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及其产业支撑:浙江案例
- 王益澄 马仁锋 王楠楠 李章凯
- 1722字
- 2020-06-28 09:22:04
1.2 研究内容
围绕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的维度,采用定量方法刻画浙江省滨海城镇带“三结构一网络”的变迁过程与基本规律,诠释结构演化过程“土地—产业—人口”的协调性,诊断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变迁能否支撑滨海城镇带结构顺势进化,形成了上、中、下三篇八章的内容体系。
上篇(第1、2章):系统梳理城镇带及其结构内涵,明晰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的分析维度与主线,诠释学界对滨海城镇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动态。
中篇(第3、4、5、6章):首先采用定量方法刻画浙江省城镇体系30年的演化规律及滨海城镇带作用,随后定量刻画滨海城镇带的等级规模、职能演变、空间与网络结构的演变,并计量滨海城镇带的土地—产业—人口之间的协调演化程度,诊断浙江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的瓶颈问题。
宏观层面,将浙江省滨海城镇带内每个城镇作为一个节点,对滨海城镇带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与网络结构进行分析(表1-2-1)。(1)等级规模结构依次围绕不同等级城镇数量的变化、城市首位度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展开研究。(2)职能结构归纳总结出十个主要的经济部门,采用纳尔逊标准差法对每个城镇各部门基本职工比重分析,确定其优势职能、突出职能及专业化指数。(3)空间结构、网络结构探究基于浙江省现实的交通网络,得到滨海城镇带各城镇之间的最短旅行距离(全书统一采用时间距离);随后,计算城镇影响力场强,分析场强隶属度;计算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刻画空间经济联系最大引力线,确定城镇带各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中心地—腹地关系、发展主轴与副轴等。此外,本书还对2020年浙江省交通网络进行了预估,先在滨海城镇带内部研究了城镇的未来经济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而后将整个滨海城镇带置于上海的经济辐射扩散下,分析上海市对浙江滨海城镇带的空间、产业、科技溢出作用。
微观层面,浙江省滨海城镇带内部每个城镇是相对独立的,有必要对其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具体从土地、产业、人口三维协调度展开分析(表1-2-1)。首先利用信息熵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复杂度分析,其次研究城镇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层面的响应强度,再次定量分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指数,最后建立一套考察土地、产业、人口的三维协调性、耦合性的指标体系,针对性地评价浙江省滨海城镇带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表1-2-1 主要内容有关数据及模型罗列表
Tab.1-2-1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ata and the model set out
注释:①董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6(4):79-83; ②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③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97(1):11-22; ④孙贵艳,王传胜,肖磊,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641-649; ⑤张旭亮,宁越敏.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11,31(3):353-359; ⑥李平,曹小曙,徐旭.穗港走廊通达性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6,45(3):100-104; ⑦施毅超,牛高华,赵言文,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地理,2008,28(6):982-985; ⑧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2009,64(2):153-166; ⑨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18-22; ⑩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等.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下篇(第7、8章):计量分析浙江滨海城镇带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与空间组织优化路径,审视并筹谋产业集聚区与滨海城镇融合、块状经济转型、港口与城市腹地一体化三方面优化策略以支撑浙江滨海城镇带可持续发展。(1)浙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演变阶段与特征分析。探讨浙江省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变趋势,构建产业结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浙江省沿海地区产业水平总体格局。(2)浙江省沿海地区产业空间结构变迁及其空间策略探究。运用PCA-SOM分析法得到浙江省沿海地区三大产业部门以及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空间结构变迁。针对浙江省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空间困境,以尊重实际、效率优先为原则,提出浙江省沿海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对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升级产业链提升块状经济效率和进一步提升滨海县域产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