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电影中得到管理启迪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管理的实践》中说过,大学课程中对管理帮助最大的,是诗歌和小说的创作。诗歌可以训练感性的想象力,小说可以培养微妙的观察力。而想象力和观察力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为此,德鲁克还写过以管理为主题的小说。尤其是他的回忆录性质的《旁观者》,以其敏锐而富有文学色彩的观察和描述,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样本。另一位与德鲁克齐名的管理名师马奇,在斯坦福大学以讲授领导力课程而闻名世界,他所用的教材是小说和剧本,如《堂吉诃德》《奥赛罗》《圣女贞德》《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名作。在讲课之余,马奇写诗也是一把好手,出版过八本诗集。他还编撰过两部纪录片,乃至拍出电影《激情和戒律:堂吉诃德的领导力课程》。

德鲁克和马奇的做法告诉我们,小说、剧本、电影、诗歌,都可以用拿来作为管理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要了解管理的奥秘,文学作品比学术著作的穿透力更强。

通过看电影来学习管理、感知管理、领悟管理,有可能在效果上超过某些专门课程。本人在多年的管理教学之余,也不禁手痒,试着用电影观感来阐释管理之道,断断续续写了一些篇章,如今汇编成册,希望能从另一角度提供不同于教科书的管理思路。大体上,用文学欣赏和电影评论来认知管理,有以下三个优势:

第一,贴近生活。如果把管理与生活割裂开来,就无法理解管理的真谛。在现实世界中,管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本来,人们组织起来,从事某种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活的某种需要。反过来,即便按照公与私、组织与个人的区分,试图在二者之间划出一个清晰的界限,生活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也会在无形中左右工作,由日常生活养成的潜意识会支配工作中的选择取向,甚至有可能把生活中的风格、脾气、偏好统统带进工作之中。只有认识到生活与工作的一致性,认识到管理就是管理者的生活,才有可能使工作得到升华,使管理变成人的内需,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新的境界。看电影是一种消遣,这种消遣可以解除生活中的苦闷,同时也可以感知管理中的问题。文化教育可以寓教于乐,僧侣可以通过日常起居修行,管理为何不能在生活中领悟?电影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通过电影领悟的管理之道,比教科书的说教更实在,比学术论文的推理更直观。所以,看一部有启发的电影,往往比听一次管理讲座更有收获。

第二,洞察人性。管理面对的是人,把握人性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人性太过复杂,难以把握。把各种人性假设背得滚瓜烂熟,不见得就能在管理中采取与人性相符的措施。对人性的逻辑分析和实验求证,不见得就能与现实中的人性吻合。科学只能说明人性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经验只能给出人性的概率判断而不能保证绝对正确。而电影的编排和表演,最打动人的就是其中的人性。作为管理者,对人性的把握程度,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对技术的熟练程度。而从一般经验看,对人性的认识,读论文不如读小说,听报告不如看电影。《第一滴血》中的上校,如果不是谙熟人性,就不能驾驭走向杀戮的兰波。《教父》中的柯里昂,靠的就是对人性的体察而领导家族,恰如其分地用人性去平衡情感与生意的关系。每看一部好电影,都可在对人性的理解和认知方面产生新的感受,这正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程。

第三,谙熟事理。管理需要治事。面对棘手难题,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条分再缕析;面对取舍犹豫,是深思熟虑算计,还是闭上眼睛抓阄;有的人虽然办事精明,却面目可憎;有的人简直愚蠢到家,却蠢得可爱。如此等等,电影可以给我们呈现出现实社会的万花筒。我们从电影中得到的理事教益,是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关于越狱的精密计算固然令人钦佩,而恶棍监狱长的行径则把恶事歪理反映得淋漓尽致。《侏罗纪公园》中繁殖恐龙的哈蒙德,所依据的逻辑和信念,正是技术创新时期那些“独角兽”的写照。在不同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会到道理的千变万化,可以感受到世事的光怪陆离,进而为应对这个社会做好准备和预期。

管理修养是多方面的。在古代,孟子提出要养夜气,即摆脱日常琐事对心灵的干扰。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为我们修炼身心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禅定打坐可以滤除杂念,观看电影也可以远离俗务。好的电影,可以使我们大开眼界,豁然开悟。当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电影可以得到不同的感悟。一句提示,一个联想,有可能使我们得到全新的认知,还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心境。如何能够把世界看得更加透彻,如何能够在生活中减少遗憾,电影可给我们造成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愿这本小书能够帮助读者放松身心,驰骋想象,跟随佳作名片神游银屏之上,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智慧。

刘文瑞

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