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逸闻

把祖父的灵柩扶送到合肥家乡归葬后,段祺瑞又去做什么了呢?有人说,段祺瑞只身返回宿迁,在军营中当了一个杂役,也就是勤务兵,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日子周俊旗、汪丹:《段祺瑞真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但大多数研究者和传记作者都认为,段祺瑞留在了合肥的家里,进入大陶岗北五千米的侯大卫庄(今肥西县小庙镇马场村)续读了一年多的私塾胡晓:《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在此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段祺瑞的祖父去世后,段家家道中落,生活处在贫寒之中,不但付不起学费,还欠下了私塾侯先生的膳费。为此,私塾先生扣下了段祺瑞的端砚和书桌。段祺瑞在私塾先生家搭伙,侯先生每月安排三次加餐。每逢“打牙祭”,学生除青菜豆腐外,饭头上多加两块大渣肉。有趣的是,每次“打牙祭”,段祺瑞碗底都会多两块大渣肉。有一次,侯先生的女儿问段祺瑞:“你每次碗底多两块肉是谁给的?”段答:“是师母给的吧。”师姐红着脸说:“是我给你的!”

段祺瑞发迹后,曾把私塾先生接到京城,据说这位侯老先生赴北京时,啥也不带,但有一方端砚,就是段祺瑞幼时用过的,却揣在怀里,算是“完璧归赵”。三个月后,私塾先生回家才发现,有一幢远近出名的新居,是国务总理送给他的。晚年的段祺瑞寓居上海,生活费用靠蒋介石每月赠送的敬仪,仍然从这些钱中分出一部分寄给侯先生父女,直到去世为止季宇:《段祺瑞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前面的故事属于传说,也不排除后人有意附会。但是,少年时代的段祺瑞确实喜欢读书。沃丘仲子记述求学时的段祺瑞,有这样的评语:“初就学家塾,性殊强韧,同学或狎之,每持以镇静,若示以不屑与伍者。读书亦不甚措意,视老师宿儒蔑如也。”沃丘仲子:《段祺瑞》上编,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第4页。不与同学开玩笑,看似有很深的城府,读书也不求甚解,少年时代的段祺瑞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但是,段祺瑞的女儿段式巽回忆说:“父亲喜欢读书,不喜耕作,常想另谋生计。”段式巽:《追忆先父段祺瑞》,《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9辑。出身于军功世家,又跟随祖父在军营里度过了八年的欢乐时光,段祺瑞岂愿甘心做一个农夫呢?于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年仅十七岁的段祺瑞怀揣仅有的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五百多千米,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收留在军营中作哨书,此次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也开启了段祺瑞的辉煌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