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陈鼓应著作集)
- 陈鼓应
- 6字
- 2020-12-11 19:04:41
庄子外篇解说
引言
世传《庄子》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所存不足7万字,乃郭象删定本。成玄英《庄子序》云:“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所言甚是。王师叔岷认为研究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外篇有若干文字或保存庄子本人的杂记,或弟子受教时对其言行之记录。外篇各篇反映了庄子学派思想多样化的景象。各篇寓言的创作构思不仅饶富意趣,寓意亦至为深远,颇可发扬内篇之理论,其中有不少观点和议题发内篇之所未发,举数例为说。
一、任情率性与安情适性
《骈拇》篇阐扬任情率性观点,倡导“任其性命之情”。任情说对后代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哲学史上如嵇康、阮籍属任情派,明代李卓吾亦属之。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扬性抑情,宋儒对情欲之禁锢尤甚。尼采的酒神精神及冲创意志之学说可为吾人重整性情说之助力。
《骈拇》篇又说:“仁义岂非人情乎?”仁义道德本应合人情顺人性,历代儒者则常不免沦于道德绝对化的“意识形态”之中,因而庄子后学倡导仁义应合乎人性,指出人情调剂之必须,方能免除人性受道德僵固化、形式化之束缚。任情说可为重振文化生命力之重要解药。
《在宥》篇进一步提出“安其性命之情”,在任情说之外又另立安情说。安情适性是人生修养中可怡养生命的重要心境。
二、行而无迹的仁义观
《老子》第八章呼吁人际交往要重视仁(“与善仁”),同时老子还特别强调孝慈忠信等德行的重要性。庄子外篇更明确的宣说“爱人利物之谓仁”,“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天地》),同时认为道德行为的显现应该不着痕迹(“行而无迹”)。《天地》以“爱人利物”来说仁,这观点被宋代朱熹所引用。朱熹《仁说》便以“爱人利物”论仁,同时以庄子“万物与我为一”作为仁之体,这也可以看出庄子对朱熹仁义观之影响。
三、道无所不在
《知北游》中,东郭子问道在哪里,庄子回说无所不在,接着又说道不离物(“无乎逃物”)。道和物是没有界限,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这个观点对于后来的佛教、道教以及唐宋哲学家起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道教孟安排说:“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道教义枢·道性义》)又比如佛教说劈柴挑水皆是佛,这些观点都是来源于庄子。更重要的是,成玄英注疏《老子》第二十一章时说:“道不离物,物不离道。”这观点又被二程所继承,庄子道物不离的观点,在其后的哲学史上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
《庄子外篇解说》共15篇。文稿完成于1975年之前,原收在拙著《庄子哲学探究》(1975年自费出版)。今略作修饰,重刊于此。
(2005年6月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