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滨海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区位、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等优势条件使得滨海地区成为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带,城市化类型多样且增速较快,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滨海城镇带。滨海城镇带兼具四重特性:一是城镇带结构囊括了市域城镇体系、中心城市之间关系、都市区与镇的一体化发展等;二是滨海城镇带发展亟待从陆海协作转向陆海统筹;三是滨海城镇带面临着空前的资源环境压力、转型期经济增长的乏力和人口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冲力;四是经济全球—地方化的给滨海城镇带来的文化困惑与灾害风险。因此,系统诠释滨海城镇带的结构演化以及支撑产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城镇带研究最早源于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Megalopolis(大都市带)”,后发展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等概念,现普遍认为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镇沿主要交通线呈带状分布且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城镇密集带。滨海城镇带作为都市连绵带研究的重要分支,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以浙江省滨海城镇为案例,试图揭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滨海城镇体系集群发育过程,尤其是土地、人口、产业三重协调视域的城镇带“三结构一网络”的演变规律,以期为浙江滨海都市区创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发展作出科学预见。

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滨海城镇带,曾取得辉煌成就,更面临空间发展压力。本书从城镇带结构演变着手,采取规范的计量分析展开研究,在分析浙江省滨海城镇带“三结构一网络”进化过程的同时,诊断土地—人口—经济三维协调水平筹谋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空间组织优化。全书共分三篇八章,上篇(第1、2章):明晰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主线,诠释滨海城镇带研究主要领域及其进展;中篇(第3、4、5、6章):首先采用定量方法刻画浙江省城镇体系30年的演化规律及滨海城镇带作用,随后定量刻画滨海城镇带的等级规模、职能演变、空间与网络结构的演变,并计量滨海城镇带的土地—产业—人口之间的协调演化程度,诊断浙江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的瓶颈问题;下篇(第7、8章):计量分析浙江滨海城镇带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与空间组织支撑能力,审视并筹谋产业集聚区与滨海城镇融合、块状经济转型、港口与城市腹地一体化三方面优化策略以支撑浙江滨海城镇带可持续发展。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2014年重大招标项目(编号:14HYJDYY02)资助,最终成稿得以付梓。同时要感谢宁波大学2013级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王楠楠、李章凯在数据采集、计量分析、图件绘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感谢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晏慧忠、杨阳、周宇在书稿校对过程付出的辛苦劳动。

受笔者学识限制,浙江滨海城镇带演化的相关论断和观点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王益澄

2016年5月8日