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观止·上(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 钟基译注
- 4710字
- 2021-03-03 17:30:26
公羊传
《公羊传》是《春秋公羊传》的简称,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羊高为解释《春秋》一书所作的,主要是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它最初是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并没有形成书面文字,直到西汉景帝时才由公羊寿和胡毋生整理成书。与《左传》相比,略于史实而偏重议论,全书都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每一个词进行解释,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思想。它对《春秋》义理的解释,大多穿凿附会,但由于体现了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在西汉受到武帝的推崇,在历代也受到重视。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本文是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说,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提出了“大一统”的中心观点,并阐发了《春秋》“辨尊卑,别嫡庶”的儒家正统思想,指出这样做是为了调整和巩固内部关系,避免争夺。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1012]。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注释】
[1012]文王:指周文王。
【译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是说谁?说的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说“正月”呢?因为这是周王所颁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说“王正月”?是为了强调天下一统。
公何以不言“即位”[1013]?成公意也[1014]。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1015]。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1016],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1017]。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1018],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1013]公:鲁隐公,鲁惠公妾所生长子。
[1014]成:成全。
[1015]反:同“返”。桓:鲁桓公,鲁惠公嫡子。因惠公死时,其尚年幼,故由隐公摄政,后杀隐公自立为君。
[1016]扳(pān):援引,挽引。这里指推举。
[1017]相:辅佐。
[1018]適(dí):同“嫡”。
【译文】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这是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把国家权力交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国家权力交还给桓公?因为桓公虽然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虽然年长却地位卑下,这种尊卑的区别很小,国人都不知道。隐公年长又贤良,诸大夫拥戴隐公,立他为国君,隐公如果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那么他也不知道桓公日后是否一定能够被立为国君。况且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又怕诸大夫不能辅佐年幼的君主。因此总的来说,隐公做国君,是为了日后桓公能立为国君。隐公年长又贤良,为什么不适合立为国君?因为立正妻之子为君,只凭年长而不凭贤良,立偏房的儿子是立地位最尊贵的,而不是看是否最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地位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也尊贵?儿子因为母亲尊贵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尊贵而尊贵。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
本篇是对经文“宋人及楚人平”这一句的解释。楚庄王率兵攻打宋国,包围宋都九个月之久,由于宋国大夫华元和楚国司马子反二人的努力,最终使二国议和。本文褒扬了二者的行为。
外平不书[1019],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1020]。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1021],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1022],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1023]。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1024],析骸而炊之[1025]。”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1026],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1027]?”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1028],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注释】
[1019]外平不书:《春秋》以鲁国国君世系记事,只记载鲁国与其他国家讲和的事,一般不记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停战讲和。宋、楚这次讲和《春秋》记载了,是唯一的一次例外。平,讲和。书,书写,记录。
[1020]大:赞扬。
[1021]庄王:楚庄王。鲁宣公十四年(前595),楚国大夫申舟访问齐国,途经宋国时未向宋借道,被宋国杀死。当年九月,楚庄王怒而兴师围宋。
[1022]司马子反:即楚国公子侧,字子反,任司马,掌管军政。乘堙(yīn):登上小土山。
[1023]华元:宋大夫。
[1024]易:交换。
[1025]析:劈开。骸:尸骨。
[1026]柑(qián)马:让马嘴里衔一根木棍,不让它进食。
[1027]情:这里指道出实情。
[1028]厄:灾难。矜:怜悯。
【译文】
鲁国以外的国家停战讲和,《春秋》是不加记载的,这件事为什么要记载?是为了赞扬这次媾和是由司马子反和华元两位大夫促成的。为什么要赞扬他们私自讲和的行为?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军中的粮食只够吃七天,吃完这些粮食还不能取胜,楚国就要退兵回国。楚庄王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堆,窥探宋国都城中的动静,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城里的土堆,并出来见他。司马子反问:“你的都城中情况怎么样?”华元说:“困顿不堪了。”司马子反问:“到了什么程度?”华元回答说:“城里的人彼此交换孩子来吃,劈开尸骨当柴烧。”司马子反说:“唉!确实困顿到极点了!虽然如此,但是我听说,被围困的人把木棍塞在马嘴里,不让它们吃东西,然后假装喂马,而把肥壮的马牵出来欺骗对方。这次你为什么把真情和盘托出呢?”华元说:“我也听说过,君子见到别人困厄而产生怜悯,小人见到别人困厄而幸灾乐祸。我见你是个君子,所以告诉你真情。”司马子反说:“我知道了。你努力守城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日口粮了,吃完这些粮食而不能取胜,将要撤兵回国了。”两人拱手作揖而别。
反于庄王[1029]。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1030]。
【注释】
[1029]反:同“返”,返回。
[1030]平者在下:讲和的是处于下位的臣子。
【译文】
司马子反回来后向楚庄王复命。楚庄王问:“情况怎么样?”司马子反说:“已经困顿不堪了!”楚庄王问:“到了什么程度?”司马子反回答道:“彼此交换孩子来吃,劈开尸骨当柴烧。”楚庄王说:“唉!他们真是困顿到极点了!虽然如此,我现在还是要攻取这座城邑,然后回国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经告诉他们了,我们军中只有七天的口粮了。”楚庄王气愤地说:“我派你去探测敌情,你为什么要告诉他们这些?”司马子反说:“以区区宋国,尚且有不欺骗别人的臣子,我们楚国难道可以没有吗?所以我就跟他说了。”楚庄王说:“好吧。我要筑营驻扎下来。尽管宋国已经知道我军粮食短缺,我还是要攻取这座城邑,然后回国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那么您请留在这里,下臣我请求您准许我先回国。”楚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去,我和谁一起留在这里?我也跟着你回去吧。”于是撤军回国。所以君子赞扬司马子反和华元促成停战媾和。他们二位都是大夫,而《春秋》为什么却称他们为“楚人”、“宋人”?原来《春秋》是为了贬低他们。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这次媾和的是处于下位的臣子而不是国君。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
本文是对“吴子使札来聘”经文的解释,文中高度赞扬了吴季札让国的品德,他的让国可敬可佩,提高了吴国的威望。
吴无君、无大夫[1031],此何以有君、有大夫[1032]?贤季子也[1033]。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1034],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注释】
[1031]吴无君、无大夫:《春秋》记载吴国的事情时从来不提吴国的国君和大夫,以表示它是蛮夷之邦。
[1032]此何以有君、有大夫:此指《春秋》中“吴子使札来聘”的记录,这里尊称吴国国君为“吴子”,又记录了大夫“札”的名字,这在《春秋》里是例外的一次。
[1033]季子:即季札,吴王寿梦幼子。
[1034]迮(zé):仓促。
【译文】
吴国本来没有国君、大夫,这里为什么又显示出吴国有国君、大夫呢?这是认为季子贤良的缘故。为什么认为季子贤良呢?因为他辞让不当国君。他是如何辞让的呢?谒、馀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个兄弟。季子年纪最小而最有才能,哥哥们都很喜欢他,共同要立他为国君。谒说:“现在如果这样仓促地把王位传给季子,季子还是不会接受的。我希望我们不要传位于子而传位于弟,兄弟依次做国君,就可以把王位交给季子。”大家都说:“好的。”所以这几个人做国君时都舍生忘死,十分勇敢,饮食时必定要祈祷说:“上天如果保佑吴国,希望赶快把灾难降到我身上。”所以谒死之后,馀祭继位;馀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国家就应该传到季子手里了。
季子使而亡焉[1035]。僚者[1036],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037]:“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1038],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1039],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040],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注释】
[1035]使而亡:出使在外,避而不归。
[1036]僚:吴王寿梦的长庶子,季札的庶兄。
[1037]阖庐:又作“阖闾”,《史记》认为是谒之子,《公羊传》认为是夷昧之子。
[1038]专诸:著名刺客。阖闾派专诸刺僚,专诸把匕首藏于鱼腹里,借宴会献鱼之机,刺杀了僚,专诸也当场被杀。
[1039]弑(shì):古代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1040]延陵:吴邑名。在今江苏武进。
【译文】
季子出使在外,避而不归。僚是寿梦庶子中年长者,即位为君。季子出使归来,到了吴国也把僚当国君对待。阖庐说:“我们先君之所以不把王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为了最后要把王位传给季子的缘故。如果遵从先君的遗命,那么王位应该传给季子。如果不遵从先君的遗命,那么我是应该立为国君的人。僚凭什么当国君?”阖庐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王位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交来的王位,这是我和你一起在篡位。你杀了我的兄长,我又杀你,这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一辈子也没个完啊。”于是季子离开吴都到了他的封邑延陵,一直到死也没有再进吴国国都。所以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君位是道义,不杀阖庐是仁。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041],此何以名?许夷、狄者[1042],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释】
[1041]春秋贤者不名:古代士大夫有名有字,称字表示尊敬,《春秋》作者对有贤德的人只称字,不称名。
[1042]许:赞许,褒扬。
【译文】
认为季子贤良,那吴国怎么就有了国君、大夫呢?因为既然认为季子有资格作为臣子,那就应该有国君了。“札”是什么?是吴国季子的名字。《春秋》对于贤能的人不称呼名字,这里为什么称名?这是因为赞许夷、狄之人,不能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就认为他们已很完美了。季子被认为是贤良之人,为什么还认为他不够完美呢?因为赞美人臣一定要使他与人臣的地位相适应,赞美人子一定要使他与人子的地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