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论改革文化与大学生成长

1978年,中国开启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大改革。伴随着1978年那个历史性的决定,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伴随1978年那个历史性的决定,中国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大步前进,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如国际人士评价的那样:“只有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才能充分体会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

那场历史性的决定距今已有37年,改革在中国土地上已经推进了37年,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当代大学生。

一、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这场历史转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面对国内和国外局势的压力,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背景。国内,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之后,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温饱难以保障。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兴起,席卷全球,国际竞争加剧,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邓小平认识到,无论是要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要加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追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

1978年,邓小平17次在不同场合明确谈到“改革”,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同年10月,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谈到了我国“实行开放政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地在讲话中把“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政策。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厦门考察时,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改革开放”一词。“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2)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提出了改革这一核心主张,为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3)“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5),是富民强国之路,必须大胆稳步地进行。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生产力发展重要动力的理论是正确和科学的。(6)

二、大学生成长中的改革文化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7)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改革文化紧密相连。

1.改革文化为大学生打开国际视野

改革开放以前,对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受到政策、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限制,要出国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深入,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派遣留学生和接受留学生方面。1978年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性一年,也是中国留学史上重要的转折年。这一年,为了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邓小平主张发展教育、扩大留学生的派遣数量。邓小平曾明确表示,“要派成千成万的人才出国深造,来促进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当年12月,首批52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飞赴美国,开启了中国人“走出去”的新时代。1992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尤其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十二字方针的出台,对出国留学、回国工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从1993年以来,回国人数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8)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前司长张秀琴女士说:“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们国家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是120万人,留学人员目前留学的国家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9)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78—2008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139.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39万人;目前仍在外的100.24万留学人员中有73.54万人正在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10)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留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2007年,共有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的19.55万留学人员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44所高等学校等学习机构学习。(11)仅2009年,“在中国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量达到了22万。中国官员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万”。(12)

截止到2008年,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欧美国家,仅韩日两国在2007年就有近8万人之多。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汉语学习,而是选择中国的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留学热”的背后,既是中国经济增长与文化吸引力的展示,也是中国教育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的见证。赵灵山先生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已经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相互承认的协议,我们的校园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这对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和回国就业都是非常方便的。我们国家的学习费用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还有一点,国际学生毕业回国后的就业率非常高。”(13)

派出留学和接受留学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享受国外的先进教学资源,而且可以感受国外的教学氛围与教学理念,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扩大国际视野,拓宽知识面,加强个人的适应能力,提高个人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下,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与世界接轨、加快国内教育事业进步的必然要求。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2年年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机构)共712项,比1995年增加了近9倍,覆盖了除西藏、宁夏、甘肃外的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4)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中,中外合作大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第一家在中国设立的、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担任校长。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权威大学排行榜,诺丁汉大学位列世界高校百强。宁波诺丁汉大学已成功办学10年,有各届本科毕业生约6000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力、国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在为学生提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开阔视野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生活在本国的大环境中恰当地吸收外来文化,建立相对平衡的文化观。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引入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国内即可培养出国际化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样既可以减少去国外留学的成本和投入,又可以减少人才的流失,为国家和个人节省资源。引入的国外院校的国际影响力,能为大学生提供交换学习的机会,扩大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比如,每一个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夏季短学期,或通过交换项目与海外学习项目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或其他世界著名院校学习。目前,该校已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荷兰、爱尔兰、挪威、瑞士、韩国、智利、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交流学习的项目。

2.改革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包容品格,弘扬民族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面对的各种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改革就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对待不同文化的冲突或影响,既要冷静面对,又要勇敢吸收、大胆摒弃,发扬包容品格,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改革文化坚持“和”的思想。“和”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的继承。“和”的理念体现在儒家文化中。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就引用平飞的观点,指出“儒家素来重视和谐,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15)儒家文化中的“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体现了中国文化提倡宽和处世,追求和谐的大同社会。(16)“和”的理念也体现在道家文化中。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就引用刘雅文的观点,指出:

道家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和谐内涵,尤其是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辩证趋反”“无为而为”“慈俭居后”的基本理论主张,更是十分集中地体现了道家的和谐理念,是十分宝贵的和谐思想文化资源。(17)

胡锦涛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8)坚持科学发展,从而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和谐发展观是对传统“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赋予了中华文化以鲜明的先进性和丰富的时代性,是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当下发展的新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19)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化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包容品格、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面对各种文化冲击时,有助于大学生辩证对待。看待改革文化中的“和”要注意两方面内容。

其一,坚持弘扬民族精神。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因此,改革文化中的“和”要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发展民族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和首要价值。

其二,坚持辩证地融合。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也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有积极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方针:

对于外来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来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21)

在辩证地吸收中,发扬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2)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在改革开放中,在文化融合中,也要注意及时应对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问题。

其一是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凭借美国的经济优势占据了垄断地位,涌入中国,伴随着美国文化一同涌入的,还有它们所承载的价值观。在当下高校中,大学生们越来越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各种西方节日。Nike、Adidas、Kappa成为大学生追求的运动品牌,苹果、三星等占据大学生使用手机中的半壁江山。

其二来自网络文化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网络文化逐渐流行。互联网既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又对大学生产生思想冲击。其中有对传统语言的影响。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规范的词语,“有木有”“hold不住”“神马”等网络词汇数量逐年递增,更新速度快。

其三是来自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流行音乐、小说等的大众文化以商业化方式进入大学生生活,容易使大学生沉溺于娱乐之中。

3.改革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孕育着改革和创新精神的民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万里长城、都江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都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体现。时间的轨道进入当代,改革更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内外压力和竞争时提出的新时期的创新举措。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改革文化的核心。

改革文化以创新为重要内容,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为提倡一种更宽广的教育理念,江泽民要求学校减少家庭作业,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23)

发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重要的后备军。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处于改革年代,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与资讯,思想先进,敢于冲破落后观念;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风华正茂、思维敏捷,更具有创新潜力。

高校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教育改革中正在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高校科技创新大赛与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比如高校“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引导与鼓励。在改革创新的当代,需要鼓励大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鼓励大学生发挥创造力、保持创新意识,走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为改革文化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改革文化中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社会发展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社会失序即是其中一方面的表现。学者认为,社会群体收入高度分化、社会保护机制不健全、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信任危机、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暴力丛生、社会文化凝聚力流失等都足以说明中国社会失序的局面。(24)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处于个性与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完善阶段,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关键的转折期,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处于塑形期,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对大学生性格完善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文化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失序现象对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影响。

其一是对权力的不恰当认识。权力腐败现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挫伤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对政府或仇视,或失望的心理。有学者分析认为,大学生因此而出现越轨心理,部分学生以腐败政府官员为榜样,做起“当官发财”的美梦。在如今大学校园内,出现拟似“权力腐败”的端倪,如“选举腐败”,少数学生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25)

其二是贫富差距的影响。改革开放深入的今天,社会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高度分化。收入水平高度的不平衡,已成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学者分析认为:“我国今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收入差异最大的国家。”(26)这样的不平衡还直接影响到第二代、第三代……“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称呼应运而生,有网友戏称当代是“拼爹”的时代。收入的不平衡、身份的不平等对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完善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三是道德伦理的缺失。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有一个问题讨论得异常热烈,那就是“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在百度上搜索“老人摔倒”词条,显示内容达1720000条之多,从南京“彭宇”案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我们不禁感叹现实的残酷与荒诞。“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个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崇尚道德的国度,原本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却在改革文化发展的今天一再被讨论,甚至深入到了人性善恶的辩论,这不能不说是对当代社会道德缺失的讽刺。

其四是社会信任的危机。各种现象的曝光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2011年爆出的“郭美美”事件引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信任缺失就是最鲜明的例子。道德伦理的流失引发社会信任的危机,社会信任危机加深道德伦理缺失,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27)

其五是大学生犯罪问题日趋严重。据上海市对该市21所高校所作的调查,1987—1997年11年间,上海市在校大学生犯罪人数不断增加,犯罪发生率逐年提高,参见图表。(28)

从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的黄洋投毒案,大学生犯罪的问题正不断引发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其六是微博、微信对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影响。新科技革命兴起与快速发展,新媒体发展在当今社会生活获取信息的方式中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失序现象正不断引发我们对在当代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深入思考。

三、在新时期改革文化的发展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在新时期改革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改革文化以当代政治思想为指导。

处于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当代中国,思潮涌动,思想活跃,各种文化进行着激烈而复杂的文化博弈。这无疑是一个与社会剧变相辉映的文化时代,思想解放与思想争锋的时代。(29)政治思想是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政治思想是其他思想的生命线。当代改革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文化,尤其应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及其发展、演变为主线和中心内容。(30)从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直至当下习近平的“中国梦”,都是改革文化在当代不同时期的指导和补充。

立足当代,要解决对当代大学生负面思想影响的问题,必须要注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

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1)

国家和社会赋予了大学生特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不仅关系其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未来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这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必须建立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这也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既能明白改革开放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作用,也要认清改革开放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消极影响,从而真正发掘出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有效途径。

2.当代改革文化以开放为手段

“任何主导性的文化都不是封闭性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必然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文化趋势相契合。”(32)所以,以开放促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思路没有大的变化,贯穿于从早期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和建设,到今天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鉴于体制创新在推进整个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作用,这一方式在今后仍然会延续下去。(33)

3.当代改革文化注重文化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各国的文化交流增多,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想大量涌入。中国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使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面临着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这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互相碰撞更为激烈。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孤立于世界发展的大潮,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封闭状态。只有不断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实现洋为中用,扶持和发扬反映本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世界文化之林。(3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句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更丰富地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特征,即坚持开放、实现改革、融入世界。

4.当代改革文化以民族复兴为目标

中国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首次大规模组队参加,到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国,从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51枚金牌、奖牌总数达到100枚、以微弱差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体育强国。“如果按照一些外国媒体的说法,奥运会是国际社会给中国安排的一场考试,那么中国已经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核。”(35)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令世人瞩目的复兴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故事。中国的成功,来源于它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也来源于它对教育的强烈关注,这些都是推动中国继续前进的力量。(36)


(1)[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17.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9.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6.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3.

(6)裴传永.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4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

(8)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6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0.

(9)中国教育国际化的30年足迹[N].世界新闻报,2008-12-15.

(10)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6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1.

(11)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7-358.

(12)[美]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5-126.

(13)中国教育国际化的30年足迹[N].世界新闻报,2008-12-15.

(14)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1.

(15)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6.

(16)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42.

(17)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7.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19.

(19)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9.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60.

(2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2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2(02).

(23)[美]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吕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05.

(24)郑永年.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5-17.

(25)包先康,李卫华.转型期社会失序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8):151.

(26)郑永年.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6.

(27)郑永年.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3.

(28)刘洁,徐宝华.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2).

(29)李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2.

(30)李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5.

(3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5(2).

(32)唐晋,主编.软实力大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28.

(33)郑永年.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265.

(34)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9.

(35)[美]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吕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3.

(36)[美]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吕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