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 沈海波译注
- 11401字
- 2021-03-03 17:23:14
文学第四
文学,“孔门四科”之一,原指礼乐制度,后泛指学术。魏晋时期是自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时期。士人们贬黜刻板的经学,崇尚老庄哲学,热衷于谈虚胜、辨玄理,清谈之风大盛,遂有所谓“正始玄音”。当时,学术思想趋于活跃,文坛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由的景象。
本篇共有104则,展现了魏晋学术的盛况,也为后世研究魏晋学术思想提供了珍贵资料。本书节选了其中23则。
一
郑玄在马融门下(1),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2),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3),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注释】
(1)郑玄: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从马融习古文经。游学归里后,聚徒讲学,有弟子近千人。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遍注群经,形成郑学。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属陕西)人。东汉古文经学家。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
(2)浑天:当指浑天仪,是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算浑天,即用浑天仪测算日月星辰的位置。
(3)转式:指转动推算用的栻盘,这是古代一种占卜方法。式,即栻,一种古代占卜用具,形状似罗盘,上圆下方,上盘可以转动。
【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都见不到老师,仅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仪测算日月星辰的位置,但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众多弟子也都无法解决。有人推荐郑玄说他能行,马融便让他来推算,郑玄把浑天仪一转便立即解决了问题,大家全都惊讶佩服不已。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乡,马融就有了“礼乐都向东去了”的感叹,他怕郑玄独享盛名而心存忌惮。郑玄也怀疑有人来追,便坐在桥底下,凭靠着木屐浮在水面上。马融果然转动栻盘推算郑玄的去向来追他,告诉左右侍从说:“郑玄在土下水上又靠着木头,这是必死之兆了。”于是停止了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以免祸。
四
服虔既善《春秋》(1),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2),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3)。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4),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释】
(1)服虔:字子慎,河南荥阳(今属河南)人。举孝廉,东汉灵帝末任九江太守。古文经学家,撰有《春秋左氏传解谊》。《春秋》:指《左传》。
(2)崔烈:字威考,东汉涿郡(今属河北)人。历仕郡守、九卿、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
(3)赁(lìn):佣工。
(4)寤(wù):睡醒。
【译文】
服虔擅长《左传》之学,准备为它作注释,想要参考比较各种观点。听说崔烈聚集门生讲授《左传》,便隐姓埋名,作为崔烈门人的佣工替他们做饭。每当到了崔烈讲授时,他就在门外墙壁后偷听。在了解了崔烈不能超过自己后,就逐渐同门生们谈论崔烈之说的优劣。崔烈听说后,猜测不出是什么人。但他素来听说过服虔的名声,怀疑就是他。第二天一早崔烈就去服虔处,趁着他没有睡醒,就喊道:“子慎!子慎!”服虔惊醒过来不自觉地答应了,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
一四
卫玠总角时(1),问乐令梦(2),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3)。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4),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5)。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6)。”
【注释】
(1)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属山西)人。官至太子洗马。他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清谈名士和玄学家。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两结,形状如角,故称。借指童年。
(2)乐令:乐广。广字彦辅,河南淯阳(今属河南)人。少孤贫,侨居山阳。性冲约有远识,寡欲能让,尤善谈论。累迁侍中、河南尹。其婿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遘难,乐广遭到诬陷,以忧卒。
(3)因:凭借,因缘。
(4)捣齑(jī):指捣碎姜、蒜、菜等辛辣之物。
(5)差(chài):病愈。
(6)膏肓(huāng)之疾:难以治愈之病。这里借指难以解释的疑问。
【译文】
卫玠童年时问乐广人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梦是有所思才有的。”卫玠说:“形体与精神没有接触的东西也会入梦,难道是有所思造成的吗?”乐广说:“总是有因缘的。人从来不会梦见乘着车子进入蚁穴,把菜末捣碎却吃下铁棒,这些都是没有所思没有因缘的缘故。”卫玠因终日思考不得其解,于是得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命人驾车去为他分析解释这个问题,卫玠的病即刻稍有好转。乐广感叹说:“这孩子心中必定不会有郁结其中的疑难。”
二二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1),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2)。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3)。”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4)。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5),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6);顾看两王掾(7),辄翣如生母狗馨(8)。”
【注释】
(1)殷中军:殷浩,字渊源,陈郡长平(今属河南)人。善玄言,好《老》《易》。任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曾统军北伐,为前秦所败。后为桓温弹劾,废为庶人。庾公:庾亮。
(2)桓公:桓温。王长史:王濛。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官扬州刺史、尚书令。袭爵蓝田侯,故称。谢镇西:谢尚,字仁祖,陈郡阳夏(今属河南)人。历任历阳太守、中郎将、尚书仆射、豫州刺史,进号镇西将军。
(3)身:晋人常用的第一人称。
(4)略无所关:毫无关联,指不参与辩难。
(5)正始之音:指正始年间王弼、何晏所开谈玄风气。
(6)造心:指心有所悟。造,至,到达。
(7)两王掾(yuàn):指王濛、王述。
(8)翣(shà):用同“眨”,形容二人迷蒙不解之状。馨(xīn):助词,与“样”“般”同。
【译文】
殷浩担任庾亮的长史时,从荆州东下京城,王导为他举行集会,桓温、王濛、王述、谢尚等都在座。王导亲自起身解下挂在帐带上的麈尾,对殷浩说:“我今天要与您一起辨析玄理。”他们便一起清谈,一直到了半夜三更。王导与殷浩两个人反复辩难,其余几位名士毫无插嘴的余地。他们彼此都把道理说尽后,王导叹息道:“一直以来所说的,竟然不知玄理的本源之所在。至于辞语之意比喻的运用不相上下,正始之音,正应当是如此的吧。”第二天早晨,桓温对人说:“昨夜听殷、王清谈,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常常心有所悟。回头看两位王姓属官,光眨眼,就像那活母狗一样。”
二五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1):“北人学问,渊综广博(2)。”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3),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4)。”
【注释】
(1)褚(chǔ)季野:褚裒(póu),字季野,阳翟(今属河南)人。女为晋康帝皇后,官征北大将军,镇京口(今江苏镇江)。永和五年(349)进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兵败于代陂,引咎自贬,惭恨而死。孙安国: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属山西)人。历任佐著作郎、长沙太守、秘书监、加给事中。善言名理,与殷浩齐名。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
(2)渊综:渊博而能综合。
(3)显处视月:喻所见面广,中心不突出。
(4)牖中窥日:喻所见面狭,重点鲜明。
【译文】
褚裒对孙盛说:“北方人做学问,深厚综合,广阔博大。”孙盛答道:“南方人做学问,清楚通达,简明扼要。”支遁听到后说:“圣贤之人本来就只须意会无须言词。从中等以下的人来看,北方人看书,好像在显亮的地方看月亮;南方人做学问,好像透过窗户看太阳。”
二八
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1),为谢标榜诸义(2),作数百语,既有佳致(3),兼辞条丰蔚(4),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注释】
(1)过:过多。通:阐发。
(2)标榜:揭示。
(3)佳致:美好的情趣。
(4)辞条丰蔚:指言词通达,文采华美。
【译文】
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善于清谈,便特地去拜访他。殷浩没有过多地阐发,只是为谢尚揭示各种义理,说了几百言,既有美妙的情趣,又兼具文采,很足以激动人心,震骇听闻。谢尚全神贯注地倾听,不知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对左右侍从说:“拿手巾来给谢郎擦脸。”
三一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1),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2)。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3)!”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4)!”
【注释】
(1)精苦:指用尽心思。
(2)莫:即“暮”,傍晚。
(3)强(jiàng)口马:指嘴上不肯套上嚼子的倔马。马带嚼子牛穿鼻是常识,殷浩说孙盛是强口马,却要穿其鼻,是一大疏漏。
(4)决鼻牛:指挣断鼻环的犟牛。孙盛把自己比作决鼻牛,而将殷浩比作强口马,给他带上嚼子。
【译文】
孙盛到殷浩处共同谈论义理,两人竭尽全力反复辩论,主客双方论辩毫无间隙。左右侍从送上饭菜,冷了再热,热了再冷,反复多次。双方辩论时都奋力挥动麈尾,麈尾上的毛都脱落到了饭菜上,宾主双方直到傍晚都忘了吃饭。殷浩就对孙盛说:“您不要做强口马,我要穿您的鼻子了。”孙盛说:“您没见过挣脱鼻环逃走的犟牛吗,人家要穿您的面颊给您带上嚼子了。”
三六
王逸少作会稽(1),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2):“支道林拔新领异(3),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4)?”王本自有一往隽气(5),殊自轻之(6)。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7),王都领域(8),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9),留连不能已。
【注释】
(1)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2)孙兴公: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属山西)人。历官永嘉太守、散骑常侍、廷尉、领著作。少爱隐居,喜游山林。博学善属文,著有《遂初赋》《天台赋》等。
(3)拔新领异:标新立异。
(4)不:否。
(5)一往:满腹。隽气:指超脱、不同凡响之气概。
(6)殊自:很。
(7)许:住处。
(8)都:总。领域:指自设领域,拒人于外。
(9)披襟解带: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指忘记了出行。
【译文】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刚到任上,支遁正在那里。孙绰对王羲之说:“支道林标新理立异义,他的见解都很精妙,您想见他吗?”王羲之原本就满心傲然气概,很轻视支道林。后来孙绰与支遁一起乘车到王羲之住处,王羲之总是保持距离,不跟支遁交谈。一会儿支遁告退。当时正值王羲之准备外出,车已备好在门口,支遁对王羲之说:“请不要走,我要与您稍讲几句话。”于是就谈论《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讲了洋洋数千言,才思文采新鲜奇特,如繁花烂漫,交相辉映。王羲之于是敞开衣襟,解开衣带,对支遁恋恋不舍。
三八
许掾年少时(1),人以比王苟子(2),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支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3),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折挫(4),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5),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6)?”
【注释】
(1)许掾:许询,字玄度,高阳(今属河北)人,有才藻,善著文。征为司徒掾,不就,隐居不仕。
(2)王苟子:王修,字敬仁,小字苟子,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王濛之子,善隶书。早卒,年仅二十四岁。
(3)支法师:支道林。西寺:光相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城西。讲:讲论,指清谈。
(4)苦相折挫:竭力驳难对方。
(5)覆疏:指反复辩论。
(6)理中:得理之中,指玄谈之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译文】
许询年轻时,人们都把他比作王修,许询大不服气。当时很多名士以及支遁都在会稽的西寺清谈,王修也在那里。许询心中很气恼,便去西寺与王修辩论玄理,相互决优劣,两人竭尽全力要折服对方,王修最终大受挫折。许询又持王修的道理,王修则持许询的道理,再一次互相反复辩论,王修又一次屈服。许询对支遁说:“我刚才的言辞怎么样?”支遁不慌不忙地说:“您的言辞好是好的,但何至于苦苦相逼呢?这哪里是探询玄理的论辩呢?”
三九
林道人诣谢公(1),东阳时始总角(2),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3)。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4),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5),恨不使朝士见!”
【注释】
(1)林道人:支道林。谢公:谢安。
(2)东阳:谢朗,官至东阳太守,故称。
(3)太傅:指谢安。
(4)家难:指其丈夫谢据早亡。
(5)致:通“至”,极,最。
【译文】
支遁去拜访谢安,谢朗当时还在童年,病刚刚好,身体还经不起劳累。他与支遁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他母亲王夫人在壁后听到他们的辩论,两次派人传话让他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他不放。王夫人于是亲自出来说:“我年轻时家门就遭到不幸,一生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于是流着泪把儿子抱了回去。谢安对在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意都很感人,最值得传扬称道,遗憾的是不能让朝中人士见到!”
四五
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1),后情渐归支(2),意甚不分(3),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4),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5)。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6)。”因示语攻难数十番(7),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8)!”
【注释】
(1)于法开:东晋高僧,才辩纵横,擅长讲《放光经》《法华经》,妙通医法。
(2)情:指人心。支:支遁。
(3)不分(fèn):不平,不服气。
(4)出都:往京都。
(5)小品:佛经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与二十四卷本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相对。
(6)品:佛经的篇章。
(7)攻难:驳斥非难。
(8)寄载:指受人委托。
【译文】
于法开当初与支遁争名,后来大家的心意逐渐归向支遁,他心里很不服气,便隐居到剡县。他派弟子到京都去,嘱咐弟子要经过会稽。当时支遁正在讲《小品》经。于法开告诫弟子说:“道林正在宣讲佛经,等你到了那里,应当讲到某一章了。”于是就为弟子演示驳斥非难的问题有几十个回合,并说:“这些问题老观点是不可能讲通的。”弟子按照他的话去拜访支遁。正好碰到支遁在宣讲,于是他就小心地陈述了于法开的意见,与支遁反复论辩很久,支遁最终败下阵来,厉声说:“你何必受别人指使传递他人之论呢!”
四七
康僧渊初过江(1),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2),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3),遂及义理(4),语言辞旨(5),曾无愧色,领略粗举(6),一往参诣(7),由是知之。
【注释】
(1)康僧渊:东晋名僧,本为西域人,生于长安,晋成帝时过江,在豫章山立寺讲经,听者云集。
(2)殷渊源:殷浩。
(3)寒温: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4)义理:指玄学名理。
(5)辞旨:言谈之意趣。
(6)领略:领会,理会。粗举:粗略阐释。
(7)一往参诣:指直接进入到玄理的至高境界。参,探究并领会。诣,学术所达到的境界。
【译文】
康僧渊刚刚过江时,没有什么人知道他,常常出入集市,靠乞讨化缘营生。一天他突然到殷浩家去,正遇到殷家宾客盈门,殷浩让他入座,他稍稍寒暄几句后,便讲到了玄学名理的论题,言谈中的措辞和意趣,比起他人来毫无愧色,凭借着领悟能力略加阐释,就直接达到了玄理的最高境界。从此大家都知道了他。
五三
张凭举孝廉(1),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2)。欲诣刘尹(3),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4)。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5),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6)。”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7),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窣为理窟(8)。”即用为太常博士。
【注释】
(1)张凭:字长宗,吴郡(今属江苏)人。历官太常博士、吏部郎、御史中丞。孝廉:汉代以后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州郡每年可荐举孝顺父母和清廉者各一名,经考核后授以一定的官职。
(2)参:参与,加入。时彦:当时有才学之士。
(3)刘尹: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故称。
(4)自发:自己引发话题。端:缘由。
(5)长史:指王濛。
(6)抚军:指简文帝,曾任抚军大将军。
(7)传教:传达教令的小吏。
(8)勃窣(sū):犹婆娑,形容才气横溢,词彩缤纷。理窟:义理的渊薮,喻富于才学。
【译文】
张凭被举荐为孝廉后,到京都去,他仗恃自己的才气,认为必定能置身于当时才学名流之列。他想去拜访刘惔,同乡人及同时被举荐的孝廉都笑话他。张凭于是就去拜访刘惔,刘惔正在洗涮处理杂事,把他安排在下座,只是与他寒暄了几句,神情之间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张凭想引出话题却没有因由。不久,王濛等众名士都来清谈,主客双方产生分歧的地方,张凭就远远地在下座加以分析评判,言语简要但含意深远,足以使彼此之间的胸怀感到舒畅,满座宾客都很惊讶。刘惔就请张凭到上座来坐,清谈了一整天,于是又留他住宿到天亮。张凭告辞时,刘惔说:“您暂且回去,我即将邀请您同去拜见抚军将军。”张凭回到船上,同伴们问他在哪里住宿,张凭笑而不答。不多久,刘惔派了传达教令的郡吏来找张凭的船,同伴们都感到惊讶。张凭随即和刘惔同乘一辆车去拜见抚军将军。到了门口,刘惔先进去对抚军将军说:“我今天为您觅得一位太常博士的极佳人选。”张凭于是上前拜见,抚军将军与他谈话,赞叹称好,说:“张凭才华横溢,词彩缤纷,堪称义理的渊薮。”立即任用他为太常博士。
五五
支道林、许、谢盛德(1),共集王家(2),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3)。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4)。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5),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6),加意气拟托(7),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8)。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9),故复自佳耳。”
【注释】
(1)许:许询。谢:谢安。盛德:美德。
(2)王家:王濛家。
(3)彦会:贤士聚会。彦,对士的美称。
(4)通:解释,阐述。
(5)粗难(nàn):粗略地加以驳难。
(6)干:干犯,冒犯,指反驳。
(7)拟托:比拟寄托。
(8)厌心:心服。
(9)一往奔诣:指直接阐明要领,达到很高境界。
【译文】
支遁、许询、谢安都有美德,他们在王濛家聚会。谢安环顾四座对大家说:“今天可说是群贤聚会。时光既不可留驻,这样的雅会本来也难以常有,大家应当一起来清谈吟咏,以抒发各自的怀抱。”许询就问主人王濛:“有《庄子》吗?”主人拿来《庄子》正好翻到《渔父》一篇。谢安看到题目,就请四座各自阐发见解发表高论。支遁首先阐述,讲了七百多言,叙述情致精细优美,才情辞藻也是秀异特出,大家都同声称好。于是四座之人各抒己见完毕,谢安问道:“诸位谈尽兴了没有?”诸人都说:“今天所说,无不言不尽意。”谢安随后粗略地加以驳难,并阐发了自己的意见,讲了万余言,文才俊秀奔放,既难以反驳,又加意气风发似有寄托,显得潇洒自如,令满座名士都感到心服。支遁对谢安说:“您说的话要言不烦,达到了高深的境界,自然佳妙无比。”
五六
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1),悉在会稽王许(2),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3),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4),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5),故应有以制彼。”即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6),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7),称美良久。
【注释】
(1)王:王濛。谢:谢尚。
(2)会稽王:简文帝曾封会稽王,故称。
(3)《易象妙于见形》:孙盛作,今佚。
(4)安:满意。
(5)真长:刘惔。
(6)辞难:言辞驳难。
(7)拊掌:拍掌。
【译文】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等善于清谈的众名士,都在会稽王司马昱处聚会。殷浩与孙盛一起谈论《易象妙于见形论》这篇文章。孙盛所说与义理相结合,意气飞扬,满座名士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言辞上又不能使之屈服。会稽王感慨叹息道:“如果真长来,就应该有办法制服他。”随即派人去迎接刘惔,孙盛感到自己不如刘惔。刘惔到后,先让孙盛自己叙述原来的义理。孙盛粗略地说了自己的意见,也感觉大大比不上先前所说的。刘惔于是就讲了两百多句话,言辞、驳难都简明贴切,孙盛的理论就被击败了。满座名士同时拍掌而笑,称赞不已。
六六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1),不成者行大法(2)。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3)。萁在釜下然(4),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
(1)文帝: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今属安徽)人,曹操与卞氏的长子,曹魏开国之主。东阿王:曹植,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东阿王,故称。富于才学,因备受猜忌,郁郁而死。又封陈王,谥号思,世称陈思王。善辞赋,后人辑有《曹子建集》。
(2)大法:指死刑。
(3)漉(lù):水慢慢渗下。菽(shū):豆类。
(4)萁(qí):豆茎。然:“燃”的古字。
【译文】
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的时间内作一首诗,如果作不出就要执行死刑。曹植应声作诗一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六七
魏朝封晋文王为公(1),备礼九锡(2),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3),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4)。籍时在袁孝尼家(5),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注释】
(1)晋文王: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今属河南)人,司马懿次子。曹髦时为大将军,专权。甘露五年(260)杀魏帝曹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伐灭蜀,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265),卒。死后数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为公:封为晋公。
(2)九锡: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分别为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钺、秬鬯(chàng,祭神用的酒)。
(3)敦喻:督促开导。
(4)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出身寒微,博究儒术。仕魏,官至司空、司徒、太保等。封寿光侯。入晋,拜太傅,进爵为公。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友善,是“竹林七贤”之一。其诗作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5)袁孝尼:袁准,陈郡阳夏(今属河南)人。官至给事中。
【译文】
魏朝封司马昭为晋公,准备颁赐给他九锡之礼。司马昭坚决辞谢不肯接受。朝中文武百官将要到他府中去劝导,司空郑冲派信使快马加鞭到阮籍处求他写一篇劝进的文章。阮籍当时在袁准家,隔夜酣饮的余醉尚未消退就被扶起来,他在木札上书写文稿,一字不改,就写定交给来使。当时人都认为是神来之笔。
六八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1),时人互有讥訾(2),思意不惬(3)。后示张公(4),张曰:“此‘二京’可三(5),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6),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7)。
【注释】
(1)左太冲:左思,字太冲,齐临淄(今属山东)人。其貌不扬,且又口吃,但为文辞藻壮丽。
(2)讥訾(zǐ):讥刺诋毁。
(3)不惬(qiè):不愉快。
(4)张公: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属河北)人。晋初任中书令,散骑常侍。惠帝时历任侍中、中书监、司空,后为赵王伦和孙秀所杀。以博洽著称。
(5)二京:指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班、张二赋都是描写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的。
(6)皇甫谧(mì):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属宁夏)人。晋武帝屡下诏征,均称病不就。中年患风痹,乃钻研医学,著有《甲乙经》。
(7)敛衽(rèn):整整衣襟,表示恭敬。
【译文】
左思的《三都赋》刚完成时,当时人交相加以讥刺诋毁,左思心里很不愉快。后来左思把赋拿给张华看,张华说:“此赋可与《两都赋》《二京赋》鼎足而三。但是现在您的文名尚未能为世人所重,应该让享有盛名的人士加以推荐。”左思就去请教拜求皇甫谧,皇甫谧见了此赋后大为赞叹,就为赋作序。于是先前那些非议此赋的人,无不恭恭敬敬地赞美称扬它。
七〇
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1)。将让河南尹(2),请潘岳为表(3)。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4),潘直取错综(5),便成名笔(6)。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注释】
(1)乐令:乐广。手笔:指写文章。
(2)让:指辞去官职。
(3)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历任河南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谄事权贵贾谧,后为赵王司马伦及孙秀所杀。
(4)标位:指阐释。
(5)直:特,只。
(6)名笔:名作,佳作。
【译文】
乐广善于清谈,却并不擅长写文章。他准备辞去河南尹的官职时,便请潘岳为他来写奏章。潘岳说:“我可以代写,但得先知道您的意思才行。”乐广就为他讲述了自己辞官的原因,阐释了两百来言。潘岳只是把乐广的意思加以综合,便写成了一篇佳作。当时人都说:“如果乐广不借潘岳的文章,潘岳不用乐广的意思,那就无法写成这样的美文了。”
七九
庾仲初作《扬都赋》成(1),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2),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3):“不得尔(4),此是屋下架屋耳(5),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6)。”
【注释】
(1)庾仲初: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曾任彭城内史、零陵太守。
(2)怀:情怀。
(3)谢太傅:谢安。
(4)尔:如此。
(5)屋下架屋:比喻不仅重复,而且无法超越。
(6)俭狭:指内容贫乏狭窄。俭,贫乏。
【译文】
庾阐写成《扬都赋》后,把它呈送给庾亮看。庾亮出于同宗的情意,给予很高的评价,说简直可以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鼎足而三,与左思的《三都赋》并列为四。于是人人争相抄写,京城里的纸价也因此贵了起来。谢安说:“并非如此!这篇文章是屋下架屋罢了,处处仿照别人,就不免内容贫乏狭窄了。”
八八
袁虎少贫(1),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2),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3),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4),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5),大相赏得(6)。
【注释】
(1)袁虎:袁宏,字彦伯,小字虎,阳夏(今属河南)人。有才学,文章绝美。著有《后汉纪》《竹林名士传》《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
(2)谢镇西:谢尚。
(3)江渚(zhǔ):江中的沙洲。
(4)委曲:把事情的底细和经过讲清楚,称为委曲详尽。
(5)要(yāo):邀请。
(6)赏得:赏识相得。
【译文】
袁宏年轻时很穷,曾经被人雇用运送租粮。谢尚乘船经过,那天夜里清风明月,听到江中小洲边的商船上有吟诗声,很有情趣,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自己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便赞叹不止。谢尚立即派人详细探询情况,原来是袁宏在吟诵自己作的《咏史诗》。于是就邀请袁宏前来,大加赏识,彼此相洽。
九六
桓宣武北征(1),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2),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3),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4)。”
【注释】
(1)桓宣武:桓温。北征:晋废帝太和四年(369),桓温北征前燕。
(2)露布:古代指檄文、捷报等。
(3)东亭:王珣(xún),字元琳,王导之孙,年轻时为桓温主簿,后为尚书右仆射,封东亭侯。官至散骑常侍。
(4)齿舌:指赞赏、夸奖。
【译文】
桓温北征时,袁宏也跟随出征,因事被责罚免去官职。恰巧急需写一篇布告,就叫袁宏靠在马前写。袁宏手不停笔,很快就写好了七张纸,文采极其出色。王珣在旁边,极力赞叹他的文才。袁宏说:“也应当让我得到一点夸奖啊。”
一〇三
桓玄初并西夏(1),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2)。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3)。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4),不相揉杂(5)。
【注释】
(1)西夏:华夏之西,指中原地区西部。
(2)二府:指八州都督府及后将军府。一国:指桓温死后,袭南郡公的封号。
(3)五版:指上述二州、二府、一国五处的贺笺。
(4)粲(càn)然:有文采的样子。
(5)揉杂:混杂在一起。
【译文】
桓玄刚刚占据中原西部地区时,统领荆、江二州军事,担任二府长官,还封有郡国。当时初降大雪,五个处所同时祝贺,五处贺笺一起送达。桓玄在厅堂上,贺笺一到,就立即在贺笺后面作答,都能辞藻华美,斐然成章,而且内容互不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