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年鉴2017
-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 2字
- 2020-06-28 08:23:45
特载
浙江大学2016年工作总结
(2017年3月6日)
2016年是浙江大学实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中共中央、教育部和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六高强校”战略,认真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强优势、补短板、谋全局、创一流,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坚决落实中央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七次全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中央会议精神,学习领会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念和决心,进一步明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思路与战略举措。
2.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校成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学校党委书记直接面向全校万余名党员进行了动员,并带头面向全体中层正职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分别讲了3次专题党课,其他党员校领导也面向分管部门、联系单位师生讲专题党课共计24场(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好党课、学习研讨、听取意见、谈心谈话、查摆问题、加强整改。认真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坚持学做结合,把抓好学习教育落实到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学校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获中组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通报》专题介绍及央视《新闻直播间》、共产党员网等媒体报道,并得到中央督导组、中组部督查调研组的肯定。
3.圆满完成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工作。学校成立G20杭州峰会校园维稳安保工作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周密部署、层层推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圆满完成峰会八大重要活动之一的“美好青春我做主——艾滋病防治宣传校园行”活动,以及礼宾接待、志愿服务、医疗保障、校园安全等重要任务。活动结束后,中央专门委托中共浙江省委向学校表示肯定。学校荣获“浙江省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17名师生荣获国家部委及省市关于G20杭州峰会的各类先进个人等荣誉。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大讨论,人才培养体系和环境进一步优化
4.完成第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在为期一年的大讨论中,各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重大课题,深入研讨了包括招生、教学模式、科教协同、实践训练、国际交流、创新创业、思政教育等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出台《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本〔2017〕1号),进一步形成培养“时代高才”的目标共识,进一步明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体(KAQ2.0)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培养方式的整合与协同,为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打下了基础。
5.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完善本科生管理模式,实施“1+3”本科生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主修专业确认办法。稳步推进各类课程建设,加强系列核心课程建设,优化通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推进本科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启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项目。建立专业定期自查自评制度,出台《浙江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浙大发本〔2016〕170号)、《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管理办法》(浙大发本〔2016〕176号),推进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记录平台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开展深度型实习、探究性实验与过程型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永平奖教金”“优质教学奖”“三育人标兵”评选机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我校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4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入选数居全国高校第二。
6.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结合新一轮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面修订方案,制定研究生素养与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快建设工程师学院,推进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成4个高水平实训中心。继续做好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评教、督导评估与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出台《浙江大学关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共享的指导意见》(浙大发研〔2016〕79号),制定“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细则,构建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查力度,做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
7.改进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校领导分片指导、学院(系)积极参与的本科招生队伍建设,创新招生宣传方式,拓宽多元录取途径,继续做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工作,本科生招生投档线保持全国高校前列。应对新高考改革,精心谋划招生布局,不断完善招生工作制度化建设。平稳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并轨,继续扩大博士生招录“申请—考核”制推行范围,启动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试点工作。2016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6,030人,硕士研究生5,540人,博士研究生2,101人;授予博士学位1,636人,硕士学位5,873人,学士学位5,510人。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首次突破60%,出国学生中赴世界100强高校深造人数近800人,占出国总数的55.9%。
8.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做好与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功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深入推进思政名师培养工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与政策教育,建设首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6个。发挥专业教师思想育人作用,加强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推进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起成立浙江省首个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联盟。学生资助工作在全国资助工作绩效评估中考核优秀,居C9(国家首批985重点建设学校)高校第二。
9.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网络不断拓展,全链条式的协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对接和整合创业实践平台资源,建设Idea Bank创客空间,继续发挥e-WORKS创业实验室、紫金创业元空间及创业训练平台和创业学生社团作用,在校学生创业团队全年融资总额达1.43亿元。在“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荣获全国金奖11项,总金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获得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称号。
10.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素质拓展体系,创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的融通机制。推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心、大学生创业发展中心、情绪智能(EQ)发展研究中心等综合素质训练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健心”计划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打造社会实践品牌,成立“一带一路”中国大学生公益联盟,组织710余支团队、7,600余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探索形成“一个教授,带领一个团队,实施一个公益项目,完成一项实践成果”的“PTPA”社会实践新模式。举行研究生挂职锻炼2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工作。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上荣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67项。其中,学生作品“空气洗手装置”斩获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最高金奖和特别大奖;文琴艺术团在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青年混声组和无伴奏民谣组均获金奖。
三、聚焦学科和人才“一号工程”,优化学科战略布局,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进一步彰显
11.加快学科内涵发展。做好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稳步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加快学科布局调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据2017年1月公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数据显示,我校综合学科排名跃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国高校第二;6个学科(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12.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启动实施学术大师会聚工程,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和“高水平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继续推进“百人计划”,正式启动“博士后千人队伍三年建设计划”,不断加大思政教育、管理服务、实验技术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首次设立“仲英青年学者”项目,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和发展;继续实施学科与人才队伍专项建设,开展中期评估,发挥院系在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2016年新引进教师171人,其中获得海外博士学位70人,占41%;新增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入选者14人;第十二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3人;增选通过第十三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40人,居全国高校第一。
13.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修订工作,更加突出“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人才评价导向;全年评审教授(研究员)9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0人;探索试行校机关党政管理人员宽带细分的岗位津贴体系,完善党政管理人员的晋升与激励机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完成新一轮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整及绩效减扣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养老保险入轨工作,规范劳务派遣管理工作。
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研内涵品质和成果转化水平,学术创新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14.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16+X”科技联盟建设,瞄准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前瞻研究和联合攻关。支持推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前期筹建工作,我校牵头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优先项目启动建设目录。科研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到款科研总经费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6.09万,居全国高校第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能力持续提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9项,立项数居全国第二,资助总金额达5.58亿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7项、重点项目22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3项;牵头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4项,总经费9.34亿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6项,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新增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居全国高校第一;新增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新增1个“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5.加快培育重大创新成果。优化科研评价,强化对高引论文、重大项目等标志性成果的激励机制。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高校领先水平,2016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CNS)三大期刊及其子刊发表论文24篇,在P 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论文2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收录论文5,974篇,居全国高校第二;十年累计国际论文被引45,307篇(478,919次),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表现不俗”论文(被引次数高于学科均线)2,489篇,居全国高校第二;被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382篇,排名保持全国高校前列;被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收录论文53篇,稳居全国高校第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2项自然科学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与北京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二;2项人文社科成果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
16.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繁荣发展。首次设立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专项课题和学科交叉预研专项项目,持续支持人文高等研究院建设,推动理论性、基础性、原创性学术研究。建立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6年6家智库入选全国首批“智库索引”,多项研究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批示,推动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争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学术期刊办刊品质再次获得认可,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并首次独立出版的《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社会科学卷》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全国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中排名第一。持续推进大型文化传承研究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撰工作,继《宋画全集》(23册)、《元画全集》(16册)出版后,《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已陆续付印。
17.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文件及配套政策,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细则,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参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紫金众创小镇”被列入浙江省特色小镇重点培育名单,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不断完善“泛浙大”科技创新创业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辐射全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网络。全年获得授权专利2,150件,其中发明专利1,628件,居全国高校第一;转化科技成果220项,知识产权收益1.35亿元,专利转化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18.优化社会服务体系。构建“两边两路”社会服务新格局,加快推进与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舟山市等省内重点城市及云南省、贵州省、山西省等省外重点区域的战略合作,深入推进援藏援疆和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兵团、塔里木大学工作,认真做好对云南省景东县定点扶贫和对贵州省台江县全面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推进对浙江省武义县新宅镇的结对帮扶工作。不断完善选派科技特派员制度,2016年共派出37人担任第十二批省科技特派员,我校汪自强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推进继续教育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全年办学总收入达8.12亿元,同比增长12.6%。发挥医院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支持各附属医院服务浙江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战略,推动一流临床学科建设、医工信结合、临床医学创新中心筹建工作,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探索开展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积极推动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建设及附属妇产科医院钱江院区、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二期工程申报工作,努力提升服务地方卫生与健康发展的能力。7家附属医院门诊、急诊量约1,523万人次,住院约56万人次,手术约24万人次;业务总收入约156亿元,同比增长11.76%。
五、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校全球影响力和海内外声誉进一步提升
19.加强国际化建设战略谋划。启动实施声誉提升与国际化战略,制定教育对外开放规划,成立声誉提升与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专职力量配备,增强学校网络宣传、声誉评估和外事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海内外声誉。学校在国内大学排行榜中基本位列前三,在国际主流大学排行榜中名次呈现较快上升态势,其中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的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中,我校跻身世界百强。
20.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构建以顶尖大学合作为“峰”,以欧美国家、亚太国家、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国际组织合作交流为“脉”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网络体系。实施“顶尖大学合作计划”,深入推进“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与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快海宁国际校区建设,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爱丁堡大学共建的两个联合学院顺利开学,筹建浙江大学伦敦中心;与沃顿商学院签署谅解备忘录,建设中美商学院。工程师学院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等三所法国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深化以海外教师为主导的全英文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年接待海外访问团组1,218人次,新签和续签校际合作协议及学生交换协议41项,全校师生海外学习交流总数达8,884人次,其中本科生赴海外学习交流2,650人次,同比增长15%;选送2,209名研究生公派出国(境),同比增长19.1%,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人数同比增长24.68%,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率突破70%。
21.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稳步提升留学生教育规模和层次水平,在校外国留学生总数达6,237人(含非学历学生),同比增长7%;其中攻读学位留学生总数达3,498人,同比增长14%。扎实推进留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继续强化教师班主任制及管理干部辅导员制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培养机制。做好合作共建海外孔子学院工作,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22.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文化校园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西迁文化园、东教学区学生文化长廊、师生交流吧建设,设计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并在玉泉校区试点应用,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文化表达和形象识别体系。精心培育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开展师生十大学术成果评选、“浙大好医生”“浙大好护士”评选及“西迁历史文化展”“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训练营”等活动,举办“浙大欢迎您”“浙大祝贺您”“浙大感谢您”等系列仪式活动,营造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和文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纪念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筹备工作,不断拓展校友联系网络。积极推进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编纂《浙江大学图史》“百廿求是丛书”《浙大史料选编一(1897—1949)》,完成全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发展战略格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23.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积极落实学校章程,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贯彻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重大事项咨询论证、意见征求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和AB角工作制度,落实学校领导联系基层和调查研究制度。不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院系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逐渐构建起权责利相统一的院系管理体制。强化各级学术委员会建设,组织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做好学校、学部两级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不断完善学术治理架构。
24.深入推进管理服务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三张清单一张网”,启用新一代协同办公系统和网上审批平台,启动“网上浙大五年建设计划”,不断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推进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建设,大厅入驻部门15个,可集中办理事项410项,全年师生满意率达99.9%。努力推进审计工作转型,积极推进重点领域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工程审计和校属企业年报审计等工作,完善基建修缮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深化采购项目精细化管理,全年完成采购预算金额63,329.37万元,成交金额60,675.41万元,直接节约采购资金2,653.97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推进大型仪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全年新增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台件23,749台(套),总额63,262.24万元。
25.完善支撑保障条件。优化战略格局,拓展办学空间,紫金港校区西区全面开工建设,海宁国际校区一期工程正式启用,舟山校区的办学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工程师学院顺利开学,应杭州市委市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多年要求,加快促进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转型发展。优化校区功能布局,推进公用房物业化管理,深化“三室一堂一卫”文明创建工作,“美丽校园”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财务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继续规范,资产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学校财务总收入123.42亿元,居全国高校第二。完善筹资工作体制机制,签约捐赠达9.75亿元。健全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体系,加强古籍保护与开发,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巩固和完善杭州五校区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运维体系,视频交互平台建设覆盖全校7个校区,提升信息化公共服务质量。
26.促进学校产业与后勤发展。支持产业系统开拓进取,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推进科技产业与后勤产业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向“行业一流”目标迈进。圆正控股集团实现年收入18.37亿元,净利润1.28亿元,上缴税费0.91亿元。创新技术研究院投资的科技型公司,全年出资孵化成立的总项目累计27个。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评为“A类(优秀)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入园企业97家,培育毕业企业25家,入选“青蓝计划”企业1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38家。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年签订设计合同575项,合同总金额4.6亿元。出版社全年总收入2.37亿,同比增长6.8%。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推进后勤服务队伍专业化和服务保障体系现代化。
27.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校园综合治理和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学校安全稳定评估排查和隐患整改,实行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推进紫金港校区监控系统改造、交通智能化管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校园治安、交通、消防、食品、防疫、实验室等安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推进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和积案化解工作,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继续开展“书记有约”“校长有约”活动,畅通师生意见表达渠道。关心师生发展,启用师生意见建议网上公开回复平台,顺利完成“1250安居工程”人才房第二批申购和销售工作。
七、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进一步落实
28.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认真组织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组建新一届理论宣讲团并开展理论宣传活动70余次,着力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课堂讲授纪律,严格执行讲座论坛等活动管理制度,改进活动管理审批方式。加强内外宣联动、聚焦式宣传,强化新媒体平台和“求是网军”建设,组建媒体传播专家库,提升学校声誉。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搜集、处理、反馈和引导机制,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学校荣获教育部“2016年度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称号。
29.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从严管理干部,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办法,完善选人用人全程监督和倒查追责机制。学校组成7个调研组,对61个中层领导班子开展干部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全年新选拔任用中层领导干部44人,平级调整24人。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全年新提任科职干部88人,新选派挂职干部66人,接收挂职干部14人,第二轮21位优秀专业教师顺利完成为期一年的校部机关挂职工作。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修订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兼职规定,规范经济独立核算单位负责人薪酬管理,严格执行对领导干部的提醒、函询和诫勉制度,做好干部出国(境)、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管理和档案集中专项审核工作。
30.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95周年,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出台《浙江大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试行)》(党委发〔2016〕16号),推进“五好”院级党委建设,组织开展年度院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进一步强化院级党组织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继续推进“五好”党支部和优秀“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分别有1,644个党支部、121个优秀“五好”党支部通过验收。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全年新发展党员1,925名,做好各级“两优一先”评选推荐工作。抓好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专项检查和党费收缴工作专项检查,制定进一步规范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若干规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扎实推进“育人强师”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17期培训班,培训981人次。面向全校学生正式党员启动实施“先锋学子”全员培训,全年共举办285期(场),覆盖学生正式党员13,000余人。筹建浙江大学延安培训学院,为广大教师在革命圣地接受现场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实施“事业之友”教职工党员与非党员教职工结对联系制度,目前52个院级党组织(不包括圆正控股集团党委、后勤集团党委、国际联合学院党工委和工程师学院党工委)已结对非党员教职工10,221人,结对覆盖率达到66.11%。
31.做好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成立浙江大学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社会主义学院,进一步健全学校大统战工作格局,受到中央统一战线工作调研检查组的肯定。大力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支持党派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成立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小组,做好防范和抵御利用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关心少数民族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进一步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健全以“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交会议审议的制度,圆满完成提案办理和“回头看”工作。举办首届教职工社团文化节、“浙大制造·科技生活”双年展,继续开展教职工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征集办理工作,进一步发挥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制定并试行浙江大学教职工疗休养管理办法,启动工会会员生日关怀计划,做大做强“爱心基金”和大病医疗互助,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成功召开共青团浙江大学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深化新形势下党建带团建工作,推动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博士生会加强自身建设。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构建倾情关爱网、生活服务网、困难帮扶网;提高离休人员离休费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做好老同志服务管理工作。学校关工委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2.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洁教育和党纪党规培训,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书记和校长与班子成员谈心谈话20余人次,与新提任中层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53人次,校领导班子成员与分管、联系单位廉政谈话180余人次。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制定二级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修订公务接待管理实施办法、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会议费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外宾接待管理实施办法,推进公务用车改革。贯彻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若干规定》,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管理专项检查整改工作;开展继续教育财务收支专项审计,并加强整改力度。践行“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司法机关处理1人,校内处分4人,组织调整1人,诫勉谈话13人,通报批评11人,批评提醒教育9人,书面函询5人。持续推进内部巡查工作,抓好巡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