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俭以养德的近仁心志

对于宁波人的节俭传统,宁波旅港同乡会创始会长李达三博士体会颇深。李达三在《三十年来会务回顾》一文中写道:“宁波人的节俭在世界上是出名的,尽管有钱,仍然自奉极俭,但省自己不省别人,一旦他人遇有困难,碰上灾害,出手毫不犹豫。多年来我同乡每逢类似捐款时,情形即是如此。”

宁波人把“俭”与“仁”联系起来,认为节俭就是爱惜物品,爱惜劳动成果。由爱人至爱万物,本身就是仁爱的表现。据《清史稿·列传》记载,鄞县人张家骧,字子腾,世居宁波西门板桥。清同治四年(1865)中进士,时年35岁,42岁进翰林院,是参与立嗣(光绪皇帝)的28名大臣之一,先后做过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老师。他一生清廉,身为从二品官员,去世后府第中竟然找不出一条厚一点的棉被,更无办理丧事的银两。后来光绪皇帝亲赐一条御被,官府发放抚恤银,才得以体面下葬,葬在鄞县龙观乡。宁波老话“像不像人样,看看张家骧”,就是对他的盖棺定论。

张家骧书法

孟子认为应该通过“寡欲”来培养节俭品德,“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节俭,但生活不奢侈,能够节制对物质消费的欲望,本身就是节俭。1989年4月,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的3位老师应名誉园长闻儒根的邀请去香港考察幼儿教育。在港8天除了参观幼儿园外,闻儒根还安排游玩景点,品尝风味。每次带着家人和3位老师一起去饭店用餐时,闻儒根总是让家人把剩余的饭菜带回家。在香港的最后一天,闻儒根邀请3位老师到家里吃饭,由闻太太亲自做家乡菜。3位老师发现,闻家只有一台旧冰箱,却为捐赠单位买了无数台崭新的进口冰箱。香港报纸一般1港元一份,中午12点后就降为1港元两份。闻儒根总是12点过后才下楼买报,说:“早一点晚一点看报没关系,节约几角钱也是好的嘛。”闻儒根对报纸的利用率很高,每当看到登有教育、医疗、保健一类的文章时,便随手剪下,复印4份给宁波、杭州、上海、宁海等地的福利院或幼儿园。

香港到九龙的轮渡上层票价为6角,下层为4角,闻儒根和太太从不坐上层,只有陪客人时才肯破例。在闻家还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两站内不坐车,一来锻炼身体,二来节约车费。闻儒根正是凭着可贵的节俭精神,把一元一角节约下来的钱无私地奉献给家乡,捐资总额达1500万元。闻儒根过世后,儿子闻嘉祥把他平时经常穿用的一套西装、一件外套和一只拎包等物品从香港带到宁波,收藏在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中的闻儒根先生陈列室内。这些普通的物品如果不加以说明,根本看不出是一位香港老板用过的。

宁波小朋友向闻儒根献花

宁波人在获得事业成功之后,一是能够居安思危,不造豪宅,不建园林,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扩大积累和再生产,以求更大的发展;二是普遍愿意做善事,造福桑梓,惠及天下,除了做诸如修桥、铺路、造凉亭一类传统善事外,近代以来受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有更多人热心捐资慈善事业。宁波人养成了俭以养德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抑制奢华浮躁的心态,保持着一份平和与理性。此外,节俭的生活方式能够形成良好的家风,对培育后代成才十分重要,这也是宁波家庭较少出败家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