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年鉴2017
-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 7744字
- 2020-06-28 08:23:46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科学技术研究
【概况】 2016年,浙江大学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新模式,应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改革,积极谋划,强化组织,各项科研任务指标符合预期,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研事业得到坚实稳步发展。
科研规模在高位稳步扩展,到款科研总经费35.18亿元(比2015年增加2.02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5.11亿元(占71.4%),横向科研经费10.07亿元(占28.6%)。牵头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4项(其中千万级项目16项)、课题84个,总经费9.343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千万级项目数和经费总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2项,创浙江大学新高,居全国高校第四位。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9项,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8项(包括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3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4项、专用项目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浙江省2015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6项;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5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科技论文质量持续提升。截至2016年12月31日,浙江大学被SCI收录第一单位论文5,879篇(比上年增长5.4%);其中两类(Article, Review)论文5,611篇(比上年增长4.8%),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116篇(比上年增长6.4%);三大期刊及子刊论文24篇(比上年增长85%),其中Science主刊1篇、子刊1篇,Nature子刊20篇、Cell子刊2篇,P NAS 4篇。根据ESI 2016年11月公布的数据,浙江大学十年(2006年1月1日—2016年11月30日)累积引文居世界145位(比上年上升19位);18个学科的累积引文量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化学、工程、农业、材料、计算机、药学与药理学、数学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0位,并列全国高校第二位;化学、工程、农业、材料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位,并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申请三大专利3,363件(其中发明专利1,916件),授权中国专利2,31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794件,发明专利授权数持续位居国内高校第一。公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20项,累计转化金额1.35亿元(含作价投资6,771.3万元),到款4,123万元。
人才团队建设持续稳步发展。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批,居全国高校第一;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居全国高校第四;17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居全国高校第三;6人上榜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居全国高校第三。截至2016年底,浙江大学共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8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8个,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7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浙江大学建议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智能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新增农业部农产品产后处理重点实验室(试运行)、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处理装备重点实验室(试运行)、农业部光谱检测重点实验室(试运行)3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工高效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先进微纳电子器件智能系统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6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认知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科技厅认定;成立浙江大学定量生物中心和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组建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截至2016年底,浙江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58个、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0个、浙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2016年,浙江大学坚定贯彻“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承担了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型号总体单位下达的各类国防科技计划,以及各大军工集团(院所)科技合作开发任务等。新上国防科研项目224项,合同经费约3.99亿元(不含大部分纵向项目:预研、科技委、基础科研),合同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共计11项,实际到款经费约4.55亿元,为开拓浙江大学“十三五”国防科研工作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际科技合作稳定拓展。2016年,浙江大学深化与斯坦福大学的科技合作,探索与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合作研究,推进与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互利合作。浙江大学新增4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3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居全国第一;新增1个“111”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浙江省首次启动的“一带一路”专项项目中,浙江大学获批5项(浙江省共批8项,其中浙江省高校共6项)。
科技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浙江大学为适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和学校发展的国际化思路,主动探索科研管理机构的适时优化,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建设新版大科研服务系统,推进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以及与院系所的纵向互动。组织召开了12期15讲“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系列专题培训会”,进一步提升了科研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院系监管责任。继续做好项目内审工作,督促项目负责人进行整改,起草了《浙江大学财政科研项目内部信息公开制度(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2016年,浙江大学获得了2011—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荣誉(全国仅20家),以浙江大学为组长单位的浙江大学联络网获得了管理工作先进联络网荣誉(全国仅5家)。
【“16+X”科技联盟完成布局】 浙江大学于2015年启动“16+X”科技联盟建设,在2015年建设成效的基础上,2016年面向国家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新增浙江大学量子信息与技术科技联盟、浙江大学污染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科技联盟等13个X联盟,完成“16+X”科技联盟的整体布局,全面实施联盟建设和培育工作,签订了联盟任务书和责任书,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2016年,在浙江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中,“16+X”科技联盟共承担了24个项目、78个课题,总经费9.1078亿元。2016年12月,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陈宝生在调研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科技联盟时,充分肯定了科技联盟的建设成果。
【邢华斌实验室研究成果在Science杂志发表】 2016年5月19日,Science(《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邢华斌教授实验室与利莫瑞克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等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Pore chemistry and size control in hybrid porous materials for acetylene capture from ethylene(杂化多孔材料孔化学和尺寸控制实现乙炔乙烯分离)”[Science 353(6295),141—144]。该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离子杂化多孔材料吸附分离乙炔和乙烯的方法,不仅为乙烯和乙炔的高效分离与过程的节能降耗提供解决方法,而且也为其他重要气体的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Science杂志的三位审稿专家对此文章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文章报道的吸附分离性能非常令人惊讶,在乙炔分离领域设立了新的标杆。
【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 倪明江教授、严建华教授、骆仲泱教授领衔的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团队以“求是、团结、创新”为宗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坚持协同创新和集体攻关。在煤炭高效清洁发电技术、废弃物及生物质燃烧发电技术、电力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能源转化过程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理论与先进测试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理论与技术原创性成果,多项工程技术创新成果在全国得到大规模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国之重器,陈云敏院士建议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项目于2016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发改高技〔2016〕2736)十个优先项目之一,为浙江大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围绕实验再现岩土体大尺度演变和灾变及加速材料相分离的科学目标,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该装置的超重力容量世界第一,超重力多学科实验舱的功能和能力世界最强。设施建成后,可为深地深海资源开发、重大工程防灾、废弃物地下处置、新材料制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2项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6年12月,吴朝晖教授、郑筱祥教授团队主持的“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论与方法”与郑树森教授主持的“肝癌肝移植新型分子分层体系研究”入选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吴朝晖教授、郑筱祥教授团队围绕脑机融合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突破理论与创新技术,率先提出“混合智能”的研究范式——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融合。郑树森院士团队在其团队2008年创新性提出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全国多中心6,012例全球最大样本的研究,实现了肝移植受者的精准筛选和个性化治疗。
【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 2016年10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由浙江大学牵头光大环保(中国)有限公司、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等成立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严建华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建设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实验室将针对我国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焚烧处理稳定性不高、二次污染突出的问题,围绕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迫切需求,建设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先进高效固体废物热处置、热能高效利用、高效烟气净化、二英解毒和重金属稳定化、飞灰和炉渣安全处置等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化。
【附录】
附录1 2016年浙江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所)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录2 2016年浙江大学科研机构(独立研究院)
附录3 2016年浙江大学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录4 2016年浙江大学新增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情况(单位:万元)
注:*含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和集成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附录5 2016年浙江大学各学院(系)、研究机构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续表
附录6 2016年浙江大学各学院(系)新增国际合作项目情况
注:数据来源为浙大科研管理系统登记的新增国际合作项目,不包括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批准时间为准)。
附录7 2016年各学院(系)科研经费到款情况(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源为浙大科研管理系统各学院2016年到款数据(数据下载时间为2017年3月13日)。
附录8 2016年各学院(系)发表SCI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情况
*:为学院(系)2016年SCI论文数据(统计时间为2017年2月28日)。
附录9 2016年浙江大学各学院(系)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情况(单位:项)
注:括号内奖励数为浙江大学作为非第一单位所获的奖励数。
附录10 2016年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获奖项目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二等奖(2项)
1.高增益电力变换调控机理与拓扑构造理论
电气工程学院
何湘宁 李武华 杨波 张军明 钱照明
2.荧光传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设计及功能构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钱国栋 崔元靖 杨雨 徐绘 王智宇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
二等奖(3项)
1.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严密 吴琛 王新华 何时金 柯昕 张瑞标
2.基于声发射监控的聚烯烃流化床反应器新技术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阳永荣 王靖岱 蒋斌波 黄正梁 廖祖维 杨宝柱
3.重要脂溶性营养素超微化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陈志荣 仇丹 尹红 陈建峰 石立芳 李建东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
一等奖(1项)
1.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
能源工程学院
倪明江 严建华 骆仲泱 樊建人 高翔 周俊虎 周昊 周劲松 池涌 王智化 王树荣 黄群星 薄拯 张彦威 岑可法
二等奖(7项)
1.大功率船用齿轮传动与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械工程学院
童水光 刘伟辉 颜克俊 翁震平 从飞云 宋斌 唐登海 翁燕祥 赵俊渝 丁恩宝 武建伟 熊国庆 吕和生 冷建兴 程向东
2.高安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系统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文海 黄建民 孙优贤 贾廷纲 陈积明 程鹏 许大庆 费敏锐 杨炯 朱武标
3.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喻景权 周艳虹 王秀峰 孙治强 吴凤芝 张明方 师恺 王汉荣 陈双臣 魏珉
4.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及应用
机械工程学院
何斌 沈润杰 吴启迪 汪宁渤 何闻 王青华 徐健 王志鹏 马明 乔非
5.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环境与资源学院
周卫 李双来 杨少海 吴良欢 梁国庆 徐芳森 秦鱼生 何艳 张玉屏 李录久
6.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灾变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周益军 周彤 王锡锋 周雪平 刘万才 吴建祥 田子华 李硕 陶小荣 徐秋芳
7.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
医学院
姜保国 周继红 张茂 刘佰运 王正国 王天兵 黎檀实 张殿英 都定元 张进军
2016年度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4项)
一等奖(3项)
1.生物质热化学定向转化分级制取高品位液体燃料
能源工程学院
王树荣 周劲松 骆仲泱 岑可法
2.光催化剂的微结构调控及高效降解典型污染物的机理
环境与资源学院
吴忠标 董帆 王海强 郭森
3.砂土各向异性特性及其对桩土作用机理影响研究
建筑工程学院
杨仲轩 杨峻
二等奖(1项)
1.中国及其邻近地区暖温带森林特有植物类群的谱系地理与物种形成
生命科学学院
邱英雄 傅承新 赵云鹏 祁新帅 孙逸
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
一等奖(2项)
1.高效水平轴海流发电系列装备与应用系统
机械工程学院
李伟 林勇刚 刘宏伟 舒永东 顾海港 赵为 张大海 陆红茂 段桂芳 祁长璞 裘辿 王晓石 韩林平 顾亚京 李阳健 李弓苗 石茂顺 徐全坤 周宏宾 陈文婷
2.海量混合时态数据融合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刚 王新宇 高云君 伍赛 王新根 陈纯
二等奖(2项)
1.肺癌综合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毛伟敏 马海涛 胡坚 马胜林 陶敏 苏丹 谢宇锋 许亚萍 张沂平 凌志强 郑智国 黄海涛 卢红阳 范云 宋正波 徐海苗 陈文虎 倪斌 张翀
2.农产品品质波谱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孙大文 何勇 张小超 何建国 蒲洪彬 刘飞 贺晓光 朱志伟 方慧 韩忠苑 严伟 曾新安 王松磊 刘业林 张洪 刘贵珊 宋忠祥 赵博 李汴生 成军虎 吴剑
2015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12项)
一等奖(4项)
1.基于表面结构与功能优化的聚合物分离膜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徐志康 安全福 万灵书 黄小军 钱锦文
2.跨媒体计算理论与方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庄越挺 吴飞 潘云鹤 杨易 肖俊
3.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治疗新靶点及意义
药学院
陈忠 胡薇薇 张翔南 戴海斌 张世红
4.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和聋病中的致病作用机制研究
医学院
管敏鑫 吕建新 蒋萍萍 卢中秋 薛凌
二等奖(6项)
1.促进药物靶区分布及细胞转运的递释系统研究
药学院
袁弘 杜永忠 应晓英 叶轶青 蔡莉莉
2.柑橘抗氧化成份和能力分析及超声提取机理研究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叶兴乾 刘东红 孙玉敬 徐贵华 马亚琴
3.生物还原耦合化学吸收处理烟气中NOx的应用基础研究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李伟 张士汉 刘楠 夏银锋 吕碧洪
4.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作用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方征平 彭懋 郭正虹 宋平安 马海云
5.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太赫兹波调控研究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李九生 文岐业 杨冬晓 何金龙 章乐
6.虚拟仿真中的模型绘制与数据处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潘志庚 张明敏 尹勇 许威威 童晶
三等奖(2项,略)
2015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3项)
一等奖(2项)
1.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德仁 田达晰 余学功 马向阳
2.相控阵三维声学摄像声呐实时信号处理和图像构建关键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陈耀武 沈斌坚 周凡 田翔 蒋荣欣 陈朋
三等奖(1项,略)
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
一等奖(9项)
1.蚕丝蛋白增值关键技术、产业化生产及其功能化应用研究
动物科学学院
朱良均 姚菊明 杨明英 孔祥东 沈新琦 徐国文 闵思佳 张海萍 刘琳 邓连霞 朱正华 帅亚俊 许宗溥
2.激素不同使用阶段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范永升 温成平 姜泉 吴华香 马红珍 谢志军 苏励 李夏玉 韩咏梅 王新昌
3.强潮河流水源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海洋学院
孙志林 伍远康 孙志锋 张林 潘存鸿 周勇 黄赛花 许丹 吴明晖 金晗辉 王建江 陈欢林 何青
4.燃烧过程的场参数实时检测、在线诊断和优化控制技术
能源工程学院
严建华 王飞 黄群星 马增益 薄拯 池涌 岑可法 倪明江 鲍丽娟 王武忠 章平衡 沈跃良 唐义军
5.蔬菜害虫天敌昆虫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陈学新 刘树生 任顺祥 张帆 刘万才 郑永利 何俊华 冯明光 施祖华 许再福 郭晓军 邱宝利 王甦
6.水质安全评价及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宏建 侯迪波 黄平捷 张光新 宋兰合 单旭亮 周洪亮 冀海峰 王保良 杨江 李琳 边际 牛晗
7.新型废水处理功能材料及其工程应用
环境与资源学院
朱利中 朱利平 梅荣武 王春伟 周文军 朱宝库 李欲如 韦彦斐 朱润良 沈浙萍 徐立恒 许明海
8.一类高端龙门加工中心创新设计关键技术与研发工具及系列产品应用
机械工程学院
谭建荣 张树有 冯毅雄 傅建中 刘西恒 田亚峰 郭煜 伊国栋 裘乐淼 贺永 刘晓健 高一聪 徐敬华
9.优化内皮祖细胞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医学院
傅国胜 朱军慧 郑浩 黄翯 邱福宇 赵炎波 徐晟杰 周斌全 夏良
二等奖(14项)
1.川崎病发病机制、诊治及预后评价的综合研究
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龚方戚 汪伟 解春红 章毅英 傅松龄 王毓佳 齐延琦 张庆 胡坚
2.胆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曹利平 吴峥嵘 蒋桂星 阙日升 周凡 刘达人 庞天舒
3.高端功能座椅橡胶弹簧复合底盘关键支撑技术及行业示范应用
教育学院
程军 王健 罗仕鉴 张加勇 阮正富 陈熙 何基 左宗雷
4.高强度抗菌龙泉青瓷技术与原料标准化的研发与产业化
人文学院
金逸林 周少华 彭勃 徐维茂 徐晓峰 金莹 金乾华
5.基于C&S技术的集团级发电设备故障预警与优化系统的研究应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吴国潮 朱松强 赵春晖 章勤 腾卫明 王建强 刘林 范海东 李仙列
6.聚合物改性膨胀珍珠岩基建筑保温砂浆系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智宇 李陆宝 王小山 阮华 屠浩驰 施卫平 钱国栋 樊先平 包灵燕
7.林木生长精准管理及无损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李光辉 邵咏妮 冯海林 刘飞 张洪 李剑 龙捷频 张建锋 杜晓晨
8.深海多参数电化学传感器研制及其应用
海洋学院
秦华伟 叶瑛 潘依雯 黄元凤 韩沉花 杨微 徐慧 武光海 程岩雄
9.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管理学院
魏江 黄学 白鸥 杜旭红
10.突发事件下密集人群疏散方法研究及应用
管理学院
汪蕾 马庆国 冉龙 张建林 郑杰慧 徐青 赵良云
11.危重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治疗的创新和完善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倪一鸣 马量 李伟栋 冯强 骆文宗 施丽萍 邹煜 郭雷 倪程耀
12.下颌骨功能重建临床创新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慧明 朱慧勇 刘建华 李志勇 包霆威 谢志坚 魏栋 林轶 赵文权
13.中药有毒成分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及其应用研究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张幸国 曾苏 楼燕 王如伟 羊红玉 李力 吴健 洪东升
14.专业化团队运作在静脉输液并发症防控中的效果研究
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金静芬 王惠琴 赵锐祎 施钰岚 申屠 英琴 李爱萍 江南 陈春芳
三等奖(13项,略)
(单立楠撰稿 夏文莉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