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将军祥厚、都统霍隆武在仪凤门第二次被太平军攻破之后,带着原本在外城巡防的清军,迅速回到苦心经营城破避风港,抓紧时间指挥着旗兵与壮勇做战前准备。此时的避风港,谓之内城。最早是明太祖修建的易守难攻的皇城,在清时为全国所设十三处旗兵将军府之一,专供八旗兵及眷属居住。
早在太平军到达江宁城下时,将军祥厚见守城清军城池大、守兵少,为在外城失守后留退路,就全力加强内城防务。此时外城破,内城以有加固后的城防,密集的炮位,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粮草等,和为增加守城兵力所募的四千壮勇与四千旗兵共同守卫内城。
城破当日:“城内百姓皆闭门自保,街巷时不时枪炮大作、杀声震天。
当这这两个阵营的人碰到一起,太平军是满人及官兵皆妖需格杀勿论,内城官兵是再无退路拼死一战。原本祥和的南京城终免不了一场血战。
外城破后第二天黎明,在朝阳门的指挥战斗的朱锡琨,在肃清外城清军残余势力之后,就向内城发起试探性攻击,但被准备充足的清军打退。在看到内城的清军防备甚严之后,先期进城的太平军便照搬攻克外城的战斗经验。为总攻做战前准备,即在总攻前继续采用疲敌之计。
首先,沿着内城城垣构筑炮兵阵地,昼夜不停地向内城开炮,并不停的派小部队“骚扰”守城清军。
外城破第二天傍晚,在外城清军残余势力被肃清之后。为实现十二天克城的神话,战前总指挥杨秀清否定了疲敌之策。并于当晚下令太平军主力进入内城的西面和北面城垣较低的地段(准备强攻),其余两面为牵制性进攻方向。
外城破后第三天黎明,太平军听从杨秀清的命令,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太平军在内城的各个方向向清军发起了强攻。城上清军及妇女向攻城的太平军枪炮兼施,打退太平军多次强攻,击杀太平军所掳掠先锋千余人。太平军虽损失惨重,但杨秀清仍坚持强攻,逼迫清军投降。
为保持军队进攻势头,杨秀清采用多支军队轮番强攻。承担攻城任务的太平军,在杨的逼迫下只能前仆后继的硬着头皮“藉尸而上”(踩着尸体攻城),向内城发起自杀式冲锋。
守城清军由于太平军攻击不间断,没有吃饭休息的时间,有些兵勇“力尽气竭而死”。正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杨秀清为瓦解敌人的防守意志。突然暂停攻城,并向清军传话“准旗人拜降”。旗人不知是计,都想着投降保命,正当江宁将军祥厚与诸位将领商量投降可行性之时。
城外的太平军趁机向城上开炮、放火箭。掩护突击队乘虚登城,一举将内城西门攻破。祥厚见此知大势已去,自刎而死”。霍隆武率兵与太平军展开巷战,直到傍晚申刻,与士兵力战而亡。
还有数百人太平军由朝阳门逃到城外“东乡等处”。太平军布告,“有擒得旗人者,赏银五两”。见财起意的东郊农民便帮助搜杀逃亡旗兵。(殊不知,太平军属地银子无用。)
当天深夜,太平军终于彻底占领江宁全城,夺取了造反以来最大的胜利。
咸丰本有旨意将陆建瀛革职拿问,并由祥厚代其任钦差大臣之职,但由于城池被围,旨意无法传到城内。等咸丰得知陆建瀛死在城内,便照总督例赐恤。但由于后来有人举报其并非为节义而死,故“建祠方竣,申明其罪,请夺恤典,天下称快。”
据《金陵省难纪略》记载作内城破“:后余满妇数千人,赋驱出朝阳门外,围而烧杀之。是日自辰至午,日色惨流,杀气弥天,外城居人皆无生色。贼破满城后,绝无动静。十二日,贼三三五五叩门入人家,名曰“搜妖”,谓官兵、满人也。
据《东华续录》记载此战伤亡情况:“威丰三年,粤匪窜扰江宁省城,前任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及八族协佐各官或力竭捐躯,或临难自尽,同时阵亡殉难者,文武各官计三百余员,兵丁妇女不下三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