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与创造:动画本真的探求
- 王睿 王茜濡
- 2340字
- 2020-06-24 13:53:22
第四节 剪纸与皮影的变容
一、剪纸与皮影的影像表达思维
中国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传达着民间艺术家的传承与创造,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众多民间艺术中,剪纸和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对我国的动画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从远古时代人类在岩石和壁画上的图形图案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人类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尝试在不同材料上进行镂刻、透空的艺术创造。
汉代以前,镂刻的艺术创作由于材料的限制,只能在金银箔和皮革上进行。直到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之后,剪纸艺术因为有了更加廉价与常见的材料而得到空前的发展。剪纸艺术一直以来被赋予除恶、纳吉、祝福、劝勉、警戒、趣味等意义。比较常见的有祭祖与装饰这两种意义:唐代诗人杜甫的《彭衙行》中曾这样记载“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清明剪纸团花祭祖的习俗。而剪纸的装饰意义可以追溯到唐代妇女剪纸作为头上的装饰品,后来慢慢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渐演化成更多的形态,常被作为门窗、墙壁、灯笼等的点缀,用于烘托气氛。唐代又有诗《采胜》中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利用透空的阴阳关系来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给人无尽遐想与美的感受。
皮影是皮影戏、皮影人物及相关场景的统称。皮影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皮影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汉代的帛画、砖画以及唐宋有关佛像的壁画中的视觉风格。皮影制作工匠们一般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兽皮上选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的雕刻手法将人物的四肢和身体分别雕刻完成,再用青、红、黑、黄等纯色上色。与剪纸的表现形式不同,皮影只采用人物的二分之一侧面表现出来。皮影表演艺术者们通过在白色幕布后面操作连接影人的竹竿,让观众透过摆布看到影人的表演。在此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说唱、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弦乐以及烟雾等效果完成整套皮影戏的表演。皮影通过幕布表演的影像原理与艺术风格,直接影响到了近代电影技术的发明。皮影的脸谱与服饰造型具有强烈的戏剧化表现特征,其手脚关节的可活动性不仅有利于人物表演,也是现代三维动画模型骨骼绑定的一个缩影。皮影是一门集戏曲、雕刻、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之长于一身的艺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早期美术片的制作。
二、剪纸与皮影在动画中的拓展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关键。在中国不计其数的传统文化中,剪纸艺术与皮影艺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与表现力,成功地吸引了中国动画艺术家对动画创作形式的探索,乃至对中国的美术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早期美术片的发展是从传统文化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尝试将动画技术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从而形成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发展之路。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剪纸动画与皮影动画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类似,但是这二者在制作工艺上却各有章法,所以在这里将剪纸动画与皮影动画分开来讲。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试图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中国动画的创作灵感。剪纸动画通过之前的画稿设计将需要拍摄的人或场景进行合理的拆解,例如将人物的手臂可以拆成上臂、前臂、手掌甚至手指等若干个块面,这里有点类似于今天三维动画中角色骨骼绑定的工作。接着根据表演需求和整体造型设计对角色进行拆解,然后为人物各部位所需而染制的纸张进行剪形、镂刻和绘制。最后为之前制作的角色安装特定的“关节”,动画师通过对角色关节的调节完成角色的表演。1958年作为中国动画先驱的万氏兄弟中的万古蟾导演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该动画是在借鉴传统的剪纸艺术和皮影戏的基础上创作的。该片选自名著《西游记》中的情节“猪八戒吃西瓜”,影片中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的设计采用了剪纸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多面表达:主要以侧面为主,同时根据剧情的需要,也制作了人物形象的正面和半侧面。与传统的剪纸艺术不同,剪纸动画在造型上同样还借鉴了年画中人物的色彩与造型。在动画《葫芦兄弟》中,人物在造型上颜色丰富,许多场景是通过颜色的渐变完成自然的过渡。当然,葫芦兄弟圆润的卡通形象也是在借鉴了年画的审美基础之上,简化了人物的外形,并对五官进行夸张以此来突出角色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同样,剪纸动画在创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剪纸艺术许多的视觉元素,将传统剪纸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也用在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上。在动画《老鼠嫁女》中,将传统剪纸艺术中象征吉祥的“梅花”元素应用在角色形象上,不仅突出了剪纸动画的艺术性,同时因为“梅花”的图案造型直接避免了角色造型中大面积的空白带来视觉上的不适感。传统的皮影动画也是采用“逐格拍摄”的手法进行制作的,在角色与场景的制作方法上采用的是皮影本身十分复杂的制作方法,这个在前面已有介绍,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较为著名的传统皮影动画有《三英战吕布》《张飞审瓜》等作品,都是在借鉴皮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制作的。皮影动画极大地继承了皮影艺术中角色的脸谱化特征,在服饰的颜色选择上也继承了红、黄、青、黑等纯色的运用。另外,具有戏曲表演特征的“程式化”表演在皮影动画中也得到了继承。2011年环球数码公司制作了一部长达15分钟的动画《桃花源记》,该动画是由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改编而成。皮影艺术作为动画中主要的表演构成,同时场景结合了工笔画、水墨画的传统元素。这部运用3D技术完成的动画作品很好地诠释了电脑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近年来,皮影艺术作为文化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不断地出现在大银幕上,例如之前的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与好莱坞动画《功夫熊猫》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皮影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用动画的语言将之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