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1985年行世以来,本《手册》甚得大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读者的好评,有人甚之誉为“史学小百科”,印行册数以十万计。我们已于1989、1994年做过两次修订。今再做第三次修订,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修订的原则仍是守正补新,但由于近代部分有所增加,所以将本书的原名《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改为今名。

本《手册》既以配合高等学校的中国古近代史教学和学习为主要目的,因此基本内容和编纂体例与一般性通用的文科工具书有所不同。它要具有鲜明的三性特点,即:一、专业性,二、知识性,三、工具性。专业就是中国古近代史;知识就是为学习中国古近代史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但又为一般教材所缺少,或述而不详;工具就是检阅某些中国古近代史重要问题的图表和与中国古近代史有关的各种图书资料的目录及索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出版或发表的中文论著。

本《手册》的内容共分五类:一、年表类,二、目录类,三、职官类,四、地理类,五、学术类。编写这五类内容有两重用意:一是以这五个标题为全书之纲,以将我们所编头绪纷繁、内容庞杂的各种条目分别纳入五条大纲之下,以求全书有纲有目,眉目清晰。二是借此五条大纲编写本《手册》,亦有引导读者认识学史、治史之门径的目的。因为前四条纲,向来被史家认为是治史的基本功所在。史学大家邓广铭先生生前在北大曾大力倡导,说这是治史的“四把钥匙”。初学治史,应当具备必要的目录学知识、职官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和年表知识。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才易登堂入室。从史学史上来看,司马迁似已经在使用这四把钥匙了,至少他所编制的“世表”“年表”“月表”和“诸王表”、各种“侯表”以及“将相名臣表”等,已属于这一方面的首创。至班固撰《汉书》,“四把钥匙”已经齐备。此后,在两千年间,“四把钥匙”一直为史家所珍视,为治史的重要工具。不仅治中国古代史要使用,就是治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乃至各种专史,无一可离开“四把钥匙”。因此,我们以“四把钥匙”为本《手册》之纲,是符合本《手册》编写的目的的。当然,“四把钥匙”也在发展之中。今天使用“四把钥匙”,应当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之下,应当适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本《手册》内容的第五类为“学术”。因限于篇幅,只简要介绍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史学界有关中国古代史分期、土地制度、农民战争、汉民族形成及资本主义萌芽等五大问题的讨论情况。这些讨论是当时的广大青、老年史学家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搞史学研究的反映。盛况空前,硕果累累。我们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些介绍,培养学习兴趣,扩大学术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术”之后,附有历代户口、田亩、度量衡等参考图表,以备查阅。

参加本《手册》编写的同志,有北京大学张传玺、蒋非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王朝中、王援朝,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杨欣,首都经贸大学张怡青。北京大学王北辰教授对编写《手册》也给予了很大帮助。他于1996年7月不幸离世,我们都很怀念他。

本《手册》一定有不少缺点或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张传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