华厦意匠聪明才智的展现。结构的美表现在其形式的有序性和多变性。结构,为了传力简单明确,方便施工,因此其形式都是有序的,有着极强的统一感。工匠们只能在统一中求变化,以显露其个性。结构的变化多表现在节点、端头及附属构件上,既不伤本,又有变化。
木结构的形制包括抬梁式、插梁式、穿斗式和平置密檩式四大类,每种结构因构造形式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艺术处理,使得中国传统民居宅舍具有结构美的特性。
(4)材料天然
优秀传统民居宅舍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大量的建造材料是包括木、石、土、竹、草、石灰、石膏以及由土加工而成的砖、瓦等天然材料。天然材料的应用不仅实用经济,工匠们还善于掌握材料的特性和质感、形体、颜色的美学价值,运用独特的雕、塑、绘等手工工艺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增加思想表现的内涵,形成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民居宅舍材料的美,包括材料运用的技巧性、材料搭配的对比性、材料加工的精细性、珍稀材料的独特性。
天然材料由于产地不同、地质状况差异,因此在材质、色泽方面也会产生变化。巧妙地利用视觉特征,创造不同的观感,天然材料的运用造就了传统民居融于自然的美感,天然材料也就成为传统民居美的源泉。
(5)装修精美
装修是在主体结构完成之后,所进行的一项保护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工作。传统民居建筑的装修主要表现在外墙和内隔墙两方面。
外墙包括山墙、后檐墙及朝向庭院的前檐墙。传统民居宅舍的前檐墙大部分为木制,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制,采光及出入的门窗种类十分多样,是造型艺术处理的重点。
山墙和檐墙均为在木结构基础上的围护墙,建筑材料都以天然的石、土和经烤制的砖为主。不同的材料运用和搭配、不同砌筑方法和细部处理、不同的颜色选择等都为传统民居宅舍增添了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