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观止·上(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 钟基译注
- 2字
- 2021-03-03 17:30:28
卷六
汉书
《汉书》也称《前汉书》,记载西汉一代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曾著有《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有志完成父业,却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下狱。其弟班超替他上书辩白,明帝看过他的书稿也觉得他才能卓异,就任命他为兰台令史,随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继续修史。班固去世时,《汉书》已大致完成,其妹班昭与马续完成了最后的“八表”与《天文志》。《汉书》最终在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经两代四人终于成书。
《汉书》共一百篇,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关于汉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取材于《史记》,但因是“奉诏而作”,且班固本人是个正统的儒者,当时也是儒道最盛的时期,因此不像《史记》那样富于激情与人情,文笔上也不如《史记》那样挥洒自如,而处处流露出比较刻板的官方正统意识。从此以后各朝的所谓“正史”基本都沿袭了《汉书》的官方正统化风格,在体裁上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了。
高帝求贤诏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他认识到人才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意义,因此颁布此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才。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1896],伯者莫高于齐桓[1897],皆待贤人而成名[1898]。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1899]?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1900]!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1901]。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1902],相国酂侯下诸侯王[1903],御史中执法下郡守[1904],其有意称明德者[1905],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1906]。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1907],勿遣。
【注释】
[1896]盖:发语词。王(wànɡ):动词,成就王业。周文:周文王。
[1897]伯(bà):称霸。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1898]待:依靠。
[1899]特:只。
[1900]奚:何。
[1901]亡(wú):无。
[1902]御史大夫:汉朝中枢机构的最高长官之一,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相国:后称“丞相”,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
[1903]酂(zàn)侯:即萧何。
[1904]御史中执法:又称“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郡守:郡的最高长官。
[1905]意:名声。称(chèn):相副。明德:才德。
[1906]署:题写。行:事迹,表现。义:同“仪”,相貌。
[1907]癃(lónɡ):衰老病弱。
【译文】
听说古来成就王业的,没有谁能超过周文王;成就霸业的,没有谁能超过齐桓公,他们都依靠贤人的辅佐而成就功名。说到天下贤人的智慧和才能,难道只有古人才具备吗?只怕君主不去结交他们,贤士怎能为他们效力呢!现在我靠老天佑助、贤士大夫们平定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想要使政权长久,世世代代延续不断地奉祠宗庙。贤士们愿意和我一起平定了天下,而不和我一起来治理使其安定发展,怎么可以呢?贤士们愿意和我一起治理国家的,我能让他们地位尊贵。因此布告天下,让天下知道我的意思。御史大夫周昌把我的求贤诏令下达给相国,相国酂侯萧何将它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各郡的郡守,如果有确具才德的贤士,地方官一定要亲自去劝勉,给他安排车驾,送到相国府,记下他的表现、容貌和年龄。如果有贤才而官吏不举荐,一经发觉即予免职。年老有病的则不必遣送。
文帝议佐百姓诏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此诏令是针对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而发,分别从政府和百姓两方面反复设问,寻求症结所在,表达了关心民瘼的迫切心情。
间者数年比不登[1908],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1909]?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1910],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1911],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1912],以害农者蕃[1913]?为酒醪以靡谷者多[1914],六畜之食焉者众与[1915]?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1916],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注释】
[1908]间:近来。比:屡屡。登:庄稼成熟。
[1909]废:抛弃。享:享用供品。
[1910]将:抑,或者。
[1911]度(duó):计量。益:更加。
[1912]末:指工商业。
[1913]蕃:多。
[1914]醪(láo):酒酿。靡:浪费。
[1915]食(sì):喂养,饲养。
[1916]列侯:汉代制度,称异姓封侯者为列侯。二千石:是官员的俸禄。这里指汉代郡守以上的官。博士:掌管书籍文献,通晓古今,为当政者出谋划策的官员。
【译文】
近年来连续歉收,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瘟疫等灾害,我很忧虑。由于我愚钝而不明智,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想来是我为政上有失误、行为上有过错吧?还是天时不顺,或未能尽地利,或人事不协调,或鬼神抛弃我而不享用祭品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百官的俸禄过高,在无用的事情上花费太多吧?为什么百姓的口粮如此缺乏呢?经过丈量,田地并不比以前更少,经过统计,人口也没有比以前更多,按人口均分土地,比古时还要多,而粮食却很匮乏,毛病出在哪里?难道是百姓中从事商业以致耽误农事的人多了?为酿酒浪费的粮食多了?还是六畜饲养太多以致吃了太多粮食呢?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我还不能确知问题所在。所以和丞相、列侯、俸禄二千石的官吏和博士们商议,有可以帮助百姓的,要用心去好好思考,不要有所隐瞒!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此诏是汉景帝为整顿吏治而发。先指出饥寒的原因及其危害;接着发出民食缺少的设问,指出病根在于官吏;并就此下达了整顿吏治的命令。
雕文刻镂[1917],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1918],害女红者也[1919]。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1920],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1921],省繇赋[1922],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1923],以备灾害。强毋攘弱[1924],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1925],幼孤得遂长[1926]。今岁或不登[1927],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1928],侵牟万民[1929]。县丞[1930],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1931],丞相以闻,请其罪[1932]。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注释】
[1917]雕:彩画。文:花纹。
[1918]纂(zuǎn)组:赤色绶带。
[1919]女红(ɡōnɡ):女工,女子纺织、缝纫等事。
[1920]粢盛(zīchénɡ):盛在祭器内供祭祀用的谷物。
[1921]太官:掌宫廷膳食之官。
[1922]繇(yáo):通“徭”,徭役。
[1923]畜(xù):积蓄,积储。
[1924]攘:夺取。
[1925]耆(qí):古代六十岁以上的人称“耆”。
[1926]遂:成。
[1927]登:谷物的收成。
[1928]渔夺:残酷地掠夺。渔,侵占,掠夺。
[1929]侵牟:贪取。
[1930]县丞:县令的副职。
[1931]耗(mào)乱:昏乱不明。耗,通“眊”。
[1932]请:追究。
【译文】
对器具一味彩绘装饰、精雕细刻的,是妨害农业生产的事;对衣饰刺绣花纹、编织丝带,是妨害妇女们纺织的事。农业生产受到损害,是百姓饥饿的根源;妇女们纺织受到损害,是百姓寒冷的根源。饥寒交迫,就很少有人能不为非作歹的。我亲自耕种籍田,皇后亲自采桑养蚕,来供给宗庙里的祭品和祭服,为天下人带头。我不接受人们的献纳,减省膳食,减免徭役和赋税,想使天下人致力农桑,平常有所蓄积,以备灾荒。要求强者不要攘夺弱者,势众者不要欺负势单力薄者,老人能得寿终,孤幼儿童能顺利成长。现在有时收成不好,百姓的粮食很缺乏,毛病出在什么地方?或许有奸诈虚伪的人当了官吏,他们纳贿徇私,掠夺百姓,残害人民。县丞本是县里众吏之长,却舞弊乱法,无异于助盗为盗,这就完全违背了设长吏的本意。现在命令各地二千石官员们严格执行自己的职责,督察那些长吏。如果郡守们不能负起责任,办事昏乱,丞相要及时上报,追究他们的罪责。将此广泛传告天下,让天下明白我的意思。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此诏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命令州郡察举人才而发。指出非常的功业要靠非常的人才来建立,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展示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1933],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1934]。夫泛驾之马[1935],跅弛之士[1936],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1937]。
【注释】
[1933]踶(chí):通“驰”,快跑。
[1934]负俗之累:被世俗讥笑的过失。
[1935]泛(fěnɡ)驾:指狂奔不驯服的马。泛,通“覂”。
[1936]跅(tuò)弛:放荡不羁。
[1937]州:监察区的名称。汉代设有十三个监察区。郡:指地方行政区。茂材:指有优秀才能的人。异等:指超过常人、出类拔萃的人。绝国:绝远之国。
【译文】
大凡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必须要有不平凡的人来完成。所以勇烈难驯的马却能日行千里,被世人所讥议的士人却能建立功名。那些不循轨辙的骏马,行为放荡不受礼俗约束的士人,也在于驾驭他们而已。命令各州郡考察吏民中出类拔萃、可任将相及出使外国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