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调公

1987年秋,我被在南师毕业的一位同学拉着看了日本国大井清先生领导的唐诗吟诵演出,不禁有感:在吟诵这一点上,日本是先行了,中国是落后了。以中国文化之昌明,吟诵人才之济济,应该是吟诵发达,然而在“五四”时代大受挫折,吟诵为少数的几个腐儒所垄断,国粹沦亡,诚为可惜!因此,在看过演出之后,我有两种感觉,一是赞赏日本国的善于接受中国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是数典不可忘宗,我们有必要有理由把继承传统吟诵理论和经验的担子挑起来,剔除其不科学的东西,发挥其科学的东西,通过审美宏观,使之归于至善。

怀着这两点想法,我为重振吟诵之风担心。然而读了少松同志的这本《古诗词文吟诵研究》,我放心了。我被这一本继往开来的著作所吸引。第一,这本书从理论上阐述了问题。那就是说,中国的古诗词文为什么要吟诵,吟诵有什么好处,言之成理,行之当然。第二,此书于吟诵有种类区分,有的是吟而非诵,有的是诵而非吟。这是古代所没有严格划分的,而少松同志把它们划分开来,并加以说明。第三,吟诵之文,有诗词和文章之分,吟诵起来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此著以吟诵对象之不同,以类相从,读者可以分别参考。第四,此著不仅从理论下手,探讨古诗词文吟诵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而且根据作者经验引导读者吟诵,以简明的言词举例说明吟诵过程中的方法、要求和技巧。总之,这部著作给我很多的启发。最主要的是作者以美学的眼光分析吟诵,放眼宏观,情之所至,理有固然。这一点,我尤其赞赏。比如,吟诵,是音乐美,但要好听动人,先要了解意境美。凡是懂得诗词文中的意义、内涵,没有不吟诵合度的,尽管他们中质量各有不同。这就是说,吟诵前懂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作品中关键词语含义加以了解,极为重要。良好的吟诵固然可以拓展审美境界,使听众共同处于一种被感动的氛围之中,而同时审美鉴赏也可以制造一种特殊的气氛扩大和加深对听众的感染力。由此可见,吟诵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治学问题。

少松同志师出名家,本人也擅长吟诵之艺。前时他在南师大中文系开设这一选科,报名同学络绎不绝。声誉之隆,无出其右。我对少松同志的汲古之才是久仰的,加上我素有吟诵的爱好,更是特别高兴。所以写下这篇序文,以表祝贺,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鼓舞。

1995年6月20日

注: □ 方框字同原版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