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 张立波
- 1854字
- 2020-07-09 20:24:27
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逐渐由政府主导走向企业自主发展阶段。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其竞争优势的确立取决于创意能力、资源支撑、现金流、成长性、基础架构、合作与投资、品牌影响力等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其基础和核心依然是拥有合理可行的商业模式。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下,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尤其需要重视“三个结合”:第一,与互联网结合。因为人们的关注度都集中在互联网上,文化企业如果不跟互联网结合,就缺乏基本的平台,所以企业必须在互联网上找合作伙伴,找竞争对手,找资源圈,找生存发展的机遇和空间。第二,与资本运作结合。在互联网时代,做企业不能再靠传统的原始积累来完成,而要靠知识产权+资本运作,而资本运作其本质就是善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别人想赚钱,别人是投资人,而你有创意、知识产权,这就需要通过投融资的方式进行有效合作。第三,与轻资产结合。企业不管经营文化产业的哪个领域,都要尽可能把重资产放在一边,而把属于创意、知识产权、品牌等轻资产剥离出来,用轻资产跟互联网结合,跟资本运作结合。由此,以前是靠卖产品,现在是靠卖商业模式,即企业本身是很有价值的——要么是在资本市场上比市值,要么是在公司还没有上市的时候,市场估值很高。换言之,用轻资产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是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的基本指向。
随着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日益融合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领域的商业模式可谓层出不穷,要求文化企业须围绕着互联网进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而实施一系列创新首先要关注顾客的变化。互联网的顾客跟传统媒体的顾客有一个重要区别,即传统媒体的顾客叫客户,互联网的顾客叫用户。可是,不懂互联网的人不可能知道什么叫用户,当然也不知道用户在哪里。现在很多人都谈用户体验,但是如果互联网还没有融入进来,用户在哪里还没有找到,怎么去关注用户体验呢?所以了解和把握顾客的变化要先思考和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互联网是什么,二是我的用户在哪里。也就是说,如果要进入互联网文化产业领域,一定自己要先懂互联网,然后再进去,找到用户,然后才能研究用户的体验,才能有效地开发市场,把企业做大,这是一个基本的顺序。以今日头条为例,截至2016年年底,它已经有接近6亿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6600万,实现上百亿的年度广告收入,正是由于今日头条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特点,通过“信息流+个性化推荐”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文化产业而言,好的商业模式能够保障内在持续积累,而不仅仅是一锤子买卖。按照文化产业的内在价值实现原理,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大,就必须要持续地“轮转孵化”IP。换句话说,如果IP对于相应的主流消费者是持续有效的话,那么就可以实现IP的持续化增值和企业的有效积累。做IP不断的孵化和轮转消费,可以先在互联网上进行平台预热,进行消费观察,看看消费者是否喜欢,然后从消费者的预热一直到内容的改进,通过不断地改进内容,不断地编新的故事,不断地轮转。比如,先做网络文学,再改编成有声读物,再改版成动漫,这样一直在轮转,轮转到某一天把它做成大电影。其实,进行IP轮转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就是大数据与文化产业融合日益密切,且大数据对于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在把握互联网本质要素和文化产业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对大数据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内在关联进行专题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令人欣喜的是,结合若干年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的积累,立波君近些年沉心静气地专门围绕这个前沿领域进行锲而不舍地系统开掘和探讨,对于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策略方法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有独到见解的观点或思路。特别是该项研究紧紧抓住利用大数据促进文化企业跨界融合和转型发展这个轴心,重点探讨基于娱乐无边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大数据与人们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方法,促进实现硬件、软件、品牌、内容与潮流、渠道等要素的有效打通,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开拓空间和实际应用价值。相信该项研究成果将有力地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向更深入、更专业、更接地气的方向迈进,为活生生的、蓬勃发展的产业实践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当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针对大数据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学界还没有形成具有高度共识和充分解释力的概念以及范式,故书中提出关于内容大数据的个别观点或提法还有待于在不断关注日新月异的产业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打磨并加以印证。
是为序。
陈少峰
丁酉年季春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