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产能过剩:风险·症结·治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 纪志宏 纪敏等
- 3599字
- 2021-04-25 16:44:38
二、产能过剩的测度方法
产能过剩的测度主要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测算产能利用率,具体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以及过峰趋势技术、峰值法、成本函数法和生产前沿面法等间接测算方法。
(一)产能利用率直接计算
国际上最常用的产能过剩测度方法,是使用产能利用率(CU)这一定量指标。产能利用率可以定义为实际产出与产能的比值(Morrison,1985;Nelson,1989;Kirkley、Paul和Squires,2002),产能利用率小于1,说明存在产能过剩。这一方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产能的定义,从产能利用率公式(CU=y/Y)可以看出,测度产能Y是定量分析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袁捷敏(2013)在梳理国外文献中有关产能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五大类,分别是工程产能概念,即企业生产设备的工程设计标准;物理产能概念,即生产可变要素无限情况下,不变要素生产的最大能力;技术产能概念,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生产技术的生产函数确定产出水平;经济产能概念,即以成本函数为基础计算生产的最优数量;经验产能概念,基于企业调查结果的产能定义。不同学者基于不同产能的概念,设计的产能测算方法有所不同,得出的最终结果差异也较大。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能过剩测度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并定期披露。
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产能过剩的界定标准。就理论而言,产能利用率低于100%,就说明存在过剩现象,但实际生产中100%的产能利用率是不可能实现的。按照美联储的观点,所有产业总的产能利用率在美国从未达到过100%。美国历史上只有越战时期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0%。目前国际惯例认为,产能利用率以79%为临界值,79%~83%之间为正常值,低于79%时就说明可能存在过剩,超过90%则认为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或称产能超越。
(二)过峰趋势技术
过峰趋势技术(trend through peaks technique)最早由沃顿商学院Klein教授等(1960)提出,主要用于估算美国工业设备利用率。该方法的核心是对产能的测度,并将产能定义为每个经济周期中波动所达到的峰值。通常认为,某一行业的实际产出数据,是围绕增长趋势线上下波动的时间序列,具体年份不同,产出水平也不同,因此会出现波峰和波谷。过峰趋势技术假设所有产出的短期峰值水平即为产能,此时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产能利用率为100%,而非峰值点的产能利用率小于100%,且峰值点之间的产能通常以常数比例增长。国内学者沈利生(1999)利用过峰趋势技术测算了我国的工业设备利用率。袁捷敏(2013)对现有过峰趋势技术进行了简化和创新,测算了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1992—2011年的产能利用率。其基本思路认为,通过不断修正现期峰值点和上期峰值点之间的拟合直线,可以得到一条通过各峰值点的产能趋势线,实际产值与趋势线上对应值的比例,即为设备利用率。
过峰趋势技术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操作,只需要一组时间序列数据即可测算产能利用率。但在实际生产中,短期产出峰值点的产能利用率,只是高于周围的非峰值点,仍有存在产能闲置甚至过剩的可能性。
(三)峰值法
Ballard和Roberts(1977)在测算美国渔业能力利用度时,首次提出峰值法。该方法是对过峰趋势技术的扩展,两者虽然具有相同的产能界定,但前者采用的计算技术更为复杂且适用于小样本数据,包含的经济意义和假定条件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峰值法有两个基本假设条件:一是要素投入与产出存在直接关系,可以通过计量方法估算两者之间的关系式,由此可以得出每单位投入要素的“要素产出率”;二是要素产出率的峰值点为短期内最大产出,即产能利用率100%,而非峰值点产能所对应的要素产出率,是相邻两个峰值点要素产出率变化的函数(高越青,2015)。峰值法是当前测算产能利用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该方法操作简单且对数据要求不高,只需知道要素的投入和产出时间序列数据即可。但需强调的是,峰值法假定在相邻的两个峰值时间段内,技术变化是导致产能利用率不同的主要因素。而在实际生产中,短期产能利用率主要取决于资产规模及资产使用率,技术因素则更多体现在生产效率提高而非产能利用率上。
国内不少学者利用峰值法测算了我国特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郑奕、周应祺(2002)利用峰值法分析了我国1994—1999年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捕捞能力;路楠林(2006)选择以行业从业人员和产成品价值为投入和产出指标,测算了2002年2月—2015年12月我国制造业5个行业的月度产能利用率;曾繁梅(2007)根据全国企业评价协会2001—2003年的月度行业数据,分别以行业总资产和行业总产值作为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峰值法估算了我国工业内部21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四)成本函数法
成本函数法由Berndt和Morrison(1981)提出,其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在短期面临要素组合约束,因此短期产出可能与长期均衡产出不同。在长期,生产要素可以调整,企业在一定技术约束下,可以用最佳要素组合达到最优产出规模。但在短期,某些特定生产要素无法调整,实际产出必然有别于最优产出,此时实际产出依赖于资本存量水平。由于一定时期内可变投入量(例如劳动力、原材料等)与准固定投入量(例如固定资产)的使用比例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可以先通过成本函数估算出这一比例,然后以可变投入量乘以该比率,得出准固定投入量的使用量,进而求得产能利用率或资本设备利用率。成本函数法能够将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投入进行综合考察,因此受到许多研究人员的青睐。
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利用成本函数法测算了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孙巍、李何、王文成(2009)利用成本函数法和Denny(1981)的可变成本函数形式,采用短期成本函数最小化的方法,计算了我国1997—2006年工业制造业28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等(2011)、周瑞辉、廖涵(2015)以及张瑞(2015)都沿用了Berndt和Morrison(1981)的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可变成本函数分别测度了我国1999—2008年、1998—2007年和2003—2011年不同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
(五)生产前沿面法
生产前沿面法的基本逻辑是,所有投入要素的组合方式所形成的产出构成生产前沿面,最优生产时的产出水平位于边界上,并将其定义为该行业产能。根据生产前沿面的构造方式不同,可以将该方法分为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两类。Fare、Grosskopf和Lovell(1994)提出的随机生产前沿法(SPF)是较为常见的参数估计法之一。该方法利用多个随机变动的生产函数构造生产前沿,生产函数具有随机调整的特性,因此与实际生产更为接近,但估算过程也较为复杂。Kirkley、Morrison和Squires(2004)使用SPF方法估计了美国渔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杜重华(2011)利用SPF方法测算了22家上市钢铁企业2010年的产能利用率;程俊杰(2015)运用协整法和SPF方法对2001—2011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杨振兵、张诚(2015)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SPF方法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供给比率测算了2001—2011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指数。
1978年Charnes、Cooper和Rhodes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是一种以线性规划理论为依据求解最优解的方法。1984年Fare等人将这一方法扩展到产能利用率测算领域,成为最常用的非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不需要设定具体的生产函数,而是先设定一定的生产有效性标准,通过分析大量实际发生的投入产出数据,识别和判断最优产能,进而测算行业的产能利用率。DEA方法较参数估计法而言,避免了参数估计产生的误差,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认可。Kirkley等(2004)、Dupont等(2002)以及Karagiannis(2013)都采用DEA方法测算了具体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王磊(2012)利用DEA方法估计了1998—2010年中国29个地区的工业产能利用率水平;赵倩男(2014)采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16家水泥上市公司2001—2010年的产能利用率水平;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2015)运用DEA方法测度了我国2001—2011年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技术效率与设备利用率,并比较分析了各行业及各地区的产能利用率。
(六)我国官方对产能过剩的测度
目前,中国对产能过剩的测度,主要有三种较为正式的方法。
一是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产能利用率。国家统计局从2006年开始,通过工业企业联网直报系统进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专项调查》,其中包含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季度调查。2009年,国家统计局对工业产能利用率调查进行了完善。该项调查与欧盟统计局的调查类似,是一种主观调查。国家统计局在官方报道中经常引用调查结果,但目前尚未正式发布相关数据。
二是OECD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OECD在“经济趋势调查”中,采用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计算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但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影响了研究者对该数据的关注。
三是人民银行6000户(1)工业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扩散指数。人民银行每季度进行6000户工业企业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水平调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情况,选择当季设备利用水平是超负荷、正常或不足,人民银行据此计算设备利用扩散指数。尽管扩散指数不能衡量产能利用率的绝对水平,但被调查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判断本企业产能设备利用情况时,综合考虑了不同行业、产业组织、竞争方式、发展层次等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问卷调查加工得到的设备能力扩散指数,较之根据企业设备实际产出和额定产能之比得到的产能利用率指标,更能准确反映产能过剩的真实状况和变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